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绝大多数人看来,鲧之死因在于治水无功已成定论,笔者却不敢苟同,深感有必要透过传说的迷雾,探求鲸之死因真相.以有助于更加深入地理解当时社会的历史。 一、“治水无功”质疑 关于鲧“治水无功”说最早见于《尚书·尧典》。其载,尧时用鲧治水,“九载,绩用弗成。”他书多承袭此说。《史记·夏本纪》载说:“尧听四岳,用鲧治水,九年而水不息,功用不成。于是帝尧乃求人,更得舜。舜登用,摄行天子之政,巡狩。行视鲧之治水无状,乃 鲧子羽山以死。”由此人们便认定鲧之死因在于治水的失败。笔者认为,此说颇有值得怀疑之处。 第一,鲧深谙水性,有治…  相似文献   

2.
重论“五行说”的来源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五行说”是中国传统思想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但其来源则迄今未明。问题之所以难于解决,主要是两个原因: (1) 古代典籍中未曾保存关于五行说可以征信的原始资料。褚少孙补《史记·历书》称:“盖黄帝考定星历,建立五行起消息。”他以五行起源归之于黄帝。然黄帝其人与时代却是上古史中最大的谜之一。典籍中“五行”最早的资料有人推于《尚书·甘誓》:“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但此篇所出时代不明,篇中“五行三正”究为何指,则自汉代以下一直聚讼纷纭。近人多以《尚书·洪范篇》为五行说之可信出典。然《洪范》书出于战国时已有定论(说见刘节《洪范疏证》)。而且篇中关于“五行”的说法实际是指“六府”  相似文献   

3.
众所周知,被称为“群经之首”的《尚书》,是中国历史上最古老和最珍贵的一部文化典籍。史学家称其为中国有史以来的第一部信史,文学家称其为中国有史以来的第一部散文总集,文论学家则称其为中国有史以来的第一部应用文汇编。各家所论自有深刻道理,只是立论角度不同而已。如果就文体格式的角度看,《尚书》当属应用文范畴。因此近代疑古学者钱玄同虽不相信《尚书》,但又谓《尚书》似乎是三代时的“文件类编”或“档案汇存”,却有几分道理。一作为古代中国应用文的初始实践,《尚书》自有其内在的根源和外在的依据。首先,从书名称谓看…  相似文献   

4.
会稽涂山考     
会稽涂山考朱元桂朱元桂,男,1943年生,绍兴市文联主席。《尚书·夏书》说禹“娶于徐山”,《春秋左氏传》曰“禹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吕氏春秋》、《史记》、《越绝书》、《吴越春秋》等都有关于禹与涂山的记载。所不同的是涂山是禹娶妻之地还是会诸侯...  相似文献   

5.
《圣经·新约·马太福音》第五章第三十九节有这样一则记载:“Οστο(?),ραπιξειει(?) τηνσεξιανσιαγονασον,στρεφοναντωκαιτηναλλην”[“有人打你的右脸,连左脸也转过来给他” (旧译文);“假如有人打你的右脸,连左脸也让他打吧!”(现代中文译本的新译文)。在我国,《尚书大传·大战》中太公曾说:“骂汝勿叹,唾汝无干”。关于唐代的娄师德,也有这样一则记载:师德“其弟守代州,辞之官,教之耐事。弟曰:‘人有唾面,絜之乃已。’师德曰:‘未也,絜之,  相似文献   

6.
王文才在《白朴戏曲集校注·前言》中认为,“《东墙记》大约是白朴早年在真定的作品,可能是与史樟的南戏《董秀英花月东墙记》同时而作。”《附编·白朴杂剧全目提要》对此则进一步加以引伸论述:“《寒山谱》中收此戏文(案指南戏《董秀英花月东墙记》),题为‘九山书会捷机史九敬仙著’此史九敬仙即孟本《录鬼簿》之史九敬先(《正音谱》同),抄本作史九散仙,曹本作史九散人,‘真定人,武昌万户’。”“《寒山谱》称史为‘书会捷机’,乃书会假托其名,谅非书会中人。”作为元杂剧的作家史九敬先是否曾写过南戏  相似文献   

7.
杨天才 《社科纵横》2006,21(12):150
在《史记》中,鬼谷子之名附于《苏秦列传》、《张仪列传》中。因其事隐而难考,故自唐以后,有学者或疑《鬼谷子》为伪书;或疑鬼谷子并无其人其事。然据史而论,因事而言,所疑之说,也仅是猜测,很难从文献上取得证实。且种种怀疑说法的因由多与“托名”说有关,而就其“托名”说本身而言,也可谓是“疑”中有“疑”。  相似文献   

