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传统科学范式有着许多不同于西方科学范式的特点,而这些特点的形成与道家思想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根据托马斯·库恩关于科学范式的定义,道家创始人老子的道论中知常曰明、道法自然、为道日损、抱一为天下式四个命题,对中国传统科学范式建构中问题意识、价值追求、方法论特征、整体性思维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生命的自由与审美的超越——论道家的人生观和审美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命的自由与审美的超越——论道家的人生观和审美观朱晓鹏道家哲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源远流长、影响深广的一种思想学说,道家哲学的内涵是极其丰富的,其中,人生观是道家哲学的一个核心内容。道家所追求的人生是一种自由的人生,而这种自由的人生境界又突出地体现在审美...  相似文献   

3.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纯艺术思潮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系统考察了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纯艺术思潮。由于以往人们研究现代文学思潮时,多从自由主义、唯美主义及社团、流派等角度切入,致使一些问题模糊不明。作者从非功用、超功用视角考察了中国现代文学中纯艺术思潮的四次发展嬗变,对其在文学发展中的地位、性质、功能和文体方面的纯艺术追求做了估价,并站在中西文艺思潮的大背景上,考察了这一思潮形成的原因。作者还对纯艺术思潮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是非得失做出了估价,认为这一思潮的理论探索和创作实践尽管有这样和那样的缺失,但其作为战鼓外的琴声对于新文学的发展仍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论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民族主义思潮形成的原因陶绪(湘潭师范学院)随着西方近代民族主义理论和思想的传入,以及中国传统民族观念的变化,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民族主义思想逐渐形成。本文拟就中国民族主义思潮形成的原因作一探讨,不当之处,敬请同仁指正。1...  相似文献   

5.
扬雄作为中国学术史上的著名人物,其《易》《老》结合,儒、道融合,重视道家的思想对蜀学产生了客观的影响。东汉末道教在蜀地创立,又在巴蜀流传演变与此相关。扬雄尊孔崇圣,五经济道,圣人相传之道统论以及善恶混的人性论亦对蜀学产生了重要影响。后世蜀人对扬雄的批评和评价,亦是扬雄影响蜀学的表现。扬雄对蜀学的影响不仅促进了巴蜀地域文化的发展,而且影响到包括道教、玄学、理学,道统论、人性论等在内的各个历史时期的时代思潮、学说和重要理论,使地域文化与时代思潮相结合,促进了整个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在二十世纪前半叶中国文学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一种与为人生一为革命一为人民的文学主潮相左的纯艺术理论思潮。从世纪初的王国维到四十年代末期的九叶派都参与了这一思潮的活动。作为现代文论的支脉,中国统艺术思潮的发展受到西方文艺思想的深刻影响,同时又受到本国具体条件的制约.因而不得不在传统与现实、政治与文艺、政治上的左派与右派等矛盾形成的夹缝中曲折地生存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20世纪初期罗塞蒂的艺术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大致体现在绘画和诗歌两方面。这时期由于当时国内文艺界正值新旧观念的交替时期,罗塞蒂的绘画与诗歌艺术被中国文化思想界译介之后引发了学界的普遍关注。其中原因,既有罗塞蒂绘画和诗歌艺术反抗传统宫廷艺术,追求中世纪人与自然和谐之美的原因,也有在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思潮变革之际社会文化发展的实际需要等因素。当时的中国艺术界试图借用罗塞蒂艺术中对理想美及对人性的追求表现,来打破中国传统文化势力的束缚,为当时艺术文化的创新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同时,罗塞蒂艺术思想在当时的传播也受到一定的时代局限的束缚和影响。在当时,社会经济与审美方式的差异以及东西方不同艺术表现体系的载体、材料差异等均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对维新思潮影响较大的中国传统经世思想家是王船山。船山思想中的道器论、变法观、进化论、历史论和民族观等 ,都对戊戌思潮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本雅明的翻译思想主要来自他的纯语言观,由于延承了自柏拉图以来的西方本体论思想,因而其翻译思想的哲学基础依然是西方延续两千多年的柏拉图客观唯心主义和先验论。但其主张翻译是救赎纯语言而不是传递交流信息,且又受卡巴拉神学思想和德国浪漫主义思潮影响,肯定语言差异的客观性,批判资本主义的语言工具论。这些观点又成为西方解构主义理论的主要来源。因此,应辩证认识本雅明的翻译思想,积极借鉴,以促进我国的翻译研究。  相似文献   

10.
未来主义析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未来主义文学在20世纪西方现代主义文艺思潮中,具有强烈的反传统倾向,未来主义从歌颂机械、科学到崇拜物质、速力,表现出对未来社会的热切向往和追求。本文着重对未来主义叛逆反抗的现代精神,未来主义的不同价值取向、艺术追求,未来主义标新立异的艺术审美主张进行一番梳理析论。  相似文献   

11.
后现代主义思潮在中国繁盛的背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腊生 《河北学刊》2005,25(4):83-86
中国后现代的产生不是西方后现代文化的单向移植。传统道家、儒家和禅宗文化中蕴涵着深刻的解构精神、实用主义和世俗倾向,并与西方后现代思潮达成一致。中国后现代的实质,是西方后现代主义和传统文化在市场经济召唤下的一种文化思潮。  相似文献   

