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秋香 《唐都学刊》2012,28(1):73-75
民间信仰具有多种文化认同功能与文化控制作用。秦汉民间信仰的多种文化认同或文化控制功能不仅具有共时性特征,而且具有历时性特征。由于民间信仰属于深层次的文化内容,故其具有相对独立性。在秦汉时期的某一时段,其独立性体现为,国家的最高神为太一,但各地信仰的主神又各具特色。这一方面表示民间信仰并不与国家祭祀同步叠合,另一方面又显示包括民间信仰在内的小文化传统处在与国家主流意识形态既统一又对立的地位。具体来说,王朝早中期民间信仰与主流文化、国家政权之间的关系呈现出相对和谐的一面;王朝晚期民间信仰与主流文化、国家政权之间的关系则显现出对立的一面。秦汉民间信仰的文化功能对于当前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2.
神仙信仰是道教的核心信仰.明清道教神仙信仰的民众化主要是指神仙信仰深入普通民众生活并对民众的生产、生活及心理产生普遍影响的社会现象.其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神仙形象的民间化,即从天上神仙到民间异人;神仙功能的社会化,即从个体成仙到救世度人;神仙居所的尘世化与内向化,即从遥不可及的"洞天福地"到遍布乡间市井的官观庙宇,一直深入到人们的心灵居所.这一民众化过程,是明清社会大变动榕局之下的产物,这一时期的经济、政治、社会控制等是民众化最终形成的外部因素.同时,这一民众化过程与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特征亦有着密切的关联,凸显了中国文化的一体化与交融性.  相似文献   

3.
文化人类学(或社会人类学)所讲的社会文化,是指人类社会世代相传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伦理道德、法律、制度、宗教、信仰以及语言、艺术等等物质的和精神的规则。社会文化是在一代一代相互传递中积累的,是社会群体共有的,它告诉人们应该怎样生活,怎样对待周围的生活环境。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其社会心理、习性、气质、性格、行为等等无不潜移默化地接受社会文化的教育和熏陶。人们在社会现实生活中,不仅在家庭、社区等民间礼俗社会教化过程中奠定其性格倾向  相似文献   

4.
周翠玲 《探求》2000,(1):48-51
文化是社会和人在历史发展的一定水平上所表现的生活和活动的种种类型和形式,以及人们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的概念最初是指人对自然界有目的的影响,以及对人本身的培养和训练,在这一意义上,文化发展的主导方向是从道德上完善人。任何社会的文化观都包含这两层含义。因此,文化发展的最终目标是能够满足人和社会发展的全部要求和需要。 文化产业是指从事文化生产、提供文化服务和发展文化资本市场活动的行业。它是文化与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互动的结果,它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  相似文献   

5.
历史上北京人的信仰文化刘宁波所谓信仰,是从人类原始信仰中不断传承变异而来的民间观念。作为一种民俗观念,它是民众心理结构中最深层、最隐蔽,同时也是最稳固的成分,并因此渗透在民众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宗教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信仰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6.
《社科纵横》2016,(12):137-141
河西民俗传统、民间信仰、家园观念等民间文化都是时代主流文化在河西地区不断沉积的结果,历史铸造了河西是一个多元文化"共生"的环境;河西宝卷是在河西这一特殊地域中经历了文化"潮汐"传承下来的,给我们的认识经验是:传承华夏文明即要延续家园向往的保障力,创新华夏文明不能将地方和中央分离,正如不能将"人"和国家分割为面对面的"个体",而是知行合一的"共同体",要真切把握文化之中的"人"的切实需求。  相似文献   

7.
生活在社会中,人与人之间都有一个基本的社会关系,人与人之间也都有一个社会距离,经济、文化、社会背景不同,这一人际关系也就发生着微妙的飘摇与变异。韩国这个与我们隔海相望的国家,其社会制度与我国截然不同,但其传统思想和文化却与我们一脉相承。我们的社会中有许多韩国人不可理解之处,韩国人的社会中也有许多我们不可思议之处。韩国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又近又远。韩国人与人之间很近。有一个语言上的例子:韩国话中“我们”的使用率很高,在需要使用“我的”这个词时,韩国人常常用“我们”来代替了。“我们学校”、“我们…  相似文献   

