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把<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人学公式简单地归结为人道主义,就是把对马克思的人学公式费尔巴哈化,这是一种误读.这种误读导致了一系列对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尤其是其中的劳动人道主义极为有害的后果,从而割裂了马克思人学思想的发展脉络,否认了1844年以后异化劳动理论存在的客观事实,造成了马克思思想资源的浪费.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人道主义问题是马克思哲学中的一个难以解决的重要问题。尽管这一问题在历史不同阶段反复出现并不断深入,但是人们对马克思人道主义思想的误解以及其根本性质没有得以澄清;我们通过对马克思人道主义思想理论本身逻辑进行研究,探索马克思人道主义思想的具体理论内涵以及其思想所实现的根本性变革,试图挖掘马克思人道主义思想的特殊的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3.
本文认为,把“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这一范畴的含义局限于“社会主义伦理道德原则”方面,过于狭隘。在西方文化背景中形成的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对历史上人道主义批判继承的产物,理应包含后者所涉及的基本方面。但作为一种崭新形态的人道主义,它是建立在唯物史观基础之上,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关于人性、人的价值、人道的伦理原则和人的解放等方面的理论,是无产阶级的、革命的、积极的人道主义。它的诞生,是人道主义理论的一次革命,使人道主义由抽象变为现实,从空想变成科学,为伟大的人类解放运动提供了重要指针。  相似文献   

4.
现代哲学意义上的人学,内容上与传统哲学中对人的各种问题的研究不同,方法论前提上与科学对人的研究不同,学术性质上与人本主义哲学不同。中国的人学思潮兴起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既是受国际人道主义文化和人学思潮的影响,又有着国内社会、文化和哲学发展的内在逻辑要求。中国的人学界先后思考和讨论了人性论、人格论、人学价值论、人权论、马克思人学思想、现代西方人学观念转换、中国特色人学课题等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实践人学三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学是马克思哲学的重要内容。马克思人学思想与其他形形色色人学思想的本质区别在于它是以科学的实践观为核心来建构的。人的确立、人的价值的实现和人的解放都是以人的实践活动为前提和基石的。  相似文献   

6.
为了纪念马克思对人类的伟大贡献,从理论上阐明马克思主义继承人类一切优秀的思想文化成果(包括伟大的人道主义原则),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文就人道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问题,谈几点不成熟的看法。一我认为,在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中,都包含着进步的资产阶级人道主义。因此,可以说上升时期的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来源。  相似文献   

7.
人学冲击波--近年来人学理论进路回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学术界对马克思人学思想的强调和阐扬对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念造成了一种“冲击”。如果全面、准确地理解马克思的学说,就不应该把其人学思想与阶级观念完全对立起来。对马克思人学思想的强调和阐扬,其实不是什么“冲击”,而恰恰是理论向前发展的具体表现。因此,变“人学冲击”为人学争鸣应当成为发展马克思人学思想的道路。  相似文献   

8.
人道主义概念虽然产生于近代,但是其精神源头可以追溯到古希腊。近代人道主义利用形而上学方法构建了抽象的人性,忽视了亚里士多德所提出的"实践智慧",丧失了人的自我确证维度,使人道主义局限在了理论层面。从对近代人道主义的理解出发,马克思主义内部也产生了关于人道主义的争论。马克思本人既批判近代人道主义,即"理论人道主义",同时也承认自己的理论是一种"实践人道主义",两者的本质差别,就在于马克思对"实践"的理解。自康德开始,德国古典哲学回归到了古希腊的传统,在此基础上,马克思将实践作为历史的中介与人自我确证的方式,张扬了人道主义的实践内涵。马克思"实践人道主义"思想体现了其理论与旧哲学的本质不同,也就为我们理解马克思哲学的革命性提供了新的角度。  相似文献   

9.
谭培文 《创新》2014,8(6):5-12
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中国化作为一个具有特殊内涵的命题是自20世纪90年代逐步形成的,但这并不意味在此之前不存在我国资产阶级关于人学思想中国化的思想和尝试。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人学思想中国化的探索,其旨趣就体现为把西方人道主义思想与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实际结合起来。资产阶级人学思想中国化的探索过程可以具体区分为西方人道主义思想的早期宣传、传播,批评、过滤与改造的过程。孙中山以"民生"为本阐述的民主政治、反对自私自利,提倡天下为公的思想,丰富了以人为本的内涵,对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有其重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0.
伊壁鸠鲁体系所澄明的个别自我意识表征了哲学对人的自由、个性和能动性的尊重。青年马克思在其博士论文中认为这不同于希腊传统理性的人道主义,但又相似于黑格尔以后青年黑格尔派的哲学。在现实性上,包括马克思在内的青年黑格尔派的“自我意识”哲学是一种变革现存世界的伦理原则,彰显人对自身内部和外部世界的价值诉求,但他们对自我意识的“意识”终因没能获得历史唯物主义的支撑而陷入抽象的人道主义。  相似文献   

11.
对马克思主义作人道主义的理解,在当下的学术界和政治生活(意识形态)领域还颇有市场。尽管这种理解有其现实必然性和必要性,但人道主义的理解方式在总体上并不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在有限的、确定的意义上可以承认人道主义的合理思想,但把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化,只能降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水平,模糊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的界限。  相似文献   

