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3 毫秒
1.
文学的生生不息与自然的超验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刊2004年第5期刊发的王建疆先生《自然的玄化、情化、空灵化与中国古代诗歌意境的生成》一文,以人与自然互动的观点,探讨了中国古代文学独特的内在精神与美学思想,引起了许多朋友的兴趣,纷纷赐文讨论,抒发己见,延展其不尽之处;又有王建疆先生撰文应对补充。这种良好的互动是我们非常愿意看到的,现作为笔谈一并刊出,祈更多专家、学者的关注。  相似文献   

2.
我刊2004年第5期刊发的王建疆先生《自然的玄化、情化、空灵化与中国古代诗歌意境的生成》一文,以人与自然互动的观点,探讨了中国古代文学独特的内在精神与美学思想,引起了许多朋友的兴趣,纷纷赐文讨论,抒发己见,延展其不尽之处;又有王建疆先生撰文应对补充。这种良好的互动是我们非常愿意看到的,现作为笔谈一并刊出,祈更多专家、学者的关注。  相似文献   

3.
人与自然关系的嬗变对文学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刊2004年第5期刊发的王建疆先生《自然的玄化、情化、空灵化与中国古代诗歌意境的生成》一文,以人与自然互动的观点,探讨了中国古代文学独特的内在精神与美学思想,引起了许多朋友的兴趣,纷纷赐文讨论,抒发己见,延展其不尽之处;又有王建疆先生撰文应对补充。这种良好的互动是我们非常愿意看到的,现作为笔谈一并刊出,祈更多专家、学者的关注。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文论中的"虚实"范畴源自老庄论"有无",在魏晋六朝时期,经玄学之争实现了由哲学、美学领域向文学和艺术领域的重大转化,并在玄学思潮、言意之争、人物品评和文学创作等共同构筑的场域中,内涵日益丰富起来。文学批评史中的"虚实"范畴不单来自哲学和思想史,而且与文学创作有着密切的互动关系。魏晋六朝时期的文学实践为"虚实"含义的演进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在论及"虚实"在魏晋六朝时期的发展面貌后,以刘勰"隐秀"说与当时"永明"诗风为个案,透视"虚实"发展与文学创作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5.
中国佛教思想观念对意境说生成的催化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意境说不仅是中国古代诗学自身发展的产物 ,而且是中国佛教思想观念影响诗学的结果。佛教语言观引发了古代诗学对言意关系的反思和关注 ,促使历代诗歌形成了追求“韵味”的传统 ;佛教自然观对自然形象及其精神的推崇 ,影响了诗歌创作中描画自然的自觉 ,促进了诗论中情景关系的探讨与解决 ;佛教色空观影响诗人和文论家较为快捷地解决了诗歌创作中的虚实关系。这种影响和渗透不仅为意境说诸多内涵的形成及成熟打下了基础 ,而且直接地促使这诸多内涵百川同汇、融为一体 ,成为意境说。意境是艺术家创造出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艺术整体 ,这个艺术整体能通过欣赏者的直观把握和审美想象产生溢出作品本身的韵味。意境正是体现这种追求韵味的传统 ,浓缩情与景、虚与实关系的更高一级的概念  相似文献   

6.
意境是我国古典文论独创的一个概念.作为审美范畴,它是中国古代哲学意识与中国古代诗歌比喻象征传统手法相结合的产物.意境"虚实结合"的基本创作手法,"含蓄蕴藉"、"韵味无穷"的美学特征,"言"、"象"、"意"的包蕴性和层次性以及意境中的艺术形象的特质与功能等,都深受中国古代老庄哲学思想和<周易>的影响,我们完全可以从文化的角度在它们那里找到这种渊源关系,这对以后意境理论的发展和完备提供了一种文化背景和思维视野,并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空灵是指诗歌艺术创作中所达到的一种超逸灵活、不着迹象、通脱幽远的至高境界,空灵诗境中的意象所呈现出来的是一种博大和谐如行云流水般"天人合一"的宇宙情怀,并可以进行审美静观的无我之境。诗歌的空灵意境给读者拓展了驰骋想象进行再创作的广阔艺术空间,而虚实结合则是诗人创造诗歌空灵意境的艺术表现手法。  相似文献   

