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重庆设市以后,虽市政建设和城市经济均有一定发展.但总体而言,抗战前的重庆,城镇化水平较低,而且城市发展水平不高.抗战全面爆发后大规模的人口内迁,陪都重庆也成为了内迁人口首选的聚集地和落脚点,给重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为重庆城市的近代化发展提供了契机.抗战时期的人口迁移促进了重庆的城市规模扩展、城市人口增加、城市功能发展和卫星市镇兴起.重庆的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成为了世界驰名的大都会.  相似文献   

2.
重庆设市以后,虽市政建设和城市经济均有一定发展。但总体而言,抗战前的重庆,城镇化水平较低,而且城市发展水平不高。抗战全面爆发后大规模的人口内迁,陪都重庆也成为了内迁人口首选的聚集地和落脚点,给重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为重庆城市的近代化发展提供了契机。抗战时期的人口迁移促进了重庆的城市规模扩展、城市人口增加、城市功能发展和卫星市镇兴起。重庆的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成为了世界驰名的大都会。  相似文献   

3.
梳理历史的脉络,人口在区域和城乡间的流动,伴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双重变革,既是改革进程和工业发展史,也是社会变迁的见证,理解人口迁移的内在需求和迁移规律,对于加快人口城市化进程,实现社会与经济的联动发展意义重大.传统观点认为城市化初期收入差距扩大,随着城市化发展收入差距会缩小.文章运用1978-2009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对人口迁移进行流量分析,发现城乡收入差距是人口迁移的动力机制和原因,城乡收入差距导致了人口在城乡区域间的单向流动,即贫困地区流向富裕地区,农村流向城市,但随着收入差距的扩大,人口迁移增速趋缓,呈倒U型关系,收入差距的持续扩大将影响城市化进程.从区域看,中西部城乡收入差距对人口迁移的影响显著,而东部地区并不显著,这与中国人口迁移主要由中西部流向东部的事实相吻合.  相似文献   

4.
新疆兵团人口迁移与新疆社会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分析了新疆兵团人口迁移变化特点以及对社会发展产生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5.
陕西省人口迁移与人口城市化系统动力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对陕西省人口迁移和人口城市化水平进行了分析,建立了人口城市化水平预测模型,通过系统的仿真分析发现:城乡收入差距加大会引起农村向城市大量的人口迁移,从而加快城市化进程;科技水平对城乡人口迁移有明显的影响作用;提高劳动生产率时,会引起城乡人口迁移规模的减小,对人口城市化水平起到一定的限制作用,但降低劳动生产率只能在短期内促进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迁移,长期来看,并不能提高城市化水平;当对农村土地的占有采取严格控制时,对人口迁移具有一定的阻止作用;当农村人口自然增长率上升时,城乡之间的迁移人口会有所增加,而人口城市化水平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6.
出生性别比升高与妇女社会边缘化的关联性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出生性别比升高是社会转型过程中女性在公共生活领域乃至日常生活领域被某些特异的社会因素推向边缘化的一种自身地位下降或自我和群体价值缺失的显著标志。因此,综合治理出生性别比问题,其关键是要真正地将社会性别意识纳入政府决策主流,大力形成男女平等的社会氛围和道德规范,逐步扭转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以保证实行有利于女性健康发展的社会政策,改善女性的生存环境及生活条件。  相似文献   

7.
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口性别比问题开始不断凸显,并引起相关学者的普遍关注。但由于我国两千多年以来根深蒂固的性别偏好等因素阻碍,性别失衡已然成为我国21世纪面临的严峻挑战之一。通过对人口普查数据分析,可以看出我国人口性别比严重失调的现状对经济社会有不良的影响,国家应在宣导、维护女权、完善养老社保及福利等多方面入手,逐步调整我国的人口性别比。  相似文献   

8.
省际人口迁移与人均财政负担间影响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基于我国各省1992—2012年的户籍人口迁移和人均财政负担数据,利用面板VAR模型分析了人口迁移、人均财政负担间可能存在的相互影响关系和人均财政负担对人口迁入和迁出所造成的不同影响.结果显示,人口迁入与人均财政负担间只存在人均财政负担影响人口迁入量这一单向因果关系;人口迁出与人均财政负担间存在双向因果关系,但人口迁出量对人均财政负担的影响需经过较长的一段时间才能显现.  相似文献   

