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黑龙江省同江县乐业公社,即今松花江与黑龙江合流处三江口上方的松花江南岸。有“突斯克”地名。这里有古城址。我们认为它可能是我国唐朝黑水府的故址;又是辽朝五国部之一盆奴里部住地;还是明朝海西东水陆城站第八城考郎古城。这些都是我国历代封建皇朝经营与管辖黑龙江的重要历史见证。它们的具体位置至今尚无定论。下面,提出我们的初步看法,请读者指正。 黑水府 《新唐书》记载黑水  说:“开先十年(公元722年),其酋倪属利稽来朝,玄宗即拜勃利州刺史。于是安东都护薛泰请置黑水府,以部长为都督、刺史,朝廷为置长史监之,赐府都督姓李氏…  相似文献   

2.
“浣纱石”,座落在浙江省诸暨县浦阳江边。《苎萝西子志》曰:“暨阳苎萝山,其下有浣纱石。云相传范少伯行春,而遇夷光于此。”又曰:“江浦有石,相传西子浣纱支倚其上。”又据《诸暨县志》载,此石“相传为西施浣纱石”,“乃晒纱处也”。石上“浣纱”二字,据《诸暨县志》载:“世传为王右军(羲之)书”。一九八○年九月底,诸暨县人民政府又在“浣纱石”旁,建立了“西施亭”。“古浴美施闸”,位在萧山县苎萝村附近。相传西施去越都时,曾在这里下船洗手(也有人说是洗裙)。明朝万历年间开拓河道,屠家埭(浴美施闸附近的一个村庄)人  相似文献   

3.
北魏太平真君四年李敞刻石的发现,确证内蒙古呼伦贝尔盟鄂伦春自治旗阿里河镇附近的嘎仙洞即是拓技鲜卑之先祖石室。嘎仙洞不仅指明了该洞所在的大兴安岭北段东麓及其毗邻山区,即是拓跋鲜卑先祖所居的大鲜卑山,而且为考定乌洛侯及与之相关联的历史地理问题,提供了准确的地望坐标。 乌洛侯应在嫩江上中游 《魏书·礼志》载:“魏先之居幽都也,凿石为祖宗之庙于乌洛侯国西北。自后南迁,其地隔远。真君中,乌洛侯国遣使朝就,云石庙如故,民常祈请,有神验焉。其岁,遣中书侍郎李敞诣石室,告祭天地,以皇祖先批配。”“石室南距代京可四千余里。”同书…  相似文献   

4.
<正> 自刘鹗(1857--1909) 的《老残游记》问世以来,有人以“谴责小说”目之,有人以“反动小说”批之。《老残游记》究竟是怎样的一部小说,人们似乎都忽视了刘鹗在《老残游记·自叙》中对《老残游记》所作的自我说明。他在《自叙》中认为,“盖哭泣者,灵性之现象也”;哭泣分两类:一为“无力类”;一为“有力类”。“有力类之哭泣又分两种:以哭泣为哭泣者,其力尚弱;不以哭泣为哭泣者,其力甚劲,其行乃弥远也”。他说,他的《老残游记》则是后一种“有力类”哭泣:“棋局已残,吾人将老,欲不哭泣也得乎?吾知海内千芳,人间万艳,必有与吾同哭同悲者焉!”这一说明,应该说是符合《老残游记》的实际的。那么,刘鹗又是为着什么而“哭泣”呢?  相似文献   

