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卷首语     
卷首语本刊继今年第一期发表罗荣渠教授的《东亚跨世纪的变革与重新崛起─—深入探讨东亚现代化进程中的历史经验》之后,现又推出何芳川教授的《太平洋时代与中国》长篇重要论文。这两篇文章内容关联,互相辉映,相得益彰,为本刊增光添彩,我们对作者表示诚挚的感谢!罗...  相似文献   

2.
文化力是经济竞争的重要因素,儒家文化是东亚经济崛起的精神支柱。“义利两全”、“致富经国”、“以和为贵”、重视群体、勤劳敬业这些儒家优良传统,成为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经济起飞的精神动力,也在推动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高速增长。应该警惕西方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价值观的侵袭,自觉地维护、继承和发展儒家文化的优良传统,促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3.
本文认为,东亚的崛起是历史的必然,世界历史发展的大趋势和现实环境决定了这一点。作者指出,作为东亚文明象征的儒家文化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和强大的生命力,其活力和潜力表现在民族性格的塑造、管理经验的提升、生态资源的平衡、民族文化的建构等方面;儒家文化在东亚国家和地区现代化进程中发挥作用的机制是制度导向、心理潜能、人才中介和文化传感;东亚社会发展有日本、韩国、新加坡、台湾等模式  相似文献   

4.
《商君书》文学观念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商君书》体现的文学观念代表了商鞅对文学的基本认识。商鞅的文学观念是在批判儒家思想的过程中提出来的,包括对儒家文化典籍的否定,对以儒家文化典籍为范本的文学传播活动和文学接受活动的否定。它忽视了儒家文化对社会伦理和人文道德精神的塑造作用,具有其片面性。然而它客观上促使中国古代文学观念与政治分离,向抒情和娱乐等其他方向寻求发展。  相似文献   

5.
心学,自孟子发其端,象山倡其学,阳明集其成,现代新儒家纠其偏,已经有二千多年的历史,其对于中国文化的影响至深至远。若言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或主流,那么,心学便是儒家之正宗。牟宗三先生在《心体与性体》(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出版)中,把朱明理...  相似文献   

6.
很多中国学者都认为中国儒家文化对梭罗产生了重大影响,其作品体现出与儒家思想的深度契合。然而有西方学者对此持不同意见,认为儒家思想对梭罗的影响非常有限。要厘清这一问题,就需要进入中英文的具体语境进行考察。梭罗在《瓦尔登湖》中共有十处引用了《四书》,分析《四书》原文和英语引文的内涵和目的,就会发现梭罗毫无例外地抛弃了这些儒家语录原文所携带的儒家思想,而是将其改头换面,用来表达他所主张的个人主义。《瓦尔登湖》的英语引文和《四书》原文的涵义和目的经常截然不同,甚至完全相反。中国学者往往将梭罗的英语引文默认为《四书》原文,利用自己对中国文化的了解,脑补了很多《瓦尔登湖》中并不存在的思想,与只能凭借英语引文的西方学者相比,其结论必然大相径庭。一旦将《四书》引文置于《瓦尔登湖》的英文语境,就会发现梭罗对中国儒家语录的引用,并非为了表达对儒家文化的亲近或认同,而是为了利用中国《四书》古典、异国的情调来达到点缀、修辞和美文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研究传统文化现代转型的新著──评《新加坡与儒家文化》李建秋苏州大学管理学院王文钦副教授的新著《新加坡与儒家文化》(苏州大学出版社1995年12月出版),通过对新加坡推行儒家伦理的研究,探讨了儒家伦理在新加坡发展经济、实现现代化过程中的作用,论述了传统...  相似文献   

8.
《论语》作为中国儒家文化的经典之作,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哲学的典范,在跨文化交流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本文通过统计《论语》英译本在Google Scholar数据库中的被引情况以及在美国亚马逊图书网上的销售情况与读者评论,分析影响其销量及传播的因素,为《论语》等中华传统典籍英译本成功融入欧美市场、取得更好的传播效果提供建议与参考。  相似文献   

9.
19世纪30年代集中出现过多个世上最早的《千字文》欧译刊本.这些译本的西方译者对中朝日《千字文》的翻译与阐释虽各有千秋,但都渗透着这样一个观点:汉字被传播到东亚的中国近邻,它所承载的中国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也为这些国家和民族所吸纳,并成为其民族精神的部分乃至主体.基于这些译者的认知,我们可以从一个侧面求解为何人们将"汉字文化"视为"儒教文化"的近义语,从而找到语言学家和哲学家所指的"汉字文化圈"和"儒教文化圈"概念相似的缘由.  相似文献   

10.
儒家文化与我国旅游业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旅游与儒家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中国旅游在受儒家文化影响的同时也促进了儒家文化的传播,而儒家文化的传播又进一步带动了旅游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五卷书》在印度古代文学史上占有崇高地位,其故事流传于世界各个地区,受到世界民俗学界的高度重视。《五卷书》在中国、中东、南亚和东亚等国家和地区的影响十分广泛而深远,在世界民间文学发展史上起到过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首先应当说明,这里所谓“东方社会”,指的是中国以及东亚、东南亚一些受儒家传统文化影响的国家和地区,主要是中国、日本和亚洲“四小龙”(南朝鲜、台湾、香港、新加坡)。那么,儒家文化在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现代化的进程中究竟起着哪些作用呢?  相似文献   