12.
大致说来,西方人文主义传统经历了三个阶段:前苏格拉底时期的自然主义、柏拉图和基督教的理性主义以及目前向前苏格拉底时期的回归.参照西方的坐标,可以说,中国的人文主义传统一直具有某种自然主义的特征.不论西方的人文主义传统还是中国的人文主义传统,目前的首要问题都是如何帮助人类社会走出理性主义的危机.  相似文献   

13.
巴赫金对话理论的人文精神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文企图在更为广阔和统一的思想语境里对话性地诠释巴赫金思想的精髓。多样性的巴赫金思想并非散沙一盘,对话理论及其人文精神是它的精髓。巴赫金终生徜徉在哲学、语言学、社会学和诗学各人文学科领域,而其中心工作就是建构自身的对话理论,他以之贯串于所有的人文学科各领域的研究中,而人文精神是巴赫金的对话理论体现出的核心精神,对话理论在其根底上是关于人的理论,是巴赫金终生为人而斗争的理论结晶,闪耀着人文精神的光辉,它以人为对象,关心人的主体建构,关心人的存在和命运,关心人的平等和自由。就诗学来说,巴赫金的杰出之处在于,在20世纪“语言论转向”的文化语境里,他既能以复调小说理论这种对话理论的变体来阐释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艺术形式,又能在这种形式的阐释里以自己的人文精神深刻地理解这种艺术形式所蕴含的人道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14.
清代宣南因汉族士大夫聚居于此而有“宣南士乡”之称。汉族士大夫聚居宣南缘于清政府“满汉分城而居”的政策 ,而宣南特有的人文环境则是在 10 0多年间经由各方面的演化和积淀逐渐形成的。在这一过程中 ,士人社区的规模及功能、汉族士大夫的趣味与生活方式、人文传统的负载和积淀等几方面因素的作用尤其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5.
医务社会工作是体现医院人文服务的重要途径。以个案、小组、社区、义工等服务形式为主体的医务社会工作关注患者的心理情绪困扰,着重解决患者因疾病引起的各类心理与社会问题,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人关怀"。构建医院人文服务体系是当前医院服务改革的方向,应把握医务社会工作的特点和医院人文服务体系的发展方向,发挥医务社会工作在构建医院人文服务体系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科学发展观的人学追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以人为本,它强调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在于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人学的价值追求。坚持以人为本,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远指导方针,更是实际工作中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作为工作原则,就是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如何看待人、对待人。我们的工作既有经济和文化工作,也有政治和司法工作。然而,我们在上述工作中,因对人的理解方面的不足,出现了一些不尊重人的权利和权利未能获得有效保障的现象。如果我们从马克思主义人学的视角和立场对科学发展观加以检视和追问,将有助于上述现象的克服和解决,有助于深刻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  相似文献   

17.
法兰克福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霍克海默和阿多尔诺在《启蒙辩证法》中提出了一种与西方马克思主义人本学思潮不同的反对人类中心主义的后人学话语。他们在著作中批判了作为传统人本主义理论基石的启蒙精神人类中心主义和理性支配论。文章通过对《启蒙辩证法》的分析,认为霍克海默和阿多尔诺在指出启蒙理性在推进物质生产力极大发展中显现出自身的两重性,即解放与奴役时,第一次开启了一种后现代和后马克思倾向。  相似文献   

18.
The innovative psychology, intrapsychic humanism, is applied to formulate guidelines for effectively managing violent symptoms of severely mentally ill clients in residential settings, with the aims of: 1) helping staff reduce client violence; and 2) helping clients regulate their violent behavior. Using intrapsychic humanism, staff can understand, anticipate, and respond therapeutically to client violence. Triggers of violence, such as aversive reactions to pleasure and destructive reactions to real losses are described. Residential program structures that strengthen clients’ constructive motives and staff's caregiving motives are outlined.  相似文献   

19.
This paper's task is to outline some foundations of a critical, Marxist-humanist theory of communication in the age of digital capitalism. It theorises the role of communication in society, communication and alienation, communication in social struggles, social struggles for democratic communication, the contradictions of digital capitalism, and struggles for digital socialist humanism. Marxist humanism is a counter-narrative, counter-theory, and counter-politics to neoliberalism, new authoritarianism, and postmodernism. A critical theory of communication can should draw on this intellectual tradition. Communication and work stand in a dialectical relationship. Communication mediates, organises and is the process of the production of sociality and therefore of the reproduction of society. Society and communication are in class and capitalist societies shaped by the antagonism between instrumental and co-operative reason. Authoritarianism and humanism are two basic, antagonistic modes of organisation of society and communication. Instrumental reason creates and universalises alienation. Digital capitalism is a dimension of contemporary society where digital technologies such as the computer, the Internet, the mobile phone, tablets, robots, and AI-driven (“smart”) technologies mediate the accumulation of capital, influence, and reputation. A Marxist-humanist theory of communication aims to inform struggles for a good, commons-based, public Internet in a good, commons-based society that has a vivid, democratic public sphere.  相似文献   

20.
史铁生的创作一贯关心人类生存的意义 ,执着思考关乎人类生存的一系列根本问题 ,如人在何处、我是谁、人的命运、人本困境、人生意义等 ,因而弥漫、贯穿着对人类的终极关怀精神。这种精神对我国思想文化建设以及人们的精神生活有着多方面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