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2019年11月9~10日,北京大学国际汉学家研修基地主办的"丝绸之路上的中华文明"国际学术工作坊在北京大学大雅堂举行。会议共有来自中国、英国、美国、俄罗斯、日本、伊朗等国的高校、科研机构的20余位学者参加。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暨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荣新江教授在开幕式上介绍了北京大学国际汉学家研修基地自2009年成立以来的工作旨趣和汉学基地今年启动的"中华文明传播史"项目,重点阐述了这个项目的学理依据。他指出,以往研究中外关系史的学者,多重视外来文明流入中国的  相似文献   

2.
肖河 《东岳论丛》2013,34(4):78-82
20世纪90年代初冷战的结束不仅改变了国际格局,也对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造成了巨大冲击。以沃尔兹结构现实主义为首的诸多国际关系理论在预测冷战结局时集体失灵,使得理论界在冷战后进入了迷思破裂后的彷徨期。在美国学者们关于冷战如何结束的研究中,以沃尔弗斯为代表的物质主义者们和克莱默、英格里斯等为代表的观念主义者们进行了持续的论争,使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得到了丰富。另一方面,以加迪斯为首的历史学家们借理论预测失准之机,对整个国际关系理论的科学化趋势提出了尖锐的批评。在对冷战结束前夜对未来的种种理论预测、物质主义者和观念主义者的论战、历史主义者和国际关系理论家们的论战分别进行了回顾、梳理和评论的基础上,能够得出有关未来的国际关系理论应如何建设的某些启示。  相似文献   

3.
江峡 《江汉论坛》2012,(8):15-20
自冷战结束、苏联解体后,国际核走私出现了两次高峰:一次是从1992年到1996年;另一次是20世纪90年代末至今。美国及其盟国曾力图与俄罗斯合作,防止核扩散与核走私,但收效甚微。而自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特别是"9.11"以后,国际核走私的势头不仅未得到遏制,反而成倍增长,已成为国际安全与稳定挥之不去的阴影。核安全是关系全人类的大事,国际社会必须在防止核走私问题上进行有效的合作。  相似文献   

4.
始于40年代的冷战虽然结束了,但影响世界历史进程长达40年之久的美苏冷战,却无法从人们的记忆中消失,并继续引起人们更加深刻的思考。在世界格局向着多极方向发展的今天,客观讨论冷战的起源问题,分析评价美国的遏制战略,不仅具有史学研究的价值,而且对于分析国际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试图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上述问题谈点看法。一、冷战是美国一手策划实施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把美、苏两个大国推到了崭新的世界格局的中心,美、苏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建立的联盟随之失去了基础,雅尔塔体制很快变成了冷战体制。以美国…  相似文献   

5.
钮维敢 钮维敢,1974年生,安徽定远人,法学博士,现为中共江苏省委党校世界经济与政治教研部副教授.目前正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冷战后美国两洋同盟演化与国际格局转型研究"(13CKS029). 当代资本主义发展与世界格局变动基本是在冷战后国际格局转型与当今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同盟体系——美国的大西洋同盟和亚太同盟(简称美国两洋同盟)——的互动关系上进行,美国不断加固与优化两洋同盟,利用国际格局中的结构性矛盾,力推国际格局向单极化发展.对此,有必要抓住冷战遗留问题的核心——冷战思维的特性,分析美国两洋同盟与当代国际格局转型的关系.这要求建立判断冷战两极格局瓦解的标准与当今国际格局变化中出现的冷战现象的界定尺度,探析国际格局变化及冷战遗留问题的判断标准与论证逻辑,并考察美国两洋同盟的历史条件与现实支撑.因此,该项目研究有助于认清美国两洋同盟的本质与国际格局变化趋势:冷战后,美国两洋同盟经历了摇摆动荡期、稳定调整期和优化发展期,在美国"重返亚太"进程中两洋同盟呈合流之势;而国际格局转型在美国两洋同盟的影响下难以尘埃落定,以至于几起重大国际事件使多极化进程遭受挫折.  相似文献   

6.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东西方缓和与国际战略形势的变化,为了扭转美国在对外贸易、投资与国际金融领域的颓势,制约日本的经济扩张及其对美国的经济挑战,美国开始对对日政策做全面调整.随着美国对日政策的调整,冷战时期存在的美日贸易、金融、科技、安全关系发生了急剧的变化,从而使日本经济陷入长期衰退的泥潭.  相似文献   

7.
自上世纪60~70年代美国学者在中国史研究方面以区域研究为取向以来,这一研究方法对中国史研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国内外学者把中国划分为若干个区域进行研究,如美国学者施坚雅把中国分为九大区域.近20余年来,中国区域史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对西北区域史的研究相对比较薄弱.  相似文献   

8.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世界形势发生了剧烈而重大的变化,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冷战宣告结束,社会主义运动出现严重挫折,世界进入新旧格局转换的历史关头,邓小平以统揽全局、驾驭各方的战略眼光,审时度势、处事果断的非凡才能,为我国制定了沉着应付国际突变局势的一系列战略方针,解决了对外关系中遇到的重大课题,保证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正确航向,为我国今后发展与各国友好往来,更好地扩大对外交流,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赢得了主动权。今天,重读邓小平应对国际风云变幻的战略方针,深刻感受到这些方针不仅在当时具有很…  相似文献   

9.
冷战结束后,美国与东南亚国家之间的军事联系一度减少.但是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美全球军事战略重点向亚太地区转移,美国与东南亚国家之间的军事关系也重新日趋紧密.  相似文献   

