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6 毫秒
1.
门外的母亲     
再过两个月,妻子就要生产了。当我和妻子在母亲 面前谈及带宝宝一事时,母亲面露难色:你父亲身体时 好时坏,不能干重活,家中的7亩地还得靠我,你弟弟还 没有成家……母亲一席话,说得我面红耳赤。是的,家 中的农活基本上都落在母亲肩上。再说,带宝宝可不比 干农活轻松多少,有时白天黑夜连轴转,要是把母亲累 坏了,岂不是……然而,妻一时想不通,和我闹起情绪:  相似文献   

2.
王亭 《快乐青春》2014,(11):19-20
前几天,我参加一个干部培训报告会,讲课的是一位头发花白的老教授。刚开场,只见他在黑板上写下“母亲的档案”5个字,让我们好好想一想对自己的母亲了解多少。  相似文献   

3.
正乔丹曾是纽约一家广告公司的业务员。有一次,他在如厕时,听到一位先生不停地抱怨:"蹲厕所真是百无聊赖,大把时间被浪费了!"职业的敏感性让乔丹突然想到一个好点子——为何不把广告印在厕纸上?乔丹立即向老板表达了自己的想法。没想到,老  相似文献   

4.
我珍藏的一张旧报纸,已变色发黄。报纸上的两幅照片,每每观之,总让我为之动容,却让母亲耿耿于怀。那年大学开学前夕,母亲送我到火车站,当时行李较多,除了大包小包,还有一个用绳子勒紧的大塑料袋,里面装着零散的衣物。火车站排队的人很多,多数都是大学生。在队伍里,有一位气质迥异的男子,从穿戴和胸前的相机可以看出,他是搞  相似文献   

5.
他是母亲一手带大的。他的父亲,一个老实巴交的泥瓦工,直到30多岁,才经人撮合,娶了他母亲。一年后,他出生了,白白胖胖的,像一轮满月。日子因他的  相似文献   

6.
我趁在杭州进修,打电话给丈夫,让他带女儿来玩玩。 两天后,女儿打电话来说:"妈妈,外婆有点不开心了。外婆说她也想来杭州,可你没叫她。妈妈,你让外婆一起来,好不好呀?"电话这边,我愣住了。是啊,结婚这么多年来,去上海,去云南,去三峡,去黄山……我们先是两人世界,后是三口之家,从未想过要带母亲一起去。我似乎早忘了母亲也是一个旅游爱好者。忙给母亲打电话负荆请罪,并盛情邀请母亲一起来杭州旅游。母亲虽有些嗔怪:"你呀,一心扑在丈夫、女儿身上,早把我这个妈给忘啦!"但还是开开心心地答应了。 周六下午,我接到丈夫的电话,说他们已到学院门口,便赶紧下楼去接。只见母亲吹了一个稍稍翘起的发型,上穿紫红色夹克衫,下配咖啡色长裤,显得格外精  相似文献   

7.
李友 《家庭科技》2014,(3):12-12
正弟弟打电话来说,母亲变得懵懵懂懂了,经常自言自语,做饭时忘记加水,烧菜时忘记放盐。提着篮子出去买菜,半路折回来吃惊地问:我这是要去干什么?然后又猛地醒悟,我不是要去买菜吗?那天把1岁多的孙子带去看戏,过一会儿她一个人跑回来,到家就问:咦,我的小孙子呢?把大伙吓个半死,幸好邻居把孙子送了回来。弟弟还说,母亲有时念叨着我的小名。我一听就急了,莫非母亲得了老年痴呆症?于是,我决定接母亲来城里住。大学毕业后,我远离家乡来到南方城市。由于工作繁忙,我在老家停留的时间越来越少,与母亲的交流多数是通过电话。几次想接她  相似文献   

8.
成功的阶梯     
美国前副总统威尔逊,自幼家境贫寒。当他还躺在摇篮里的时候,贫困就悄悄威胁着一家人的生存。他年幼时最深刻的记忆是:有一次他向母亲要一片面包,而母亲什么吃的也没有,当时她的神情是多么痛苦啊!  相似文献   

9.
正法庭里座无虚席,开庭审判的是一桩绑架案。犯罪嫌疑人是一个30多岁的民工,绑架了一个6岁的男孩儿。让人欣慰的是,孩子安然无恙。虽然没有造成严重的后果,但实施绑架的民工仍将受到法律的制裁。民工绑架的是老板的儿子。之前,他在老板那里干了8个月的活,却没有拿到一分钱工资。他几次求老板先预支点儿钱,哪怕几百元也行。他是家里唯一的顶粱柱,母亲患有严重的心脏病,一天也离不开药;孩子上学也要用钱;还有他的妹妹,因为失恋患了精神病,他还要为妹妹  相似文献   

10.
母亲与母亲意象,对郁达夫的个人生活和文学创作产生和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与影响。在小说创作中,郁达夫使用了两种方式来描述母亲形象。第二种处理方式,成为他在1927年之前的散文创作的主要的和直接的表现手法。郁达夫时常喟叹的身世之悲与伤感情怀,反映着作家早年生活的长期贫困和母子关系紧张冲突的事实存在,这与他在早期作品中,对母亲形象的回避和怨望、乃至指责现象的产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艾禾 《家庭科技》2010,(10):37-37
母爱的力量是无穷的。英国一项新研究表明,在压力较大时,母亲的声音和拥抱都能让人放松。  相似文献   

