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曾经有个格言:“一滴蜜汁比一加仑的胆汁更能吸引苍蝇。”如果你想说服一个学生,首先要让他认为你是他的挚友,然后在逐渐达到说服他的目的。一百多年前,林肯就说过这个道理:“当一个人心中充满怨恨时,你不可能说服他依照你的想法行事,那些喜欢骂人的父母、爱挑剔的老板、苛刻的  相似文献   

2.
春秋时期,晋国的文子为躲避朝廷追捕而逃出都城,经过一个他以前曾经任过职的县邑时,已是人困马乏。跟随他出逃的一个人说:“这里的头儿是啬夫,是你的好友,为何不在这里住一夜歇歇脚再走?这样也好等候后面的车子。”文子摇头说:“不行,不能在这里住,这个啬夫靠不住。”跟随他出逃的人问:“何以见得?”文子道:“我曾经爱好音乐,啬夫便送我好琴;我喜欢各种佩戴之物,啬夫便送我玉环。他很会投我所好,不惜以加重我过失的做法来讨好我。我担心他也会出卖我而再去讨好别人。”文子一行没敢停留,悄悄地离开了这个县邑。果然不出文子所料,那个啬夫在…  相似文献   

3.
贺海峰 《决策》2009,(1):20-22
李军曾经表态:“我不在贵阳干几件事,到贵阳来当这个市委书记干什么?”他希望自己在离开贵阳的时候,老百姓们会说:这个人是一个清官,是一个勤官。  相似文献   

4.
比利时布鲁塞尔有一座闻名世界的铜像.前来参观的外国游客都会遇到一件有趣的事情:人们都喜欢铜像中的小男孩朱利安,他曾经拯救了布鲁塞尔全城人性命.铜像塑造的是一个“撒尿的小男孩”的形象,非常可爱。  相似文献   

5.
磨坊的故事     
最近,翻阅介绍德国的历史书籍,读到一则故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很久以前,德国皇帝威廉一世曾经在波茨坦建起了一座离宫。有一天,皇帝来到波茨坦视察,住进了这座雄伟壮观的宫殿。当他兴致勃勃地登上高处,要一览城市的全景时,不料视线却被一座“大煞风景”的磨坊所挡住。皇帝颇感不快,决意要“拆迁”它。他来了一个“先礼后兵”,派人找到磨坊主,说想把磨坊买下。出乎威廉一世意料之外的是,无论手下的人怎么说,磨坊主人就是一口咬定不卖,用我们中国人的话来说,他是一个典型的“钉子户”。他的理由并不难理解:磨坊是世代传下的祖业,寄托了特殊…  相似文献   

6.
问题130:曾经有一位厅级的老领导,在他退休之前曾深有感触地说:“人贵有自知之明,人难在自知之明。”你若作为在任的领导,对此有何感想?参考答案:①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一个人不可能没有缺点错误,一个领导者也不可能十全十美。因此,作为领导者首先要正确地看待自已,正确  相似文献   

7.
曾经是欠债两亿多的“中国首负”,今天却是有数百亿资产的商业“巨人”,他的财富传奇值得每一个人仔细品味。脑白金,黄金搭档,征途,这一个个响亮的名字,都离不开他们的缔造者史玉柱。  相似文献   

8.
他是世界上最富传奇色彩的亿万富翁,他在英国媒体的民意测验中被评选为"英国最聪明的人"。他还有许多惊人之举:他曾经裸奔宣传公司产品,是英国最抢镜头的"嬉皮士资本家";他曾经驾驶热气球环行地球;他曾经驾驶坦克驶入纽约"时代广场";他曾经在海湾战争时驾驶自己的飞机进入巴格达解救人质:他被看成是一个傲慢的暴发户,却同时是世界各大公司CEO的偶像……他就是英国维珍集团创办人理查德·布兰森。  相似文献   

9.
<正>曾经有一则故事在网上广为流传,还被誉为十大经典管理故事之一:有七个人曾经住在一起,每天分一大桶粥。要命的是,粥每天都是不够的。一开始,他们抓阉决定谁来分粥,每天轮一个。于是乎每周下来,他们只有一天是饱的,就是自己分粥的那一天。后来他们开始推选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出来分粥。强权就会产生腐败,大家开始挖空心思去讨好他,贿赂他,搞得整个  相似文献   

10.
田梦 《领导文萃》2006,(5):154-154
问题130:曾经有一位厅级的老领导,在他退休之前曾深有感触地说:“人贵有自知之明,人难在自知之明。”你若作为在任的领导,对此有何感想?  相似文献   

