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利用"201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的大样本数据,比较分析了城乡籍大学生求职过程与结果差异,并利用计量模型探究影响大学生工作起薪的因素。研究发现,在求职结果上,城市籍大学生的工作起薪高于农村籍大学生,并且有更高比例的城市籍大学生进入了主要劳动力市场。而综合对求职过程的分析显示,相比于农村籍大学生,城市籍大学生首先表现出选择管理技术类职业的更大倾向;进而,他们通过投入更多的经济资源,更高效的利用信息途径,并且以更少的求职时间获得了高质量的职业岗位。最后,对起薪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性别因素对城市籍大学生影响更大,学历对农村籍大学生工作起薪的贡献率更高,而教育程度与收入的代际传递性在城市籍毕业生中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2007年安徽省五所本科院校大学毕业生就业期望的调查,与2007年本科毕业生实际职业获得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安徽省部分本科院校大学生的就业期望值与实际职业获得在就业去向地区、行业、升学及起薪等方面存在差异,显示部分大学生会根据就业形势调整期望值,表现为灵活而理性的就业选择。同时,较高的就业期望仍是制约充分就业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关键环节.文章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和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因素进行分析,并针对这些影响因素提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期望能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4.
从烟台随机抽取大学生1219人,探讨了大学生对交往成败结果的归因、期望和情感反应特点.结果表明:大学生对交往成败有不同的原因认知;大学生交往归因中成败因素的作用非常显著,年级因素只在IUC、ESU两项原因上存在差异,性别因素只在ESU一项原因上存在差异;大四学生在愿意邀请的主动性上明显低于其他三个年级,女生更愿意邀请他人,交往成功后的期望明显高于失败后的期望;大学生在交往成功后更多地产生了积极的情感体验,在失败后更多地产生了消极情感体验.  相似文献   

5.
自信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心理系统.自信研究的发展受到归因理论、自我效能感理论、成就目标理论等理论的影响.大学生自信的影响因素来自各个方面,包括自我认知与评价、个性特征、自信清晰度、他人的评价与态度、教育训练等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团体心理咨询对大学生自信的提升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6.
对不同年级与专业的地方高校大学生进行测查,以考察地方高校大学生的职业期望,结果发现:地方高校大学生职业期望水平偏高,且认为最重要的因素首先是发展因素,其次是福利因素,最后是声望地位因素;不同年级与专业的地方高校大学生在声望因素上均存在显著差异,大四学生比大三学生在择业时更看重声望因素,工科与理科医科比文科与理科都看重声望因素;地方高校大学生职业期望的薪水有点过高,尤其是大一、大二年级与工科、医科专业;地方高校大学生期望的工作地点主要是北京、上海、深圳地区以及东部沿海省会或开放城市,期望的工作单位主要是学校、国家机关与国有企业。本研究结果启示,不仅需要对地方高校大学毕业生进行职业辅导,而且更应该将职业辅导贯穿在各个年级与专业,以便引导大学生形成恰当的职业期望,推动地方高校大学生更好的就业。  相似文献   

7.
资讯     
《人力资本》2009,(3):94-94
裁员20人以上需提前30日说明;大学生求职期望月薪下降;百余上市公司高管辞职;不服从岗位调动欲天价索赔1.9亿;硕士起薪“缩水”最多  相似文献   

8.
酒店管理专业大学生本行业就业倾向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Logistic回归模型计算出影响酒店管理专业大学生本行业就业倾向的统计意义因素,再采用方差分析,比较各统计意义因素在"本行业就业倾向"和"非本行业就业倾向"的酒店管理专业大学生之间是否存在显著差异及影响大小。结果表明:影响酒店管理专业大学生本行业就业倾向的因素中,专业实习、专业知识、兴趣为最主要因素,父母期望、就业期望为主要因素,专业对口、工作地点、教学内容为一般因素;专业实习、专业知识、教学内容、专业对口为促进因素,兴趣、就业期望、父母期望、工作地点为抑制因素。最后从高校、家庭、学生和酒店四个方面提出改进酒店管理专业大学生本行业就业倾向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基于2011年女大学生典型群体择业偏好的调查数据发现,无论男生还是女生,多数人更为偏好体制内工作.在控制了其他变量的情况下,对大学生群体决定理想单位类型有统计显著性的影响因素包括年龄、是否独生子女、目前就读的年级、学科门类、自己期望的最高学位、父母期望的最高学位、政治面貌等.但并不是所有因素对男女生的择业偏好都有影响,各因素对不同性别群体所起的作用在强度和显著性上并不相同.这一发现可以为相关政策制定和评估提供实证基础,促进大学生群体尤其是女大学生的顺利就业和职业发展.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首次就业期望收入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9年中国高校实行扩招后,大学毕业生数急剧增加,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大学生对首次就业收入的期望,是影响他们就业的因素之一.调查数据表明来自不同阶层、不同类型的大学生对首次就业收入的期望是不同的,同时大学生首次就业期望收入总体是较理性的、较合理的.  相似文献   

