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恩来 《理论界》2009,(12):112-113
《论语》首篇首章,是孔子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孔门弟子如此编排,虽未必如今人著书立说,欲以此开宗明义,但显然也不是随意的。孔子在其晚年的自我总结中就这样言道:“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面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立志于学习,是孔子人生进境的起点,也是孔子的生活常态和人生之乐。  相似文献   

2.
孔子说:“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论语·述而》).又指出:“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论语·为政》).“束脩”与“志于学”是否存在内在的关联呢?  相似文献   

3.
作为春秋时期的著名教育家,孔子特别善于引导学生"立志".他在《论语》中多次提到"志",主要有"志于学"、"志于行"、"志于仁"和"志于道". 1.志于学.《论语》第一个字就是"学".孔子自言:"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十五岁时"志于学",并终身笃学不辍,最终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我们现在尊孔子为圣人,其实孔子并非生而为圣,而是学而至于圣的.孔子明确提出了学习的重要性,并根据切身体会提出了一套学习方法:一是"学习"——"学而时习之";二是"学问"——"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是"学思"——"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事实证明,这是一套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需要指出的是,孔子的"志于学",当初虽是个人行为,但却深深地影响了后人.在中国历史上,勤学苦学的例子俯拾皆是."志于学"是成全中华民族的第一块厚重基石.从小的方面说,"学"是一个人成长成功的源泉,学习的志向一旦确定,一个人的面貌必为之一新.从大的方面说,"学"是一个民族发展发达的基石,学习的风气一旦形成,一个民族就有了广大深厚的发展基础.  相似文献   

4.
孔子对人生问题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并对人生追求、人生态度、人生理想,以及苦乐观、生死观等都作了独特的阐述。孔子的人生学说,奠定了中国古代合理人生观的基础,对现代社会人们的人生观的形成和确立也有其积极的意义。概括地说,孔子人生观的基本内容及其现代意义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重视人生理想的确立和追求。孔子认为,一个人应该有远大的目标和理想。他自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论语·为政),下引此书只注篇名),又说“志于道”《述而》,“博学而笃志”(杜振吉《子张》)等等。立志的问题,是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经常讨论的…  相似文献   

5.
<正> “知天命”是构成孔子的理想人格——君子人格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因素,“不知命,无以为君子。”(《论语·尧曰》,下文凡引《论语》只注篇名)孔子在叙述自己修养的历程时,也把“知天命”作为一个重要环节;“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孔子关于天命的论述表明,天命观是其人生哲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应纳入人学体系中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6.
要怎样做一个优秀的革命者?这是许多同志关心的一个问题。孔子说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老实说,我活了这么些年纪,还不能说“从心所欲,不踰矩”,还要继续学习。今天,我们伟大的党,伟大的无产阶级事业,要求我们学习做一个坚定的无产阶级革命派。  相似文献   

7.
论孔子的道德自由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孔子的道德自由观王训贤孔子思想对中华民族的影响是其它任何传统思想不可比拟的。孔子其人也是我们研究最多、争论最激烈的古代思想家之一。但长期以来,孔子对道德自由的执着追求却没有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孔子在总结自己道德修养经历时说“吾十有五志于学,三十而立...  相似文献   

8.
《理论界》2021,(4)
与李振宏教授的论文《〈论语〉"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章是伪作》进行商榷,认为:李先生怀疑"吾十有五而志于学"的关键证据有误;对"三十而立"的评价标准设定过高;对"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评价标准,是要求孔子的言行跟历史发展结果相一致,有事后诸葛亮之嫌,而且没有注意到该结果是法家所导致的,不会得到孔子的赞同;没有注意到孔子说的惑与不惑,判断标准应是孔子内心的想法,而不是他人的标准;李先生将"六十而耳顺"解释为"不动怒""不介意",尤为错误,这就要求孔子藏污纳垢,包容所有的假恶丑,跟《论语》中热爱真善美、憎恶假恶丑的孔子形象完全相反。  相似文献   

9.
在<论语>中到处都体现着孔子好学的态度以及他孜孜不倦求知识的行为,孔子的主动学习主要表现在他好学乐学的学习态度和广知博学、善于实践的学习行为上.这是孔子能够成为圣人的重要原因之一.在<论语>中通过孔子同弟子们的对话,表现出他对学习的独到见解.孔子的一生是不断学习,提升自己,实现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过程."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随心所欲不逾距."就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10.
孔子是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上有重要影响的人物。他的一生是追求“从心所欲不逾矩”之境界的一生。“十有五而志于学 ,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顺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①,孔子通过学习、实践 ,最后达到了“从心所欲不逾矩”之境界。这一过程 ,从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是一个精神修养的过程。公元前 5世纪的中国 ,由于生产力的发展 ,社会秩序发生了变化 ,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针对这种形势 ,许多人提出了自己的主张 ,孔子则提出了“仁”。从精神修养的角度来看 ,孔子的“仁”为精神修养活动的进行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正> 王夫之一生以民族大义为己任,强烈反对民族压迫,坚持爱国主义立场。他特别强调“立志”,并对“立志”有独到的见解。古人云:“心之所之谓之志”。“志”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行动中的一种坚持不懈的心理过程,是认识主体作用于客体、并改造客体的要求。王夫之认为:“志立于不易,则凡吾之所以析大疑,诘大难者,皆此确乎不拔之志,以帅气而行者也。“(《四书训义》卷二十七)“志”是统帅“气”而行动的一种执着不变  相似文献   