12.
母亲的秘密     
有一天,母亲打电话让我送两千块钱回去,说是急用。原来,大姐曾向小妹借了两万块钱。可是那段时间大姐家里经济紧张,没法一次还清这笔钱,只能每次还小妹两千元。可次数一多,两人就记乱了。结果一个说还完了,一个说还有两千没有还。虽然她们没吵没闹,可母亲心里担心姐妹俩为了两千块钱伤和气。母亲私下把这两千块钱交给小妹,说你大姐想起来了,还有两千块没还,做大姐的面子上抹不过去,  相似文献   

13.
母亲的遗物     
正我的一位朋友常念叨说,一个女孩最大的福分并不是出众的容貌或飞来的白马王子,而在于拥有一位慈爱的母亲。朋友家有3个千金,她们的母亲是个主治医生,她优雅纤弱,充满仁慈,她鼓励女儿大声说出自己的心愿;她在院子里栽了3棵树,以3个孩子的名字命名;在她们胆怯和孤独时她给她们唱歌。3个女儿无一例外都以为母亲最爱自己,就因为她的鼓励总是那么及时。  相似文献   

14.
关于母亲的一个情节,一直想写,只是提笔便是沉重. 我们家有4个孩子,父亲长年在外,工资少得可怜,家里家外全靠母亲一人操劳,六口之家生活的窘迫可想而知. 乡下没有幼儿园,每逢母亲要下田做事,我和弟弟妹妹们就被锁在院子里. 那年夏天,被锁在家里的我领着弟弟妹妹闯了祸.院子里的蚂蚁老是爬到草席上,很是让人烦.我想起窗台上有一大块像冰一样的农药,母亲经常拿着镰刀砍一些撒到菜园的地里,据说它可以药死菜地里的虫子,就决定学母亲的样子,在蚂蚁窝附近撒一些药,消灭那些烦人的蚂蚁.  相似文献   

15.
母亲是超人     
正高中毕业那年,我不肯继续上学,立志做个生意人。母亲帮我找了个面点师傅,教我学炸油条、摊馅饼。没多久,我的早点铺开张了。我一个人忙不过来,母亲便主动帮我。在母亲手里,和面是小事,难的是看秤算账。母亲只上过一年学,只会写自己的名字,只认识阿拉伯数字。平时,我很少在店里,因为我要走街串巷卖油条和馅饼。从早到晚,守在铺子里的只有母  相似文献   

16.
郭喜青 《家庭科技》2014,(12):20-21
这是一位母亲的教子心得。从孩子1岁学走路时,我们就有意识地让他吃些"苦头"。摔倒了,鼓励他自己站起来。在学习中,他有时会走"冤枉路",我们也从不去纠正,因为走"冤枉路"后所获得的发现,记忆会更深。当孩子受到挫折时,我不会一味地包办代替,也不会袖手旁观,而是在一旁给予他必要的帮助。 现在的孩子未来将会面临更为激烈的竞争环境。在他们成长的道路上,必将会遇到更多的困难和挫折。让他们从小吃点"苦头",比进入社会后再"栽跟头"的成本要低得多。  相似文献   

17.
母亲节,这个洋节已为国人认可.其实,中国孝文化的核心是孝敬父母,其他的孝以及由孝及忠,都是孝敬父母的延伸.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孝敬母亲的童谣、诗词、歌赋,数不胜数.一首“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感动、教育了一代又一代子女.孝敬母亲的道理人们都懂,但这些年耳闻目睹,让我逐渐意识到,对待母亲的态度是多样的.有3句说母亲的话,让人刻骨铭心.  相似文献   

18.
母亲的特权     
正母亲是一个温和宽厚的人,几乎从未与别人争吵过,惟独跟父亲过不去。父亲偶尔犯了错,母亲便会揪住他的小辫子不放。有一天,父亲来了兴致,下楼跟棋友聊天下棋,兴高采烈地走了,可没过半小时,又垂头丧气地回来了。母亲问其原因,父亲说:"那家伙输了不认输,老悔棋。"父亲气鼓鼓地撅着嘴,像个孩子似的发誓不再跟那爱悔棋的老家伙下棋了。母亲怎么劝都不听。我回到家,母亲便把父亲的"恶劣行径"数落给我听,我随  相似文献   

19.
正老家那个小村庄,犹如县城丢在边陲的一颗孤零零的棋子,尽管高速路建在村边,但并未改变那里的落后局面。让母亲回那儿生活,一旦有个闪失,恐怕连医院也走不到。多年来,母亲但凡有丁点的不快,一准拿"回老家"要挟我。这一回,母亲想不到,我不但答应送她回去,还二话不说叫来了车。这次"战争"缘于母亲偷偷擦地。人说久病床前无孝子,母亲虽  相似文献   

20.
母亲无畏     
董保纲 《快乐青春》2011,(7):105-106
母亲给我讲过这样一件事儿:在我四岁那年,有一天,我跟随母亲去地里割草。母亲把我留在地边上,告诉我不要乱跑乱动,她就向地里走去。母亲割满了一筐草,一抬头发现我不见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