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米芾,自幼聪慧过人,酷爱诗书,尤好古人翰墨。八岁临帖,十岁即迷上碑刻。可是最初几年,米芾的长进并不快,但他没有丝毫气馁。一天,一位赴京赶考的秀才,落脚在他们家附近的客店里。米芾很早就听先生多次充满钦佩和敬意地说过此人,当他知道这个消息后,高兴得不得了,饭都忘了吃,就兴冲冲地前去求教。不想那秀才只是漫不经心地看了看他的字,就淡淡地说:"要我教你写字有个条件,就是  相似文献   

2.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人之有祖,亦犹是焉。” 一句古语揭示了人类“报本思源,认祖归宗” 的天性。 1977年,美国作家费利克斯的《根》风行於世,也激起了世界范围内的一场“寻根热”,居住於世界各地的新老移民及其後裔纷纷加入了血浓於水的寻根热潮。其实,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的传统比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都更悠久,生活在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对自己祖先和故土的眷念也更甚於他族,他们曲折辗转的经历谱写了一部生生不已的寻根史。 2001年7月23日,3000多名来自世界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华裔青少年,带…  相似文献   

3.
古往今来,许多名人都与石头结下不解之缘,他们爱石、藏石、集石成癖。 宋代书法家米芾,把奇石呼之为“兄弟”、“石丈”,见之要三拜九叩。相传,有年他去涟水做官,涟水多奇石,有的玲珑剔透,有的峥嵘磷峋,真是千姿百态,米芾十分喜爱这里的石头,到任第一天就闹了个  相似文献   

4.
去年夏天,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结识了著名书法家杨再春先生。杨再春出生在河北省唐山市,15岁来到北京。1966年毕业於北京体育学院,是三级跳远运动员。多年以後,运动员的顽强进取和艺术家的气质奇妙地结合在一起,成就他与众不同的性格。杨再春学书法是从小开始的,对“多宝塔”的临习使他在少年时代就打下坚实的书法基础。“文革”时期,书法艺术被完全搁置,他却抓住这个机会,先後拜著名书法家郑诵先、黄高汉两位老光生为师。临习了二王、黄庭坚、米芾、王铎、康有为的书法字帖。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刻苦的磨练,终於有了长足的进步。…  相似文献   

5.
米芾画月亮     
佚名 《今日南国》2014,(5):20-20
古代有个名叫米芾的画家,他的画栩栩如生,非常逼真,在方圆几百里内颇有名气。但米芾脾气十分古怪,人们都叫他“米颠”。说他颠,其实他不颠。他很有骨气,不喜欢巴结人,尤其是对有权势的,大到当朝天子,小到州官县令,他连句恭维话都没有。所以他虽有一肚子的才学,也没有步入仕途。  相似文献   

6.
阿虎 《山西老年》2012,(7):42-42
米芾,自幼聪慧过人,酷爱诗书,尤好古人翰墨。八岁临帖,十岁即迷上碑刻。可是最初几年,米芾的长进并不快,但他没有丝毫气馁。  相似文献   

7.
米芾崇尚魏晋书画平淡天真之趣,并把平淡天真作为最高的审美追求。他在古典传统和个性交融之中寻找创新的契机,经过勤奋的临摹和探索后汲取各家之精华,融会贯通,做到与古人和而不同,最终创造出飘逸潇洒、爽利峭拔的书法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8.
贾平凹的《秦腔》是一部21世纪的寻根之作。面对新世纪中国乡村发展中的现实困境,他再度踏上寻根之旅,成功地建树了故土的父亲意象:生命父亲(夏天义)、文化父亲(夏天智)、上帝父亲(引生),传达了他对乡村荒败现状和乡土传统文化委顿的深度忧虑和思考,彰显了作者的社会批判意识和担负意识。  相似文献   

9.
苏轼(1036——1101)生活在北宋时期,在中国文学史和艺术史上有多方面杰出的成就,作出了伟大的贡献。他首先是个散文大家;他又是个大诗人,继唐诗之后,使宋诗具有划时代的新面貌;他又是北宋的大词人,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是豪放派的创始人。同时,他又是大书法家,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苏黄米蔡”四大家;他又是个绘画家,成为文同“文湖州竹派”的一位重要人物。因此,苏轼的文学艺术创作理论十分丰富,散见于《苏东坡全集》及其他有关书籍,有待于我们发掘、研究,使它放射出应有的光辉。在北宋时期,当时文化界形成了三种性质不同的派别:一为“文章之学”,一为“训诂之学”,一为“儒者之学”。①苏轼是个文学家,  相似文献   

10.
顽皮的天才     
鲍林是世界著名量子化学家。1901年,他出生在美国,幼年聪明好学,11岁时认识了心理学教授杰夫列斯。一天下午放学后,杰夫列斯邀请鲍林去参观他自制的简单化学器皿。杰夫列斯把各种颜色的粉末混  相似文献   