11.
名人的偶像     
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几个自己的偶像,那我们的偶像呢,他们也有自己的偶像。比如世界首富比尔·盖茨,他也有自己的偶像,他曾经说过:“我心中的赚钱偶像只有一个,他就是洛克菲勒!”这一期,我们就一起来看一下名人的偶像。  相似文献   

12.
年仅35岁就成为河北省国税局局长的李真堕落成“巨贪”(收贿赂、礼金、贵重物品等折合人民币1051.09万元)的结局不禁让人反思,作为一个仅有中专学历,曾经当过省领导秘书的李真可谓“年轻有为”,众多媒体报道其堕落史时,都强调了李宾经常向人提起他“将来要当副总理”的梦想,有人曾以《年轻巨贪幻想“副总理”》为题对他进行了揭露,这对他而言不无讽刺和不屑。  相似文献   

13.
名人之家     
大解 《领导文萃》2014,(3):121-121
正从前,有一个人出了名,拜访他的人络绎不绝,每天家里都挤满了人,使他无法正常生活。于是,他和家人都躲了起来,搬到另外的地方居住。名人躲藏起来以后,人们还是不断地到他家里去,参观他的房子以及他用过的东西,搜集他曾经说过的话和他的经历。由于寻访他家的人太多,他的家里渐渐有了看门的人,卖票的人,卖  相似文献   

14.
把小事做好     
前两年,我们二外曾经有一个叫比尔的美国外教,是一个涵养很好,教育方法十分独特的人。他见有的同学控制不住自己,喜欢在地上丢弃东西或者是随地吐痰,于是自己买来一卷卷的卫生纸,放在讲台上面。发现谁有乱丢乱吐的行为,他就给你一些卫生纸、让你把它“捡”起来。他虽然原则坚定, 可是态度友好,既不批评你,又不和你生气,而是微笑着让你  相似文献   

15.
刚去世不久的深圳歌手丛飞,10年来倾其所有捐资助学,累计捐款捐物300多万元,资助失学儿童、大学生和残疾人178人,自己却一直过着清贫的生活。然而,在丛飞病重的一年中,曾经受他资助完成学业走上工作岗位的大学生没有一人向他伸出援助之手,有的甚至还污蔑丛飞说:“他帮助我是另有所图。”武汉一位工人十几年前为了救一个溺水的孩子摔断了脊椎骨,以致高位瘫痪,被救孩子的家长害怕孩子的救命恩人今后“找麻烦”、“要回报”,硬是要小孩不承认此事。结果,因无人作证这位工人无法享受国家对见义勇为者的有关待遇和补助,更不要说获得荣誉了。(摘自…  相似文献   

16.
我曾经问一位年轻职员:“最近是不是在用功学习呀?”他回答说:“工作太忙了,哪有时间啊?”这个年轻人——当然不仅仅是他,一般人也都认为,只有读书才算是“用功学习”。但我要指出的是,每天的工作就是学习的机会。  相似文献   

17.
将军与驴子     
古罗马皇帝哈德良曾经碰到过这样一个问题。皇帝手下的一位将军,觉得他应该得到提升,便在皇帝面前提到这件事,以他的长久服役为理由。“我应该升到更重要的领导岗位,”他报告,“因为,我的经验丰富,参加过10次重要战役。”  相似文献   

18.
许岩 《经理人》2009,(6):116-120
至少在两年之前,一个叫严路的人曾经在我们这个缺乏赛车文化的国度中一度被视为奇人。作为“爱车狂人”的严路,为了组建一支“超跑车队”,放弃了曾经是自己重要经济来源的一家广告公司。  相似文献   

19.
何飞鹏 《领导文萃》2009,(16):118-122
本文作者何飞鹏是台湾最大图书和杂志出版集团——城邦文化的首席执行官。他从一个小记者做起,一步步做到今天的职位。何飞鹏说自己27年的职业生涯从第二年升上主管职位管几个人起,到自己创业管几百个人,曾经有26年做主管,其中有14年在犯错误.他希望他的错误能让读者少走弯路。  相似文献   

20.
覃辉浮沉     
石破天惊,又一个创富神话的破灭!被誉为“中国民营传媒富豪第一人”的四川小伙子覃辉曾经披着一层神秘的面纱,似乎是“大隐于世”。可覃辉本人的资本神话、传媒霸业最终未能落地生根,而成为空中楼阁。他之所以走到今天捉襟见肘、进退维谷这一步,他个人的兴衰离不开特定的社会环境, 除了自身创业的“野心”外,更多的则是社会监督机制不完备、市场法规不完善所致。如果有人约束覃辉,相信他一定会打造成中国的时代华纳。但他无法抗拒扭曲的艰难环境,最后不由自主地成了昙花一现、辉映一时的风云人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