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关于中华民族构成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华民族是由56个兄弟民族组成"的说法是否涉嫌把未识别民族排斥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之外,台湾世居少数民族的成分问题也是一个值得重新认识的问题,土生葡人是不是一个单一的民族已经成为必须正视的问题.因此有必要对"中华民族是由56个兄弟民族组成的"的提法进行重新认识.这是关系到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大问题.  相似文献   

2.
3.
4.
承德避暑山庄是中国保存最完好最大的皇家园林,是清朝皇帝夏季避暑理政的“圣地”,也被称为清朝皇帝的“夏宫”。它与北京的颐和园、苏州的留园和拙政园一起并称中国四大名园,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本文主要叙述承德避暑山庄文物保护与管理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管理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5.
杨胜才  余凤 《民族学刊》2021,12(4):10-17, 111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鲜明主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认清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机遇期、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新变化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使命担当的大局大势,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华优秀文化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独特优势,以“中华民族一家亲”立标,以“两个共同”筑梦,以“三个离不开”聚力,以“四个自信”强基,以“五个认同”凝心,形成常态长效的发展定势。  相似文献   

6.
中华民族文化由中国各民族文化共同构建而成,各少数民族文化--包括其宗教文化,均是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正确认识中华民族文化多样性,并使之成为每个公民的自觉行为,于我国多民族国家和谐发展及国家认同建构至关重要.雅俗共赏、具有较高质量介绍各民族文化的各种图书是引导人们认识中华民族文化多样性的重要途径之一,《新疆伊斯兰教建筑装饰艺术》就是这样一本读物.  相似文献   

7.
“人心齐,泰山移。”习近平同志在中国民族团结问题上非常重视人心的凝聚。人心是民族团结最大的政治,人心在,各族人民就能众志成城。荔波民族团结的经验,主要表现为红色基因筑牢人心促团结、生态文明滋润人心促团结、扶贫攻坚温暖人心促团结、全域旅游聚集人心促团结、多彩文化沟通人心促团结、教育为本养育人心促团结,集中到一点,就是聚人心、促团结。而且还走出去,迎进来,以面向世界的视野和情怀,天地从心,把人心引向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高度。简言之,荔波民族团结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聚人心。  相似文献   

8.
清朝时期所修建与应用的避暑山庄占地面积非常大,建筑风格恢宏大气,以其所营造的秀丽清新的景色而为世人所称奇。以承德避暑山庄为例,该山庄共由平原区、湖区、宫殿区、以及山区四个部分所构成,各个部分既相互依赖又相互独立,自成系统。避暑山庄的存在可以说完整地见证了清朝时期历史的发展与变迁,其自身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改变。作为清朝时期皇家园林中最具特色的一种建筑形式,避暑山庄除具有皇家避暑的功能以外,还具有处理政务的功能,体现出了深刻的历史发展以及文化内涵。文章即就清朝时期避暑山庄的历史文化价值进行详细探讨与分析。  相似文献   

9.
民族团结是各民族人民的生命线,"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需要各民族强化对中华民族的认同,从而能够将民族团结教育落到实处。伊犁师范学院坚持增强对中华民族的历史认同;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对中华民族的政治认同;弘扬各民族优秀文化,增进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学校通过这三条路径深化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积极培育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意识。  相似文献   

10.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根脉,文化自信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增强对中华文化认同是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凝聚国家共识的情感纽带,也是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必由之路。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紧紧围绕增强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展开,增强中华儿女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牢思想之基、凝聚精神伟力。  相似文献   

11.
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是关系到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民族团结是中国特色民族理论的“灵魂”之一,是中国的一种国家之魂,是中华民族的一种民族之魂,是中华民族的一种繁荣之魂、复兴之魂.  相似文献   

12.
《中国民族》2014,(12):64-64
@田野上的风201410:未来的中国文化可能出现一种地域文化传播普及的现象,即国人可以利用互联网等获取地域文化信息,如少数民族文化,然后将其辐射开来。西方节日受欢迎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它们对于我们是新事物,那我们为什么不能去面对世界发现和普及民族传统文化里的新事物呢?  相似文献   