8.
意境,质言之,就是情景交融。即形象化典型化的情和形象化典型化的景的有机结合。近人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文学之工与不工。亦视其意境之有无,与其深浅而已。”因此,意境说反映了诗人和诗论家对诗歌这一文学样式的重要艺术规律的深刻认识,是从美学角度对诗歌的艺术特性所作的精辟概括。它是诗歌的基本审美范畴。本文试图对北宋词人秦观词意境的特点及其创造意境的方法的探讨,以就正于各位读者。  相似文献   

9.
赵国乾 《学术探索》2004,12(7):102-106
以老庄为代表的自然本体观 ,我们称之为东方自然观 ,作为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内容 ,它是中国传统美学建构的最深刻的基础。它决定了中国传统美学追求的最高境界 ;形成了中国传统美学的基本特色 ;影响了中国传统美学的观感方式 ;形成了中国艺术的语言运用原则 ;决定了中国人对艺术的终极追求  相似文献   

10.
靳晶 《河北学刊》2014,(3):167-170
本文针对中国现代数字艺术创作的现状,通过阐述中国传统艺术意境理论,分析现代数字艺术创作的形式和手段等,着重从与境结合,情景交融;时空拓展,虚实相生;真情实感,气韵无穷;妙悟创新,道法自然等四个方面简述了传统意境理论对现代数字艺术创作的启发。  相似文献   

11.
论前人对庄子"逍遥"的不同阐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庄子》内七篇中 ,《逍遥游》是极为重要的一篇。但前人对庄子《逍遥游》意旨的理解 ,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大致可分为三类 ,一是用玄学“各适其性”之思想解释 ;二是用佛、老的“空无”思想理解 ;其三是用儒家思想解释 ,认为体现了“自在快适”的人生境界。这些解释表现了前人对庄子“逍遥”的理解以及与庄子本意的差别。这种差别的产生 ,一是由庄子独特的表达思想的方式和在庄子思想中存在的理想性和现实性的矛盾造成的 ;二是因为解释主体所处时代及主体因素的不同 ,导致了前人对庄子“逍遥”理解的差异。所以 ,比较前人对庄子“逍遥”的不同理解 ,可以从一个侧面了解古代思想的发展及存在的状态  相似文献   

12.
魏晋玄学对中国文学影响的几点理论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历史看 ,老庄玄学给予文学的影响 ,主要是把文学引向自身 ,引向心灵 ,引向审美 ,促使人们自觉去认识文学自身的特点规律 ,促进了文学理论思维的提升。要确切地了解中国文学的特点 ,就应该研究老庄玄学的影响。玄学影响文学 ,要经过一些中间环节 ,这种中间环节 ,主要是士人心态、审美意识和思维方式。玄学影响文学 ,总是和传统思想文化中的其他因素交织综合在一起 ,唐宋以后 ,特别是和禅宗思想融合在一起 ,共同影响文学。要研究玄学与文学 ,就要进一步研究玄学与禅宗的关系。了解这一点 ,我们对它的面貌的描述、理解就会更准确一些 ,更生动一些  相似文献   

13.
解构主义与当代中国小说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清华 《齐鲁学刊》2003,(2):119-127
解构主义虽兴盛于当代欧美学界 ,但实际上在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老庄与道家哲学以及禅宗思想中却有着丰厚的传统 ,在中国的传统文学中亦有着原发的方法与理念。因此 ,当代中国文学的解构主义运动中有着多个思想资源。当代最早的在语言层面上的解构主义意识 ,可以从王蒙发表在 1 980年的一篇小说《蝴蝶》中得到阐解印证。先锋小说中解构主义的表现有暴露虚构、暴力切碎、文本并置等。历史叙事中的解构主义同时也表现了当代意识形态的变构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论述老庄诗文中的艺术精神及其太极诗学的内容范畴、体式表达、知识系统等方面对传统诗论的成功突破。论证了老庄在中国古典诗学中的杰出贡献。  相似文献   