8.
“南山”一词,在曹氏归义军统治时期的敦煌汉文文书中屡次出现,敦煌学界的学者们对之进行了许多探讨,并初步确定它既是指地方,也是指一个部族,但其源流到底如何,却是众说纷纭,难以统一,总的来说有以下几种看法: 1、吐蕃说:敦煌研究院的施萍亭先生持此观点。她根据敦煌研究院所藏归义军《酒帐》中提到的“南山”使者及《新唐书》卷二一六“赞普徙帐南山”的记载,推断“南山”可能是吐蕃在党河  相似文献   

9.
说张澍的《续黔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说张澍的《续黔书》●伏俊连在清代的甘肃学者中,最著名的当推武威张澍。梁启超《近代学者之地理分布》中说:“甘肃与中原山鸟隔,文化自昔朴塞,然乾嘉间亦有第一二流之学者,曰武威张介候(澍)。善考证,勤辑佚,尤娴熟河西掌故。”张澍(1776—1847),字百...  相似文献   

10.
《史记》五帝本纪把“帝喾高辛氏”列为五帝之一。近代王国维、郭沫若、闻一多等学者认为,帝喾即帝俊、帝舜,亦即殷人盛祭的高祖夔(见王国维《卜辞所见殷先公先王考》、《续考》;郭沫若《甲骨文字研究》;闻一多《天问疏证》)。但是,徐旭生教授却不以为然,在《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一书中说:“《五帝德》篇说他(喾)的氏族叫高辛氏,我们编考可靠的古书,一点线索也找不出来(《大戴礼》)。《五帝德》与《帝(?)》二篇是齐鲁儒者所作综合的结果,里面有不少靠不住的材料。”并说:“殷人禘舜,与喾无干。殷的祖妣有娀氏,……名字叫做简狄,那却除《帝(?)》以外,绝不见于其它先秦古书,所以我们觉得这仍不过是综合的结果,不能完全相信它。”徐氏在这里似乎有些失察,因为在可靠的先秦古籍里,这是有“案”可稽的。请看屈赋:“望瑶  相似文献   

11.
《易》成书以来,众说纷坛,各执一词,成为天下第一奇书。数千年来,同一本《易》,医者说医,卜者占卜,文人言文,史家论史,各显神通中诠释此书。《易》不但为儒家群经之首,且收干《道藏》之中,颇有万象万物,尽入囊中之势。近年来《易》学又兴,将计算机、天体物理等等新兴学科归于《易》一书,使干年老树又发新枝,愈发神秘莫测,几成迷信。然而有人欲证《易》伪而从根本上破除迷信,则不免有牵强之处。《易》今日所见版本,可分为“上古易”与“儒家易”两部分。上古易,即卦、交辞,一般认为是《易》原文(李镜池之《周易通义》即…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中国近代史方面的出版物大量涌现,学术精品不能说没有,但平庸之作似乎更多,不仅“低水平的重复”现象在在皆是,更为严重的是抄袭、拼凑之作有之,胡编乱造之作亦有之。在此情况下,优秀书评的作用就显得更为重要了。它可以给读者指点迷津,可以给学者继续深入研究提供指导性意见,还可以揭露学术幌子下的假冒伪劣行为,  相似文献   

13.
《论语·泰伯》载:“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现存对此语最早的注释是何晏《论语集解》所引包咸的《注》:“兴,起也。言修身当先学《诗》。礼者,所以立身。乐所以成性。”邢昺《疏》:“此章记人立身成德之法也。兴起也。言人修身当先起于《诗》也。立身必须学礼,成性在于学乐。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既学诗礼,然后乐以成之也。”《大戴礼记·卫将军文子》中又有语曰:“吾闻夫子之施教也,先以《诗》,世道者孝悌,说之以义而观诸体,成之以文德。”据此,后世学者便普遍认为此语说的是修身所学三门课程的先后顺序,以为其意是说“学《诗》之后,即学礼,继乃学乐”,“把音乐作为他的教学工作的一个最后阶段。”研读再三,总觉此解于理难安。孔子讲授课程也许真象《大戴礼记》所言,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侧重点,但此语却未必是陈述讲授课程的顺序。疑之者有四:  相似文献   

14.
先秦诸子中道家的老聃是一个史官。《史记·老子列传》说老聃是“周守藏室之史也”。司马贞《索引》谓:“藏室史,周藏书室之史也。又《张苍传》: ‘老子为柱下史’,盖即藏室之柱下,因以为官名。”可见,老聃学说的渊源,跟他担任周代藏书室之史应有直接关系。 老聃做的是史官,也是管理藏书的官。当时的藏书不外乎以史官作的《春秋》为大宗。此外,如《诗》、《书》早已公开传布。《庄子·天下篇》所谓“其在于《诗》、《书》、《礼》、《乐》者,邹鲁之士,缙绅先生多能明之。”足见这些文献并不一直在官府,已有些人 “多能明之”。至于《易》原…  相似文献   

