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白族文化的良好传承,得益于白族对自身传统文化的自觉保护和白族文化教育传承机制的有效性。白族文化利用自身的地缘特性,催生白族的文化自觉,打造自身文化传承的民族文化心理动力基础;以亲缘为手段,发挥教育的亲和优势,提升文化传承的实效性;通过世俗生活家园的文化场域构建,教育和感染人;凭借白族文化自身的价值,打造了其文化传承价值的根本立足点。  相似文献   

2.
白族木雕历史源远流长,应用广泛,有着宏大的形式内容和重要的文化及艺术价值。本文针对白族木雕现存问题,就如何保护白族木雕,特别是对白族木雕在今天都市化的过程中,如何更好地开发和利用,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3.
时间与空间是讨论社会现象的两个要素,以往学者在研究白族的族性时强调其在历史过程中形成,历时性强调的是时间与族性的关系以及汉人对白族族性生成的影响.本文运用空间研究的相关理论,基于大理村落的田野研究,讨论洱海区域内部上关、下关、海东、海西文化地理空间对白族人族性生成的意义.认为洱海区域的地理所具有的物质性基础给生活于其中的白族人提供了有差异的空间经验,将洱海区域的白族人内部差异彰显出来,在一个统一的白族概念下存在着他们相互区分和相互参照的内部边界(inner-boundary).  相似文献   

4.
白族传统伦理道德,是塑造白族及其社会的价值体系,是支撑传统白族社会公序良俗的文化精神,其内涵上至国家政治、民族关系,下及家教族规、人伦修为,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白族始终自觉维护天下一统、华夷一家的中华民族政治伦理。他们亲仁善邻,与兄弟民族和睦相处。家庭中讲究血缘,长幼有序。"忠孝节义"是其衡量人品的标准,"耕读传家"是其居家必须延续的传统;有文化、有经历,心怀桑梓的谦谦君子,才符合做人的规范。诸教同尊、诸神共奉是他们的宗教世界。豁达宽容、平和持中是白族人的心性。鼓励远行、出门闯世界的开放意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白族子弟远走他乡,拥抱世界。白族的传统伦理道德体系,是哲学,是思想,但更是行为规范,体现了求真务实,知行合一的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5.
白族传统的水磨、水碾、水碓技术是一种普遍存在过的粮食加工技术。从文献记载和大量的民族学调查资料看,这种技术既传自汉族地区,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又具有民族和地方特点,今天在某些白族地区还保存着。通过分析这个正在消失的农业应用技术,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它的功能、结构和科技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6.
婚礼作为人类特定的喜庆活动,在世界各民族中普遍存在,白族也不例外.随着社会的发展,当代大理坝区白族婚礼也有了一系列变化:婚宴规模不断扩大、新房布置突显现代需求、迎娶方式方便快捷、嫁妆种类增多层次分明、新婚服饰时尚化.这种变化给大理白族发展带来了双重影响:白族婚礼在刺激和拉动消费、扩大内需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白族扩大再生产的投入;时尚文化逐渐通过白族青年吸纳到白族传统婚礼中,致使民族特征弱化.白族传统婚礼文化符号传承面临挑战.  相似文献   

7.
鄂西鹤峰白族的来源及其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鹤峰是湖北省白族最为集中分布的县,随着铁炉白族乡的成立,人们对鹤峰白族的关注日益增加。鹤峰白族更多地受到了桑植白族的影响。同时也受到周围其他民族的影响,鹤峰白族与桑植白族、大理白族在文化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8.
“绕三灵”仪式是云南大理白族历史悠久且规模庞大的仪式,一年一度的仪式期间融合了白族宗教信仰、白族歌舞表现、白族生活特色与白族服饰等众多文化现象,具有极其强烈的民族地域特征和历史文化特征。云南大理白族女性的服饰文化是“绕三灵”仪式中极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展现了白族女性对于“绕三灵”仪式的文化观念。“绕三灵”仪式在大理民间为期四天,期间聚集了以村民、准备祭品者、“莲池会”成员和仪式表演人员为主的白族女性,白族女性服饰呈现了不同群体身份下的文化差异性。白族女性服饰的文化差异性受到心理文化和物质生活的影响,进而表现为具有装饰之美、宗教信仰之美、身份认同之美、功能之美和技艺之美的审美特性。  相似文献   

9.
明清时期,是白族文化发生重大转型的关键时期。由于大规模汉族移民的进入及汉文化的全方位输入,白族作为区域范围内主体民族的地位开始丧失,白族文化在当地的主导地位也被汉、白文化的交映和协奏所代替。该时期白族文化的转型在民族成分、文化、政治、宗教、艺术等各个方面均有表现。明清转型后的白族文化奠定了此后白族文化发展的基调和原则。  相似文献   

