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茅盾文论从自然主义一直发展到社会主义现实主义阶段,在各阶段的主流文论中都吸纳了不同养料已融入其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理论体系。茅盾通过对法国自然主义理论的吸收转化,完善和提高了自己的现实主义文艺观。尽管茅盾也受到俄国现实主义理想型、功利性的影响,但相比之下他还是更为看重文艺的客观性,着重于文艺的自身规律。茅盾文论是以法国自然主义为基石,同时也有俄国现实主义的渗透。  相似文献   

2.
杜书瀛 《文史哲》2012,(5):29-36
当中国古代的诗学文论("诗文评")作为一个学科,尚处于娘胎之中而未呱呱坠地之时,诗学文论领域儒家的主流和领导地位就因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治国之策而"被"奠定,并从此在中国历史上行霸两千余年。"独尊"局面的形成是历史选择的结果。由于政治思想的推动,儒家诗学文论渐成主流。其中,董仲舒、司马迁、刘向、扬雄、桓谭、班固、王充等人的文章创作思想,对儒家诗学文论的确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王充对汉赋创作中真实性与独创性的强调 ,对虚妄、因循与复古的不良文风的针砭 ,以及努力提高赋家地位、揭示创作规律的举措 ,都具有很多的合理因素 ,闪耀着理性的、智慧的光芒。但他对汉赋的夸张虚构与丽靡之辞持坚决否定态度 ,尤其是过分强调汉赋颂美、讽谏的社会功能 ,又未能超越儒家文艺观的藩篱  相似文献   

4.
杨冬晓 《理论界》2012,(3):116-118
宗炳的《画山水序》体现了借助形象传达神韵的"以形写神"绘画观。这与后代"重神轻形"的绘画理论形成对比,而与六朝文论中的"形似"观形成呼应。反映出六朝审美观念中对美感形式的重视。  相似文献   

5.
王充《论衡》是继苟况《荀子》之后的又一部唯物主义学术巨作。一脉相承的哲学观也相应折射到文论观上。尽管两位大家生活的时代,文学尚未从经学的附庸下最终摆脱出来,客观的知行走势使他们的文论识见不得不掩映于涵盖面极广的文、言、辞、说等概念之中,但是,只要我们潜心探求,据实解析,其真谛“三味”也还不是无路可用、无法撷取.下面试述《论衡》对《荀子》文论观的继承。一、文以明道为文的目的向是文论家们首当其冲的必答要题。以“修齐治平”为己责的两位时杰,无不自觉地将着书立说纳入国家治理、社会教化的轨道上去。由于“道…  相似文献   

6.
袁济喜 《江海学刊》2006,(1):179-186
中国古代文化很大一部分融合在经典之中,汉魏以来的思想文化变革,很大程度表现在对于经典的重新阐释。王弼的玄学并不是通过自创得以建立的,而是通过对于经典的阐释得以建成。在这种阐释过程中,化入了他卓著的思想智慧。王弼善于寻找儒道两家思想的共同点加以调和,同时,也大胆地进行重解。通过其思想与智慧的运用,融合了儒道两家思想,重新确立了新的人格范式与情性伦理,从而使六朝文论有了新的形而上之精神蕴涵。通过阐释智慧的角度去认识王弼哲学与六朝文论的生成,是大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7.
魏晋六朝文论中小说还不是一个文体论概念,而是一个文化论概念。《文心雕龙》总论和文体论中,作者以"道"、"经"、"圣"作为论文之依据和根本,每种文体既可能载道宗经依圣,也可能乖道违经背圣。按刘勰前人和时人的小说观,乖道违经背圣之言论文章均可视为小说。《文心雕龙》的小说观念在魏晋六朝文论中有极大代表性,整体上看,这一时期文论和文化人心目中的小说概念都还不是指称某种具体单纯的文体,而是指那些不能表达"大道"、"真知"的边缘性语言文化作品。  相似文献   

