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建设生态文明成为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的共性,探讨长江中游城市群生态文明建设合作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基于EKC理论,利用长江中游城市群1995—2010年间经济增长和环境污染的数据建立了计量模型,探讨了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的关系及其趋势,从规模效应、结构效应、技术效应等三个方面分析并解释了环境污染变化的深层次原因,并进一步揭示了省际之间的差异。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长江中游城市群生态文明建设的合作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浙江省近20年来人均GDP与工业“三废”及其人均量之间相互关系的分析,发现了一种新型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一条先是倒“U”型然后是“U”型的波浪式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由此可见第一,浙江省经济高速增长时期的环境变迁不同于发达国家工业化时期的特征;第二,浙江省的经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仍然是建立在环境污染的基础之上的;第三,“高增长,高污染”的经济增长方式在一定时期在局部地区也许正是实施赶超型发展战略的有效方式;第四,浙江省今后的环境变迁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策取向。  相似文献   

3.
刘庆林  郭天资 《东岳论丛》2023,(1):33-43+191
“双碳”背景下,经济增长与绿色发展的协同日趋紧迫。长江经济带作为中国对外开放和经济增长的重要支点,其示范作用尤其明显。剖析FDI对东道国尤其是长江经济带的环境效应,对吸引外资过程中实现“双碳”目标、推动高质量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以长江流域沿线108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在Copeland-Taylor模型的基础上引入技术因素,基于2007—2020年的面板数据构建环境污染指标体系,分析外商直接投资(FDI)对长江经济带沿线城市环境质量的影响。研究结论如下:FDI对东道国环境的影响主要通过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进行传导。就长江经济带而言,技术效应十分突出,在其作用下,长江流域的环境质量总体得到改善。中国应该从战略角度参与国际碳边境调节税的制定,为经济增长争取更大空间。  相似文献   

4.
江浙两省都是经济强省,因此城乡统筹发展也走在全国前列并各具特点,故以江浙两省为研究对象,试图将江浙两省各自的城乡统筹发展道路上升为具有规律性的、代表性的城乡统筹发展模式,从而为全国其它省份地区制定和实施城乡统筹发展战略可提供了具体的模式参考。采用因子分析对两省城乡统筹发展道路的不同特征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江浙两省的城乡统筹发展道路各自特征明显并存在显著差异。江苏省的城乡统筹道路可基本归纳为"在政府主导下的城市带动农村型"的城乡统筹发展模式;而浙江省的城乡统筹战略可基本归纳为"在市场主导下的农村包围城市型"的城乡统筹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5.
江苏省社科联组织的由经济学会、商业经济学会、农村金融学会和部分市社科联的理论工作者十八人组成的“温州模式”考察组,于10月7日到10月16日赴浙江省温州市进行了调查考察。在杭州期间,还听了浙江省社科院“温州农村经济模式课题组”同志对这项研究的介绍。大家普遍感到,“温州模式”无论就其成功的经验,还是存在的问  相似文献   

6.
环境压力的与日俱增使得产业转移效应理应同时考虑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的双重目标。那么,污染产业转移究竟能否兼顾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为此,采用产业转移相对量指标以及粘性指标对广东省2000~2014年污染密集产业的转入和转出情况进行了测度,并通过构建计量模型实证分析了污染产业转移对转入地、转出地及全省的环境经济综合效应。结果发现:(1)广东省污染产业转移无法兼顾转入地的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却可以兼顾转出地的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2)工业二氧化硫和烟尘重污染行业在各地级市的转移无法兼顾全省的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但工业废水重污染行业在各地市的转移可以兼顾全省的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3)工业经济规模与环境污染呈现"倒N型关系",并且技术进步可以显著抑制环境污染。  相似文献   

