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陶希东 《创新》2023,(1):89-97
随着经济全球化、工业化、信息化、网络化的发展,城市化发展开始出现单个大城市或超大城市跨越行政边界进而形成跨界都市圈。有效的跨政区协同规划是决定跨界都市圈发展质量的关键所在。进入21世纪以来,都市圈建设成为我国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为此,文章立足中国实践需要,放眼全球,分析梳理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跨界都市圈发展的学术研究动态和跨界协同规划经验,旨在为中国都市圈建设规划提供思路和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2.
陶希东 《创新》2021,15(1):47-55
推动都市圈建设是当今中国城市化发展和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战略.欧盟作为一个跨国政治经济联盟,也是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典范,其成功的跨国治理体制机制促使商品、资金、服务、技术、人才等实现了跨国自由流动与重组.全面分析和借鉴欧盟跨国治理的成功经验,无疑对完善长江三角洲地区、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等跨省都市圈的治理体系和促进经济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未来,可从加强顶层设计、完善促进大都市圈发展的法律法规,建立大都市圈双层治理结构,研发和开发大都市圈多元化机制政策工具等方面来构筑跨界治理体系,进而实现经济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3.
广州新型城市化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各方面的法律问题,需要厘清所面临的法治问题,使新型城市化建设走向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因此,探讨广州新型城市化发展的法治问题,为广州新型城市化发展提供法治保障,加快广州新型城市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四个发展程度较高的城市群(纽约都市圈、伦敦都市圈、巴黎都市圈和东京都市圈)为例,重点阐述了这些城市群在制定规划、产业布局、交通系统分布等方面的特点,梳理了国外城市群的形成与发展过程,总结其发展模式与特征。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城市群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5.
都市圈化:日本经验的借鉴和中国三大都市圈的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原新  唐晓平 《求是学刊》2008,35(2):64-69
文章通过对日本都市圈发晨的经验借鉴,将中国沿海地区三大都市圈与日本太平洋沿岸三大都市圈进行比较研究,得出的结论是:中国沿海地区的都市圈化既适应世界潮流,又符合中国国情.对近年我国三大都市圈发展的研究发现,我国的人口和经济仍然在继续向三大都市圈聚集.  相似文献   

6.
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城市化发展的速度、品质、效率令人瞩目,但其拓展与深化也带来了日益突出的问题.化解高速城市化带来的诸多城市危机,建设美好、和谐的城市,满足人类居住的向往,生态城市化理应成为探索可持续城市化的理想路径.要真正认识并走向生态城市化,应充分了解时代以及城市发展现状,在此基础上树立合理的城市生态价值观念,最终将对生态城市化的把握和认同落实到人类的道德实践之中.  相似文献   

7.
结合双循环战略产生的现实背景和都市圈的发展特点,研究了都市圈对促进形成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作用.以京津冀城市群为例,分析了京津冀城市群产业转移及产业结构调整现状;采用改进的引力模型分析方法,计算了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三大城市群的内部经济联系情况,对比分析了三大城市群的内部空间结构特点.研究认为,京津冀城市群的产业发展取得了较好成就,然而与其他地区相比,城市群的内部空间结构仍然有待优化.在此基础上,设想将京津冀城市群划分为北京、天津和石家庄三个都市圈,并进一步分析了三个都市圈未来发展演化的方向.最后,为"十四五"时期促进京津冀都市圈化发展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近日,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董鸿扬研究员主编的《走向城市化的黑龙江》一书由黑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该书是董先生承担的2001年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项目“黑龙江城市化研究”的最终成果。专著通过系统全面地对黑龙江城市化的发展历史和现状、特点、趋势及模式的研究,揭示了黑龙江城市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征,分析了产业结构和体制结构对黑龙江城市化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针对资源、边境、综合等不同类型的可操作性的黑龙江城市化的发展目标和对策。全书既有对黑龙江省城市化静态的结构性描述,也有对黑龙江省城市化动态的变迁研究,…  相似文献   

9.
广州市第十次党代会做出了"12338"的战略部署,提出了广州要全面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和率先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州,强化国家中心城市地位、跨入世界先进城市行列.由此,广州走向从传统城市化进入新型城市化建设的阶段.在新型城市化建设的过程中,文化建设不可或缺,它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不可忽视和不容低估的巨大作用,加强文化建设可以提升广州的实力和国际地位,推动广州社会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刘建金  彭诗升 《探求》2013,(6):45-48
生态伦理学以一种全新的思维,审视人与自然的主客关系,反思城市化的得失与走向.新型城市化的要义是在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中寻求一种新的平衡,生态伦理学有助于我们从形而上的层面理解和把握并自觉推动新型城市化发展.在城市生态伦理的建构中,政府是主导,企业是重点,个人是基础,而本土化取向(包括传统文化和地域文化)是城市生态伦理建构的根基.  相似文献   

