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个性与创作是各种矛盾的结晶体 ,他既怀疑上帝的存在 ,又对宗教表现了一种狂热的依恋。陀氏对宗教的皈依 ,出于道德与情感的需要 ,出于逃避现世的苦难而到宗教的虚幻境界中寻求慰藉的解脱。  相似文献   

2.
宗教文化是藏族传统文化的一个基本特征,它包括苯教文化和藏传佛教文化等。这种文化以信仰对象的神圣者为中心,即以信仰为本位,以宗教道德为人们思想行为的准则和规范,以神佛的观念解释世界和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对神佛、菩萨、高僧的信仰崇拜是希望的寄托,以解脱成佛为最高理想,即追求精神的解脱。在藏族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作为黏合剂和道德资源,宗教尤其是藏传佛教发挥了社会控制、稳定秩序、凝聚力量等重要的为政治服务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明清之际天主教传入及清末新教的传入 ,促成了西学东渐与东学西渐 ,对后世影响深远 ;它也引发了中西文化的激烈冲突 ,最终使基督教在中国遭遇严重挫折。基督教所代表的文化系统 ,是一种目的论世界观。神圣目的论的要旨在于历史体现神圣的计划 ,最终使世界包括人复归于神圣。犹太的文化传统 ,自古以来就强调独一上帝创造世界等观念。这里蕴含的是目的论历史观。宇宙的秩序、历史的进展都不是自在的存在 ,而是依存于一种自在永在、既外在于时空世界又以启示临在于历史的神圣力量。所以犹太文化的历史观是一种神圣的启示的目的论历史观 ,它就是…  相似文献   

4.
中国道教虽然崇拜多神,但更强调以人为中心,从我命在我不在天出发,主张依靠人自身的努力来实现得道成仙的目标。基督教以对上帝的信仰为中心,从原罪论出发,强调上帝对人的拯救,把人的活动视为神的意志的体现,以荣耀上帝为人生的使命。本文通过对中国东晋道士葛洪与罗马帝国时期基督教思想家奥古斯丁的幸福观的比较研究,来呈现道教与基督教对人的生命存在和生命理想所表现出的自觉意识,并力图从一个侧面来展示中西宗教基本精神的异同。  相似文献   

5.
解脱论是宗教教义的核心。佛教和基督教在解脱论之间存在以下四方面的主要区别 :一是两种不同的信仰与解脱的范式 (简称“信解范式”) ,即佛教的“人→神→人”范式与基督教的神→人→神”范式 ;二是两种信解范式所不同的理论基础 ,即“佛性论”与“《圣经》解释学”;三是两种信解范式不同的出发点 ,即“性非善非恶论”与“原罪论”;四是对佛、基信解范式发展影响最大的两种不同的哲学思想 ,即“中道涅 般木 观”与“过程神学”。佛、基解脱论在这四个方面分别具有比较严格的逻辑关系 ,从而决定了它们各自不同的宗教修行方式和客观结果。但…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宗教的人文主义特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世界上各种宗教不同,中国传统宗教独有一种入世的精神,强烈地呈现出一种人文主义的倾向。具体表现为:第一,以人为本,高扬人性。西方的基督教是一种以神为中心的宗教。它把上帝看成是全知全能的、是崇高与神圣的,是美善行为的化身,同时还是无限的。相反,人则是有限的、卑微的,不完善的,生来就是有罪的。人在上帝的救助下,不断赎罪,才能进入天国,接近上帝,但人永远不能成为上帝。与基督教不同,中国宗教以人为中心,人是中国宗教的核心内容和基本出发点,在中国宗教中,神人之间是贯通与相融的关系,人皆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达…  相似文献   

7.
宗教与文学的相互关系和影响是近年来学术界讨论颇多的话题。成熟的宗教的核心是神。从宗教的内部来看,神理所当然是神圣性的,但是,他(们)并不必然是正义性的。从历史上看,神的正义与非正义的问题一直是信仰中的西方人所面临的至关重要的问题,它在西方文学中激起了深刻的回响。本文考察希腊传统及犹太——基督教传统对这一问题的不同态度及其内在矛盾,并从文学的立场说明它如何有利地激发了西方文学。  相似文献   

8.
伊斯兰教中的人本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勿庸讳言,任何宗教都强调神本的第一性和不可超越性,伊斯兰教也是如此。但是,在世界三大宗教中,同其他两种宗教相比,伊斯兰教更加主张人在社会实践和人生实践中的主体地位,也即伊斯兰教在一定程度上强调人本论。基督教神学强调人类原初就有一种罪恶的本性,因此,人只能在理性中追求一种上帝般真善美的统一,以神性克服人性,达到一种精神上的神化,神的主体性代替了人的主体性。佛教主张“诸行无常,诸法无我”,众生只有摆脱“我”的驱策和物的役使、断绝其乐的感受和索取的行动,才能达到“盘涅”境地,  相似文献   

9.
审美变奏:基督教信仰与禅宗理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立足于审美,基督教信仰和禅宗理想可以说就是东西方审美追求的宗教化表达或口变奏。西方基督教的审美变奏和中国禅宗的审美变奏,一方面是作为整个人类审美意向追求的变奏,它们身上首先折射著人类共同的审美意向;另一方面是作为精神气质不同的中西文化的有机构成,必然又折射着东西方民族不同的审美观并建构着东西方民族不同的审美观.因此,它们在审美上既有共同贡献,又有不同作为。无论是西方基督教的上帝信仰还是中国排宗的般苦波罗密理想,都是既反对通过人为禁戒压抑现世生活又强调超脱现世功利生活,这种双重价值取向就鲜明地拆射…  相似文献   

