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 毫秒
1.
丫丫 《21世纪》2009,(9):50-51
面试过程中,面试官会向应聘者发问,而应聘者的回答将成为面试官考虑是否接受他的重要依据。对应聘者而言,了解这些问题背后的“猫腻”至关重要。本文对面试中经常出现的一些典型问题进行了整理,并给出相应的回答思路和参考答案。读者无需过分关注分析的细节,关键是要从这些分析中“悟”出面试的规律及回答问题的思维方式,达到“活学活用”。  相似文献   

2.
面试的工具是语言,面试时的语言分为两种:一种是口头语言,—种是肢体语言。 口头交流,是面试官了解应聘者对应聘工作的态度以及处理事务能力的常用语言,也是企业识别应聘者全面素质最简便、直接而有效的方法。言语是思想的衣裳,完全可以展现—个人的品德好坏及思维的灵敏度。  相似文献   

3.
<正>企业要招到合适的人才,面试是一个很重要的途径,但面试并非面对面谈话就可以了,不管是应聘者还是面试官,都希望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了解对方。从面试官的角度来说,要使面试效率最高,就必须在面试前进行充分的准备工作,而素质模型的应用主要体现在面试试题以及面试评价表的设计上。  相似文献   

4.
在整个应聘过程中,面试无疑是最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一环。面试就像是一幕舞台剧,尽管只有面试官和求职者两个角色,可这场戏的剧情却千变万化。求职者竭尽所能向面试官全面展示自身素质、能力、品质等;面试官则通过各种方式来考查求职者的素质、能力和品质。面试既然是舞台剧,那么就要讲究策略,如何向面试官呈现最好的一面,是求职者应该好好思索的问题。准备充分、充满自信并且有始有终的面试,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弥补先前笔试或是其他条件如学历、专业上的一些不足,从而能在与其他应聘者的竞争中获得先机,赢得面试官好感,直至最后应聘成功。  相似文献   

5.
《成才与就业》2014,(Z3):78-83
不少用人单位的面试官反映,现在很多青年学生在面试中的回答惊人一致并且有"套路",让人觉得"很不诚恳"。比如让求职的学生回答"自身的优点和缺点"这个问题时,很多同学的回答为:优点是"认真细心",缺点是"对事情太认真,以至于有时候有点纠结"。还有一些学生为顺利通过求职面试,会事先学习所谓的"就业圣经""面试技巧";在回答面试官的提问时,他们会刻意按面试官的喜好来回答并展现自己。如:本来好静的同学极力表现得开朗外向,喜欢独自工作的人硬是装作团队精神很强,擅长执行而不是做决策的同学却说自己的领导能力如何受人赞赏……这真的是面试者的"本色"吗,还是经过了一定的"包装"?对此,你怎么看,你是否考虑过"本色求职"这一问题?如果你去面试,你会怎样展现自己;如果你已有一些面试经历,你是怎么表现自己的?  相似文献   

6.
笔者曾经在"前程无忧"人才市场公司实习过,做过应聘者,也当过面试官,在此谈谈对于面试的一点认识。作为应聘者,每一次应聘之前,首先要对应聘公司、应聘岗位有一个初步了解,  相似文献   

7.
求职应聘,面试技巧的准备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可总有些人对面试技巧嗤之以鼻,认为"是金子,总会发光的",没有必要对面试细节关注太多,但面试官们都表示,当两个应聘者能力相当时,面试技巧就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精彩的提问,是画龙点睛之笔,将为面试划上圆满的句号。应聘者提问的时候,应注意以下几点: 根据身份提问 面试前最好弄清面试官的职务,要根据面试官的职位来提问题。如果你想了解求职单位共有多少人、主要业务发展方向等,就不要向一般工作人员提问了。  相似文献   

9.
现如今,面对数量呈几何增长的应聘者,如何提升招聘的效率效果,不漏选不错选,使招聘组织的环节变得尤为重要。虽然一般情况下,985或211院校的毕业生能力应该都不错,但在实际面试中,一部分应聘者仍会明显比其他人更能够吸引众人的目光。应聘者应该如何表现,面试官又该如何选择,文章从这两方面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0.
正求职时面试是必需的,有些求职者被面试官一眼相中,而有些人即使成为"面霸",却依然等不来一张录用通知。那么,是什么原因让面试官不把橄榄枝抛向你,又是什么因素影响着面试官录用新员工的标准?企业人事给了我们这样一个答案:决定不录用你的,不是别人,而是你自己,你被自己"出卖"了!没错,正是被自己"出卖"。有些求职者在面试时,  相似文献   

11.
如今,用人单位格外注重面试。为考察应聘者的真实能力与技能,面试官会采用"望、闻、问、切"等方法。很多准备不充分的求职者庆幸自己过了简历初选一关后,却不小心在面试中遭遇"滑铁卢"。想要提高面试成功率,不防采用情景摸拟方法进行演练。下面是一场模拟面试。"Q""A"分别代表"question""answer",意思是"提问"和"回答"。招聘方: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招聘职位:营销企划专员面试官:人力资源总监张小姐应聘方:方伟,男,22岁,无工作经历,某大学市场营销专业毕业。Q1:从你的简历和求职信来看,你各方面的条  相似文献   