8.
“文化哲学”的哲学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哲学”的哲学定位邹广文将文化研究上升为一种哲学即文化哲学,有赖于确立其理论上的生长点。这种生长点的确立应该体现文化哲学在研究方法、观察视角乃至概念范畴的独特品格。诚然,文化哲学作为一种时代主题,它的最深厚动力来源于人的现实文化生活。但这不能替代...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文化既包含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社会生活中自然形成的、合理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许多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也包含先人们在分析周围事物时表现出来的高度智慧;同时又有着封建统治者为维护其统治利益而精心培育的思想毒素。在近代中国社会大变革的实践中,经过多次反复,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比较清醒而全面的认识:既不能肯定一切,也不能否定一切,而要具体分析,做到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传统文化在近代中国不断得以承传与创新,这一进程将不断向前推进。  相似文献   

10.
赵红勋 《创新》2012,6(6):103-107
青年亚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一种形态,是在以主流文化为主导的社会语境中,展现了处于边缘地带的青年群体的特有文化体系。青年亚文化具有鲜明的两面性,在其积极地与社会靠拢的同时,又不断地疏离社会生活,满足一种虚拟真实的文化状态,表现出了其反叛主流文化的决心与勇气,同时其内在的精神价值也在各种思想激荡与利益交锋中走向断裂。  相似文献   

11.
李向平 《创新》2012,6(2):5-15,2,126
对于中国历史、文化的"和谐"现象及其概念理解,信仰问题的理解与认识,乃是其中的关键。中国信仰及其社会实践方式,与中国社会历史、文化秩序的和谐建构紧密相关。实际上,"和谐"既可以指一种价值目标,也可以是一种社会现实,同时也是一种信仰方式;而基于某种信仰关系、道德秩序、政治秩序、权力秩序等层面的和谐建构,则是社会、文化和谐的基本要素。因此,从信仰社会学的理论视角,来探讨中国文化和谐秩序中诸种信仰关系在和谐秩序构成中的具体地位及其作用,有利于把握中国社会与中国信仰双重变迁的某些规律。  相似文献   

12.
一、基层农发行干部职工队伍建设的现状与特点通过调查 ,干部职工思想整体上是健康向上的 ,工作是积极肯干的 ,学习、生活与时代的要求是合拍的 ,其主流是好的和比较好的。(一 )政治信仰明确 ,理想信念坚定。具有较强的爱党、爱国热情 ,对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理论认识比较明确 ,信心是比较坚定的。在被调查的 10 4名职工中 ,95人认为一个人应该有明确的信仰 ,90人信仰共产主义和马克思主义。 73人认为爱中国就应该爱社会主义中国 ,78人认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前景光明 ,对其充满信心。(二 )关注并关心农发行的改革和前途命运 ,对上级行…  相似文献   

13.
按照马克思关于社会结构的“经济─—政治─—文化”三元结构模式,信仰隶属于文化范畴。在文化中,价值观念体系居于它的核心,而信仰又居于价值观念体系的核心。信仰执掌着文化从传统走向未来。由于信仰在社会结构中这种特殊的地位和现代社会转型对文化自觉性的特殊要求,信仰从总体上对社会转型形成了阻滞、成果巩固和理想牵导三种基本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人们常说,从文化层次上看问题,是最高的观察层次。那么,文化这个尽人皆知的术语,究竟是什么含义?为什么说它是最高的观察层次?从文化层次来观察今天的世界,将能得出什么有益的启示?关于文化的定义,文献记载有150多种。其中,赫斯科维茨认为,文化是人类环境中的人造部分;欧·奥尔特曼等指出,文化是一个群体或社会的信仰和知觉、价值观和准则、习俗和行为,是用来表示认识、知觉和行为以意见一致的方式为某一群体的人所共有。“一致”是文化这一概念的中心特征,一个社会的价值观、信念和习俗涉及到的不仅是“内心的”和“行为的…  相似文献   

