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本文对于文论史上作家“自我”概念地位的变化提出了自己的认识。现代以来文学变革总的趋势是倡导人的自由和解放,同时,作家在创作中也加强了对于自我的张扬,作家自我意识的确立与文学的进步具有了同一性。但是,这种创作自我扩大的趋势不是直线式的、代表文学进化的唯一可能方式,由于读者意识的觉醒、由于文学生产的体制化和合作要求、以及由于话语表达问题的新的认识,这种对于文学的看法也就发生了变化。“自我”其实是特定历史时期,文学变革过程的一个特殊关注点,当时的倡导确实具有思想解放的意义,然而今天站在纯粹学理的立场看,也应该有比较客观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有人把80年代中后期至今的新时期文学,称为后新时期文学。在我看来,这一时期的文学较前确实存在着非常明显的变化与进步。在叙事人称上的变化就非常丰富。这是文学作为艺术进行自身的艺术形式上的探索与突破。从叙述人称的变化,考察后新时期小说创作的艺术变革和发展,应该是很有意义的。一种新型新事人称的兴起1986年莫言在《人民文学》第三期上发表了他的著名中篇小说《红高梁》,这篇小说中“我奶奶”的叙事人称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自此之后,在我们阅读的经验中常常遇到这种“我爷爷”、“我父亲”、”‘我叔叔”等“我XX”的叙事…  相似文献   

3.
李力 《学术论坛》2004,(4):130-134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格局发生了变化,通俗文学呈现"升格"与"雅化",主要表现在武侠、言情、史传三类文学作品中。读者对通俗文学新的更高品位的需求与作家对通俗文学创作的自觉追求,是通俗文学升格和雅化的"催化剂",而文学自身发展的要求以及社会的进步,构成了通俗文学升格和雅化的内在契机。考察中外文学史,发现文学由"通俗"向"高雅"变迁是一个规律。通俗文学"升格"和"雅化"的最终结果是雅俗共赏。  相似文献   

4.
论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的现代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经历了极大的转变。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在转变中产生和发展起来。这种转变,可称为少数民族文学的现代转型。这一转型可以从现代文体的产生,作家队伍的形成,现代思想意识在少数民族文学作品中的弥漫,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民族那里的不同的表现,跃过中国现代文学发展所经历的各个阶段而直接汇入当代文学发展的潮流中等多方面加以认识。不应片面地判断其进步或后退,而应注意到少数民族整体生活的变化和文学的变化的事实。  相似文献   

5.
作为新时期以来抵制文学政治牢笼的文学审美策略,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是对文学认识的重大进步.然而,一味地标举文学的审美性,强调文学的审美价值,也存在导致审美主义话语膨胀、审美殖民以及美感霸权的危险.因此,在回顾与梳理文学与审美关系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一定的反思与展望,从而努力建构一种开放的、多元的、民主的、对话的、健康的文学观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论汉赋对文学自觉进程的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文学的自觉,经历了文字自觉、语言自觉与文学自觉三个历程。汉赋则是语言自觉的最高表现形式。它以反政教、反朴野的艺术精神,在审美追求中,完成了文学由奴婢地位走向独立自由的巨大进步。对文学自觉时代的到来,起到了决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杨金花  韩田鹿 《河北学刊》2007,27(1):148-151
刘勰的《文心雕龙》对后世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共中,《比兴》篇从文学创作的角度,重新为比兴下了定义,划分了比兴的种类并论述了其特征;从创作论的角度认定了比兴发生的时代变化。他的文学观,贵在反对当时文坛上的浮靡文风,其比兴说与前人相比有了质的超越,暗含了时代文化进步的核心意义。  相似文献   

8.
文学是人学,文学的生命在于它同人生的密切联系,文学促进了人类的进步,文学发展的根据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审美兴趣与需要,艺术家通过作品诉诸读者的理智与情感,改良人的精神,推动对世界的美学改造,并据此构筑自己有为的人生。  相似文献   

9.
泓峻 《中州学刊》2007,(4):246-248
近代的语言变革与文学变革,都基于知识分子深刻的现代性焦虑。语言变革追求言文合一、追求语言的当下交际效果、强调普通民众语言文字学习的权利,这与小说代替诗文成为文学的核心、文学把一般民众设定为自己的读者,具有同样的进步意义。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两个领域的变革则相互渗透、相互促进。文学变革的成功最终离不开语言变革,语言变革的成功同样离不开文学变革。  相似文献   

