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4 毫秒
1.
妇女参政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妇女参政已成为妇女发展和世界政治发展一个重要的趋势。内蒙古妇女参政特征及存在的问题是内蒙古妇女参政程度呈上升趋势;知识界女性参政群体的出现;参政妇女的比例和层次低;基层妇女干部缺少。促进内蒙古妇女参政的因素有提高妇女自身素质;增强妇女参政意识;消除社会对妇女的偏见;发展经济,为妇女参政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等。  相似文献   

2.
白艳 《社会科学战线》2012,(12):151-153
妇女参政政策是中国公共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现行诸多公共政策的制定仍存在性别意识缺失状况,影响着妇女参政政策的贯彻落实及和谐社会的构建。分析妇女参政政策问题,提出对策建议,不断完善并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妇女参政政策体系,对促进性别和谐、社会和谐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妇女参政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衡量妇女地位和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尺度。改革开放至今,妇女参政虽取得了进步,但也存在不足。为进一步推进我国的文化发展和民主政治建设,应不断完善妇女的参政制度,提高妇女素质,努力为妇女参政营造出良好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4.
建国以后,我们的党和政府领导人十分重视提高妇女的法律地位,先后颁布了很多法律法规,对妇女的各种权利、义务、利益等都做出了明确规定。我国妇女获得了参与国家事务管理的权利,并分阶段地参与到国家事务管理当中,这是我国妇女参政上的一个突破。介绍了建国后我国妇女参政的历程,分析了当前我国妇女参政的现状及原因。应完善目前相关体制,提高我国女性参政比例及参政能力。  相似文献   

5.
妇女参政是衡量妇女地位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尺度,也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客观要求。建国后我国政府一直致力于提高妇女的参政地位,但目前仍存在着妇女参政中民主参与比较普及而权力参与普遍滞后的问题。本文运用政治学和社会性别研究的方法进行分析后,认为这与我国当前存在的传统性别文化偏见、现有的培养选拔制度不完善、立法滞后、男性领导认识不到位、城乡与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均衡等因素的影响有着密切关系。为此,我们从构建性别平等社会文化、完善妇女参政的制度建设、健全妇女参政民主监督机制以及提升妇女自身能力等方面提出了促进我国妇女参政的相应对策思考。  相似文献   

6.
在社会转型期,妇女参政面临困境,一是性别歧视依然存在,二是政策环境尚不理想,三是经济地位的制约,四是女性自身素质的局限。针对问题我们应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创造条件,为妇女参政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二是创新制度,完善妇女干部选拔任用机制;三是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妇女的综合素质和参政能力;四是大力发展经济,不断提高妇女的经济地位。  相似文献   

7.
在社会转型期,妇女参政面临困境,一是性别歧视依然存在,二是政策环境尚不理想,三是经济地位的制约,四是女性自身素质的局限.针对问题我们应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创造条件,为妇女参政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二是创新制度,完善妇女干部选拔任用机制;三是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妇女的综合素质和参政能力;四是大力发展经济,不断提高妇女的经济地位.  相似文献   

8.
论妇女参政与男女平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参政领域中的男女不平等问题,是当前需要我们研究和解决的重要理论和现实问题。我们认为,一是要从理论上正确认识妇女参政与男女平等的关系;二是要从实践上准确把握我国妇女参政的主要问题;三是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探寻解决参政中男女不平等问题的思路与对策。  相似文献   

9.
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到今天,虽然步入不惑之年,但社会主义的成熟程度还仅仅是初级形式的。因此,作为同一定社会历史阶段的物质生产和精神文明程度紧密相联的妇女参政程度也只能是初步的。本文拟从我国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出发,对我国妇女参政水平作一个历史的回顾和现状的分析,从而进一步明确提高我国妇女参政水平的现实途径。 一、我国妇女参政程度的历史性进展 妇女参政是指妇女同男子一样共同行使管理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权利,参与社会和国家的政务管理。它是妇女解放的高层次  相似文献   

10.
民族地区女性参政是一个国家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标志.改革开放以来,民族地区妇女参政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是,以西北的民族地区甘南州为例,女性参政的深度和广度仍然低于全国水平.传统宗教观念、经济状况、政策的配套与完善、文化素质都对女性参政产生了制约和影响.针对这些制约因素,本文从政府的作用、社会教化的内容、大众传媒以及妇女文化素质的提高等方面提出了思考与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我国的改革开放为妇女成才与参政提供了广阔的天地,但妇女成才与参政也面临着许多问题.若任其继续存在,将会严重影响男女事实上的不平等,影响妇女群体优势的发挥,阻碍妇女运动的进程.本文试图对妇女成才和妇女参政的阻碍因素及出路作些探讨. 一、影响妇女成才与参政的诸因素分析  相似文献   

