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治国方略的具体化。以德治国是对依法治国的补充和完善,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构成了完整、系统和科学的治国方略,对其内涵必须准确全面地把握。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方略的内涵在于:合乎道德地依法治国;其机理在于:价值功能上的契合是根据,运行过程中的互动是实现方式,操作中必要的整合是落实途径。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的内涵的分析可知,以德治国是依法治国的基础,依法治国是当下我们要追求的首要目标.要正确认识和准确把握两者的关系,使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紧密结合,相互促进.同时,要准确地理解德治与法治的含义,避免片面强调法治或德治.  相似文献   

3.
社会主义社会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主体不仅仅是国家公职人员 ,而是广大人民群众。这是社会主义国家与一切剥削阶级统治的国家在治国主体上的根本区别。要真正实现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社会主义治国方略 ,必须提高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主体的政治素质、法律素质和道德素质。  相似文献   

4.
江泽民同志指出 ,我们要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 ,学习和贯彻这一重要思想 ,对于我们进一步重视和加强法制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这是时代的召唤 ,也是现代化的需要 ,更是我们矢志不渝地所追求的一个目标。一、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 ,必须以道德为基础 ,以法律为保障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是治国的基本规则。首先 ,法治作为一种调整社会关系的规则 ,基本含义在于依法办事。法治是规范全体社会成员的普遍原则 ,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是人类理性趋于完善的体现 ,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相似文献   

5.
吴小评 《北方论丛》2004,3(6):127-129
关于"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之间的关系,一些流行的观点、看法存在某些不足,乃至误解."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结构关系决定了整个治国方略的系统性质."依法治国"是"坚定不移"的"基本方略","以德治国"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方略,正是这种结构关系决定了整个治国方略区别于人治的法治性质.  相似文献   

6.
治国方略视野下的中国传统德治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进一步深化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思想。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有机结合,必须深入研究中国传统的“德治”思想及其问题,深刻认识“依法治国”的重要性和局限性,深刻认识“以德治国”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全面理解“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坚持“德法并重,以德为基”这一基本国策。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五大确立了"依法治国"的治国方略,今年江泽民同志又提出了"以德治国",法、德相济成为我们的治国施政方略,正确地理解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会使我们更好地贯彻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方针,更好地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促进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8.
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同等重要。作为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法治与德治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与时俱进 ,实现德治的创新 ,就必须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有机地统一起来。本文对此进行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9.
高旗 《江淮论坛》2006,(4):30-33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深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法治与德治相结合,对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重要意义。本文对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问题进行探讨,在于论述法治与德治的内在联系,着重阐述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意义和重要作用,并对我国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提出具体途径和办法。  相似文献   

10.
以德治国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江泽民同志以德治国重要思想的提出 ,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现实需要 ,是对马克思主义德治观的新发展。我国古代的德治理论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当今的以德治国应是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及其健全的运作机制业已形成条件下的德治。在依法治国前提下 ,全面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是当前贯彻以德治国重要思想的基本途径 ,也是处理好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两者关系的重要原则  相似文献   

11.
为了对人类描述作一个深入系统的研究,以解决一些相关的重要理论难题,本文从指称角度对描述的性质进行了初步探讨,发现描述必须遵守的一个重要规则:指称规则,得出以下结论:描述具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性质:指他性。描述的指他性指的是描述不能自我包含的性质,描述是一种指他性的活动,它不能把自身作为对象。描述的这一重要性质决定了它必须遵循特定的指称规则。描述的指称规则包括:描述不能自我指称,一个描述的指称不能是该描述本身,描述所指不能是该描述活动及其结果;描述可以自我指涉,但该描述的意义只是把自身排除在所指之外时的意义。违反指称规则会导致不合法描述。人类认识史上的许多认识迷误都与不合法的描述有关,悖论就是描述违反规则的结果。描述自指是悖论产生的必要逻辑条件。  相似文献   