12.
在东西文化大碰撞的时代,王国维被认为主要是以西方美学思想来建立其超功利的纯艺术理论的。然而,这就使我们不禁疑问:难道中国没有纯艺术精神的传统吗?王国维在接受康德、叔本华、席勒思想的同时,有没有不自觉地受到中国艺术精神的浸染?如果有,这种纯艺术精神的根又在哪里?港台学者徐复观教授认为:“老庄思想当下所成就的人生,实际是艺术地人生。而中国的纯艺术精神,实际系由此一思想系统所导出。”徐教授把中国纯艺术精神与人生联系起来,这是极有眼力的。中国纯艺术精神不同于西  相似文献   

13.
作为道家的代表,庄子发展了老子的思想,建构了一种区别于传统的礼乐教化和儒家学说的独特的美育观。庄子美育观首先通过礼乐批判体现出来,并集中地表现在以“道”为原则的理想人格和以“虚静”为核心的人生修养论方面,对理想人格的艺术创造性也有深刻揭示。这种美育观与庄子追求精神解放和心灵自由的整体思想完全一致,与儒家美育观既对立又相互补充,构成了中国古代美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西方文艺理论出发 ,认为西方文论有如下三个传统 :一是模仿的传统 ;二是强调激情、天才的传统 ;三是追求和谐的优美的传统。这种文论传统形成了西方艺术自己独特的风貌  相似文献   

15.
晚清文化保守思潮述论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晚清文化保守思潮是一种在中西文化交融过程中 ,力图维护中国文化主体地位的社会思潮。自道咸以降 ,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国文化陷入危机之中 ,在这种情况下 ,文化保守思潮乘势崛起 ,以中体西用论为滥觞 ,经康有为的孔教活动、章太炎的国粹派而形成一个明显的思想流程。文化保守者们主张发扬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 ,借鉴西方文化的若干长处 ,希望以此使传统文化重焕生机 ,从而达到文化保守的目的。这一思潮影响了近代中国文化的走向 ,其关于文化建设的一些设想及其对现代化的认识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通过研究嵇康对儒家传统音乐命题“声有哀乐”的批驳,及其对道家“道”、“和”的思考在玄学思潮和音乐形式上的运用与发扬,发掘其思想在特定历史思潮中的价值、在审美层面对主体自我的超越及其思想在玄学潮流及艺术审美层面上的超前性及先见性。从揭示“名与实”、“音声之无常”、“心之与声,明为二物”三方面对音乐与情感相分离的纯理性高度出发,探究了审美主体的心理差异在审美过程中的“移情”作用对音乐与情感的中介统一性及音乐回归艺术自然本性的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17.
除了大家熟知的显性话语资源,1980年代文学主体性理论建构还有三种潜在话语资源:胡风的文艺思想、西方现代主义思潮(包括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和中国传统思想观念。1981年重印的钱谷融的《论“文学是人学”》一文与胡风文艺思想有暗合的地方,而刘再复的《论文学的主体性》一文无论整体思路还是具体观点都有与胡风文艺思想接近之处。西方存在主义思潮、法兰克福学派的思想对刘再复理解人的本质与艺术的社会功能有很大启发。中国“史传传统”的伦理学原则与儒家学者重视人的情感的哲学观念等传统因素,则通过李泽厚的哲学研究影响了刘再复等人。由于前两种资源的合法性在当时还存在很大争议,而倡导文学主体性的学者在文化立场上对传统多持批判态度,因此这三种话语资源在文学主体性理论建构中主要以潜在的方式存在,这显示了1980年代文学主体性理论生成的思想背景的复杂性及其理论内涵的丰富与驳杂。  相似文献   

18.
道家是中国思想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学派,道家思想特别是其哲学思想以其博大精深、隽永多义的思辨内涵,超迈豁达、反对独断的开放胸怀以及古朴恢宏、神奇玄妙的独特勉力,经过几千年的传承繁衍已辐射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领域,对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同时,它又以老庄哲学思想为基本内核,以文学、艺术、政治思想、人生观、养生术、处世术及道教、中医、气功、武术等为表现形式和社会化、泛化形态,内化于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念、心理结构和人格类型之中,凝聚为中华民族独特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的一…  相似文献   

19.
道家思想与现代文学的个人主义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以道家思想最富于个体性的精神光辉。与现代意义上的个人主义迥异其趣,道家思想中的个体性并非建基于“主”/“客”、“个”/“群”的认知对峙,它超越了这种“人为”区划意识。道家视域中的“个体”,是“万物各听其异”之中的个别性的“异”。这就在学理、思辨层面上超越了现代个人主义的认识偏颇。现代文化思潮在引介西方个人主义思想资源时,对于传统文化中的道家一脉基本上采取了粗约化、效果史式的处理。然而,道家思想却以其一贯的“潜在”方式作用于现代文学中的个人主义精神诉求,并由此形成了二者之间“剪不断,理还乱”的复杂纠葛。  相似文献   

20.
论"现代新道家"的小传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理论形态的现代新道家目前还只是一种努力,但从小传统来看,道家的宇宙智慧、政治智慧、生活智慧传统并未中断,反而形成了有现代特色的实践形态的道家思潮.现代新道家思潮在大众文化中的延续和发展基于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农业与工业并重这一现实,也是儒、道互补这一传统文化结构自我更新的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