10.
吴声西曲是六朝时期流行于南方民间的乐曲,由于统治者的喜好而被采入宫廷乐府,创作艺术上取得了进步。吴声西曲的发展过程为同属音乐文学的词体文学演进奠定了基础。词体文学在承续吴声西曲创制手法、结构形式、表现内容等层面的基础上不断完善,终演变成独立的文学样式。考索吴声西曲与词体文学间的关联与转换,或能将乐府与词之间潜在的勾连关系呈现得更加清晰、全面。  相似文献   

11.
杨佳 《云梦学刊》2013,34(2):117-119
文学与媒介密切相关。考察文学在媒介影响下引发的变化,能准确把握新媒介环境下文学的整体风貌与未来走向,进而根据媒介与文学的关系,从如何拓宽文学的表现范围、提升文学的影响力、抵制媒介低俗影响等方面探寻新媒介环境下文学的传播策略。  相似文献   

12.
词始于唐而盛于宋,它是一种与燕乐相结合可以歌唱的新兴抒情诗体,词在宋代达到了鼎盛时期,词的传播创作主体、内容、传播方式、受众也发生了质的变化,这与两宋王朝所处的政治背景、经济条件、科技文化进步等社会因素的变迁有着密切的关系。通过解读社会变迁对宋词传播的影响,可以从另一个角度阐释文学发展的规律。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近年来出现的"民国文学"及相关概念进行了简单的梳理与辨析,认为"民国文学"说不恰当地攻击了已为学界所广为使用的"现代"、"现代性"等具有积极意义的价值性概念,体现的并非文学史观的进步。另一方面,"民国文学"所主张的文学史分期依据、分期界限等也存在偏颇,即过分强调了国体、政体对现代中国文学的影响力,却忽视了其世界背景与整个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缺乏一种大历史观与大文学史观。  相似文献   

14.
邓玉萍 《理论界》2006,(6):182-183
在反腐文学热潮席卷文坛的情况下,冷静分析反腐文学的先天不足,客观探求反腐文学的深化途径,有助于反腐文学的持续繁荣,有助于社会的进步文明。  相似文献   

15.
<乐府·陌上桑>与<诗经·氓>被公认为是真实反映不同时代、相同题材(女性命运问题)的现实主义创作典范.本文从"文学即人学"的角度,比较分析两诗中采桑女形象之不同的所在与原因,并说明<陌上桑>之突破<诗经>的创作模式,不仅是现实主叉之"文学"的进步,同时也是人道主义之"人学"的进步.  相似文献   

16.
文学价值生成总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价值是文学有用性及重要性的体现。文学价值如何生成是文学理论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文学价值的生成 ,首先植根于文学创作过程和接受过程的辩证关系之中 ,并体现出生活价值与文学审美方式的高度融合 ;其次 ,文学价值按自身的结构规律即真善美的有机统一方式构成 ,然后体现出认知、教育、娱乐属性并在整体上形成审美功能 ;第二 ,文学价值按“自律”与“他律”方式运动并不断发生矛盾斗争与综合融会 ,从而创造出又一种新的价值 ,深刻地影响着文化的发展与进步。在现实状态上 ,文学价值体现出“人间情怀”和“精神追寻”两个基本取向  相似文献   

17.
中国近代文学的发展过程,是把接受西方文化影响与唤起民族文学生命力两者结合,以挣脱封建文学的桎梏,形成具有世界近代意识的新文学的过程。“更搜欧亚造新声”,不仅给古老的文化殿堂吹进清新的气息,而且使传统文学突破民族的狭隘区域,跟上世界进步文学主潮,成为整个世界资产阶级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本文拟就中国近代文学走向世界的原因、过程、影响以及民族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关系等问题,谈谈自己的一管之见。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哲学与文学共同点初探杨德贵一般说来,哲学思想对社会生活有指导作用,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哲学思想的演变,也会引起人们生活观念、生活方式的变化;会引起文学的表现形式、文学思想的变化。哲学与文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本文试图通过对中国古代哲学与文学...  相似文献   

19.
当今大众传播已渗透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文学与传播媒介之间相互作用,传播媒介的成熟发展已经对文学变迁产生深刻影响,文学的商业属性逐渐加强,文学关系产生新变化,使文学的产业化和媒体化成为当下文学的突出特征。  相似文献   

20.
刘勰《文心雕龙》的文学发展观比较具体而集中地体现在《时序》)、《通变》、《物色》等篇中。《时序》、《通变》专论了文学与现实、时代的关系;《物色》则讨论文学与自然现象的关系。在文学与社会现实关系里,《时序》篇得出了“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的结论,一般被认为这既是《时序》篇的中心(或核心)思想,又是刘勰对文学发展变化基本规律的深刻认识。本文将指出,刘勰在《时序》、《通变》等篇中只揭示了文质因时序、世情变化而变化的文学发展观,而非指整个文学。细言之,刘勰的文学发展变化观特指质(内容、情志)文(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