12.
屈原的经济思想是其思想体系的重要内容,它形成于战国中后期的楚国,继承了前圣之道,并在儒、道、墨、法等诸子百家思想的影响下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屈原的经济思想从"爱民"的角度出发,以"德政"为核心内容,倡导"重义轻利"的流通观与"实有所得"的分配论。纵然,在认识屈原的经济思想中,可发现其存在一定的历史局限;但是,这一思想是社会大变革下经济发展的反映,适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对当今经济建设不乏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3.
阅读理解篇章时也存在经济学现象,即投资越多并不等于回报越多.花很多精力去弄懂语篇中每个词的的阅读方法不可取,这不仅影响阅读速度,还会影响阅读质量.认知心理学家范岱克van Dijk)提出的宏观结构理论,可以帮助读者提高阅读效益.运用宏观规则对语篇进行语义浓缩是一个归纳概括的过程,不仅便于读者记忆,也能使读者把握所读之物,从而提高阅读速度和质量,获取更多的信息.  相似文献   

14.
崇尚法治是现代社会政治文明的重要标志。十六大报告提出的依法治国思想的核心和灵魂是依宪治国。法治、宪政与政治文明三者有内在的密不可分的关系。从宪法角度讲,有中国特色的法治制度构建包括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法律规范体系、积极实现无限政府向有限政府的过渡、建立科学合理的宪法性审查制度、确立全面司法审查原则的宪法地位等方面。  相似文献   

15.
我国行政法治状况日益改善 ,民主政治建设不断发展。行政法治促进了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这主要体现在立法、执法、司法及法律监督等环节上  相似文献   

16.
先秦儒家的德治思想是孔子总结和发展古代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孔子的用意在于为风雨飘摇中的统治者寻找一种可以参考的统治模式,但这种统治模式直到荀子时代做了彻底的改造德治思想遂成为统治阶级“治安策”中的内容。先秦儒家德治思想也没有被统治者采用,原因是无论孔子或者孟子都没有找到这种思想与现实统治者的切合点;到战国末期,荀子对传统德治思想彻底的改造,德治思想遂成为统治阶级“治安策”中的内容。先秦儒家的德治思想有九项内容,这些内容在一程度上体现了民众的利益,但它们不过都是为了统治阶级能够长治久安而释放的怀柔声音罢了,统治阶级或者它们的代言人都不可能站在民众的角度发展这种思想,更不可能把这种思想推向民主的结局。  相似文献   

17.
乡村作为人类的基本聚落,其治理成效如何,直接攸关生产生活秩序能否有序、和谐、稳定。基于法治化框架来推动乡村治理体系与自治、德治有机对接,是确保农村社会长治久安的关键所在。由于在当前的乡村社会场域之中,法治仍处于边缘化位置,“知情祛魅”现象又普遍存在,因此乡村治理的法治化虽有明显推进,但乡村治理系统的运转仍然不够顺畅。为此,需在继续推动乡村治理法治化转型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其与“自治”“德治”两种治理范式之间的融合,由此驱动农村社会的稳定、协调、长效发展。  相似文献   

18.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关键是要加强社会主义法治 ,这是因为法治与政治文明有着内在的联系 ;法治在政治文明中居于核心地位 ;法治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荀子的"圣王论"是呼唤一位"通伦类、一仁义"的圣人君主,这种圣王是积习礼义而成的,具有绝对权威--隆一.由圣王实行的王道或霸道不同于孟子的"王道"与"霸道",孟子提倡实行仁义的王道,绝对反对悖力矜势的"霸道"而苟子承孔子之义在尊王的同时并不反对"立信而霸".  相似文献   

20.
在日本平安前期大量派遣遣唐使,积极主动吸收唐文化而形成独具特色的"唐风文化"背景下,儒家经典《论语》成为官学机构的必读书籍。文人官僚菅原道真官至宰相,其对《论语》德治仁政思想的接受颇具代表性。从平安前期社会对《论语》的接受背景切入,围绕菅原道真的"尊王忠君"思想、强调执政者个人的品性修养和自觉以及"富之教之"的民本思想三个方面,探讨菅原道真对《论语》德治仁政思想的具体接受,有利于丰富平安前期日本社会对儒家文化的接受这一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