15.
虽然神秀和知讷具有不同的文化和时代背景,但他们都是处在各自国家禅宗思想本土化的关键时期,禅教并重是他们佛教思想的共同基础,通过对神秀和知讷禅佛教的主要思想进行介绍比较,可以反应出中国佛教和朝鲜佛教思想的历史交融.  相似文献   

16.
通过反对“以物易性”即人的物化,《庄子》以独特的方式提出了合乎人性或人性化的存在的问题,蕴含着对人自身之“在”的关切。在何为合乎人性的存在以及如何达到合乎人性的存在等问题上,《庄子》展示了其在天人之辩上的另一面。对《庄子》而言,人性化的存在,以同于“天”为其实质内涵;与此相应,走向人性化存在的途径,主要便表现为循乎天道而回归自然。这里既有化“人”为“天”(形成第二自然)、走向实践智慧的一面,又内含着对自在及自发形态的肯定。其中交错着确认目的性(对人性化存在的向往)与悬置目的性(疏离名利以及广义的文明化追求)、天道与人道、自然与当然之紧张。  相似文献   

17.
通过反对“以物易性”即人的物化,《庄子》以独特的方式提出了合乎人性或人性化的存在的问题,蕴含着对人自身之“在”的关切。在何为合乎人性的存在以及如何达到合乎人性的存在等问题上,《庄子》展示了其在天人之辩上的另一面。对《庄子》而言,人性化的存在,以同于“天”为其实质内涵;与此相应,走向人性化存在的途径,主要便表现为循乎天道而回归自然。这里既有化“人”为“天”(形成第二自然)、走向实践智慧的一面,又内含着对自在及自发形态的肯定。其中交错着确认目的性(对人性化存在的向往)与悬置目的性(疏离名利以及广义的文明化追求)、天道与人道、自然与当然之紧张。  相似文献   

18.
周春兰 《学术界》2012,(6):174-180,288
在古代道家哲学中,“无”在不同时期的哲学家中都备受关注,但他们说“无”的侧重点不同.《老子》从追问万物的源头入手,提出了“有生于无”生成论构想;庄子否认了普通的知识及认识方式,提出了“不知之知”的最高认知层次;黄老在改造老子无为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建立刑名为前提的无为而治;王弼站在本体论的高度将黄老无为和名教有为进行了整合,提出了“以无为本”的哲学思想.“无”经过老子、庄子、黄老学派和王弼的发展演变,已从一个普通的哲学语词上升为万物之本体;“无”主要涉及生成论、认识论、治国论、本体论等方面,这些哲学思想因为“无”而更为深刻、更有意义.  相似文献   

19.
董京泉 《云梦学刊》2012,33(2):16-24
老子的道本体论、和谐思想、自然无为和依道治国的思想以及老子首创的作为哲学范畴的道和自然、无为等范畴值得作出系统的考证和阐释,以澄清在这些思想和范畴上的模糊认识。老子无为而治和依道治国的思想特别值得重视,老子无为而治的理念是中华民族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老子由此提出的依道治国方略是独具中国特色的治国方略,对老子无为而治的理念和依道治国的方略,应当批判地汲取其思想精华,要结合新的时代特点和时代性问题加以诠释,使其成为富有时代精神的政治理念和治国方略。  相似文献   

20.
憨山德清注《庄》动机与年代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红蕾 《北方论丛》2007,73(2):32-35
明代文人于《庄子》情有独钟。憨山德清注《庄》不同于明代士人的“以佛解庄”,而是别出机杼“以佛化庄”——通过憨山德清的解读,老庄哲学俨然属于佛教庞大思想体系中的一部分。憨山德清注庄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打破儒、释、道三家互不相融或限于浅层交流的局面,从深层次上发掘三家的内在关联。憨山德清《庄子内篇注》在明代士大夫中产生了广泛影响,成为佛教与士大夫沟通的桥梁和媒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