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华阳子施肩吾的丹道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华阳子施肩吾,字希圣,九江人。生卒年不详。少业习佛,博经史,攻词章,后学道,隐居豫章西山(在今江西南昌)。中唐有诗人施肩吾,字希圣,然自号栖真子,其里籍在睦州(在今浙江),华阳子施肩吾与他同名异号,生活时代约为宋初。曾慥《集仙传》说他是九江人,“授真鉴于[吕]洞宾”。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著录《西山群仙会真记》,并说:“九江施肩吾希圣撰。唐有施肩吾能诗,元和中进士也。而曾慥《集仙传》  相似文献   

2.
何浙丹 《江淮论坛》2014,(2):87-91,129
画家的"看"是有灵性的身体活动,它诞生于事物之中,是事物的自我观看与画家观看事物相统一的双重视看,也是主动与被动的双重交织。画家的"看"具有自反性,能在身体内完成反思;同时"看"是一种揭示,经由可见性导向作为可见性内衬的不可见性。画家的"看"是他通过身体与事物之间构成的深度体验关系,它本质上并不可见。  相似文献   

3.
中国山水画发展到近现代出现了一批具有创造性的画家,石涛就是其中的一位。石涛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的革新。他提出画家要以生活为基础,借古开今。另一方面,就是他追求的艺术境界,努力达到与自然对话中的"物我交融"之境。在艺术理论上,提出了很多具有前瞻性的画理、画论。他的中国画艺术一直影响至今,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  相似文献   

4.
尹湛纳希的自然观是其哲学思想中较重要的方面。其中一个最主要的命题是"阴阳二气",这是他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核心,可以说,尹湛纳希的整个哲学思想是围绕这一命题展开的。他提出"几天地万物皆起源于阴阳二气"的思想.是在总结蒙古族古代唯物主义思想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他把"阴阳二气"作为构成世界的物质根源,否定了物质实体以外,还有"精神"实体的存在,从而明确地回答了哲学基本问题,批驳了唯心主义和宗教神学的理论基础。他的哲学思想中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法和认识论思想,坚持用联系、变化、发展的观点,采取一分为二的方法,观察、分…  相似文献   

5.
两位画家     
华潭 《快乐青春》2014,(7):65-66
维克托是法国画家。他父亲是位外交官,与大画家毕加索是好朋友。维克托从小喜欢画画,14岁那年,做外交官的父亲带他去见毕加索,他想让这位大画家收儿子为徒。可是,毕加索看了维克托的画后,当即拒绝了。  相似文献   

6.
曹生龙 《阴山学刊》2003,16(3):34-36
被毕加索称为"20世纪最伟大的艺术家"的法国画家巴尔蒂斯,一生中创作出许多像谜一样的作品。他一贯探索、一贯从事的是一种带有浓厚抒情色彩的心理绘画,这是其艺术的主要特征。他的领域是人的灵魂,他是心灵的漫游者,他要用绘画揭示人的心理活动。他尤其善于从最普通、最平凡的日常生活中作别具慧眼的发掘。  相似文献   

7.
《东岳论丛》2016,(2):137-141
徐悲鸿是20世纪中国最具有影响力的画家,他引进西方写实画法,以反对近世文人之末技的"文人画"为起点,一生致力于革新中国画。几十年来,颂扬者称赞他的画是"现实主义"的典范,批评者指斥他破坏了中国画传统。其实,徐悲鸿的写实主义只表现在画法层面,绘画的写实风格与"现实主义"并不能等同。他写实风格的绘画与传统文人画的不求形似亦面目迥别,但他的作品主题以托物寓兴的象征表现手法为主,仍是与传统文人画精神契合的。  相似文献   

8.
有两位画家相约各画一幅画,主题是宁静.第一位画家选择一个湖泊作背景,风平浪静.他得意地介绍其中意境: "你们看,湖面如镜,蝴蝶也柄息在花朵上停止飞舞,没有风没有雨,又远离尘世喧嚣,完全呈现出一片宁静来.  相似文献   

9.
大江健三郎是日本第二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他巧妙借用了根植于日本人心中的原始自然观--"森林思想",将边缘文化成功地导入其文学作品之中,使"森林"的象征意蕴变得异常丰富.将森林中的神话和传说所包孕的独特宇宙观、生死观再现于文本中,映衬出本民族的灵魂、传统和文化之根,寻觅治疗痼疾难愈的现代文明的良方,为日本人与日本文化迈向"再生"提供契机.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画艺术理论中,石涛的画论具有其独特的审美价值,他倡导的中国画艺术的美学精神即强调画家主体的心性表达,抒写画家自然美感情趣。这在中国画艺术表现里体现为水墨结合、水墨相融、水墨一体所产生的艺术丰富表现力,它是艺术家追求艺术审美理想的结果,这一结果就包括有"絪缊"之美的内涵。"絪缊"是画家把对宇宙自然的审美感悟抽象化为理性思维观念,并使其形象化、视觉化所创造出的具有混沌苍茫的意象之美,它对中国画艺术审美创作表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画家传奇是以画家艺术创作活动为主线的叙事文本,其核心在于表现艺术家所具有的非凡创造力.本文重新解读中国古代画家传奇文本,着重分析从"通神"到"误识"的画家传奇叙事主题的演变,并进而分析山水画领域"以画为真"的评价模式,提出:古代中国画家传奇叙事主题的变化体现了中国画再现自然万物的不懈努力,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画写实观念的演进过程.  相似文献   