7.
本文运用Gregory— Hansen结构突变检验方法对浙江省1995~2010年期间是否发生经济转型升级进行测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对金融支持浙江省低碳经济发展及其影响机制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发现,尽管浙江省经济结构已取得了显著改善,但依然没有实现本质意义上的转型升级.经济增长、人口规模效应,能源使用效率低下依然是引起浙江省二氧化碳排放量剧增的引擎,实现低碳浙江、绿色浙江之目标任重道远,而金融信贷服务支持却能有效地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对浙江省低碳经济的发展具有强劲的“推进效应”.因此,政府部门要进一步加大金融信贷服务对低碳经济发展的支撑力度,以期早日实现浙江省经济的快速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8.
本文利用1990-2011年江苏省13个地市农村地区的面板数据对工业化中环境污染的规模效应、污染排放强度效应与结构效应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农村工业污染排放量受经济规模、污染排放强度与产业结构的影响。农村工业发展中污染排放存在显著地规模效应,随着工业经济规模的扩大,对农村环境质量有显著负面影响。苏南、苏中与苏北区域农村的比较研究表明,苏南的三种效应均低于苏中与苏北的三种效应。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生态环境的恶化已经为高速运行的中国经济敲响了警钟,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问题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我们运用我国1990-2006年的时间序列数据,采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和VAR模型实证分析我国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程度的相互关系,目的在于检验我国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的相互影响机制,考察在现有模式下的中国经济能否实现可持续增长,从而为我国政府将环境目标纳入发展规划,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供一定的实证依据.  相似文献   

10.
基于内生增长理论构建了一个包含财政分权、技术创新对环境污染影响的理论框架,从理论上推导出财政分权和技术创新及关联项对环境污染具有抑制效果。基于我国省级面板数据,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PCES以及MLE等方法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财政分权与环境污染呈负相关关系,但效果并不明显;技术创新对环境污染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关联效应表明财政分权加强了技术创新的环境友好效应;环境污染在各省间呈现出显著的空间相关性,环境污染物的排放具有路径依赖特征;地区财政分权和技术创新及关联效应对环境污染的影响存在区域异质性。实现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应进一步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充分发挥技术创新的作用,因地制宜进行环境治理决策。  相似文献   

11.
沿海发达地区浙苏粤三省1988年~2008年的面板数据分析表明,各地经济增长的驱动力差异很大,消费需求驱动力江苏最大,浙江其次,广东最小;投资需求驱动力广东最大,江苏其次,浙江最小;净出口需求驱动力浙江最大,广东其次,江苏最小;从各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溢入溢出性来看,浙江的溢入性最大,江苏其次,广东则表现为溢出性。需求驱动力的差异分析较好地解释了在本轮金融危机中浙江经济受影响严重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本文在非均衡模型框架下,采用跳跃式回归方法,探讨了上海服务业的总体供需非均衡状况以及上海与江浙两省在服务业发展上的相互关系。本文的基本结论是:上海本地工业的发展对其自身服务业发展具有负面效应,而江浙两省的工业发展对上海服务业的影响却都是正面的;上海与江浙两省在服务业方面的关系是合作与竞争并存,但相对而言,上海与江苏的竞争更为明显,而上海与浙江的合作则相对突出;上海与浙江之间以及上海与江苏之间在服务业方面的结构差异程度远高于江浙两省之间的结构差异程度;上海服务业供过于求的趋势日益明显,预示着上海产业结构的特色与优势正在偏向“都市型”经济。因此,上海应坚定不移地发展服务业尤其是生产者服务业,上海的“都市型”经济功能不仅要服务于其自身,而且要服务于长江三角洲地区乃至全国。  相似文献   