11.
目前,上海市大学生就业流向在区域上很不均衡,而且在流向区域内就业单位的分布也呈现不同的特点。以2011上海市大学生的就业数据为样本数据,使用二项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区域流向因素,选用线性回归模型研究在上海市就业对毕业生就业薪资的影响。结果表明:上海市生源毕业生流入量远远大于流出量,非本地生源在上海就业的毕业生大多来自中西部地区及经济发展落后地区,较高的薪资收入是高校毕业生流向上海市就业的重要原因。分析结果可以针对不同地区特点提出各自的解决方案,针对大学生就业难采取相应的措施,这样能够最快地缓解上海市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  相似文献   

12.
高校就业制度改革的深入和发展,迫切需要有效理论指导。效用函数及期望效用函数的构造可以从经济学的角度较科学地反映大学生在寻找工作时的心理状态。通过相关要素的评价与线性组合评估,较好地为学生定位工作提供理论上的依据。  相似文献   

13.
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不仅关系到毕业生的切身利益,也影响着学校的社会整体形象。科学地评价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有助于对整个就业现象进行客观有效的分析。将层次分析法与模糊综合评判法相结合,在实际调查的基础上,对某高校X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做了科学评判,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实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4.
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引导毕业生充分就业,是高等学校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通过对南京工程学院毕业生就业状况的分析,提出了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促进毕业生就业的意见与建议。  相似文献   

15.
高等教育存在的不足:如没有做到因材施教、仅把高等教育理解为培养高层次的理论人才;高校就业存在的不足:如对就业指导的讲座或招聘会式的简单理解、就业指导体系及工作软硬件建设的不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技巧的不足:如观念陈旧、缺乏信心、心理准备不充分等,均影响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而提高大学毕业生就业率的关键就在于:高等教育模式中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改革;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模式中就业指导体系的完善;网络利用与现实信息交流的加强;能增强社会适应性的就业基本常识的掌握。  相似文献   

16.
在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比较严峻的情况下,分析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找出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提出解决大学生就业的新途径和新思路,探索创建大学生就业的良好外部环境,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文章分析了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权的社会权与自由权性质,从政府保障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权这一视角,对我国当前促进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的对策进行了考察与反思,并提出了构建我国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的法律制度的初步设想。  相似文献   

18.
创业教育与大学生就业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大学生就业难是当前高等教育发展所面临的重要问题。大学生就业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大学生的择业观、择业心理、就业能力、敬业精神以及就业的社会现状等诸多因素都将对大学生就业产生重要影响。高等学校的生存与发展,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大学生就业率的提高。因此,高等学校要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就必须积极开展创业教育,树立创新的教育理念,开设创业教育课程,培养大学生形成完整的创业知识结构,拓宽大学生就业的思路,培养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意识,使其积累创业经验和提高职业的创业能力,从而促进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19.
日德法三国政府促进大学生就业政策措施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德法三国都是市场经济国家 ,大学生就业的市场化特征非常明显。这并不表明政府对此可以放任不管 ,一切由市场运作。而恰恰相反 ,日德法三国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 ,即通过制定有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等 ,有效促进了大学生就业。这对我国即将面临和缓减大学生就业高峰的压力具有积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是社会与公共关注的热点。为什么会在出现大学生就业难的严竣形势下,还会同时出现大学生就业过程的违约现象?表层的原因是大学生在利益差距比较中的“保底心理”,即违约的低成本可以承受;深层的原因则是将个人诚信缺失混杂于社会诚信缺失的畸型心态平衡。如何面对大学生违约现象今后既不可能消除又应尽量减少呢?最重要的还是要靠市场自身的规范调节;加强诚信教育以营造社会大环境的诚信氛围与压力;确保就业信息渠道的畅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