12.
<正>说刘运良是画家,还不够完整,他还是书家,尤擅大篆、金文、行书也很出色;他还玩摄影,玩陶艺,写诗……就以画家而论,他既画国画,又画油画。说他是个全才型的艺术家,并不为过。著名评论家李少君说:"艺术的本质是展现人们精神的自由与多样性。"[1]刘运良的精神归结点可以说是对中华民族古典文化所持有的特有的敬意,以及当今文化所持有的热情关怀。他依据一对艺术翅膀驾驭着这个基本精神,自由地在各个绘画形式和题材中遨游。在其所有的作品中,都体现出对华夏意象美  相似文献   

13.
意大利画家达·芬奇做学徒的时候,才华深藏未露。当时,他的老师是个很有名望的画家,年老多病,作画时常感到力不从心。  相似文献   

14.
西湖是中国山水画的重要母题,自北宋起不同时代的画家都试图用笔墨再现西湖的风韵。晚明嘉定画家李流芳一生创作了大量西湖山水画,其"不求形似"的绘画风格反映了晚明文人画家在熟谙山水画史基础上对艺术语言的自觉选择。本文将他的画作置于一个历史坐标中加以分析,这个坐标的纵轴是宋、元、明三代的西湖山水画,横轴则是与李流芳同时期的其他表现西湖风景的作品。这一坐标的构建使读者不仅能对图像再现西湖的历史有简要的认识,也可以更全面地把握以李流芳为代表的晚明西湖山水画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佘丹清 《兰州学刊》2006,(11):82-83,115
梁宗岱与梵乐希因为共同的文学理想构成异国之交。在对梵乐希的接受与传播中,梁宗岱成为我国象征主义诗歌纯诗理论整体观论第一人,又可以说是最后一个象征主义诗论家①。他为诗学领域展示了一个多层次、系统化、立体化的纯诗论体系,这由象征主义诗论以及梵乐希象征主义纯诗论与中国古典象征主义理论有机化合而来。所以他的诗论理论来源一是中国古典诗歌传统,另一个则是国外的象征主义诗论,特别是梵希乐的纯诗理论。但是,梁宗岱却不是一个完整的象征主义诗歌创造者,这是因为他的聪明自恃而又疏于持续造成的。  相似文献   

16.
明代文人画家徐渭被后世称为"旷世奇人",他身后论者多取信于他在《自为墓志铭》中的自述自许,认为他的"奇人"品格(狂放孤傲)是贯穿其一生始终的。文章对徐渭三个时期(1566年前求功名、做幕客时期,1567-1573年的牢狱病狂时期,1573以后至其病没的自我人格崛傲张扬时期)的不同遭遇和精神演变作考辩,试图揭示徐渭作为一个传统文人,如何从既定的功名轨道转向了"无之而不奇"的狂者人生。  相似文献   

17.
汪高鑫 《学术界》2001,(5):230-236
作为汉初积极入世的思想家和史学家,贾谊非常重视对历史治乱兴衰的考察.他通过对秦朝历史的考察,认为秦兴于法治耕战,亡于仁心不施,而得出"攻守之势异"的结论;他认为"民无不为本",统治者要仁爱民众,力行仁政;他基于对社会秩序与国家兴亡之关系的考察,而提出以礼治国的政治历史秩序论.  相似文献   

18.
青年画家孙晓东的中国画题材多样,有花鸟,有人物,也有山水,比较起来,他的山水画更有自己的特点.晓东少年时期随父母去农村插队,后来又做知青,当了画家以后又去农村参加扶贫工作.多年的农村生活使他对农村有一种特殊的感情,所以他的山水画多以东北农村山乡为题材.本期发表的两幅(见封三)就是这样的作品.在画家心中,农村曾给他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那山,那水,那村庄,那田野在画家眼里都是一首首美妙的乐曲,令人心向往之.画家这种对农村生活的热爱之情使他对农村生活始终保持着新鲜的感受.所以,晓东的山水画不论画什么,总让你能寻找到农村生活的纯朴、恬静,充满童话般色彩斑斓的梦  相似文献   

19.
王维"才气秀拔,益辅以学",又受到盛唐灿烂文化艺术的熏陶,具有极高的艺术修养.他不但是卓越的诗人,而且工草隶,精通音乐,又是我国绘画史上有名的画家,被尊为画家南宗之祖.从他现存不多的绘画中,亦可窥见其笔墨宛丽、气韵高清,真思卓然的特色.王维诗画并臻其妙,真可谓"尽收万象入奇笔,画与诗境俱峥嵘". 严羽说:"诗之极致有一,曰入神.诗而入神,至矣,蔑以加矣!"王维的山水诗即臻于入神的境界:色彩明丽,景象鲜明,而又融情于景,情彩结合."真所谓有声画也"."诗中有画",富于画意美,  相似文献   

20.
明清科举,录取比例相对于应试者而言是很低的。包括艺术家在内的大多数士人实际上都无法通过进士试来获得功名,即改变自己天生而为"民"的身份,艺术家只有通过其他渠道提高自己的声望,形成自己独特的身份意识。清黄钺《画友录》以实录的精神为芜湖当地的画家立传,实可作为明清普通画家艺术生活的代表。从中可以看出,作者以画家"工诗"、绘画具有"士气"以及特立独行的事迹等使画家从普通民众身份分离出来跻身文人士人阶层,提升艺术家的社会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