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型农民培育的使命与基本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新型农民培育,是新农村建设顺利推进的根本保证。新型农民是指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和新农村建设需要的市场型农民、文化型农民、技能型农民和创业型农民;新型农民培育的基本路径是:通过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育市场农民,通过发展义务教育培育文化农民,通过发展职业教育培育技能农民,通过营造环境培育创业农民。  相似文献   

2.
乡村振兴进程中存在农民参与不足的困境,要破解此问题,不仅要从政策、制度等外部方面给予农民保障,更要从农民自身发展入手,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西南民族地区的乡村振兴所面临的问题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同样也面临着农民参与不足的困境。因此,基于沧源县L村乡村振兴的两个案例,用善治理论从内部和外部两方面分析出影响农民参与乡村振兴的六个因素,并提出推进农村产业发展,建立利益联结机制;提升农民综合素质,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强化农民责任感;拓宽农民参与渠道,发挥农民主体作用;保障农民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五个方面的路径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3.
略论邓小平的农民观●李涛邓小平农民观的内涵十分丰富,主要的有以下几个方面:农民是农业的主体,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邓小平认为,农民是农业的主体,只有尊重农民的意愿,发挥农民的创造性,农业才有出路。中国的改革从农村开始,邓小平以极...  相似文献   

4.
针对农民社会阶层与幸福感问题,通过分析2010-2015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采用有序响应Logit模型估计,实证检验了农民社会阶层定位的幸福效应。研究发现,农民社会阶层定位存在幸福效应,社会阶层定位越高的农民,其幸福感越强;进一步区域比较发现,此幸福效应在经济发达地区最为显著;而户籍比较发现,农民社会阶层定位的幸福效应低于城镇居民;但从发展趋势来看,农民社会阶层定位的幸福效应较10年前有所增强,且农民对社会阶层定位有较为乐观的预期。据此提出,民生建设中重视农民的发展诉求和精神需求,融通农民社会阶层上升的渠道,从而提高农民幸福感,保障农民公平共享社会发展的成果。  相似文献   

5.
中国现代农民运动大王彭湃在发动和领导海陆丰农民运动时,重视先进理论在农民教育中的作用,运用先进理论解决农民的实际问题,积极正确地引导农民接受先进理论,促进了农民运动的发展。其农民教育恩想和实践为新时期开展农民先进理论教育提供了有益的历史启示。  相似文献   

6.
为切实做好农民增收工作.把农民增收项目落到实处,2006年,溧水县将实施农民增收“十大工程”。工程的实施,将带动该县农民人均增收880元,占今年农民增收计划的90%左右。  相似文献   

7.
海洲 《老友》2011,(7):9-9
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首要的是土地问题。同样,新中国建设的基本问题也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首要的还是土地问题。因此,制定切实可行的土地政策,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无论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还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都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8.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在农村进行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中心的经济体制改革。这场改革在改变农民经济地位的同时,也改变了农民的政治身份:由原来的人民公社社员变成了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变成了农民。经过近20年的市场化的改革,农民在从社员变为农民之后,又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呢?这些变化对于我们理解中国的农民、农业和农村问题,具有什么意义呢?职业分化:农业农民和非农业农民农民在成为独立的商品生产者之后,第一个变化是相当一部分农民放弃祖祖辈辈从事的种植业,走上了非农化的道路。非农化从职业上讲,就是从农业转…  相似文献   

9.
通过结合国内外关于农民素质技能培训的相关研究,从目前我国农民培训所存在的问题出发,探索我国农民素质技能培训的策略。认为农民素质技能培训所采取的策略只有真正做到从实际出发,才能更可行、更有效、更好地实现提高农民素质、培养新型农民的目的,从而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实现农民的富裕。  相似文献   

10.
当今中国社会,农业已失却了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的主导地位,农民依然是社会成员的主体,研究考准农民视角的历史转换仍具有深远的意义。综观历史,笔者认为,考察农民的视角大致经历了从农业的角度理解农民和从国家的角度认识农民以及从阶级的角度分析农民三次重大的转换。一、从农业的角度理解农民农民显然是指居住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社会成员。在它的萌芽时期,由于社会分工的不发达,手工业和商业比较落后,农业构成生产领域里的主体,城市和农村的界限也不特别明显,因此,人们首先是从农业的角度理解农民的。夏、商和西周时期,农民…  相似文献   

