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沈佺期对于律诗的贡献历来备受称道,其诗歌的"风神"却很少被人提及。作为初唐的一代宗师,对其在律诗的造语及意象选取方面(即"风神")进行了细致的考察,通过文史胡互证,来展现其诗歌独出机杼,自成一家;字法灵活、句法宏赡、章法有度、律法巨细,靡不工整谨严,于言外象外给读者以无限的想象,被李白和杜甫等名家广为借鉴,对后世诗人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尽管在已有的相关研究中,沈德潜诗歌思想常常被不言而喻地定位为“格调”说,但从其对自己诗歌思想的描述,对“格”、“调”,以及“格调”等概念的使用,对诗歌“复古”“关乎人伦日用及古今成败兴坏之故……所谓其言有物也”,而非体格声调、兴象风神的强调,以及对明诗的价值判断等方面看,沈德潜与“格调”说实有巨大差异。沈德潜对明诗,对明代的“格调”,所持乃反思态度,而非一脉相承。  相似文献   

3.
“诗可以群”作为儒家诗教的四大功能之一,其所具有的“群居相切磋”的社会功能不断推动我国古典诗歌艺术的发展。“事君”的需要,促使律诗从古体诗中一步步分离出来并逐渐形成了律诗特有的创作规则和表现形式。特别是在初唐时期,在皇帝的大力扶持与文人学士的频繁唱和中,“诗可以群”在规模、范围、层次等方面都得到了快速的扩大,诗艺也不断提高,促进了律诗在理论与实践上的快速发展,最终实现了律诗的定型。    相似文献   

4.
金圣叹的律诗分解说是其诗歌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其批评实践的重要指导思想.其“分解”结构观具有“结构”“思致”“心地”三位一体、同构共生的特点,这一特点的形成与其生平经历和个人趣向之间存在必然联系.  相似文献   

5.
玲玲如振玉 累累若贯珠──论“文章四友”近体诗的历史地位聂永华“文之精者为诗,诗之精者为律”。①五七言兼备、长短体咸宜,以粘对为构律规则的近体律诗的出现,是中国古典诗歌形体上的完美形态,几乎成为古代诗歌的正宗。关于近体律诗的律化定型,自中唐元稹提出“...  相似文献   

6.
明代复古主义由祈向诗歌美学高境,而推崇汉唐,讲求格调,在展示独特理论魅力的同时,何景明重视才情,已对其先天弱点有所修正;而面对明中叶新思潮的挑战,王世贞吸收作家才思真情自我个性等方面的内涵,突破固有的理论局限;胡应麟发掘兴象风神等汉唐诗歌品质,补充体格声调理论之不足;许学夷突出从“体”的中偏正变的历史考察、尤其各种“变”的环节与样态中,探求和分辨诗歌本乎天成、形迹俱融、风神超迈的根本性质。从而使复古主义成为一种突出诗歌内在特性研究而又比较圆融的诗学理论。  相似文献   

7.
“兴寄”“兴象”范畴在初盛唐革新齐梁诗风的诗史背景下产生、发展,体现出盛唐诗人对诗歌体制的实践以及对诗歌功能的具体认识。从体制上看,“兴寄”说呼应的是发扬汉魏比兴艺术的唐人古体创作。“兴象”之确立则受到近体诗演进过程的实际推助,与盛唐律诗创作存在紧密联系。从时人对诗歌功能的认识来看,“兴寄”说强调诗歌抒情言志,针对的是南朝后期诗歌逐渐演变为娱乐性的工具的弊端;“兴象”突出的是诗歌审美功能,盛唐人延续了南朝诗歌重视艺术美的传统,并结合晋宋以来的山水审美意识加以改造,以当时士人清新壮大的审美理想革清了六朝余弊中的低级趣味。盛唐“兴寄”“兴象”范畴相互补充,体现出初盛唐以来诗歌发展的时代要求,在唐诗史上有其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8.
杨慎于前七子近体唯学“盛唐”的诗学复古语境之中,将唐近体诗歌源头由初唐上溯至六朝,从声律理论和诗歌创作上肯定六朝初唐诗歌在律诗的产生、发展以至于成熟所作出的重要贡献.杨慎采用“从盛唐回到六朝”这一溯流追源的律诗学策略,目的是主张整体而全面地继承前人的文学传统,博学众体、融会贯通,通过提倡学习六朝初唐诗歌来矫正复古派唯学“汉魏”、“盛唐”这两种诗歌范式而导致唯古是从、剽窃雷同的理论弊病,以此寻求明诗的另一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9.
在《毛主席给陈毅同志谈诗的一封信》里,毛主席精辟地总结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历史经验,指出了诗歌的创作规律、艺术特点和我国诗歌的发展方向,最后又教导我们说:“李贺诗很值得一读”。毛主席最后这句话的意思,据我个人的理解,就是提示我们:从李贺的诗歌中,可以更具体地理解诗歌的艺术特点、创作道路以及怎样“从民族中吸引养科和形式,发展成为一套吸引广大读者的新体诗歌”。李贺的诗歌,有许多东西足资我们借鉴。 毛主席说:“又李白只有很少几首律诗、李贺除有很少几首五言律外,七言律,他一首也不写。”  相似文献   

