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嵌入"到L"把字句的句法、语义特征及语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到L”在把字句中的位置不同,使这种把字句表现为三种句式。能进入“到L”把字句的动词多为完成持续性动词,并与“到L”相互制约,使“到L”在句中显示着因不同的语义指向性而形成的不同的语义特征。“到L”把字句三种格式在具体的语境中在表达效果和话语衔接上都显示出特有的语用价值和修辞功能。  相似文献   

2.
话语信息结构是一种把语言组织成为“信息单位”的结构。常见的话语信息结构模式为“已知信息 未知信息”。这一模式符合认知规律,使人易于接受新信息,有利于突出信息中心,表达话语内容。话语信息理论在语篇生成中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句式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的一个核心内容。“是……的”句式是一个常用而又难以解释、难以掌握的句式,与“了”字句纠缠不清。“了”字句述说的是一件事情,其中的动作是作为新信息传递给听话人;“是……的”句中的动作是已知信息,语义焦点是动作发生的时间、处所、方式等。正确掌握“是……的”句的关键是何时用,如何用(“是”的位置,“是”的省略,“的”的位置)。  相似文献   

4.
语用预设也叫语用前提,是指言语交际双方都已经知道的常识,或者听到话语之后根据语境可以推理出来的信息;它并不在话语的表面显示出来,而仅仅包含在话语之中。语用预设具有情景性、共知性、隐蔽性、动态性等特点。预设作为一种潜在的话语信息,在话语理解和会话交流中都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尽管人们有时对它并没有明显的意识。了解语用预设的特征,掌握语用预设策略,对提高教师言语行为质量,增强话语表达效果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5.
动词重现话题化紧缩句"V也VP"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V也VP”以动词重现的方式使句法形式和语义特征得到高度统一。在句法上,能进入“V也VP”的词以口语性较强的单音节动作动词为主;在语义上,前现动词的动词性较弱,前现动词与后现动词短语之间具有让步关系;在语用上,“V也VP”具有“话题一述题”的信息结构特征,包含了基础信息、预设信息、附带信息、推理信息等多重语言信息。“V也VP”属于动词重现话题化紧缩句。  相似文献   

6.
语用负迁移是导致跨文化语用失误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分析了在跨文化言语交际过程中信息传递的模式特点,并对语用负迁移现象进行了客观的归类和分析。文章最后指出应当客观地看待语用负迁移现象,我们可以将它作为一种学习策略充分加以利用,以促进跨文化言语交际的积极进行。  相似文献   

7.
邬焜先生“信息价值论”质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邬焜先生在“信息本体论”、“信息认识论”、“信息进化论”的基础上,推导出“信息价值论”。行文的基本特点是:一是重复了以往的逻辑错误,使物质(物质结构)成为没有实际认知内容的空壳。既想把信息(信息结构)从事物本体中剥离出来,但又难以剥离。时而说客体(物质)的本体无信息,信息在中介粒子场(信息场)里;时而说“所有的物体”的“物质体”与“信息体”两者同体;可谓先是后非。二是在解读信息价值时,貌似谈信息(信息结构),实则在谈物质(物质结构),将事物的相互作用归结为中介粒子场(信息场),使信息成为“变相的物质”,传统哲学的“物质价值论”变成了“信息价值论”。  相似文献   

8.
试论语用定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语用逻辑(IllocutinaryLogic)已渐渐从一般语用学和逻辑语用学中独立出来的情况下,有必要提出一种对应于西方传统逻辑之本质定义(或属加种差)的另一种定义类型———语用定义。之所以这样做,就在于我们可以用它来涵盖业已提出的“语境定义”、“说服定义”、“显示性定义”等具体的语用定义类型,同时它还可以为我们进一步研究语用定义的其他种类型,提供更大的定义理论空间。本文还进一步讨论了语用定义与本质定义的区别,并认为把握这样的区别,不仅有助于我们建构关于汉字符号的语用逻辑,而且还可能为我们建立中国当代人文思维逻辑与方法提供新的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9.
20世纪语言学转向,触动了人们许多新认知。反思语言的本质属性特别是语用模式的利弊:一方面为自己的生存规范制作实用"框架","自我定义"地解释万事万物,成为人们征服与统治万物的强大武器;另一方面,众多语用模式也存在着许多失真、陷阱、盲区、暴力与牢笼。语言在语用模式的日常轨道上,演变为某种固化的语言藩篱,而诗语,尤其是现代诗语则部分改变了这种关系,使人与语言处于更自由审美的状态。现代诗语突破各种语用枷锁,朝向无限的陌生化开放,重新复活了人的感官、想象与梦想。现代诗语呈现的不管是本真化还是人工化倾向,都指向语言艺术的最高级别。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语言学转向,触动了人们许多新认知。反思语言的本质属性特别是语用模式的利弊:一方面为自己的生存规范制作实用"框架","自我定义"地解释万事万物,成为人们征服与统治万物的强大武器;另一方面,众多语用模式也存在着许多失真、陷阱、盲区、暴力与牢笼。语言在语用模式的日常轨道上,演变为某种固化的语言藩篱,而诗语,尤其是现代诗语则部分改变了这种关系,使人与语言处于更自由审美的状态。现代诗语突破各种语用枷锁,朝向无限的陌生化开放,重新复活了人的感官、想象与梦想。现代诗语呈现的不管是本真化还是人工化倾向,都指向语言艺术的最高级别。  相似文献   