11.
自1998年《尘埃落定》由人民文学社出版并获茅盾文学奖以来,阿来就成为当代文坛备受关注的少数民族作家。从部落历史到集体记忆再到民间精神,他不断地在汉藏文化的夹缝间、在传统与现代的冲突中、在人性与神性之间寻找这一地带的文化之根,并形成了一种流散叙事的视角。作家以文化反思的眼光打量两种文化之间的冲突及其影响,并力图从历史溯源、普世写作与语言沟通的维度建构自己的文化身份。然而,他的藏汉混杂身份、他的流散叙事的双重视角似乎与他的寻根之旅造成了一种内在的矛盾,阻碍了其作品开掘的深度,从而不得不面对来自两种强大文化的质疑。  相似文献   

12.
《根》与《紫颜色》这两部优秀的作品都出自非裔美国作家之手,都是美国黑人民权运动高潮阶段的产物。《根》是一部寻根小说;《紫颜色》也用耐蒂这条暗线表现了寻根的主题。通过两部寻根小说的比较阅读,可以发现哈里与沃克对相似的文化,有着不同解读。这种不同,使得《紫颜色》在思想深度上,要明显优于《根》。  相似文献   

13.
邵希平 男1943年出生,江苏淮安人。毕业于南京大学外文系法文专业,现任江苏省人民政府侨务办公室副主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南京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他自幼酷爱书法,初习唐楷、汉隶,继学宋人行书。在南京大学期间参加由胡小石先生指导的书法研究组,悉心研究米芾、王铎、傅山并广涉各家,风格缜密婉转,气韵贯通,尤其擅长行书、草书。作品多次入选国内外重大展览并获奖,先后被收入《当代书法名家作品集》、《国际书画名人作品集》、《共  相似文献   

14.
五代宋初对董源的山水画成就并不重视,北宋米芾对他的画作了极高的评价,明代的董其昌对董源则是推崇备至,将董源作为山水画发展史上的正宗对待,  相似文献   

15.
寻根文学与“五四”是两个表面相似而实质不同的文学启蒙运动。五四启蒙思想由于对传统性的全盘否定成了“无根状”思想。寻根文学表现出了更多的对传统的认同、欣赏甚至迷恋,而完全丧失了主体性和批判精神。这样,寻根文学追求的“国民性重建”也是不可能实现的。  相似文献   

16.
长城 《老友》2009,(1):46-46
闲时翻书,正好翻到了有关米芾的资料。米芾大半生沉湎于书画,用世俗的眼光来看,可谓玩物丧志。他玩世不恭,狂颠不羁,自然不能平步青云。但米芾自有一种不同凡俗的艺术才气,  相似文献   

17.
道家的素朴之性是人原初、先天的存在,只要人存在着,他就不断地展开着这一素朴恬淡的本性,持续地敞开自身,肩负着它的生存,承载着它的本性,这一本性只能在冥默中显现,在玄同的境域中展开。海德格尔批驳了那种把人在世界中存在分为精神与肉体两个方面:即人具有精神特性;人的身体占据着空间,这两个方面都把精神和身体看作现成的东西。他认为寻根溯源返回到生存基础的过程是学习如何本真生存的过程,是去寻找与人擦身而过存在的过程,是重新持守存在、呵护存在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持续高烧的"文化寻根"不是"寻根文学"所膜拜的西方现代主义,全球化促使"文化寻根"正视家谱学尤其姓氏学,只有走进真正的乡土建筑中才能寻见"文化"之"根"。以祠堂(含牌坊)、庙观、戏台为代表的乡土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乡土意识"物"的凝固,印证着宗族、宗法、忠孝节义、仁义礼智等儒家道统,是根深蒂固的祖先崇拜之有形外化。乡土建筑存留家谱,镌刻姓氏,因"土"而"乡",最具中国性与中国质,破浪于国际传播之潮头。文化寻根必须摈弃"他者"的旁观视点,唤醒文化自觉,捍卫中华民族的文化安全,建构国家文化战略。  相似文献   

19.
沈从文是寻根文学的先锋作家,具有强烈的寻根意识.在都市和乡村的对比中,他发现了都市人病态的品性和湘西边民健康的人格.为此,他从湘西边民的人性人情、风景民俗入手,努力在原生态的湘西世界中,去发掘积淀在我们民族文化中的优良品质,借以重造民族精神品格,将鲁迅等现代作家对国民性的探讨推进了一大步,对当代寻根文学作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正是湘西小说深层的文化意蕴所在.  相似文献   

20.
沈从文是寻根文学的先锋作家,具有强烈的寻根意识。在都市和乡村的对比中,他发现了都市人病态的品性和湘西边民健康的人格。为此,他从湘西边民的人性人情、风景民俗入手,努力在原生态的湘西世界中,去发掘积淀在我们民族文化中的优良品质,借以重造民族精神品格,将鲁迅等现代作家对国民性的探讨推进了一大步,对当代寻根文学作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正是湘西小说深层的文化意蕴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