5.
王阳明,名守仁,字伯安。出生于明朝宪宗成化八年(1472年),逝世于明朝世宗嘉靖七年(1528年),享年五十七岁。王阳明出生在余姚,祖籍在绍兴。成长、生活也主要在绍兴。据《明史》载:“王守仁,字伯安,余姚人”(第195卷第5159页)。他的再传弟子李贽在《续藏书》(第14卷第255页)中也执此说。其实不尽然,《绍兴府志》和《山阴县志》都说他“本山阴人,迁居余姚后,仍还原籍。其故居在山阴东光坊谢公桥之后,祠亦在焉。”(《嘉庆山阴县志》卷首·皇言·第61页)王文成祠“在府北二里东光坊。明嘉靖十六年,御史周汝贞建。”“初名新建伯祠,后改为王阳明先生祠”。到了清朝,“康熙二十九年,知府李铎修之”,又改为王文成祠,“有司春秋动支地丁致祭(《府志》入防护条》),薛应旗有告文,马如龙有碑记。”  相似文献   

6.
由赵天成和李娟芬主编的《中外著名科学家及思想方法论》一书 ,分为《中国著名科学家及思想方法论》和《西方著名科学家及思想方法论》二卷 ,每卷35万字 ,共计 70余万字。由黑龙江科技出版社19 97年 5月出版。该书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一、4 5位著名科学家 (中国 2 3位 ,西方 2 2位 ) ,每一位都是“凡夫俗子” ,“人之欲求 ,莫不具焉” ,但都是从小立志 ,或“为国争光、争气” ,或“造福于民众”。有一个伟大的目标和动机 ,这是他们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二、这些科学家均具有广博的知识和广泛的兴趣。尽管他们都是自然科学家 ,其中许多人同…  相似文献   

7.
鲜卑南迁前的社会经济形态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拓跋鲜卑见于汉文史志较晚,其先世与汉族的关系亦较少,这与其民族居住区距中原较远和不交南夏的政策有关。“由于他们后来建立了北魏王朝。才在中国史志上留名。《魏书·序纪》记载其先世:“昔黄帝有子二十五人,或内列诸华,或外分荒服,昌意少子,受封北土,国有大鲜卑山,因以为号。其后,世为君长,统幽都之北,广漠云野,畜牧迁徙,射猎为业,淳朴为俗,简易为化,不为文字,刻木纪契而已,世事远近。人相传授,如史官之记录焉。黄帝以土德王,北俗谓土为托,谓后为跋,故以为氏。”对以上说法历代史家都有争论。究竟这个部落居住在大鲜卑山一带的地理位置…  相似文献   

8.
《高常侍集》中有《奉和储光羲》这样一首诗,诗中有“山(艹晏)浴兰沚,水若居云屏”句。这“山(艹晏)”不知指什么,这“(艹晏)”字也不知读何音。查历来字典、词典、韵书均未见。《储光羲集》中有一首《同诸公秋霁曲江俯见南山》诗,诗题与高适《奉和储光羲》不同,全诗从头到尾句子却基本相同,其中稍有不同的仅“山(艹晏)”作“山戛”,“兰沚”作“兰阯”等。这“山戛”也不知指什么。“戛”字字典里虽然有收,但仅立古代兵器,即戟;礼、法;击等义项,此处与  相似文献   

9.
“浙江”原是江名,后来演变成为省名。它出现于秦汉以前,初见于战国时纪录成文的《山海经》,次见于西汉的《史记》及东汉的《越绝书》和《吴越春秋》。《山海经·海内东经》载:“浙江出三天子部。”《史记·秦始皇本纪》:秦始皇上会稽(今绍兴)祭大禹,“至钱唐(今杭州),临浙江,水波恶,乃西百二十里,从狭中渡。”《越绝书·记地传》:“勾践与吴战于浙江之上。”《吴越春秋·勾践入臣外传》:勾践与大夫种范蠡“入臣于吴,群臣皆送至浙江之上,临水祖道,军阵固陵”(固陵后改西陵,即今萧山西兴)。文中提到的浙江即今之钱塘江,尚不是政区的名称。钱塘江古称浙江,据《方舆胜览》说:“浙江,取其曲折以为名。”《大明一统志》又说:“江口有山,居江中,潮水投山,十折而曲,故云浙江。”《读史方舆纪要》引卢肇的话也说:“浙者,折也。取潮水出海屈折倒流也。”三说雷同,都和江道曲折有关,折加水为“浙”,故浙江又有“之江”、“曲江”等别称。  相似文献   