10.
运用符号学的理论方法分析了白族家具文化的内涵,指出白族家具文化符号是由具有既定含义的图形和实物,又有结构、色彩、装饰、陈设、空间布局、尺度以及肌理等功能构成。现代白族家具的继承与发展离不开白族家具文化符号,并从社会文化环境、生活方式、使用方式等出发,提出了进行白族家具文化传承发展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1.
明代话本小说中多有涉及徽州商人活动的描写,展现了处在上升时期经济实力日益雄厚而政治优势无多的徽州商帮的生存状况。这一时期的徽州商人以种种方式拓展生存空间:攀附、行媚官府官员;积极融入经商客地;乡人为伴相互扶助;血缘宗族为系共同经商。其间,有奔波营运的艰辛、远离故土的孤寂、官府凌逼的无奈,也有雄资在握、富甲一方的骄傲和便利。话本小说以其近乎史料的真实描写,反映了徽商在当时社会条件下的生存状况。  相似文献   

12.
在先秦时期,不同的阶层分别对历史盛衰问题进行了探索,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特点。统治者注重历史盛衰产生的原因,以史为鉴,指导治国实践;史官的探讨凸现出哲学思辨的特色,且能运用《周易》来论述历史盛衰;诸子百家对历史盛衰的总结,与其思想学说紧密结合;这些对我国民族历史思维以及后世史学均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宋代社会作为传统宗法社会的成熟期,女性的社会地位问题广受学人关注,论者多从宋代女子离婚、再嫁及贞节观问题切入,认为社会地位的高低与贞节观的宽紧、再嫁的数量成正比.本文认为这是一种表浅的看法,宋代社会女子再嫁往往与其私有权缺失相关,无论是贞还是淫,都体现了父权意识形态的要求,从女子再嫁的具体原因分析她们的处境无疑更接近历史的真实.  相似文献   

14.
段克己、段成己兄弟合称段氏"二妙",是金遗民中的重要作家。他们身处金末元初丧乱流离的时代中,却以丰富且高质量的诗词存史,实可称之为金末文坛的中流砥柱。本文试图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金元之际的文化背景,对二段的仕隐、游历、交游等生存状况进行尝试性的考辨与分析,着重探究兄弟二人归隐龙门之后的人生经历,进而尝试发掘他们身上所特有的金末元初动乱时代金遗民这一特殊知识分子阶层的独特心态。  相似文献   

15.
论高校科技产业的改革与改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科技产业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目前正处于改革、改制时期。二十一世纪初我国高校科技企业已达2000多家,在推动国家经济增长、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换代以及对高校经济的贡献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了克服高校科技产业存在的问题,保证高校科技产业健康、快速、持续的发展,高校科技产业的改革与改制势在必行。建立以资本为纽带、产权清晰、承担有限责任的现代企业制度和新型的产权关系,实现学校内部事企的彻底分开,一方面有效地防止、规避和分散学校的经营风险;另一方面有效地增强高校科技产业的活力和市场的竞争力,使其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独立经济实体,促进高校科技产业健康、持续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6.
公法与私法的划分是市场经济立法的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市场经济的内在运行规律要求建立公法与私法相分离的市场法律体系.本文从公法与私法产生的历史渊源论述了两者相区别的意义,阐明了公法与私法各自的定位和作用范围,澄清了我国理论界对公法和私法划分上存在的误区,为市场经济的立法奠定了法理基础.  相似文献   

17.
民国时期湘西报刊出版钩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民国时期湘西十县报刊出版活动,是湘西历史文化研究领域不可忽略的重要现象。这一时期的报纸与期刊从出现、发展到消亡,经过了四个阶段,在出版形式上也具有自身的一些特征。在对这些报刊内容和作用进行评价时,应实事求是地指出它们消极乃至反动的一面,同时也要肯定其特定时期内和一些方面的积极作用,以及它们记录地方历史的功能。  相似文献   

18.
清初唐宋诗之争与“性情”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宋诗之争是诗史上的一大论题,也是明清之际诗坛的一个焦点。与别人纠缠于唐宋优劣不同,黄宗羲、钱澄之等人引入"性情"理论来否定唐宋诗之争,希望诗歌的写作能跳出模拟的窠臼,在抒发个人性情的基础上书写世运。在清初复杂的政治、文化环境中,黄宗羲、钱澄之等人的思考与他们曾长期从事抗清复明运动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9.
从跨语言的角度来观察、分析哈萨克语的语言现象,探讨哈萨克语颜色词语义的量性特征与其句法行为之关系,用定量和非定量的标准对颜色词进行判定,认为非定量的颜色词语义范围宽泛,句法格式较多;而定量的颜色词语义范围窄,句法格式受到了较大的限制。  相似文献   

20.
汤显祖和屠隆罢官闲居时期的心态与戏剧创作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汤显祖和屠隆都是明代重要的戏曲家,生活在明代嘉靖、隆庆、万历年间,二人的政治理想、文学观念、仕宦经历多有相似之处,罢官回乡后都付出相当的精力致力于戏剧创作,抒发胸中的不平之气,戏剧的题材也与佛道思想相关。但是思想、性格的差异影响到了二人罢官闲居期间的处世心态、行为方式和创作水准。本文旨在通过对二人上述方面进行比较,互为参照,从作家生活处境和创作心态的视角更加透彻地解读“二梦”和“凤仪阁乐府”的主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