13.
自改革开放,我们在避暑山庄文物保护的实践中一直遵循着尽可能减少、防止人为破坏和自然破坏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避暑山庄的文物,充分发挥文物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历史文化的保护一直是困扰文物界的棘手问题,尤其是近几年来关于千古文化遗址的开发问题更是彰显出来.本文就如何全面正确地认识文物的保护及其利用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新中国成立以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取得巨大成就,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如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等。通过分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探索,立足于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和他国实际,总结我国和域外国家处理民族问题的经验和教训,以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为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借鉴与启示。  相似文献   

15.
金秀的民族关系在南方民族地区具有典型性,对研究中国的民族团结具有积极意义.金秀在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实践中,形成了以政治平等保障民族团结、以经济发展促进民族团结、以文化繁荣培育民族团结、以社会和谐巩固民族团结四条基本经验.金秀瑶族从多元走向一体过程是中华民族从多元走向一体过程的一个缩影,"金秀经验"对新世纪新阶段中华民族认同建构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6.
李俊良  侯喆 《民族学刊》2023,(9):38-49+157
结合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地方政府如何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已成为当前研究热点。从理论层面分析,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有着丰富的内涵,其涵盖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属性特征、前提条件和关键变量;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共同体建设有相互契合的逻辑,其包含中央提出的“五位一体”战略布局、“四个与共”的共同体理念、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十二个必须”等重要论述;在新时代构筑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现实依托。从地方实践层面分析,广东民族工作通过创新党建引领的体制机制,破解基层民族聚居社区治理难题;通过各类培根铸魂的育人工程,开展少数民族班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改进多民族聚居社区互嵌格局,激发老街区新活力,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为载体,在文化创意方面搭建中华民族共同建设的平台;积极探索社区治理的国际实践,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有益经验移植到国际化社区治理工作。上述创新模式与方法,从不同维度、广度和深度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相似文献   

17.
王丹  王茹俊 《西藏研究》2023,(3):33-42+160
西藏各民族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深入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助于西藏全面融入实现共同富裕和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具有战略性、现实性、内生性、必然性和关键性意义。进入新时代,西藏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面临一系列极为复杂严峻的现实挑战,也迎来了诸多特别关键的重要机遇。当前,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项战略性、复杂性和动态性的整体工程,需要坚持物质支撑、政治引领、法治规范、教育塑造、社会保障等多维路径,在各族人民的共同团结奋斗下实现目标任务。  相似文献   

18.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题中之义,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开启信任密码.信任具有疏通、联结、整合、激励等功能,信任是民族平等团结的凝聚力量,是搭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桥梁通道,在维系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发挥重要作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信任密码开启路径是:坚持从国家认同到对国家信任,增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意识;从中华民族认同到对中华民族信任,增强铸牢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意识;从对中国共产党认同到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树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领导核心意识;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与道路信任,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制度与道路根基;从中华文化认同到对中华文化信任,增强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9.
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文化学根源有三个向度。文化就其与民族的关联而言,它既是民族自我认证的标志,又是民族自觉凝聚的精神源泉。文化在历时性的传承中,经过民族的不断选择与认同,积淀为共时性的民族精神,它构成了民族凝聚力的思想内核。文化变迁大致包括三种不同路径:一是文化内在精神的自然演进;二是外来文化冲击的被动变革;三是多元文化潜移的相互涵化。它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得以深化的内在机制。  相似文献   

20.
舒乙先生的新作《见证亲密——纪北京承德两市带藏文的石碑和藏式建筑》2011年8月在京出版。该书图文并茂地记录了北京、承德两地多块带有藏文的石碑和藏式建筑,并由此考证我国藏、汉等多民族团结统一的历史源远流长。年逾七旬的舒乙先生近年来多次为城市化进程中的文物保护疾声呼吁。此次出版的新书,是他在遍访北京和承德两市刻有藏文的石碑和藏式建筑后写就的。在这部书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