15.
阿拉伯文化具有相当强的宗教性,从物质、社会组织、精神生活三个层次都有其独有的特点.但求同存异是跨文化交际的基本标准.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最大特点是,以宗教规定的行为规范为核心,以阿拉伯人原有的文化为基础,尽可能地吸纳一切有利于阿拉伯人发展的其他文化的因素,使之为伊斯兰的教义服务.而中国的文化的核心就是儒家文化,这是一种入世文化.还有一种出世文化,即道家文化,是用来修身养性的.中国文化的特点是"天人合一","和合","中庸",顺应自然,而不是违背自然.因此阿拉伯人和汉族人有很多共同之处,比如说信命,讲究孝道,对人热情.在汉阿跨文化交际中应注意自己的传统,动态地去看问题,尊重各个民族各个信仰的群体,了解中国的穆斯林民族.  相似文献   

16.
人的生活可以分为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但用历史的眼光看,人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并非那么泾分明,一个时期的物质生活方式总是反映着当时的文化发展水平。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就不能只局限于课堂中、书本上以及影剧院、音乐厅里,而要让文化建设进入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扩大文化在社会生活中的覆盖面。扩大文化在社会生活中的覆盖面,增强文化在社会生活中的渗透力,是建设社会主  相似文献   

17.
别迷信学校     
迷信,《辞海》解释为“相信星占、卜筮、风水、命相、鬼神等的一抑思想。指盲目信仰或崇拜。”迷信学校,顾名思义,就是指对学校(作用)的盲目信仰或崇拜。显然,迷信学校的行为虽然与历史上的教育万能主义有密切关系,但也存在着根本的区别。如果说后者把“教育”(Education)放置于信仰领域,是坚持“信仰的权威”的话,那么前者则把学校(SChool)放置于信仰领域。是一种对“权威的信仰”。迷信学校现象,反映了学校导社会互动中中一种畸形的关系形态,它的产生往往与对学校缺乏理性认识密切关联。尽人皆知,教育不能万能,学校同…  相似文献   

18.
论北洋海军洋员马军文化的引进,必然也包括着具体的人的引进。就中国近代史上各行各业的洋员现象而言,虽然纷繁复杂,各具特点,但归根结底是一种文化冲撞现象,是中国对之于西方、传统对之于变革的反应。作者以清末北洋海军为个案,围绕着它聘任洋员的原因、现象、后果...  相似文献   

19.
郑土有先生的《晓望洞天福地——中国的神仙与神仙信仰》一书最近已由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了。该书系《羊角丛书》之一,其主旨是从中国人的神仙信仰这一角度分析积淀在中国人身上丰富的精神文化,研究中国古人的神仙信仰。全书共分为六大部分。第一部分,作者主要介绍了神仙信仰这种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及其与中国文化的关系。第二部分为“神仙世界的建构。”第三部分为“神仙信仰的历史发展轨迹”。第四部分阐述了“神仙信仰的三种表现形态”。第五部分论述了“神仙信仰在中国民间信仰体系中的地位”。第六部分是对中国历史上的神仙信仰进行批判和反思。在这本专著中,作者对中国神仙信仰的研究作了许多有益的尝试,一是打破了将神仙放在道教中来研究的传统方法,大胆地把神仙及神仙信仰作为一种独特的历史文化现象来进行研究。这种做法是一种具有创  相似文献   

20.
吴井泉 《学习与探索》2007,2(4):195-199
中国现当代诗学界普遍认为20世纪40年代中国没有浪漫主义,即使有,也只是作为一种创作方法的存在,或者把它机械地纳入现实主义的主流思潮中,其实这是对其诗学形态的一种遮蔽与误读。浪漫主义诗学在20世纪40年代不但有,而且是作为一种整体的有机的诗学存在,主要体现在七月派诗学的理论与实践中。它的理论核心是以胡风的主观战斗精神为主体,以高扬主体精神为价值取向,执守知识分子的良知和思想独立,反对工具理性、集体理性对人的奴役与戕害,充分尊重人的个性、价值与尊严,同时也是对于人的异化现象的担忧与部分知识分子精神上的崩落状态的抵制。由此通过主观情感上的信仰、意志、爱、想象、灵性等途径,寻求自身解放与精神救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