8.
研究中国古代文艺心理学,有微观与宏观两条途径:前者是细致地剖析古代文论中具有心理学内涵的范畴和概念;后者是历史地描述古代文艺心理学思想在不同时期的理论风貌和发展概况。本文主要采用后一种方法,以中国古代的文学史和文论史为背景,通过整理、阐释古籍之中的文艺心理学思想资料,提纲挈领地勾画出汉魏六朝文艺心理学的发展脉络和理论轮廊,并揭示汉魏六朝文艺心理学在整个中国古代文艺心理学史上的独特地位。  相似文献   

9.
杨明刚  甘璐 《理论界》2008,(5):177-178
诗缘情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大学说.关于情在先秦文献中已有相关描述.本文尝试从最早传世文献中关于情的记录开始分析,到迄于大成的<文心雕龙>,以图梳理一下"情"的内涵发展、"情"范畴的确立过程,并对"情本论"由先秦至六朝的文论生成做一总结.  相似文献   

10.
《江西社会科学》2017,(12):101-108
虚幻性是魏晋之前中国文学艺术的突出特征。面对普遍存在的恢诡谲怪的艺术现象,王充、嵇康等人在理论上都持否定态度,导致艺术创作实践和理论概括之间的脱节现象。刘勰凭着理论直觉注意到文学艺术中的"诡异之词"和"谲怪之谈",但依据"依经立论"和"事信而不诞"的理论原则,对虚幻性文学基本持否定态度,对其艺术特征及理论价值认识不足。"宗经""征圣"的立论原则以及东汉以来的朴素唯物论是限制汉魏六朝时期对虚幻性文学艺术正面解读的障碍。  相似文献   

11.
彭维锋 《殷都学刊》2008,29(1):88-95
在30年代,瞿秋白第一次直接地、系统地翻译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文艺论著,改变了马克思文艺理论的输入路径与纷繁的理论分歧,纠正了从日本转译的经典文论中的许多错误和纰漏,为中国左翼文坛完整全面的理解马克思主义文论提供了最权威的材料。借助于经典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瞿秋白完成了他对于浪漫派和现实派——主观主义和客观主义的批判,重新阐释了马克思文艺观在中国特殊语境下的内涵,并对“新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作了一种潜在的规定和说明。  相似文献   

12.
熊江梅 《云梦学刊》2010,31(2):94-98
魏晋六朝对“文体”概念持自觉的语言阐释维度,这种阐释理路虽不免推促文论的形式主义化倾向,但此种立足于语言形式的思考路向,可谓不缺位不越位的本位性文学研究,对于推进文学本质的深入理解,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翦伯象 《学术界》2005,(1):196-200
从人格的角度解读《文心雕龙》中的风骨说是“龙学”研究中的新视角。风骨说体现出了三种人格视阈。第一 ,孔儒人格是风骨说基本的文论框架 ,第二 ,风骨说在超越魏晋人物品鉴的基础上构建了以气骨为尚的大丈夫人格模式 ,第三 ,风骨说以六朝缺骨乏品的文学现象为批评视点阐发了纠偏救失的文论人格理想。  相似文献   

14.
文学创作中的言意问题在六朝时提出并受到极大的关注,并不偶然.一方面,魏晋玄学言意思想为其提供了深刻的思想和广泛的内容;另一方面,六朝文学创作的繁荣为文学全面深入到人们的研究视野中提出了必然要求.文论在吸收哲学思想的同时,根据文学自身性质,使言意问题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诗学论题.文论家深刻认识到文学创作中的言不尽意现象,但没有从形而上的理论层次去论证言能否达意的问题,而是立足于创作经验,讨论创作中言意紧密结合的思维状态、言意活动的顺滞状态、语言在构思和传达中的"机枢"作用以及言不尽意的原因等,并且从言不尽意的困苦体验中跳出,逐渐开拓出超越筌蹄的审美路线.  相似文献   