10.
在晚唐诗坛上,杜荀鹤诗歌为严羽《沧浪诗话》列为“杜荀鹤”体,评价甚高。本文从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律诗的通俗化、浅近通俗的语言、多样化的艺术风格四个方面分析了“杜荀鹤体”的艺术特征及其表现,肯定其为唐诗的发展作出的重要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11.
作为诗论的“起承转合”包含了三个要素:所论对象主要是律诗,以各种比喻、从不同角度来强调诗歌各部分间的逻辑联系,十分注重诗歌各部分与诗题的联系。“起承转合”之法的诸要素在宋代已经形成。这是宋代诗歌章法理论本身的发展和唐宋省题诗赋规范交互作用的结果,与经义作法的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到唐代,出现了被称为“近体”的新兴诗体.所谓“近体”,包括五言或七言的律诗、绝句和长律这几种体式.此后,凡不属上述几种体式的诗,则被称为“古体”.近体与古体的分界点在哪里呢?从字面上看,“近”与“古”是时代的概念,但却不是两类诗体的分界所在.近体与古体的区分,主要表现为诗歌体制上的明显差异:近体是格律严密的诗体,古体是不讲究严密格律的诗体.近体诗的产生,标志  相似文献   

13.
唐诗风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风神”乃是文艺作品内在特质之艺术外现 ,是文艺作品给人的一种总体艺术感觉 ,偏重于言外象外的、能给读者以无限想象余地的艺术感发力量。本文以“风神”二字概括唐诗 ,意在探讨唐诗的艺术精髓所在 ,指出唐诗和宋诗的区别 ,以及唐诗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4.
沈约声律理论的核心内容为“四声八病”说,这一理论既从正面提出诗歌创作的声律主张,亦从反面指出创作中应力求避免的病犯,是一种提倡形式技巧的理论。在其指导下创作的“永明体”诗歌句数呈现出由多到少、由不定到统一的趋势,并出现大量平仄合律的句、联,形成最早的“对式”声律结构,在体制上向成熟的律诗靠拢,是诗歌律化进程中承上启下的重要诗体。  相似文献   

15.
律诗是中国古代诗歌中颇具中国特色的一种体裁,也是古典诗歌中运用最多的一种形式。学术界研究律诗的论文和专著不在少数,但《唐宋律诗流变研究》(齐鲁书社,2009年)一书却在这个熟悉的领域让人看到了新颖的内容。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瀛奎律髓》《文选颜鲍谢诗评》《桐江集》《桐江续集》所载诸多诗学文本的综合考察,澄清方回诗学接受史上长期存在着的一些认识误区,进而阐明:在方回的诗歌文体视域和文体价值观念里,古体与律体乃是诗歌体制层面上的划分,两者皆应以写心言志、立论尽意为创作要旨,其诗歌批评并不存在诸多研究者所认为的更重律诗这一倾向.相反,他极力推尊古、律兼擅的诗人作家,其价值评判的主要依据是诗人之“胸腑”和诗作所具有的“精神”,而非诗歌文体的外在形式.  相似文献   

17.
一 毛泽东一生创作的诗词很多,但经常被人们提及或正式集子所收的通常有42篇。这其中律诗13篇,词29篇。笔者认为,特别能显示作者创作个性。体现其艺术才华的是他的词。作者本人曾经有这样的说法“我偶尔写过几首律诗,没有一首是我自己满意的(着重号原有——本论文作者)。如同你会写诗一样,我则对长短句的词学稍懂一点”,并且批评“宋人多数不懂诗是要用形象思维的,一反唐人规律,所以味同嚼蜡。”作者在这里提到宋人不懂诗的“诗”,实际上既不是“诗歌”,也不是“律诗”,而是用诗的语言进行创作。并且作者非常推崇唐诗人李白和李贺的诗,认为“李贺的诗很值得一读”,①从而作者便吸取了唐人诗作的优点,采用形象思维,展开想象力,把诗性的语言熔铸于词中,超越古词,用旧词牌,填充着诗的语言,从而使词的创作,取得了超越古人的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18.
在唐代诗歌发展过程中,初唐的王勃、杨烱、卢照邻和骆宾王,积极摆脱齐梁以来形式主义诗风,在创作上另辟新径,使诗歌开始从单纯地描写淫靡浮艳的宫体诗和富丽呆板的应制诗,移到了反映社会下层市井的生活诗;从亭台楼阁移到了山河和寒漠,提高了诗歌内容的思想境界,扩大了写作题材,为唐诗开拓出一个新的局面。唐代的五言八句的律诗形式,可以说是由他们四人创作的雏形;后来在我国古典诗歌中,人们最乐道的声律风骨齐备的唐诗,实际上是他们开辟的道路,并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因此,他们在当代就被人们誉为“四杰”,“以文章齐名天下”;盛唐伟大爱国主义诗人杜甫推崇说:“王杨卢骆当时体”,“不废江河万古流”。  相似文献   

19.
对曾国藩的绝句、律诗和古风进行了论述,总结了曾国藩诗歌的特点,认为曾国藩诗歌最大特点是精确古茂气势雄强,然而婉转悱恻略为阙如。  相似文献   

20.
出生于盐商世家的程晋芳一生“情情好儒”,尤工诗文,早年家境优越生活奢靡,中晚年渐至贫困客死他乡.其青壮年时期所作诗歌辑入《勉行堂诗集》,由邓廷桢首创多位友朋共同捐资刊刻.诗歌“善学古人,无体不备”,尤以律诗为多;诗风“戛戛独造”,不拘于时而自成一家;内容驳杂“而不觉其肆”,或写景咏物,或抒发性灵,或感怀亲朋,或慨叹人生,为求仕宦也创作一些歌功颂德的进御诗,凡生活游历皆为其创作源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