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台风“山竹”为例,基于微博数据,综合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文本情感分析等方法,分析网民情感传播网络的结构特征、传播层次及路径,探究关键节点的情感影响力和传播路径上的情感变化,并总结出网民情感传播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可预测性灾害中灾前阶段的网民情感传播最为活跃,变化也更为复杂;网民情感传播路径较长,情感倾向会受到多个传播节点直接和间接的综合影响;网民情感传播路径上转发量较大的关键节点对网民情感的影响力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2.
网络传播是一种新型的大众传播模式,传播过程具有迅捷、自由、互动的特征。在此传播模式中形成的公共事件是网络舆论膨胀的产物,是群体意愿和力量的体现,具有强烈的现实干预功能。公共事件的形成受诸多因素的综合制约,其中新旧媒体的联合报道是主要推动力,决定着公共事件的社会影响力;网民的娱乐心态亦是贯穿始终的心理机制,对公共事件的性质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当网络使网民享有自由传播的权利时,网民责任和素养则成为当下净化网络空间、提高网络品质的一个重点。文章提出网民在网络传播中的责任问题,并结合已有的理论和现实基础,分析了研究这一问题的必要性,并针对性地提供了一些当前网民应着重培养的责任与素养。  相似文献   

4.
当网络使网民享有自由传播的权利时,网民责任和素养则成为当下净化网络空间、提高网络品质的一个重点.文章提出网民在网络传播中的责任问题,并结合已有的理论和现实基础,分析了研究这一问题的必要性,并针对性地提供了一些当前网民应着重培养的责任与素养.  相似文献   

5.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网民数量的激增,网络舆论已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网络舆论中的消极口碑的传播变得更快和更具有影响力,对网络消极口碑的传播进行研究也显得越来越重要。文章分析了网络消极口碑传播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并提出影响网络消极口碑传播的八大心理因素。  相似文献   

6.
论网络消极口碑传播心理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网民数量的激增,网络舆论已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网络舆论中的消极口碑的传播变得更快和更具有影响力,对网络消极口碑的传播进行研究也显得越来越重要.文章分析了网络消极口碑传播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并提出影响网络消极口碑传播的八大心理因素.  相似文献   

7.
网络传播的“后现代”特性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电视虽然呈现出后现代的某些特点 ,但只有由电脑技术支撑的互联网才充分显现出后现代的真正来临。互联网技术的成型经历了一个“从大到小”、“从隔离到兼容”、“从集中化到分散化”的过程 ,潜藏着一种消解中心的文化理念。网络传播消解着传统媒体以传者为主体的“中心———边缘”的传播模式 ,使传播权力发生流变。网络主体行为个性化使得网络语言的述行性颠覆现代语言的各种规则 ,网络叙事则表现了对“元叙事”的“不信任”而倾向于“去中心化”的“小叙事”。我们要以积极的文化态度辩证地对待网络的后现代特性  相似文献   

8.
网络谣言是一种社会现象,互联网是网络谣言赖以生存的媒介和平台.在这一虚拟化的网络平台中,相较于传统口口相传的谣言传播形式,网络谣言呈现出“文本化”和作者原意隐退的双重诠释学特质,从而引发了网络谣言的核心问题——理解问题.同时造谣者对网民“前见”的熟知和加以利用、网民与网络谣言“文本”之间存在的客观时间间距,是网民对网络谣言进行深度诠释的核心要素和基础条件.因此,网络谣言所造成的现实困境实际是一个诠释困境.可以从网络谣言“文本”本身直接下手正本清源,化解网民不合理的“前见”,以及注重网络谣言形成和传播过程中“他者”的监控等三个方面人手,消除网络谣言,创造和谐、健康、民主的网络环境.  相似文献   

9.
网络传播作为一个独立的与众不同的传播方式已崭露头角。社会学的渗透使传统传播学的领地在悄悄扩张。庞大的网民队伍奠定了网络传播的基石。网络传播正在改变人们的生活生产方式。网络传播也引起了一些社会问题。信息发布权的分散对传统话语霸权是一种挑战。  相似文献   

10.
高校学生网民兼具网络舆情的信息源、传播者和受众等多重角色,在网络舆情传播活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本研究构建了研究高校学生网民参与网络舆情传播活动的七维度模型,并通过调查,初步揭示高校学生参与网络舆情传播活动过程中的主体特征、舆情内容、传播渠道、传播结果、传播心理、基本态度以及监管诉求.基于此提出了更好地优化与管理高校学生网民参与网络舆情传播活动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重庆“钉子户”事件在2007年3月成为网络与传统媒体关注的焦点。网民首次参与事件现场报道使得这一事件成为一个极佳的研究范本。这种传播路径凸现了媒介叙事的转型.即从传统媒体致力于想像共同体的建构到新媒介时代网民的个体化修辞。这种参与式草根新闻叙事模式带给我们的冲击将是深远的,即使在Web2.0时代也富有某种“革命”气质。  相似文献   