10.
对于清初进步思想家颜元,当时和后代人都曾有过很高的评价。比如,他的大弟子 李  曾说:“先生(颜元)之力行。为今世第一人;倡而明圣学,则秦后第一人。”(《习斋年谱》)他的另一个弟子王源曾称赞他“说尽后儒之弊”,“开二千年不能开之口,下二千年不能下之笔。”(《颜氏学记。卷八)近代的梁启超更称赞他对旧的学术派别“一切摧陷廓清之”,“其见识之高,胆量之大,从古及今未有其比。”(《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这些评语有的虽不免稍有夸张,但却反映了颜元在当时中国思想界独树一帜的特点和那种勇于批判的精神。颜元的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上很…  相似文献   

11.
1973年在伊春市大丰区横山屯发现一块金牌,出土时完好无缺并包以丝绸和金箔,后被人切成三块,其中二块已收存于黑龙江省博物馆。从现存残牌及发现者提供的情况看,金牌长方形,四角抹圆,长13.9厘米,重百余克,刻有契丹文“  ”二字(见照片)。  关于此牌断代,1979年出版的《黑龙江古代文物》说:“它和河北承德发现的金、银契丹文符牌是完全一致的”,“初步判定它是辽代符牌”。《奋斗》杂志1979年第11期《辽金元对黑龙江的统治》一文,说它是“契丹使臣(银牌天使)往来于鹰路上所携带的凭证”。《中国通史》(1979年版)第六册第二十九页标注承德…  相似文献   

12.
黑龙江之所以名叫黑龙江,是和龙的神话分不开的。要考证黑龙江名称的由来,先得考证龙的神话。中国是龙的故乡,龙是中国的象征。美国《韦氏大辞典》说:“中国龙是源出远古来历不清的超自然的造物”,“它是中国帝王的象征。”《大英百科全书》也说:“在中国,龙是国家的象征,是皇家的标志。”《苏联大百科全书》说:“龙”在中国“是权力的象征。”俄国人瓦西里·帕尔申在他的《外贝加尔边区记行》中强调:“龙是中国的徽记。”这些书中所说的完全  相似文献   

13.
《诗经·魏风·硕鼠》中有这样两句诗:“逝将去女,适彼乐郊;乐郊乐郊,谁之永号。”对其中的“之”,古今都有不同的解释。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两说:①“之”是动词,此说源于郑玄。《郑笺》:“之,往也。”此说影响甚大。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就将“之”解释为“往”,并将此句串讲为“谁去了还长叹呢?”②“之”是句中语气词。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之,其也。谁之永号犹云谁其永  相似文献   

14.
仲夏时节。笔者于成都如约采访魏明伦。“我不会再写戏了”,一手摇着折扇,一手扶技镜架,魏明伦断然摇着头道。笔者顿时惊骇无语!这位曾被誉为“戏妖”、“巴山鬼才”的当代著名剧作家究竟怎么啦?当年,以一部犯山秀村亮相戏坛的魏明伦,曾在海内外刮起一股“魏旋风’,其纯熟的技法、幽峭瑰纯的风格、神鬼莫测的才气,如空谷足音般为戏剧界带来一股清新之风。之后,《岁岁重阳》、俗金莲》、《夕照祈山》、《变脸》、仲国公主杜兰朵》、神川好M等,可谓篇篇佳作,部都翘楚。其中,《夕阳祈山》堪称重头戏。他对诸葛亮这一盖棺论定的历…  相似文献   

