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近代报刊的"通信"栏,为章士钊主持的《民立报》、《独立周报》和《甲寅》杂志首创。"通信"栏的设置,既吸引了众多青年思想家和学者名流参与,又为广大读者提供了发表言论的平台。它加强了编者与读者之间的思想互动,也反映了"通信"栏与当时政治、社会、文化的互动。在一定意义上,《甲寅》"通信"栏不仅推动了民初报刊公共舆论的发展,而且对于《新青年》"通信"栏及其所讨论的问题也具有引领和先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1951年秋,正当全国各地按照中共中央要求开展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之际,"三反"运动开始了。这样,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运动又插入了"三反"运动,而且一度成为其主要内容。知识分子的"三反"运动一般经历了反贪污、思想批判和组织清理三阶段。反贪污阶段较为独立,而思想批判和组织清理这两个阶段又与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合二为一。厘清知识分子中的"三反"运动,研究其特点,无论是对"三反"运动还是对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的研究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中共中央之所以发动"三反"运动,主要是出于两个考虑,一是要解决建国之初干部中较为严重的贪污腐化问题,二是要促进增产节约运动之开展。中央发动"三反"运动的初始目的是为了促进增产节约运动的开展,但不久,"三反"运动就取代增产节约运动而成为中央工作的重心。由于干部对这一运动采取的消极态度,所以"三反"运动的最终发动经历了较为曲折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1956年中共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进行改版。此次改版是中共中央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复杂的国际国内背景下,进行的一次新闻理论与实践探索。其后,相关专家学者从改版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改版内容、结束原因和经验教训等方面研究了这个问题,也有著述将其与中共历史上的其他新闻改革进行对比研究。现结合相关史料,试对其研究现状做一介绍分析。  相似文献   

5.
范长江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新闻记者,他的许多作品是近代中国部分历史的真实记录.通过剖析范长江的旅行通讯代表作《中国的西北角》,探讨旅行通讯这种文体写作方面的一些特点与规律.  相似文献   

6.
《亦报》秉承上海小报长于街巷里弄日常生活报道的传统。保存了大量“还原”上海市民生活情景所需要的丰富的历史信息.为宏大叙事之外的“另类”书写提供了可能。在工农神圣的主流价值观作用下。《亦报》视境中的工农兵叙事话语.表现为对现代都市文化的排拒、挤压和贬抑。粗鄙、原始、反文明的文化陋习反而受到大力张扬.其结果必然妨碍和限制中国都市文化的发展.直接影响当代中国文化多元发展的生态格局。  相似文献   

7.
《红楼梦》中的“风月宝鉴”故事已经深入人心,“风月宝鉴”就是借用了佛学白骨观的思想,它源自佛学思想,而作为佛学经典的《俱舍论》,则十分形象地传达了“风月宝鉴”里面蕴含的深刻的思想。《俱舍论》第六品详细介绍了“白骨观”(《俱舍论》用的是“骨锁观”)的修法和作用,专门用来对治各类贪欲的方法。今天,这种方法对我们依然有很大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8.
《人民日报》作为建国后最具权威的机关报,集中性地传达中国政府和党中央的方针政策,而作为文化界领袖的郭沫若却在此时期此报刊上频繁强化“儿童文学”,这一现象的背后所隐藏的不仅仅是郭沫若借重《人民日报》所具有的官方舆论媒介价值来履行自我职责,更潜藏着郭沫若充分尊重儿童这一群体,并通过提倡“儿童本位”的文学创作观念警示文艺工作者要随时注意内在修养,进而试图借力使力地通过《人民日报》向高层权威传递他本人对当下体制和世风的理性反思和敏锐警觉。由此,透过儿童文学护航人这一角色,郭沫若被学界定位成“侍臣文学领头人”的论断将有待商榷。  相似文献   

9.
新闻因其具有可传递性、共享性、可塑性等特性而成为文化信息传递的载体,尤其是以最古老的媒介——报纸为传播工具的报纸新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些报纸新闻,为他者了解东北提供了平台,也有效促进了新东北文化信息的传递,并进一步推进了东北文化形象的重塑,同时,有力地增强了地方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10.
“三八红旗手”是全国专项表彰妇女先进人物的最高荣誉,相关报道对女性典型人物的再现和评价,体现出社会主流价值观对女性核心品质的期望。以《人民日报》“三八红旗手”的报道为研究对象,讨论女性典型报道的叙事策略。研究发现,《人民日报》将生活伦理事件和性别因素作为人物道德成长轨迹的辅助性叙事要素,丰富了人物的面向,报道得以脱离泛道德化的窠臼。另一方面,性别议题结构仍显表层化,尚未充分阐释人物基于性别的个体经验,难以呈现出与男性典型的差别;静态的叙事视角弱化了人物成长的动态性和历史性。培养问题意识,重新建构道德、生活与性别话语的逻辑关系,将人物经验置于国—家—人的关系网络,寻找时代的精神诉求与人物道德世界的契合点;从个人生活事件中发现人物道德成长的动因,呈现人物在这一过程中的性别体认,是改进女性典型报道的有效逻辑。  相似文献   