15.
有关渤海的“显州之布”和“沃州之緜”问题,多年来在中外史学界引起密切关注。有些学者把“显州之布”说成是棉布,有的则认定“沃州之緜”是木棉,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这使我们感到这一问题值得进一步考证和商榷。本文的要旨在于说明:“显州之布”是麻布而不是棉布;“沃州之緜”是丝緜而不是木棉。关于渤海“显州之布”问题,1937年《满铁农事试验场》报告书中最早提出了“满州可能从古有棉花栽培的历史”的推断,它引用了《盛京通志》里所记的“沃州之棉”。1956年金毓黻先生在《关于渤海国的三个问题》一文中说:“据各书所记,渤海国生产情况:农业  相似文献   

16.
黄觉弘 《唐都学刊》2005,21(6):30-33
清季以来,论者对《史记》征述《左传》的情况多有怀疑,特别是对《史记》本纪部分之《五帝本纪》、《夏本纪》、《周本纪》、《秦本纪》诸篇尤多诘难。在一定程度上,淆乱了对《史记》、《左传》及二者之关系的正确理解。《五帝本纪》叙说举十六族、去四凶事乃径袭《左传》文公十八年文。崔适则谓此节非司马迁所述,而乃后人窜入,并举“乖异者”五条以证其说。言似有据,而实诬谬。此节与司马迁属意之五帝序列相抵牾。《夏本纪》叙说刘累豢龙事本于《左传》昭公二十九年。《周本纪》载事多参稽《左传》。《秦本纪》记穆公事多本于《国语》,而《左传》载秦穆公事迹亦详,故司马迁颇参用之。  相似文献   

17.
春秋战国时,有人爱取“句践”为名。例如: 《孟子·尽心》有宋句践。朱熹《集注》: “宋姓,句践名。”《史记·刺客列传·荆轲传》有鲁句践。司马贞《索隐》:“鲁姓,句践名也。”最著名的当然要数春秋末年的沼吴成霸业的越王句践(《史记·越王句践世家》)。句践这个名字中的“句”究竟是什么意思,这是很值得探讨的。《史记·吴太伯世家》:“太伯之奔荆蛮,自号句吴。”《集解》引颜师古之说云:“以吴言‘句’者,夷语之发声,犹言‘于越’耳。”准此,则句吴之“句”,犹阿Q之“阿”了。句践之“句”,意义约与此相若。践,《集韵》音贱;《广韵》释以“蹋(踏)践”。《礼记·疏》云:“践,蹋也。”《释名》:“践,残也,使残坏也”又,《尚书·序》:“(周)成王东伐准夷,遂践奄。”《释文》:“践,藉也。”反正,践之恶义甚夥,而嘉义则较少。践,音贱,可通“贱”。《玉篇》释“贱”曰:“卑下也,不贵也。”卑下不一定就是坏事,  相似文献   

18.
陈彦辉 《学术交流》2003,(11):148-151
上博简《孔子诗论》从内容上可以分为四个层次:诗之综论、诗之题旨、诗之分章、诗之断章。孔子关于诗之综论与传世文献中的《尚书》、《孟子》)、《荀子、《毛诗序》以及近代学者的诗学观点大致相合。关于诗之题旨的论述与《左传》中某些评诗语词相似。分章评诗在传世文献中是罕见的。孔子断章取义的论诗也是在春秋时代用诗的大背景进行的。  相似文献   

19.
贾俊侠 《唐都学刊》2001,17(4):60-63
《秦誓》选自《尚书·周书》,是春秋时期秦穆公“殽之战”失败后因自悔所作誓言的最早记录。但是,由于《尚书》真伪的问题,历代对其价值无有定论。通过大量文献比较,结合当时背景和历代学者的研究成果,可以确定《秦誓》史料可信性,它在订正《史记·秦本纪》之误、补充《左传》不足及穆公研究方面自有它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正> (一)《山海经》其书陶渊明诗:“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诗所说的《周王传》为今尚行世的汲塚古文之一《穆天子传》,至于“山海图”,则为《山海经》及其图谱。《山海经》一书行世极久,其纪事之时间跨度甚大,下及战国,上限远过于《尚书》。西汉哀帝建平元年(公元前6年)刘歆(一名秀)《上山海经表》说: “山海经者,出于唐虞之际。昔洪水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