12.
孔子的一位朋友要出任地方行政长官,就跑来问孔子:“你是一位智者,你说我这个地方行政长官该怎么当啊?”孔子说,搞管理很容易,也很不容易,我只能告诉你9个字:“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对这9个字我是这样理解的:孔子思想博大精深,对中华文化乃至整个东方文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王恩来 《理论界》2008,(8):116-117
《礼记·檀弓下》有这样一段记载: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一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相似文献   

14.
如果说“这样一个母亲”十分罕见,那么,写出“这样一个母亲”的这个“我”也十分罕见,甚至更为罕见。在这世上,无情母亲虽然很少,但总还能看到一些。而敢于将无情母亲之无情以如此方式公之于世的女儿就少而又少了,至少在笔者有限阅读范围内是绝无仅有的,故而也可说是一个“另类女儿”。也正因此,一些熟悉并爱护李南央的人,在为这篇文章打动而表示赞许的同时,也为作者本人担着一点心,担心她很难为一些人理解。一《论语》记有孔子与叶公的一段对话:叶公说,我们这里有个正直的人,他父亲偷了羊他就告发他父亲(吾党有直躬者:其父…  相似文献   

15.
“志”在中国哲学史上是一个重要的范畴,本文认为孔子之“志”有理想和意志双重含义,而前者又有个体与类(或社会)两个维度。文章从四个方面展开了对“志”的分析:第一,志的个性依据与社会根源;第二,志的自主性与强制性、为己与成人两重内在张力;第三,志的天命与人性两种限制;第四,志的内在性与超越性等。通过分析,文章凸现了孔子关于志的学说的若干特征。这对更全面地理解孔子整个思想有很大意义  相似文献   

16.
孔子云:“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论语·为政》)。又云:“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论语·述而》)。这两段话中的“五十而知天命”和“五十以学易”,前人很少注意到其间的内在联系,甚至连朱熹也不例外。朱熹注《述而》篇“五十以学易”说:“此章之言,《史记》作‘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加正作假,而  相似文献   

17.
周克庸 《晋阳学刊》2001,(3):102-103
《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顺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段话整体上晓畅简明 ,唯“耳顺”二字颇为费解。对“耳顺”的解释 ,大致有两种。或以“耳闻”训“耳” ,以“不逆”训“顺”。如郑注 :“耳闻其言而知其微旨” ;皇疏 :“顺谓不逆也” ;朱熹集注 :“声入心通 ,无所违逆” ,并引程子曰 :“耳顺 ,所闻皆通也” ;《四书味根录》 :“言之入于耳者 ,无所距 (拒 )亦无所迎 ,无所疑亦无所悟 ,顺焉、适焉” ;《论语通译》(徐志刚译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 1 997年版 ) :耳顺 ,“能听得进…  相似文献   

18.
《长溪琐语》撰辑者谢肇淛,字在杭,本省长乐人,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进士,官至广西右布政使,政绩颇著.他是为明代著名藏书家,富藏书,亦“好读书,于学无所不窥”.“为学不尚空谈,而取诸目验,所以有创见独到之处”.长于文学,诗文集有《文海披沙》、《小草斋集》等.笔记特造孤诣,尤为精到,代表作《五杂俎》,内容广泛、材料丰富,谨慎且有识见,是记述各地“天、地、人、物、事”五种内容的“杂俎”,“谈明代社会风俗的书籍”当“首推”此书谢肇淛的地方志著述甚丰:《太姥山志》,《鼓山志》、《支提寺志》、《方广岩志》等是颇有特色的山水志;《北河记略》是相当出  相似文献   

19.
儒、道“真”之比较作为价值范畴的“真”,是认识的合规律与合目的性的统一。认知是求真的过程。先秦儒、道都对真理有着执著的追求,而由于“仁”与“道”内涵的差异,使孔孟、老庄求真的内容大不相同。自孔子开始,儒家就将道德与学问、善与真紧密联结。孔子毕生以求道为己任,他说:“朝闻道,夕死可矣。”1这里讲的道,杨伯峻在其《论语译注》中将它译为“真理”。而“道”的内容虽然也包含自然知识,如关注天文知识、生物知识等,但主要还是指社会知识,尤其是道德真理。孔子之所以志于道,勤于学,就是因为学问、真理对人的道德与行为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0.
孔子是《庄子》一书出现频率最高的寓言形象,仅在庄子亲撰的“内七篇”就出现10次之多。而历来对寓言孔子的理解,大都属于曲解和误解。本文以“内七篇”十寓言中的孔子形象,与历史记载的孔子相关言行作比较,说明庄子重塑的寓言孔子形象,基本符合历史孔子的言行与思想。庄子一方面批判孔子的悖道,对其息黥补劓,一方面又挟发了孔子未必自知的真德,故寓言孔子形象具有成长性:从开始的“悖道大知”到最后的“顺道真人”,庄子充分肯定孔子的天赋真德,意在充分肯定永恒天道遍在于世间万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