10.
伍斌 《社会科学战线》2023,(7):109-118+282
自亚洲人大规模移民美国开始,美国社会就开始书写亚洲人。20世纪初,社会学家率先展开对亚裔美国人的学术研究。20世纪30年代,移民史学在美国兴起,但受西方中心主义的影响,欧洲移民成为移民史当然的主角。20世纪60年代,在民权运动的兴起及多元文化主义的影响下,不同族裔群体的研究兴起,亚裔史研究也成为美国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保持研究活力和对史学前沿的敏感。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兴起的跨国史,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美国历史的书写,亚裔史学对其尤为倚重。众多学者在跨国视野中研究亚裔史学,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出版了诸多有影响的历史著作。这些研究不仅拓展了亚裔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写了诸多传统观点,更为立体地展示了亚裔美国人的历史。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90年代,是世界发生巨变的年代。伴随着东欧巨变和苏联解体,冷战结束,存在近半个世纪的两极格局土崩瓦解,不复存在了。冷静观察不难发现,从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世界出现了明显的多极化发展趋势,而且向多极化过渡的速度加快了。当今世界,不是美国一家...  相似文献   

12.
自1959年至新世纪初,中国当代文学史研究可分为四个阶段.1980年代中后期以来,中国当代文学史研究主体已明显分化为"史性研究"与"当下批评"两部分;中国当代文学史经典的指认与重释活动,不仅贯穿于中国当代文学史研究的四个阶段之中,而且各个时期对经典指认的主导思维与其时的文化思潮、学术思潮的启迪和制约密不可分;中国当代文学史研究方法的更移,具体体现为从"主题本位论"到"审美本位论",再到"价值多元性体认"等方面的梯次置换.  相似文献   

13.
《理论界》2017,(1)
冷战结束后,面对国内外环境发生的重大变化,日本国内涌动着推动国内改革的诉求,并出现修改和平宪法、"摆脱战后体制"的动向,其终极目标是走上"正常国家"的发展道路。20世纪90年代后,日美两国将中国设定为"假想敌",解决了同盟一度缺失"敌人"的难题。冷战后日本国家战略转型在所谓积极发挥国际作用以及为国际社会做贡献的名义下,主动利用日美同盟为自身国家利益服务,不断将日本的政治权力和军事力量向全球范围辐射和投送,这一转型必将对21世纪的东亚地缘政治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4.
随着冷战的结束,综合国力日益上升的中国与世界最强国美国之间的关系成为影响国际格局的重要因素,引起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探讨中美关系史的著作及文章不断涌现。1998年2月由李庆余主编,安徽大学出版社出版的《11个美国人与现代中国》为中美关系史的研究注入新...  相似文献   

15.
П.А.扎伊翁契科夫斯基是冷战时期美苏两国学术交流的典范。在20世纪60—80年代大约20年的时间里,他指导和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美国见习生,这些人后来成为推动美国的俄国史研究发展的主要力量。梳理这段特殊的学术史,不仅能展现扎伊翁契科夫斯基与其美国学生的交往经历和学术成就,还能为我国的世界史学科发展提供借鉴。扎伊翁契科夫斯基倡导的朴实、严谨的治学理念和注重分析原始资料的研究方法,直至今日对历史研究仍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乔兆红 《东南学术》2003,(3):163-168
针对冷战结束后美国所面临的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克林顿政府明确提出了美国外交政策的三大支柱,第一条即确保美国的经济安全.为此,克林顿政府以振兴美国经济为核心,在全球、地区和双边三个层次上建构服务于美国经济利益的全球经贸战略与经济网络.在经贸优先的外交战略指导下,克林顿政府与中国达成关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有关协定,扫除了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最后障碍.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将走过它的整整百年了。在这1900一1999年的百年间,中国一直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①在世纪初,它还是一个任人宰割的、受屈辱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弱国,而世纪末的中国,则坚定地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已经整整半个世纪了,它是当今世界上经济发展速度最快和最有影响的发展中国家,任人欺凌的时代已经过去,中国人民已经站立起来了。特别是冷战结束后,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迅速上升和现存唯一的社会主义大国的现实,以及世界多极化趋势与单极独霸趋势的较量加剧,使中国与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尤其是与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  相似文献   

18.
闫金红 《北方论丛》2012,(2):110-114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范围内出现了数以千万计的难民。为了满足冷战需求,诋毁社会主义国家形象,显示资本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大量接收来自社会主义国家的难民成为美国在这一时期的首要选择。从1948年第一部难民法的出台,到20世纪50年代颁布的一系列难民法案,无不建立在美国强烈的反共意识形态基础之上。由此不难看出,难民政策与美国的对外强权战略一致并为其服务的。  相似文献   

19.
中国当代文学的“史”的研究,不是与其“即时批评”的发生结伴而行的产物,而是中国当代文学在被“学科化”的进程中逐步完成了其“历史形态”的塑形.。半个世纪以来,关于中国当代文学的“史”的研究大致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为第一阶段;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是第二阶段;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可视为第三阶段;80年代末至今属于第四阶段。在每一个阶段里,有关中国当代文学的时段划分、经典指认、现象选择、历史叙述等方面,不仅与时代的修辞语境关系密切,而且也成为中国当代文化复杂变化的典型“镜像”。  相似文献   

20.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史学。辛亥革命史研究与社会变迁共振。20世纪后半期,中国社会因政治主题演变、社会思潮交替和时代话语环境转换,大体可分为新中国成立后到文革结束、70年代末到80年代末和整个90年代三个阶段,在这几个阶段,人们对辛亥革命史的研究和评价各有不同,从而勾画出一幅生态各异的辛亥革命史研究学术变迁的画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