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线条,的确是而且一直是中国画的最重要的表现语言。但是,如果认为线条仅仅是中国画的专利,油画原本与线无缘,那就未免失之偏颇。诚然,以意象造型为其特征,有着浓郁东方情趣和文人意识的中国画,其主要造型手段是线,锥形毛笔的长期运用又强化了中国绘画线条的形式美感,即使脱离特定的具体内容,中国绘画以及中国书法的线条的形式本身也具有很高的相对独立的美学价值。中国画用线讲究勾勒,注重节奏,强调自然。所谓“曹衣出水、吴带当风”,所谓“如屋漏痕,似折钗股”,中国艺术家在中国绘画长期演化过程中创造了极为丰富的线绘画语言和技巧,甚至达到了炉火纯育的程度。可以说,没有线,也就没有中国绘画艺术。然而,应该看到西方绘画亦始于线条,而且直到今天,线仍然是油画表现语言的不可替代的重要组成部  相似文献   

2.
世界上任何门类的艺术都有其特定的表现方法和造型程式。显而易见,运用以线条为主要表现手段的笔墨法造型是中国画的突出特点。线条虽不是中国画的专利,但它在中国画中却有着独特的地位,它的意义非同凡响。中国的文字和绘画以线条构成不是偶然的,是与中国艺术家对线条的情有独钟和独特感受分不开的。中国画家认为以点作画易于零散、琐碎,以面作画则易于模糊和平板,而用线最能灵活迅速地捕捉住世间一切物的形象。线可以充分发挥毛笔、水墨及宣纸的特性,具有非常丰富的笔墨变化趣味,形成高度艺术性的美感。线可以说是中国画的灵魂,线条从造型、传神、达意到抒情,是画家心弦的拨动。艺术家通过线条来传达千变万化、丰富美妙的乐音和心声。  相似文献   

3.
中国画的线条艺术是构成中国绘画最重要的一种艺术语言,是中国画的造型之骨。我们要通过研究线的艺术,使得我们对线条艺术有一个更深刻的理解;也使得我们能更深理解中国绘画。本文通过三部分论述,首先从中国画线条艺术的起源和含义的论述,让我们对线条艺术有个系统地了解。第二部分通过实践、参考资料、绘画分析和对比,从中体会和感受线条的特征、用法、表现形式、线条艺术的美感。最后从中国画的写意造型入手,对线进一步的阐述。  相似文献   

4.
线条不仅是中国画中最简练的艺术元素,最基本的语言艺术,也是中国画的灵魂。线条作为画家表达物象、抒发情感的重要手法,在长期艺术实践中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艺术特征,同时也引发了对中国画线条表现的艺术研究。如①近现代画家对中国画线条的探索,使书法的生命力融于绘画中。②骨法之美:即以书入画,以线造形。③线条表现性。注重用线条的个性特征表现传递情感。④线条表现需要注意的问题:现代绘画者骨法的缺失;“以线造形”的西化;忽视线条抒情的作用;固守传统缺乏创新。  相似文献   

5.
线条作为东西方绘画艺术中的一种古老的造型手段,在中国画中不仅承担着造型的功用,同时还有画面的艺术处理、物象的意态神情与画家的主观感受、线条本身的艺术效果等诸多方面的特殊功用。线条在中国画中得到最淋漓尽致的表现,用线造型也是中国画的一个显著特点。中国画对线条的功用研究得十分深入精到,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使得中国画在世界艺术之林占有独特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6.
论线语言在油画造型中的作用呼喜江作为绘画艺术,离不开线,线尤能体现中国画的特色与精神。在油画艺术造型中,线同样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本文仅就线语言在油画造型中的作用,阐述如下:作为形的基础框架的线条,长期以来成为人类用以观察和描写自然界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绘画有着鲜明的民族属性和悠久的历史渊源,线条作为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构筑着延续了几千年历史的中国绘画艺术。在历代绘画形式和各种画风的衍变过程中,始终以笔墨线条作为主要造型手段,线的作用已远远超出了塑造形象的要求,成为画家表达思想、意念、情感的手段。中国画线条具有情趣性、书法性、时代性、节奏与韵律美等特征,这些都赋予了它独特的审美价值和内在属性。中国画的线有着深厚的文化意蕴和独立的价值取向,承载着中国人独特的审美意识和艺术哲学。  相似文献   

8.
中国画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代表着东方绘画的原始因素,在漫长的绘画历史演变中,形成了完整的体系,在世界的艺术发展史上占有独特的地位.由于中国画所使用的材料和工具与其他画种的区别;因而造型手段和表现方法有着自己的显著特点.其造型主要手段是线条.以线条形式表现的绘画,代表着中国传统造型艺术最坚实的基础,它构成了我国民族绘画风格最基本的艺术形式.没有线就没有中国画.无论描绘什么客观物象,都离不开对线条的运用.因此;历代中国画家都重视对线条的研究.明代邹德中《绘画指蒙》载有“古今十八极,所概括的线描的样式都…  相似文献   