10.
宗教的道德信仰资源探析——由宗教道德擢升为道德宗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道德信仰弱化、工具理性膨胀的今天,应当改变对宗教简单否定的态度,从中汲取积极的伦理资源。一定程度上,宗教能为解决人生有限与无限的矛盾提供路径,而且具有重要的道德调节功能,一定程度上能为道德超越世俗而达神圣提供净化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叔本华哲学理论强调意志的重要性,通过探讨意志的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的内容时,他仍然强调的是意志的自由和不可否定,由此也引申出对于人生幸福本质的思考,奠定了他的人世悲观论的基调,人的命运本质上是悲惨的,对于我们所追求的幸福,也只是痛苦解脱的那一刹那而已.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产生有其深厚的西方宗教哲学背景,文章从四个方面对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产生之前的启蒙宗教学说理论加以论述:其一,认识神人关系的实质,把神还原为人,把神性还原为人性;其二,通过科学理性和哲学理性的分析,揭露基督教神学信仰主义的反理性主义性质;其三,用历史学和语言学的论证,把神圣的《圣经》还原为世俗的作品,得出了是人创造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人的结论;其四,揭露宗教(特别是基督教)在社会历史上的消极作用,打开了从无神论人道主义走向社会主义观念的通道。  相似文献   

13.
把苦难化作酵母的人——兰姆及其《伊利亚随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把苦难化作酵母的人——兰姆及其《伊利亚随笔》徐康玲苦难与幸福对立,苦难与人生的追求对立,苦难到了极端,甚至与生存对立,因此从本能的意义上说,一般的人,很少会以主动姿态去迎接苦难,除非人格上的价值取向促使他作出必然的牺牲。西方人说,“仇恨出诗人”,中国...  相似文献   

14.
张世明 《理论界》2010,(4):105-106
人类追求平等的形而上根据主要有宗教根据、道德根据、人性根据和人权根据。宗教根据主要体现为人在超越性上的平等,道德根据主要体现为人在人际尺度上的平等,人性根据主要体现为人在人生目的上的平等,人权根据主要体现为人在基本权利固有性上的平等。  相似文献   

15.
中西信仰观之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以自己的方式严格区分了信念与信仰,把信念归之于现世,把信仰关联于彼岸;真正的信仰仅存在于黑格尔谓之"自由宗教"的那种宗教中;属于"自由宗教"的基督教是一种建立在自我意识之上的宗教,上帝其实是自我意识的一种异化;以这样一种信仰为参照,作者对中国人的信仰问题有了自己的提问方式,并由此引出了自己的思考.  相似文献   

16.
方东美的哲学思想意境高远,他本理性的情操刻划意象中的世界,其生命本体论可说是一种审美价值论;他把客观认知与价值欣赏融为一体,揭示立体的认知世界;他以艺术手腕点化真理,其哲学意境正是一种"诗化意境";他所追求与阐释的道德情操,体现了儒道墨三位一体的道德精神;他强调哲学家应具宗教家的情怀,把宗教与哲学融为一体。  相似文献   

17.
民间教门虽然也像正统宗教一样以从根本上超越和克服 现实人生的有限性为目标,但它所确立的让人们信仰和崇拜的神圣偶像和神圣世界则往往与 现实世界直接联系在一起,其宗教信仰活动具有明显的世俗化色彩和功利化色彩,表现出一 种虚假的神圣性。从本质上来说,教门起事是因宗教势力而膨胀起政治野心的教首引诱和利 用虔诚愚昧的信徒与现世统治集团争权夺利的斗争,对土地的要求与平均主义思想并无顾及 ,因而与农民起义有着显著的差异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宗教的信仰模式及其对中国民间宗教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宗教的信仰模式表现为多神崇拜和末世信仰。这一模式对中国民间宗教产生了重大影响。如果说中国传统宗教与中国民间多神崇拜的信仰模式有什么不同的话,那就是在中国传统宗教中,其信仰的对象毕竟是属于自身体系内的神灵,而中国民间宗教信奉的对象杂糅了不同宗教体系中的各种神灵。传统佛道二教特别是佛教的末世信仰是以精神解脱为终的,而以白莲教为代表的中国民间宗教的末世信仰则是以反抗和推翻现实社会为终的。  相似文献   

19.
从宏观上考辨老庄道德观,二者都是由“人生目的论”和“道德准则论”构成的利己主义体系。它们的分歧,不过是利己主义之内部分歧。一、人生目的论1、人生目的老庄一致认为,人生目的只能利己。老子说,人皆只爱其自身。只不过,一方面,有道者不自居高贵;而无道者则自居高贵:“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人」另一方面,无道者则爱身外宠辱名货远过爱自家性命;而有道者则爱自己的身体如临大患,远过爱天下:“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定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  相似文献   

20.
孙锐 《学术探索》2003,(6):16-18
宗教对人生价值的看法规定其信仰的内容。宗教从有神论的立场和角度 ,论述人在世界中的地位以及现实人生的不完美和苦难 ,认为要寻找完满的人生 ,就只能到宗教信仰中去获取。宗教的这种观点适合人类的信仰需要 ,有其积极的一面 ,但是从自然科学及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来看 ,则是根本错误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