11.
会话活动类型是语用学新兴研究范畴,是对会话的动态语用研究.记者招待会是一特殊会话活动类型,本文试用会话活动类型理论解析并验证该理论对汉语语料的阐释力.具体实例分析的结论是肯定的,且发现该会话活动类型的一些特点,对语用学该领域的理论验证和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汉语“在”字句是用介词标记“在”构成的有标记句式,在使用时有其自身的特殊规律。介词标记“在”在构句时与英语相对应的介词相比,差异较大,表义复杂,“在”字句成了以英语为母语留学生学习汉语句式的难点和重点。在对比基础上,考察留学生学习“在”字句时出现的偏误类型,并分析了偏误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语用学对修辞研究的启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语用学和修辞学是相互有密切联系但又相互不同的两个学科,各有自己的研究对象。在许多方面语用学得益于修辞学的进步,反过来,语用学的发展,特别是语用学理论的一些新发展,对丰富修辞学理论和实践又有一定的意义,有助于修辞研究取得更丰硕的成果。本文从介绍语用学开始,看看这门学科是否会对修辞学理论的丰富和发展起一点启示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在对文本进行校释的基础上,重新解读<老子>二十五章.关于章旨,这里提出了两个基本观点:一是本章所论述的道的本质性状以及如何体道的问题,可归结为哲学意义上的"一"来理解.本文主要从"一"与"道"、"大"等的语源关系加以探讨;一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句法特征,即主词和宾词围绕同一中心语而递相推转.这种句式在表达其内容时,更强调开头的主词和末尾的宾词之间的语义联系.所谓"人法自然"或"王居其一",充分表明了王作为人世间的最高统治者所应具备的体道精神.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N1 在 处所 V N2"句式出发,讨论介词短语"在 处所"与N1,N2,以及单音节动词V之间的语义结构关系,在空间系统上把"在 处所"次范畴化为施事定点、受事起点、受事终点、受事原点;从认知语法中引进时间顺序原则,分析处所范畴与动词的强制性论元之间的时序关系.  相似文献   

16.
尚晓明 《北方论丛》2002,(4):106-110
回顾20世纪展望21世纪语用学理论的建构、发展及其未来走向,令国内外语言学界所关注.探讨语用学理论的哲学思想基础、语用学流派及其研究方法,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出现的新语用推理机制,将展示语用学无限生命力及其跨学科的魅力.  相似文献   

17.
文章依据语用学、语言输入假说和母语学习规律,主要探讨多模态输入法对于语言学习者在语言习得方面的作用;结合课堂实践,探索适应碎片化为特色的时代的有效的英语语言学习之路。  相似文献   

18.
论“动词+介词”的词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置介词"到、给、乎、往、向、以、至、自、在"中,只有"乎、以"可以和前面的动词结合成词,原因在于动词可以和"乎、以"后面的成分直接构成动宾关系,从而使介词"乎、以"失去介引功能,变成无意义成分,在汉语双音节化趋势影响下,后附有意义的动词完成词汇化。"动词+介词"的词汇化规律可为解决"V+P+Np"是动宾还是动补结构问题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9.
关联理论与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用学理论中的关联理论对翻译具有极强的解释作用。本文根据语用学理论中的关联理论,从一个新的角度来看翻译的过程、翻译的标准和译者的素质。  相似文献   

20.
句尾“了”与副词“没(有)”共现句式,通常带有时段状语;而王灿龙认为,时段成分不是“了”与“没(有)”共现的必要条件。经考察得知,“了”与“没(有)”可以共现于不带时段状语的句子,但该类句子要有时量起始标记,或者有“就”、“再”等副词的介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