11.
《孝经》提出"移孝为忠",孝与忠紧密联系,但其间又存在矛盾。以"孝子"、"忠臣"著称的黄道周深受《孝经》影响,但他的孝道观倾向于先秦儒家的孝道派,在孝与忠发生矛盾时主张忠服从于孝,这一点与"夺情"执政的杨嗣昌截然不同。黄道周在完成《孝经》"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的人生设计的过程中,也面临着事亲与事君、辱亲与忠君的两难抉择,最终用自己的生命对"移孝为忠"作了深刻的注解,孝与忠的裂痕也在他身上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弥合;而《孝经》"移孝为忠"说则在明清易代之际得到了一种新的诠释与超越。  相似文献   

12.
《阳光》是老舍小说中长期以来被忽视的一部作品。《阳光》的诞生标志着老舍对女性问题的思考已由写作《月牙儿》时注重的社会批判而转向批判女性自身。对“新女性”的形象塑造体现了老舍对女性问题思考已经深入和成熟。《阳光》和《月牙儿》一起,互补地展示了男权社会对女性的精神戕害。通过对“我们”的群像展示、对“新”外衣的质疑以及对黑暗男性世界的描摹,老舍试图说明经济因素对女性解放产生的负面影响。“新女性”形象对当代女性具有重要的警鉴作用。  相似文献   

13.
对于近代的一种新兴的文化思潮——"西体中用"观,郑观应做了较为完整的概括,把对西学的认识和运用向前迈进了一大步。郑观应认为,"西体中用"观的落脚点在西体,即政治上的议院、经济上的商业为本、文化上的教育为本。郑观应的这一思想不仅是对"中体西用"观的继承和发展,还与"西学中源"观有着相当密切的联系,因此,他长期处于矛盾状态之中。总体而言,郑观应的这一思想还未能突破"中体西用"的框架。  相似文献   

14.
1914年1月至次年8月,黄远生被史量才聘为上海《申报》驻京特派记者。这是黄远生一生新闻实践活动中最重要的阶段之一。期间,他发表了大量新闻作品,除了新闻通讯外,还创设了日记、随纪、游纪等新闻文体样式。作品议题既涉及重大政局、重要政治人物等宏大命题,亦有个人所见、所闻、所感等微观叙事。《申报》时期的黄远生经历了人生的重大转折,"过渡性"成了其《申报》时期新闻实践活动最明显的外在特点。  相似文献   

15.
采用语料库方法,依据批评话语分析理论,从高频词、关键词和“农民”的搭配词等角度,分析了《人民日报》“三农”报道话语所塑造的中国农民形象。研究表明,《人民日报》“三农”报道话语塑造的中国农民既有依靠土地、种植农产品的传统农业经营主体形象,又有规模化、专业化、企业化和规范化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形象,其中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形象更为凸显。它既构建了中国农民居住在农村、从事农业的“三农”经营主体形象和国民经济经营主体形象,又塑造了他们弱势群体经济形象和获益后的受益者形象以及以“培训”为途经的新型职业农民形象。文章认为这些特征及其形象的形成是中国社会现实问题的反映,也与中国政府正视这些问题并采取相应政策举措有关。  相似文献   

16.
舆论传播与五四学生运动——以五四时期《京报》为中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刊是社会舆论的重要载体,不仅可以反映舆论,而且能够引导、组织、制造舆论,形成强大的舆论风潮,进而影响社会群体的思想和行动。五四时期的青年学生群体既富热忱和变革理想,又具有新知,他们最先与舆论媒介结合,唤醒国民,成为民众运动的先导。《京报》创办者邵飘萍与学生群体的交往,造成"巴黎和会外交失败"的舆论得以在更大范围内传播。舆论引燃了青年学生的爱国情绪,同时又推动了五四运动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7.
修辞结构关系是语篇中具有功能整体性的文本片段之间的连贯关系,它反映着作者的交际意图,对自然语篇的生成和理解都有影响。新闻副文本与正文的修辞结构关系有详述关系、评价关系、背景关系、重述关系、解释关系等,这些关系揭示了副文本与正文之间深层的语义关系,以及作者、读者、正文本、副文本之间的关系,说明了副文本不仅仅是正文的附属,它具有独立的作用,是作者意图的一种实现方式,反映了作者与读者的对话关系。副文本与正文的关系是作者与读者的互动关系、对话关系。副文本将根据作者的意图和读者的互动产生新的变体和发展。  相似文献   

18.
1900年中韩重建邦交是合力促成的结果,既有国际大环境的影响,也有中韩两国各自需求的内在驱动.但就整体而论,韩国是中韩建交节奏的真正操控者,清政府始终处于被动防守的境地.中韩建交开创了两国关系的新纪元,宣告了东方外交体制的寿终正寝,标志着国际公法在与宗藩体制的博弈中取得了完胜.  相似文献   

19.
《型世言》回避女性正常的爱情与情欲要求,宣扬残忍的节孝观,极端贬抑女性才情,走到了人性的反面。与同时期略早出现的“三言”、“二拍”相比,在中国古代小说发展史上,《型世言》呈现出倒退趋势。究其原因,这与编撰者的生活环境与境遇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