13.
节能减排对江苏产业转型升级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节能减排的时代性要求日渐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资源和环境约束力,也倒逼江苏省在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方面做出调整,进一步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文章在系统分析江苏省节能减排和转型升级现状的基础上,从产业价值链横向拓展、纵向跃进及切片外移角度剖析节能减排倒逼江苏经济转型升级的机理。选取江苏省1995-2009年能源利用、污染排放及经济总量的序列数据,运用线型回归模型定量估计江苏经济增长与节能减排之间的关系,并对节能减排约束下江苏经济发展进行模拟,据此提出江苏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内生性节能减排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浙江与苏、粤两省社会发展水平之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钟其 《浙江社会科学》2012,(6):149-155,161
省际社会发展水平的比较研究能促使区域政府更加全面、准确、及时地掌握本地区与类似地区相关领域的实际情况与优劣态势,进一步促进其提高本地区的社会发展水平.本研究以相对权威的社会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及据此形成的一些研究报告为基础,结合中国统计年鉴、民政统计年鉴等资料,从历时性和共时性两个维度,对2005-2009年浙江与苏、粤两省社会发展水平进行了比较研究.研究发现:浙江在总体水平上相较于苏、粤两省处于领先地位,但是发展速度则处于相对较缓状态;具体到四大领域,浙江相对于苏、粤两省在生活水平领域大幅领先且优势明显,人口发展领域稳定领先但优势不大,公共服务领域相对领先但有反复,社会和谐领域则比较滞后且进展不大.在此基础上,本研究就继续促进浙江社会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5.
谢浩 《理论界》2014,(9):32-39
以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2012年以来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产业结构分布等情况为主要指标,被识别出来的先发地区有北京、上海、天津、浙江、江苏等地区。由产业融合深化、产业结构优化、自主创新强化和产业环境开放化4个一级指标及细化的12个二级分指标构成的现代产业体系构建和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为基本工具,对江苏省的现代产业体系构建和发展情况进行评价,其最终得分为68.32分,基本处于现代产业体系的成长阶段。以此为基础,江苏等经济发展先发地区在构建和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时应不断凸显区域经济产业结构高度化发展趋势;促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协同发展;逐步营造创新友好环境,提升产业创新效益;逐步开放产业环境,鼓励重点产业"走出去";进一步发挥扩散效应,拉动区域梯度发展。  相似文献   

16.
陈皓 《学术探索》2012,(2):81-83
本文对江苏省主要重工业污染排放情况进行了因素分解,考察了江苏省的地方政策在重工业行业污染控制方面的有效性,并分析了污染控制目标下的经济效益,以期为产业政策的调整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江苏民信局兴衰述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由于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水平等差异,肇始于清乾隆年间的江苏民信局有着独特的地域性。经过清末短暂的兴盛后,江苏民信局开始走向衰亡。以1896年大清邮政建立为标志,官办邮政与民间信局的博弈由此开始,江苏邮政当局先后对民信局采取了诸多严厉的措施,如强行挂号、征收过磅费,以致最后直接取缔。作为反击,江苏民信业则采取了上书、请愿、罢市等方式,然而效果却不甚明显,江苏民信局最终难逃罢废厄运。另外,军事、战争因素以及民信局之间的恶意竞争亦是江苏民信局衰亡的重要原因。一言以蔽之,民信局难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罢废在所难免。  相似文献   

18.
加入WTO对江苏城市化进程影响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CGE)模拟预测,我国加入WTO的各项承诺在2005年完成以后,GDP将比不加入WTO的情形提高1.5%。考虑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 GDP的年均增长率达到12.6%,高于全国9.8%的水平,预计2005年江苏省 GDP将提高 1.97%,GDP增加 50亿元左右[1]。对江苏来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增强国际经贸对江苏经济GDP增长的贡献份额,不仅对近期扩大需求,拉动经济增长和中长期经济发展、初步实现现代化有重要的意义,而且通过对经济、对不同产业的影响进而影响与…  相似文献   

19.
利用斯通(R.stone)线性支出系统对江苏、浙江两省城镇居民消费问题在基本需求、边际预算倾向、需求弹性方面进行比较研究,可以看出,江苏、浙江两省的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在各省中已处于优势地位。提高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前提是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20.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已是大势所趋,指日可待。江苏作为中国的经济大省和位居全国第三的对外贸易口岸,如何应对WTO,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加快江苏传统工业经济的发展,不仅对江苏自身的经济发身,而且对于中国经济的发展都有着明显的意义。 一、加入WTO,江苏工业传统经济竞争力的优势与劣势分析 工业经济竞争力是指一个国家(地区)工业经济在某一时期所达到的总规模、总水平以及由此形成的比较竞争优势,并以此保障工业经济快速、持续发展的能力。它既是工业经济在过去的一段时期内发展的结果,也是工业经济未来发展的基础和条件。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