12.
网络政治意识形态包括由公共权力塑造的网络政治主流意识形态和网民取舍与构建的网络政治非主流意识形态。在“后真相”时代,政治情感是网络政治意识形态传播的根本动力,政治信念是网络政治意识形态传播的基本动力,政治道德与政治正确是网络政治意识形态传播的底线根基。网络政治意识形态传播具有多元性、去中心性、虚拟性、非理性、平面性、互动性、碎片性、变异性的特点。只有遵循网络政治意识形态传播规律及其特性,才能对网络政治意识形态特别是网络政治非主流意识形态进行有效治理。新时代落实宪法和法律权利,完善网络政治意识形态传播的动态平衡制约机制,构建网络政治意识形态传播立体复合干预机制等是网络政治意识形态传播治理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3.
从网络本身的开放性、社会结构的转变、社会信息管理方式落后、市场经济体制衍生问题、网民整体素质较低等几个方面,分析了网络谣言出现的原因.结合网络推手“秦火火”“立二拆四“薛满子”等网络“大V”制造谣言的实例,分析了网络谣言的一般特征,表现为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破坏性强等.提出了对网络谣言治理的具体建议:要依靠健全的法律体系、不断创新社会信息管理方式、加快政府信息公开力度、提高网民素质等方式,共同营造良好的网络信息传播环境.  相似文献   

14.
从“草根”角度谈网络社区信息传播的管理与控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网络社区中传播者与接受者已经合为一体,所以网络社区信息传播的监管对象扩大到所有参与网络社区信息传播的网民,因此管理过程必须依靠广大网民的参与和努力,体现"草根"特点.文章从网民的角度.探讨了网络社区的信息文化伦理的约束和自律,以及信息传播源与信息内容的控制.  相似文献   

15.
网络热词“凡尔赛文学”是社会思潮、媒介技术和网民心理相互作用的产物,背后映射着文化实践方式的时代变迁。“凡尔赛文学”通过貌似谦虚的反向语态,悄然展示个人生活水准的高级优越感,本质上是自我吹捧和自我迷恋的高级话术。“凡尔赛文学”的兴起与社会阶级固化、消费主义盛行、身份认同焦虑和传播技术的推动有着密切的关联,反映了网民群体精神的空虚和价值取向的偏离,折射出现实生活中的拜金主义、消费主义思潮,误导公众沉迷自恋,破坏人际关系并引发信任危机。应该对“凡尔赛文学”进行纠偏与引导,抵制网络攀比,重塑正确价值观;突破模仿跟风,鼓励创造性表达;践行言行合一,增进社会和谐,营造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景观。  相似文献   

16.
记者博客的传播模式及其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两会”催生了崭新的信息传播模式,即记者博客。记者博客的传播模式是大众传播(记者与网民)+人际传播(网民之间的讨论)。这种模式对于推动中国民主化进程有着重要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网络文化传播中的人文精神缺失与重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Internet的发展与传播,一种以网络传播为特征的新的文化现象———“网络文化”在全球兴起,并给传统文化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其中既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的影响,而人文精神的缺失就是严重的负面影响之一。本文分别从网络文化对人的思维能力、人格心理、人文情感以及语言表达等几个方面的影响论述了人文缺失的状况。同时针对网络文化的人文精神重建进行了以下三个方面的思考:其一,构建网络文化重建工程;其二,加强网络文化人文教育;其三,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网络使用意识。  相似文献   

18.
十九大报告强调新时代“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新时代也是移动互联的时代,这就要求我们在新时代必须走进移动媒体语境,重视马克思主义网络传播内容的大众化生活化,推进马克思主义网络传播手段的建设和创新。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的网络传播还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网络传播队伍的建设,提高马克思主义传播队伍的质量,形成政府、高校、科研机构和社会网民的合力,共同促进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并对网络文化传播进行监管和引导。  相似文献   

19.
网络民粹主义传播的政治潜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民粹主义扮演什么角色?这个问题一直很难让人作出简单的定性.网络事件引发网民舆论监督热情高涨的同时,也鼓舞了网民对抗主流文化的士气,激发了网民对抗权力中心、对抗权力话语的意识.当下人们渴望公平公正和言论自由,却对民粹主义的社会危害认识不足.网络民粹主义具有议程设置和社会动员功能,其公开的旗号是“人民公义”,行为是人民审判,本质却是多数人正义,我们必须认清其实质,并对其极端化行为保持警惕.  相似文献   

20.
新媒体语境下,传播主体形成了“三元”的类型结构,即职业新闻传播主体、民众个体传播主体和非职业、非民众个体的组织(群体)传播主体的共在结构。传播主体具有强大的融合作用、强大的交互性和优越的经济效能等特质。传播主体应具备新闻自觉,推动传播秩序的理性创建;传播主体应摒弃“猎奇心态”,恪守新闻真实性与客观性的基本原则,主动远离“围观者姿态”,明确责任意识,勇于承担社会责任,杜绝“唱衰心态”,树立大局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