11.
大邱庄是中国农村的缩影,也是中国农村的特例,禹作敏是中国农民的缩影,也是中国农民的特例已故的美国农民学家丹尼尔·托尼曾说:“即使在当代发达工业化国家,“农民与农民的子孙’仍构成人口的多数。”而在中国,“农民与农民的子孙”可以说是占了中国人口的全部。现在城市中50岁左右的衣冠楚楚的人们,往回倒三代,甚至不用,基本就都回到广袤的田野上去了。尽管中华民族是在传统精耕细作的基础上孕育发展起来的、以农民为主体的民族,而中华民族的发展史贫际上就是一部中国农民史,然而,深层次的中国农民研究却始终处在相对薄弱的层…  相似文献   

12.
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参与机制是保障农民健康,体现民主决策,解决“三农”问题,统筹城乡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论文在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构建农民参与机制的基本框架由引导机制、决策咨询机制、利益表达机制和监控机制构成。通过构建机制来扩大农民参与的渠道和机会,增强农民的参与意识,维护农民利益,促进这一制度的良性循环和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农民作为农村建设的主体,其科学素养的高低关系着农村现代化建设的进展。大众传媒的迅速发展,为培养和提升农民科学素养提供了重要渠道。大众传媒培养和提升农民科学素养体现在宣传国家的科学政策,提供实用科学技术,营造农村科学氛围,引导农民科学生活等方面。传媒在培养和提升农民科学素养上面临着一定的困难,存在着不足,需要政府、媒体与农民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4.
毛泽东农民利益思想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泽东认为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与建设的根本问题,他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一生,也可以说是维护农民利益的一生。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始终没有放松对农民问题的关注,并同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相结合。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不断解决中国的农民问题,让农民拥有土地、减轻农民负担、重视农民教育、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等,切实有效地维护了广大农民的利益。毛泽东的成功经验对探索和解决当代中国的三农问题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大革命期间,国民党左派领袖邓演达和中国共产党代表人物毛泽东,对解决农民问题重要性有基本一致的认识,认为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农民问题,农民不起来,国民革命不会成功。对如何解决农民问题的看法也基本相同,他们提出了解决农民问题的正确方法和步骤。然而他们对农民问题的分析,其深度和广度存在着明显的差别,毛泽东分析问题的深度明显高于邓演达。  相似文献   

16.
引导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是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布哈林遵循马克思主义的合作化思想,通过对工农联盟、农民经济重要性的论述,说明了不能用强制剥夺、排挤农民经济的办法来建设社会主义;只能在农民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上,吸引农民参加合作社,通过合作社经济和市场关系战胜私有经济,使农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相似文献   

17.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出发点在农村,落脚点也在农村,“以农为本”是关键。农民是新农村建设事业的主体,农民文化素质关系着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决定着新农村建设的兴衰成败。当前我国农民整体文化素质状况不容乐观,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新农村经济社会事业的发展,破除农民文化素质发展的障碍,尽快提高农民整体文化素质是新农村建设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8.
依据全国2343个样本数据,运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探讨社会交往、责任感对农民参与人居环境整治的影响。研究发现:农民参与人居环境整治的比重不足三成,整体参与度偏低,且存在“高意愿、低行为”现象;农民的社会交往与责任感显著影响其参与人居环境整治;乡村内的“仪式性消费”可以增加农民之间的情感连接,通过仪式性场合获取信息与资源,带动农民参与人居环境整治,但外出次数会逐渐削弱农民的乡村共同体与利益共同体意识,弱化乡村认同,不利于其参与人居环境整治。在农民个体特征中,年龄、性别、教育水平、政治面貌对农民参与人居环境整治没有显著影响,而是否是干部、家庭收入在一定程度上对农民参与人居环境整治有影响。基于此,通过多渠道开展宣传工作、发挥“关键少数”带动作用和凝聚“普通多数”合力,充分调动农民参与热情,增强其责任感,进而提高农民人居环境整治参与率。  相似文献   

19.
现阶段农民流动的不彻底性浅议卢福营1农民流动是指农民的社会位置变动。在社会层面上,它表现为农民在不同的行业、地域和单位间的流动,其实质是社会结构的变动。现代化过程中的农民流动,主要地是指农民由农业向非农业的职业流动和由农村向城市的区域流动,以及相伴发...  相似文献   

20.
辽宁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调查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以随机抽样方式对辽宁省法库县冯贝堡村农民进行问卷调查,分析研究了辽宁省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进展情况、存在的一些问题及解决的对策。通过分析农民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参与情况得出:农民参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以保大病为主,降低了农民的受益面;规定定点医院,农民选择余地较小;农民经济负担没有从根本上减轻。因此提出通过加强宣传工作力度,扩大定点医院范围,加强立法工作,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等对策,更好地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