15.
宋人杨文昌为王充《论衡》作序,赞其文“天人之际,悉所会通,性命之理,靡不穷尽”,元人韩性的《论衡》序中亦有类似的话。所谓“性命之理”,相近于我们今天所说的心理学思想。一部《论衡》,其心理学思想不仅异常丰富,而且自成体系,如“气论”、“物论”、“性论”、“情论”,“才论”,“知论”等等。作为一位文论家,王充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有着明显的过渡作用,亦即扮演了从广义的“文学”(包括哲学、伦理学、心理学在内的有文字记载的学问)过渡到狭义的“文学”(包括诗歌、散文在内的文章之学)的“桥梁角色”。正是在这种“过渡”之中,王充的文学理论显示出鲜明的心理学特征;换言之,当王充站在哲学的角度论述文学理论问题时,他无意中创建了自己的文艺心理学。  相似文献   

16.
对于当代文论话语重建而言,古代文论是重要而丰富的本土资源.古代文论参与当代文论话语重建的基本途径有三个:一是古代文论范畴的现代阐释;二是古代文论精神的现代传承;三是中西文论话语的融合.在对古代文论范畴进行现代阐释时,既要坚守其"历史的真实性",探求"本义";又要结合当代语境和当代文论建设的实际,注入新义,体现出阐释主体的学术立场;要细读文本,重新开发古代文论的精神价值,揭示其内在的文化逻辑和生成演变轨迹,并在学理层面上予以传承,使其能够与当代文论相会通;在中西比较视野中,对古代文论进行现照与整合,既以中译西,又以西释中,在中西文论的互照、互译和互释中实现有机融合.  相似文献   

17.
在悠久的三千余年历史岁月中产生、发展起来的中国古代文学及其理论概括与总结──我国古代文论,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探讨我国古代文论的民族特色,对于发展社会主义的新文学、建设有中国民族特点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具有重大的现实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纵观我国古代文论的发展,我们认为它的民族特色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一、重文德在人与文,即作家与作品的关系方面,重文德是我国古代文论的一个显著特点。真正的文德说,虽然产生于魏晋六朝时期,如北齐杨遵彦所著《文德论》(见《魏书·文苑传》)、颜之推《颜氏家训·…  相似文献   

18.
"形式的意识形态"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一个重要命题,体现着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对艺术形式的理解和态度。这一理论的提出是西马理论家对西方文论史和美学史上关于形式与内容之间关系问题进行反思,尤其是与西方形式主义文论进行对话的结果。詹姆逊和伊格尔顿对形式的意识形态问题进行了深入阐发,并将其运用于文学批评实践之中,从而使其成为西马文论的代表性理论之一。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论建设中缺少对形式问题的关注和研究,致使其对青年学生的吸引力不断减弱。吸收和借鉴西马的形式的意识形态理论,建构马克思主义的形式诗学应该成为我国马克思主义文论未来发展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文论中的"虚实"范畴源自老庄论"有无",在魏晋六朝时期,经玄学之争实现了由哲学、美学领域向文学和艺术领域的重大转化,并在玄学思潮、言意之争、人物品评和文学创作等共同构筑的场域中,内涵日益丰富起来。文学批评史中的"虚实"范畴不单来自哲学和思想史,而且与文学创作有着密切的互动关系。魏晋六朝时期的文学实践为"虚实"含义的演进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在论及"虚实"在魏晋六朝时期的发展面貌后,以刘勰"隐秀"说与当时"永明"诗风为个案,透视"虚实"发展与文学创作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20.
论王充的公文批评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充<论衡>中"文"的观念,是以公文为主的,当下人们对王充文学思想的讨论,其实是对其公文思想的误读.王充的公文批评以功用论为核心,在功用论的规范下,形成了王充公文批评的其他原则.具体来说即为:肯定公文的社会功用;强调公文的真实性,提出了"情实"与"实情"两个范畴;主张文质并重,但质重于文;提倡明白晓畅的公文语言;追求公文主体的道德修养和学识修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