12.
正没有人会反对工作是为了赚取报酬,但是往往"谈薪水"成为很多人求职面试时最难开口的一件事,尤其是对初入职场的毕业生而言。因为大家觉得,在宝贵的面试机会中"谈薪资",从某种意义上说,也许给了用人单位一个拒绝你的理由。但在有些面试中,即使你一再避免"谈薪水",面试官还是会要求你正面回答这些问题。这时如果你还一再推脱,恐怕就会使自己显得软弱了。在谈薪水问题时,要注意些什么?首先,要注意税前税后。求职者要特别注意的是,用人单位说的月薪通常指税前收入,而求职者在谈及自己的薪资期望值时,通常指到手的收入。这两者之间有一定的差距,薪酬越高,差距越大。因此在回答薪资期望值时,求职者有必要与面试官讲清楚这个  相似文献   

13.
"能说说你的缺点吗?"这是如今很多公司面试官最爱问的一个问题,这看似不经意的一句话,其实暗藏杀机——应聘者该如何回答,是说自己没有缺点呢,还是把缺点当成优点来说?来看看A、B两位同学的回答。  相似文献   

14.
我在一家公司的人力资源部工作,经常要主持面试。于是常会有人问我,面试官是否就是一份察言观色的工作。确实,面试官要在短时间内为公司挑选出最适用的人才,就必须通过"察言观色"来检验求职者的言行。但如果反过来说,面试中的求职者是不是只要看主考官的眼色行事,成功取悦主考官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可以坦白地说,  相似文献   

15.
肖洁 《成才与就业》2014,(Z3):62-63
正相信很多求职者在面试前都会思索同一个问题:我怎样才能在众多应聘者中脱颖而出?于是部分求职者会搜集不同类型的面试题库,通过反复记忆来应对面试中的各类问题。可是作为阅人无数的HR们(人力资源工作者)又怎会轻易地被这些"统一"的答案蒙住双眼?那么让我们换位思考一下,如果你是HR,你会准备怎样的面试问题?设计这些问题的初衷是什么?怎样的答案才符合你的选入标准?让我们从HR的角度来看看面试问题的背后,了解清楚源头或许能帮助大家理清思路。  相似文献   

16.
面试就像一场演出,求职者好比是舞台上的演员,他们总希望在面试时把自我才能和魅力完美展现;而面试官则像坐在台下的观众,他们的评价会决定演出的成败……面试既然是演出,那么"演员"讲究演技是必须的,如何展现最好的自己,如何赢得面试官的青睐……这些都是值得研究的问题。本栏目的一组文章就面试前的准备、面试程序以及如何站在面试官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等进行了介绍,希望能对正在求职的你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7.
随着《中国有嘻哈》节目的热播,Diss一下成了网红词。Diss是英文单词"disrespect(不尊重)"或"disparage(轻视)"的简写,表示为看不惯、轻视、鄙视等意思。这不,最近参加完几场面试,小玲便一直抱怨"面试官总在Diss我"。最近,小玲对求职面试有些犯怵,原因是在几次面试中总被面试官质疑跳槽频繁、职业目标不清晰。小玲开朗直率,当年刚从学校毕业时,凭借到位的现场应对获得不少面试官的认可,拿到了好几份offer。没想到,工作两年期间,因为一些主客观原因,她更换了三次工作。再次求职时,却发现自己屡屡被面试官Diss。  相似文献   

18.
求职时面试是必需的,有些求职者被面试官一眼相中,而有些人即使成为“面霸”。却依然等不来一张录用通知。那么,是什么原因让面试官不把橄榄枝抛向你,又是什么因素影响着面试官录用新员工的标准?企业人事给了我们这样一个答案:决定不录用你的,不是别人,而是你自己,你被自己“出卖”了!  相似文献   

19.
外商投资企业为了招聘到适合本企业需要的有一定素质的员工,不仅要看应聘者的文凭、职业资格证书和工作经验,进行必要的笔试,而且还要出一些怪题对应聘者进行面试,以便掌握应聘者某些方面的素质情况。这里举一些实例供应聘者参考,以便到外企面试遇到类似怪题时,能胸有成竹,应对自如,免得因摸不清意图,措手不及而被淘汰。分拣跳棋子有的外企在招收员工时,为测试应聘者的手脚灵活程度,给每个应聘者放一堆跳棋子,要求其在一分钟内挑出混杂在一起的5种颜色的跳棋子,并按各色分别排列好,如在规定的时间内没有按要求完成,既被淘汰。  相似文献   

20.
意见分歧是否会导致信念调整?根据一种回答,意见分歧并不导致信念的调整,在面临意见分歧时,分歧双方或者其中一方可以合理地坚持自己原初的信念。根据另一种回答,意见分歧导致信念的调整,一种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分歧双方合理的做法是“分摊差异”。前者只强调初始证据对信念认知地位的规范影响,而忽略了意见分歧本身的证据效力;后者则相反。所以,二者都不是关于信念合理性的最好的回答。基于此,本文支持一种关于信念合理性的“总体证据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