9.
根据福利磁力理论,对我国户籍制度改革中的人口迁移福利磁力问题进行了系统分析,建立福利磁力效应的财政压力估算公式,并以广东省为例,就户籍制度改革中的福利磁力效应的潜在财政压力展开社会救助制度层面的实证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户籍制度改革在不去除目前的社会救助制度区域分隔机制的情况下,将可能产生大规模福利移民问题,使发达地区财政负担迅速加重,显著增加国家总体财政开支。借鉴国外福利去磁力化政策实践,设置社会救助制度的资格申请等待期和福利递进机制是比较可取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0.
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汉族人口的持续迁入在今宁夏石嘴山市惠农区城区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汉族聚居区,城区汉族与城郊回族的民族关系呈现出既隔离又相互依存的特点。改革开放之后,人口迁移及城市规模的扩张使回汉民族混杂居住,回汉民族在矛盾与冲突中相互理解、频繁互动。宁夏实施“十二五”生态移民计划后,有数千名来自宁夏中南部的回族劳务移民迁入惠农区,城市回汉民族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磨合期”。  相似文献   

11.
外来人口对上海市人口出生性别比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上海市人口出生性别比现状的分析,得出外来人口出生婴儿性别比偏高是引起上海市人口出生性别比失调主要原因的结论。在分析外来人口对上海市人口出生性别比的影响的基础上,提出控制上海市出生性别比偏高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在回顾近10年来国内学者对出生婴儿性别比偏高原因研究的基础上,利用出生婴儿性别比偏高流程图,对出生婴儿性别比偏高的原因作了系统分析。提出并区分了“时点出生性别比”与“时期出生性别比”的概念。认为,出生婴儿性别比偏高政策因素不是主要因素,性别选择技术是主要原因,性别比偏高是社会、经济、文化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提出两点标本兼治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台湾人口性别结构的形成及发展变化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1949年前后大批大陆青壮年男性移民迁入台湾,导致台湾部分年龄组的人口性别结构严重失衡,给台湾的社会发展造成严重的后果,而人口的自然变动对缓解台湾过高的性别比起到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桂北地区农村出生人口性别比调查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课题组选择桂林所属的8个县(区)的7个乡、21个村、1个街道办事处进行了实地调查研究。调查表明:多生孩子已不再是育龄妇女生育的目标,对孩子的质量和男性偏好要求提高;出生人口性别比持续偏高主要表现在二孩上;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不单是经济问题和养老问题,主要是人们的观念问题,一些政策法规的导向也是出生婴儿性别比偏高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5.
我国出生性别比与生育观念现状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出生性别比偏高是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出现的人口问题之一。它反映出我国农村地区人们生育观从整体上看还需要进一步地继续转变。  相似文献   

16.
关于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使出生性别比趋于正常是计划生育近期工作目标之一。目前存在的出生性别比失衡现象 ,是传统宗法观念、现实生产力水平和传统养老模式综合影响的结果。治理上述失衡问题 ,应在工作思路上坚持宣传教育、依法管理、利益导向和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17.
我国出生性别比例失调之法律思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出生性别比例失调反映出生育领域存在男女不平等现象,这一“不和谐音符”,已成为迫切需要引起广泛关注的问题。通过对我国性别比例失调的基本现状及原因进行分析,认为应借鉴韩国、印度以及我国台湾地区的有效措施,通过完善现行刑法、妇女权益保障法以及社会保障法规制度,采取法律手段来解决出生性别比例失调问题。  相似文献   

18.
针对我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出生人口性别比持续升高现象分析认为,在我国,造成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的直接原因是非法胎儿性别鉴定的存在,深层次原因则是源于农村较低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由此引起的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以及国家在倡导男女平等的基本国策方面缺乏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由此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型生育文化、制定提高女性社会地位的相关政策、加强相关法规建设、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以及借鉴他国成功经验等应是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19.
在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出生性别比偏高态势的基础上,利用1982年以后的人口普查及人口抽样调查数据,计算了出生性别比的年均增长率,并据此进行总体及分类比较,认为:2000-2005年我国出生性别比在持续上升过程中已呈现出减缓趋势,这种减缓由城市化发展、人口流动加速、妇女受教育水平提高、婚姻市场调节以及养老保障制度不断完善、政府引导及合理的制度安排等因素促成,是男孩偏好“真性弱化”和“假性弱化”交替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人口迁移和流动的政策历经多次演变,与其相对应的是中国人口迁移和流动的性质、速度、方向、规模也呈现出阶段性动态的变化。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的人口迁移主要体现在区域间的人口迁移和城市向农村的迁移,但此后转变为以个体或家庭为单位,从农村向城市流动为主。人口迁移和流动的政策则经历了较为复杂的演变过程,从严格限制流动到逐渐放开流动;从对进城人口进行管制到进行引导,最终转变为兼顾推动进城农民工市民化和返乡农民工创业就业。这些政策变迁的内涵体现了不同时期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不同需求,也体现了中国社会流动体系不断开放和完善的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