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个人化写作"是一个充满张力的命名,也是新时期先锋诗歌批评中不可忽略一个十分重要的关键词,通过对具体历史文化语境中的"个人化写作"策略的选择和演变流程的梳理,对"个人化写作"的欲望化书写的深刻批判、对"个人化写作"复杂性和差异性的细致剖析,更为深入地解读了新时期以来的先锋诗歌中"个人化写作"的丰富内涵和诗学意义,也由此进一步地探索了先锋诗歌创作与批评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新世纪十年,先锋诗歌从九十年代相对沉寂的氛围中重新焕发出风采,从"下半身写作"到网络写作,从"中间代"和70后诗人的崛起,到80后乃至90后诗人的出场,这中间经历了知识分子写作与民间立场写作的衍化,诗歌刊物的兴盛,思想性写作的回归,这些现象,昭示的正是新世纪先锋诗坛精神流变的过程,而且对下一个十年先锋诗歌的发展,也有借鉴价值和参照作用。  相似文献   

3.
"倡懂"是20世纪50-60年代中国大陆诗坛引领潮流的诗歌写作风尚。"懂"的诗歌主流地位的合法性建构、确立与巩固,经历了一个复杂与艰难的过程。"当代"媒介构筑的巨型"意识形态"压力场,有力地摧毁了"反懂"诗歌的生存根基,消解了"懂"的诗歌合法性认同过程中的干扰因素。"当代"期刊开辟"工农兵"诗歌专栏和官方隆重推出"工农兵"诗人诗集,有效地修正了"懂"的诗歌的"负面"形象,拓宽了人们对"懂"的诗歌合法化认同空间。自主培育"工农兵"诗人和掀起朗诵诗运动,极大地提升和巩固了"懂"的诗歌写作的合法地位。  相似文献   

4.
罗振亚 《东岳论丛》2011,32(12):5-9
进入新世纪后,诗人们对中国诗歌形象进行了重构,具体表现是实现了书写、传播方式的革命,更贴近了时代与人的复杂状态,以艺术上的自觉打磨使九十年代以来的个人化写作落到了实处;但重构并非完全成功,有分量作品少的问题仍未解决,诗歌写作本身问题严重,书写形式革命暴露的弊端和事件化倾向也需警惕。  相似文献   

5.
赖彧煌 《青海社会科学》2010,(5):107-111,115
"地震诗歌"的写作及其争论,它的意义远不是简单地肯定或否定,其蕴含的诗学问题是如何保持对经验开放的同时遵循诗的美学要求。从建构诗歌抒情机制的角度看,美学自律与经验冲击的挑战也是当代诗歌面临的双重考验。  相似文献   

6.
<正>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在此之后,中国的方方面面都发生着巨大而深刻的变革,"新中国"不但是一种社会实践,也是一种文化想象,形成了一个具有高度凝聚力的"文化共同体"。1950年代的诗歌集中体现了当时人们关于"新中国"的国家想象与文化认同,而今,半个多世纪过去,对当时的这种诗歌写作进行重新观照,可以发现一些有意味的话题。  相似文献   

7.
普希金与莱蒙托夫都是19世纪上半叶伟大的俄罗斯诗人.虽然是同时代的诗人,但两者诗歌总体风格却存在很大的差异(前者的诗歌充满活力、乐观向上;而后者的诗歌带有一种忧愁、悲伤的基调,大都反映寂寞、孤独、苦闷、消沉、走投无路),具体涉及某一创作主题,他们的写作手法也是不同的.本文就两位诗人部分诗歌作品中所体现的"时间"问题进行探析,从两者对时间的"过去"现在"的对立、抒情主人公与诗人的时间经历表现、时间顺序安排、时间问题的哲理思考、时间的表现手法、表示时间的常用词汇等几个角度来分析、解读两位诗人部分诗歌作品.  相似文献   

8.
"奇异"作为莱蒙托夫抒情诗中的"标识性"词语,生成于诗歌写作的土壤之中。"奇异"是照亮莱蒙托夫诗内世界和诗外世界、生活世界和心灵世界、意识世界和潜意识世界的灯盏。它既是诗人一种特别的思维方式、体验方式以及行为方式,也是莱蒙托夫诗歌的一种本质性内涵。  相似文献   

9.
1999年的"盘峰诗会"是诗歌界此前关于"90年代诗歌"不同认知、立场、态度之间矛盾的集中体现,引发了此后持续数年、参与人数甚众的诗歌论争、论战,其中既体现着不同诗歌追求和美学取向的分歧,也表征出微观诗歌场域中话语权力的争夺和人际关系、利益纠葛等的影响。"盘峰诗会"及相关的诗歌论争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此前诗歌的稳定性格局,呈现出新的力量对比和板块结构,对此后的诗歌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并作为典型个案,凸显出中国诗歌尤其是诗歌批评的诸多内在问题。  相似文献   

10.
蒋寅 《文史哲》2012,(1):22-32
互文性虽是20世纪70年代流行起来的文学理论术语,但它所指称的文学现象在中国古典文学尤其是诗歌中却有着悠久的历史,古代诗论家也一直对此有所意识。事实上,互文性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般特征,仅注意先后产生的文本之间存在的一种普遍关联是远远不够的,"避"作为一种写作策略,同样也是互文性的一种形态,或许可以称作"隐性的互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