12.
对妇女参政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参政”是人类特有的社会活动,是人类管理和规范自身,充实和完善自身的重要手段。一个国家国民参政的广泛性和深刻性状况,直接作用于它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并反映出其社会文化的发展和政治清明的程度。当前我国人民的参政意识、参政热情不断高涨,但由于种种历史原因和现实原因,我国妇女参政仍不如人意,无论从质上或量上都是呈现出较低的水平。从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看,妇女参政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它标志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同时它又是妇女解放的必由之路。我国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宏图的实现,需要全体人同心协力共同奋斗,需要广大妇女的智慧和力量,马克思指出:“每一个了解一点历史的  相似文献   

13.
男女享有平等的参政权是衡量一个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标准,直接关系到和谐社会的人文基础.妇女参政能使女性从自己切身利益考虑,采取有力措施确保女性公民的正当权利,推动男女两性在社会中的均衡发展,以达到社会和谐的长远目标.文章从我国妇女参政的发展状况分析入手,指出妇女参政彰显人类文明,同时还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有之路.  相似文献   

14.
对“农村妇女权益调查”的统计分析发现,我国农村仍存在妇女参与村民自治的积极性不高、权利意识较淡薄且从众心理较强、农村群众普遍不认同女性的管理能力等问题。为发展农村基层民主。保障我国农村妇女参政权益,应在相关法律中增加女性候选人及女性代表的具体比例以及补选措施等相关规定,补充规定各级妇女联合会对妇女参政的监督机制,增补对妇女参政比例的保障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15.
我国改革开放十几年来,妇女问题研究高潮迭起,妇女参政从政一度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成为衡量妇女解放与否的一个重要参照系。各级各类领导班子中,女领导干部在民主选举中纷纷落选,女性参政从总体上呈现了下滑的趋势。有些人对妇女参政从政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6.
对妇女参政中"权力尖端缺损"现象的透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妇女参政中"权力尖端缺损"的原因至少有四个方面社会的偏见和传统观念的影响;家庭和事业的"两难选择"的困扰;干部人事制度的制约;女性自身素质的障碍.改变"权力尖端缺损"现象,必须发展完善妇女参政的综合条件;建立健全选拔培养女干部的有效机制;强化主体意识,提高综合素质,形成妇女参政的整体优势.  相似文献   

17.
本文总结了晚清以来出现的新妇女解放思想 ,认为民国初年的妇女参政运动系这一思想的产物 ,进而开始重新建构男女平权的“国民”思想形式。少数妇女受此影响主动组织各种参政团体、推动参政运动。反对者认为男女之间生理的差别导致权利赋予的差别 ;而参政者认为男女之间并无差别 ,只是所受教育不同。双方在性别定义上形成的分歧导致双方无法对话 ,在这种无法取得共识的情况下 ,民国初年的妇女参政运动无果而终。  相似文献   

18.
周玉 《东南学术》2011,(1):156-169
本研究以福建省为研究样本,描述和分析女性参政的总体状况及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导致"两性平等参政"政策目标与"两性不平等参政"政策结果之间偏差的分析框架,解释了造成当前参政领域性别不平等的政策根源;同时,从制定、实施、评估、反馈等政策过程环节加以全面分析。研究发现,导致"两性平等参政"政策目标的实现有"形"而无"质"的主要问题有:社会性别意识缺失、淡薄;男性价值与利益主导政策过程;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主体对女性参政价值认识不足;女性参政政策缺乏完善的制度保障和有力的资源支持;女性参政利益诉求无法输入并贯彻于政策过程等。基于此,作者提出要在参政政策过程中确立"互动机制"、"整合机制"、"赋权机制"、"宣导机制"等四种保障机制,并阐明了保障和促进两性平等参政的政策框架。  相似文献   

19.
1922年前后,中国妇女利用各地军阀修改宪法和制定省宪法的机会,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妇女参政运动。对于妇女参政,社会上议论纷纷,莫衷一是,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议论。一坚决支持女子参政。一部分人认为女子参政是社会进步的好现象,是中国妇女迅速觉醒的...  相似文献   

20.
王丹丹 《学术探索》2012,(11):25-27
"性别平等"和"赋权妇女"经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北京宣言》和《行动纲领》通过之后,立即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此后,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签署《千年宣言》,把赋予妇女权能列为千年发展目标的重要内容。对此,世界各国政府在促进性别平等和妇女参政方面都做出了积极努力。本文扫描我国推动女性从政的最新进展;详细阐述女性从政的整体状况;分析提炼我国女性从政特点及转变趋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