15.
明史《国榷》作者谈迁,浙江海宁人,生卒年月,历来有不同说法。吴晗和《辞海》都认为谈迁生于一五九三年,即明万历二十一年。(《灯下集》、《辞海》1979年版)。根据是谈迁自撰《六十自寿序》一文中写道:“癸已(一六五三年)十月癸亥朔,癸酉(十一日)抵长安(北京)。明日为揽揆之辰,周一甲子矣。”(《北游录》纪文)由一六五三年往上推六十年,当生于一五九三年。但是,这里的“周一甲子”说的是“虚岁”,而不是“周岁”。因此,谈迁出生应在一五九四年的农历十月十二日。在他的《枣林诗集》(北京图书馆手抄本)中有一首《张都督深之诞日同予甲午生赠赋》,谈迁在诗  相似文献   

16.
敦煌写经《佛说孝顺子修行成佛经》简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最近这几年整理敦煌遗书的过程中,发现了一批历代大藏经均未收入的佛教典籍。其中有一名为《佛说孝顺子修行成佛经》的佛本生故事,较为奇特。特予介绍,并对若干有关问题试作简单分析。该卷现藏于北京图书馆,千字文编号:玉64号;缩微胶卷号(即《敦煌劫余录》序号):8300号。首残尾全,共存133行。行约23字。尾题:“《佛说孝顺子修行成佛经》,一卷。”在此,先依照片(见《敦煌宝藏》第109册)录文如下。录文时,因残缺或原卷折迭无法辨认者,用方框表示之。其中,“□”表示一字无法辨认;“(?)”表示无法辨认之字  相似文献   

17.
朱瑜章 《社科纵横》2002,17(3):67-68
过去对《匈奴歌》的阐释失之于牵强附会。“焉支”与“阏氏”同音同义。“祁连”、“焉支”均为匈奴语的译音。“祁连”“象天单于然” ,那么“焉支”就“象地阏氏然”。匈奴人失掉了焉支祁连二山 ,不仅失掉了水草丰美的牧场 ,而且简直等于失掉了天和地 ,失掉了“家国” ,所以才有痛心疾首的呼喊。  相似文献   

18.
浙江绍兴城南会稽山,传因夏禹朝会天下诸侯计功行赏于此而得名。会稽,据说还是大禹治水之处和葬地;而春秋末期的越王勾践,史书中也说是“封于会稽,以奉守禹之祀”的夏后帝少康庶子之苗裔。追根溯源,诚如是说乎?本文拟对此管窥所见。一大凡先秦古籍载记有关会稽者,多说是大禹朝会诸侯于此,或只说会稽是大禹的葬地,但尚未见确指会稽就在绍兴。如《竹书纪年·夏后纪》:“(禹)八年春,会诸侯于会稽,杀防风氏”;《国语·鲁语下》:“背禹致群神于会稽之山,防风氏后至,禹杀而戳之”;又《韩非子·释邪》:“昔禹朝诸侯之君会稽之上,防风氏后至,而禹斩之”;《墨子》云:“禹葬会稽,农裘三领,桐棺三寸”;又《吕氏春秋·安死》:“禹葬会稽,不烦人徒”是也。旋至西汉,不但会稽山之得  相似文献   

19.
<正> (一)《山海经》其书陶渊明诗:“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诗所说的《周王传》为今尚行世的汲塚古文之一《穆天子传》,至于“山海图”,则为《山海经》及其图谱。《山海经》一书行世极久,其纪事之时间跨度甚大,下及战国,上限远过于《尚书》。西汉哀帝建平元年(公元前6年)刘歆(一名秀)《上山海经表》说: “山海经者,出于唐虞之际。昔洪水洋  相似文献   

20.
在《浙江学刊》的一九八三年第4期上,刊有《慈溪横塘的方氏宗族》一文,作者余麟年同志。他说八百多年来,有志研究方腊的学者(按:对方腊的研究始于近现代,所谓八百多年之说与事实不符),都找不到方腊后裔的所在。而作者近阅《慈溪县志》,见有戴良写的《四景楼记》一文,其中有“方氏避睦州之乱,蹈海而东。适海舟漂荡至兹所,遂留家焉,迨今若干世矣”的记载。据此遽断慈溪横塘的方氏宗族,就是方腊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