13.
作为儒家文化的主要经典,《论语》在国内和国外学术界都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对不同历史时期《论语》注本的研究,不仅梳理了古代研究《论语》和孔子思想的文献,而且有助于我们科学地分析孔子及其思想和学说,有助于我们深化和拓宽中国思想史和中国学术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日本、东亚企业家族化的经营模式 ,是日本 70年代末经济腾飞、东亚经济崛起的重要原因。而作为这一原因的企业家族化 ,有其伦理动因。这需要在“新教伦理”与儒家文化的选择上 ,在亚洲金融风暴、知识经济的到来的新背景下以及儒家文化自身的演变、企业家族化的局限诸多方面上加以认识 ,才能得出结论  相似文献   

15.
儒家人本思想对现代人本管理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家文化博大精深,它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和民族文化的深层积淀,深深影响着每个中国人的心灵和行为。从管理的视角,对儒家人本管理思想与当代人本管理的问题可以重新进行探讨,通过整合儒家文化的管理思想,为当代中国管理实践提供历史资源。  相似文献   

16.
儒家文化的复兴在今天被频繁提起,乃是基于中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亟需获得一种持续支持的精神支柱,以凝聚整个民族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两千多年来,儒家文化凝炼成为中华民族的特有文化,也由此构成中华民族民族性的核心要素。重拾文化传统是儒学复兴的现实诉求;新教伦理推动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以及东亚儒家文化圈国家和地区尤其是中国的崛起,为重新认识儒家文化和复兴儒学提供了外在推动力;而儒家文化本身,也具有解决现代社会病的良方妙药。复兴儒学与其说是对文化传统的复兴,还不如说是对中华民族民族性、民族精神的复兴,其根本意义在于寻回中华民族的民族之魂。  相似文献   

17.
科举是中国封建王朝设科考试用以选拔官吏的制度。一千多年来,它不仅对中国的教育、政治、文化和社会风俗等产生深刻的影响,而且还影响东亚和西方一些国家的教育考试与文官考试,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古今中外学者从史学、文学、政治学等角度研究科举考试的论著汗牛充栋,但专门研究科举与教育关系的著作却寥寥无几,且限于断代。《科举考试的教育视角》(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出版)(下文简称《视角》)是刘海峰教授继其科举断代研究论著《唐代教育与选举制度综论》之后,从教育方面研究整个科举考试制度的一部力作。这部新著是…  相似文献   

18.
儒家文化是中国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儒家文化对中国社会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以儒学的人文精神为参照体系来观照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120回毛本)中的人物刘备,把刘备的理想伦理人格的本体理解定位为儒学的人文精神的体现,并以此为研究对象,尝试分析其中蕴含的文化心理及其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日本东亚同文会广东支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899年,东亚同文会为了展开对华民间外交,介入在中国革新进程中日显重要的广东地区的事务,继续乐善堂和东亚会激进派的组织与活动,派人到广州设立广东支部,并派出6名留学生。他们设立事务所,联络士绅,开办东亚同文书院,向潮汕东文学堂派遣教师,取得《知新报》与《东华报》的响应,并计划与当地士绅创刊《东亚报》。1900年夏,正当其活动顺利展开时,东亚同文会本部突然宣布暂时撤消该支部。其背后原因在于广东支部各成员深深介入了保皇会和革命党在华南策划的勤王、独立等反清密谋,并力图通过以镜湖茶谈社为代表的一批省港澳革新人士,促成两派的联合大举。这与该会公开宣称的“保全中国论”形式上有所冲突。而革、保双方最终不能合作,令该会担心必败无疑的单独一方举事,会影响其在长江流域的布署乃至全会的事业。不过,广东支部的名义撤消后,其成员大都继续留在省港澳一带,表明东亚同文会内部不同派系的意见分歧,并未导致该会放弃在华南的利益以及对革保两派的关注和联系。由于该支部所负使命明暗参半,当事各方又有所忌讳,以致相关史实模糊不清,有关论著错漏较多。本文比勘中日各方的公私记载,重建信史之外,可见近代中外关系的大框架之下国家与社会的互动作用。  相似文献   

20.
明初,以中国为中心,以中国、朝鲜和日本三国相互关系为基础的东亚国际秩序基本建立。14世纪后期至16世纪,三国间交往超过以往任何时代,地区和平稳定是这一时期的主流趋势。自16世纪始,倭寇渐次对中国和朝鲜沿海地区的猖狂侵扰,及万历二十年,日本发动的、针对中国的领土扩张的侵朝战争,使东亚国际秩序遭到严重破坏。回顾这段历史,给人以深刻启示:中国是东亚国际秩序稳定的核心力量;儒家文化是维护东亚国际秩序稳定的思想基础;国际政治与经济具有密切相关性。这些对现实处理地区间国家关系仍具有重要借鉴意义。?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