11.
京津冀都市圈区域合作与北京的功能定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京津冀都市圈的区域合作已经进入高级阶段,产业合作、基础设施合作和区域贸易都有新的进展。但是京津冀都市圈内部的区域差异依然存在,而且还有扩大的趋势。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认为北京应当在京津冀都市圈区域合作中发挥要素集散、发展服务、辐射带动和区域创新等四项功能,并创建四大基地来巩固北京的核心城市地位。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城市化快速推进的大背景下,合理分析和准确判断广东城市化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将对有效推进广东地区城市化水平产生重大影响,对广东社会经济的后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文章对广东城市化现状的比较分析表明,广东城市化速度发展较为缓慢,对广东城市化现状数据的计量分析显示,广东城市化发展趋势仍然保持缓慢推进态势.文章提出了加快广东...  相似文献   

13.
农民权益得失与城市化进程的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秀英  田光 《学术交流》2007,(4):111-114
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一个国家走向发达的必由之路。在我国城市化高速发展进程中,如何扬长避短,对城市化涉及的核心群体——农民权益的“得”与“失”是不容不认真考虑的问题。在城市化中,农民总体上属于弱势群体,如果政府及相关部门不能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其“失”甚至可能更重于“得”。城市化的社会经济特点、强势群体的掠夺以及政府利益介入、农民自身的缺失等都有可能成为农民权益“失”的原因。政府高度重视城市化与农民受益的一致性,并通过立法规范土地利益的分配制度,进而提高农村的聚集效应、提高农民的自身素质等是城市化建设健康发展的必要保障。  相似文献   

14.
王涛 《日本研究》2014,(1):20-24
东京都市圈是世界上最大的都市圈之一,其发展历程与动力机制具有典型意义。东京作为日本经济中心发端于幕末开港后,一系列重化工业布局于东京,二战以后产业与人口进一步向东京集聚,造成了东京面临日益严重的空间压力。为了疏散东京的压力,东京最初采取了限制政策,但是很快转变为在更广域的空间范围内更均衡的发展产业与分布人口的都市圈政策。在政治、经济、区位以及交通等动力因素作用下,通过区域规划机制、统分结合的政府管理体制、区域竞合机制以及市场机制,东京都市圈取得了良好发展。  相似文献   

15.
梁红秀  谭培文 《创新》2019,13(4):38-48
近年来,中国城市化己成为西方学者的研究热点。西方学者普遍认为,中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是全球城市化潮流的主要组成部分和重要推动力量,他们研究了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全球背景、全球数量和质量发展前景及其对全球经济、生态、社会发展意义,集中关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政府作用、土地制度、城市移民等几个方面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西方学界的中国城市化研究有富于问题意识和危机意识的优点,但西方视角解决中国问题缺乏解释性和指导性,西方的中国城市化研究整体上尚未形成理论体系。中国学界应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强化问题意识和危机意识,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城市化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6.
大都市连绵带:美国城市化的新舞台--以"BosWash"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敏 《浙江学刊》2005,(5):18-22
20世纪后半期,大都市连绵带的形成与发展成为美国城市化的主要内容.人口、经济和社会文化活动的高度集中以及优越便利的交通区位,使得大都市连绵带成为美国内外经济体系中最重要的枢纽.在美国,"BosWash"大都市连绵带历史最悠久,发展最典型,其发展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美国城市未来的走向.  相似文献   

17.
城市化走向现代化的过程表明,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历史趋势,这一趋势已为世界各国所重视。作为一个社会运动的过程,城市化突出地表现为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的转化,农村社区向城市社区的演变。对此,联合国在1983年就曾宣告:二十世纪不断推进的城市化将成为二十一世纪轰轰烈烈的、举世瞩目的伟大剧目。由于大城市是大工业和商业的集中地,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中心、传播城市文化与城市生活方式的中心,因而具有较高规模的聚集效益和较强的文化效应,在整个社会发展中,特别是在带动中小城市和农村小城镇繁荣中,起着  相似文献   

18.
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苏州大学中国农村城镇化研究中心和美国中国后现代发展研究院联合主办,美国过程研究中心协办的"走向可持续城市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5年10月14~17日在苏州大学召开.  相似文献   

19.
中国城市化历史进程审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国工业革命以来,城市化成为广泛而复杂的全球转型过程,具有内在动力机制和演变共性.国情差异决定城市化模式多样性.中国城市化动力机制可从纵向和横向演变分析,主要表现在农村工业化推进、比较利益驱动、农业剩余贡献和制度变迁促进等方面.其进程可划分为改革开放前起步、大起大落和停滞阶段;改革开放后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同步,即城市化恢复、平稳和加速发展阶段.与国民经济发展同步,目前我国进入加速发展阶段,在较长时期仍将保持较高增速,城镇体系初步形成,城市化东中西区域发展不平衡.  相似文献   

20.
徐亚荣 《社科纵横》2008,23(3):27-28
农民工是中国改革开放后伴随着国家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出现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是我国经济社会大变革大发展时期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和阶段性特点的特殊社会群体.关注解决这一特殊群体问题,不仅关系到中国"三农"问题的解决,而且影响着国家的发展远景和民族的未来.我们必须用科学发展的战略眼光,站在历史和全局的高度去认识这一问题.农民进入城市工作,是中国社会的巨大进步,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探索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入城镇的途径和模式,正确引导推进这一历史潮流,是当前迫切需要研究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