9.
线在中国画中有独特的意义。把中国画与其它艺术科类相比较,可以看出,线是构成中国画的主要形式语言。在中国画中,线不仅仅是一种绘画的形式语言,还体现着中华民族和整个东方人的传统文化和审美心理。中国画用线造型的历史由来已久。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源头──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彩陶,就用线构成纹样,达到美化器物,装饰器物的作用。战国时期楚国的从物龙凤帛画)表现了一个细腰长裙,侧身向左,合掌祈祷的仕女,天上龙飞凤舞。整个画面以舒展、流畅的线条构成。在两千多年前,中国画用线造型的绘画艺术已初露端倪。晋代顾消之的…  相似文献   

10.
线是中国画最基本、最简洁的表现形式。中国画的线与西画的线有很大的区别,中国画的线在表现形式、特点、绘画技巧等方面显示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1.
中国画基本上是运用线条与墨色相结合的手法,达到“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在清末,新彩的出现,全新地诠释了釉上彩装饰,它的表现形式结合了中国画的创作特点及创作题材,较其它陶瓷装饰色彩丰富多样,装饰效果强。中国画与新彩装饰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在新彩装饰成长与创作的过程中,既受到了中国画的传统思想影响,又以崭新的表现形式形成了陶瓷新彩这门别具特色的装饰艺术。  相似文献   

12.
从中国书法即是线的最高艺术形式的角度,按照文字和书法历史发展的顺序,结合文字书法及其理论对中国画线的影响,论述线条艺术的渊源;从表现形式和哲学思想方面,论述中西绘画中线的异同.按照历史发展的顺序,论述中国书画线的表现力的不断丰富;中国画线中的表现程式;中国画线与情感的表达;中国画线的表现力与线的组合规律.对于中国书画线意义的认识和今后的发展,既要求继承发展,又要注重情感的表达,不能太多的受其技法、理法的约束.  相似文献   

13.
中国画线条的组织规律一直是按疏密浓淡、近强远弱、近实远虑来阐述的,这种阐述不仅有失之于片面,且多有同艺术实践不一致之处。本文认为以线条的“力度美”所形成的视觉均衡则较为深层次地揭示了中国画线条组织的规律。  相似文献   

14.
“线”作为绘画再现物象的第一手段,古往今来,习画之人,膜拜求索,引来千古绝唱;同时,又为现代人的继承和开拓留下了静寂的深思和无比困惑!一分析中国传统绘画,“线”的运用有如下特征和发展历程.中国画之线条从远古时代起就是从物象实体中抽离出来与艺术家或作画之人审美心灵相符合,并重新回到物象实体中去.线条已不是所写物体的纹  相似文献   

15.
浅谈中国画的特点与艺术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写意是中国画的一大特点 ,也是中国画一种总的艺术观念。它不拘泥于形似 ,不摹拟自然 ,而是着力于对事物内在神韵的把握和主观情怀的传达。中国画的表现手法 ,是以线为主的笔墨。其线条的作用 ,远远超出于塑造形体而成为表达作者观念、思想、感情的手段。诗书画印的结合 ,使中国画具有综合性特点 ,形成一种完美的程式。中国画的高度意匠 ,即以这种程式为主。其意匠手段 ,主要是有丰富的想象、超常的夸张、大胆的剪裁、高度的概括等  相似文献   

16.
中国画的审美功能,是通过对中国画欣赏来实现的,而中国画的欣赏,又是对中国画艺术价值判断和批评的一个必要前提,涉及的内容十分丰富.这篇小文,仅是笔者作为一个艺术教育工作者在多年的实践中,从一个侧面思考的结果──试图通过中国画欣赏过程的剖析,以中国画的独特审美属性为经线,来浅探一下中国画欣赏的特点和规律;并把这种欣赏与高等艺术教学的实践联系起来,即从二者的结合上,聊陈自己对当前中国画欣赏教学中某些问题的一孔之见.一、中国画欣赏的基本特征艺术欣赏是一种审美活动,它包括审美主、客体两方面的因素.所谓审美…  相似文献   

17.
线条作为绘画中独特的艺术语言,是中国画造型的基础。它以书法中的笔法作为主要支撑,以写意为构想境界,是形成中国画鲜明特征和民族风格特色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写意油画是西方绘画与中国传统美学碰撞融合的产物,在创作中融入中国传统文人画的写意精神,是油画民族化的体现,写意油画注重“写”与“意”的表达,其绘画语言区别于传统西方油画的表现形式,借鉴传统中国画线条、色彩等形式,以意造型,实现对思想和情感的表达。  相似文献   

19.
装饰性因素的运用,有利于在创作中国画时突破传统束缚,获得不同的视觉效果和审美体验。抽离传统中国画中具有审美价值的装饰性因素,以现代人的需求重构视觉的秩序,不失为中国画在当下寻求突破的一种有效手段:以装饰艺术中对线条的运用,结合当代普遍的审美认可,用来填补中国画线条的变化法则;色彩与用墨的技巧上,装饰艺术不拘于现实中物体的本原,大量使用具有概括性、象征性的颜色,采用明暗强烈的多种颜色来触发情感,对于长久以来奉“玄色至上”为根本的中国画也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70年代,伍启中先生以国画《心潮逐浪高》一举成名,由于他具有坚实的造型基础和对线造型的把握,以及他坚持从生活中寻找、挖掘“真善美”并将之作为创作素材,所描绘的人物具有鲜明的生活性和南国色彩,用笔道劲稳健,洗练精当。在其运用传统线条造型的同时,融合了西画的特长,丰富了中国画的表现力,为整体推进中国人物画创作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