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小玲 《探求》2007,(3):46-49
政府必须依法行政,必须谨慎使用自己手中的行政权力,这是依法治国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也是群众对政府的厚望。从梁某与某街道办事处的一宗官司中,我们发现,在行政管理中要切实做到依法行政,执法人员必须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法治政府建设仍然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2.
周建裕 《社科纵横》2004,19(1):67-68
听证制度是行政程序法最重要的基本制度之一 ,其功能和价值在于控制行政权力 ,保护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 ,实现社会公正 ,最大限度地避免不公正。听证必须遵循公开原则、职能分离原则、事先告知原则和案卷排他性原则。  相似文献   

3.
所谓政府监督,是指对政府行政过程的监督,而行政过程就是行政权力的行使过程.行政权力具有强制性和支配资源流向的特征,因此,必须对行政权力进行监督和制约,遏止行政恣意自为和行政权力异化现象.说到底,政府监督或行政监督的有效性取决于现行权力分配原则、行政权力结构及运行机制等本质规定方面.  相似文献   

4.
经历了夏、商、周的历史发展阶段,自秦统一六国,建立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的国家以后,我国才形成了完全意义上的行政权力社会。在行政权力社会中,行政权力是至上的权力,是全能的,行政隶属关系居社会关系体系中的支配地位,社会分层、社会等级以掌握行政权力的社会集团为座标。行政权力社会是人治的、君主专制的社会。从我国传统社会来看,行政权力管理社会的主要机制是:以庞大的、日益完备的行政权力机构系统为组织基础;以父权家长制的家族组织为社会基础;以封建礼教和个人迷信为社会文化心理基础;以小农经济为物质、经济基础;以城市辐射农村为权力行使渠道;以弛张结合、刚柔并济为手段。行政权力社会存在着自身难以克服的缺点:它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往往不利于社会经济文化按自身固有的规律正常发展。因此,随社会化大生产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人治的行政权力社会必然被法治的民主社会所取代。当然,只要存在国家,即使民主社会中也继续存在行政权力,但它是建立在民主的社会基础之上,受人民监督、控制的权力。  相似文献   

5.
在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过程中,权力缺乏限制和规范是产生腐败的一个主要原因。因此,从规范行政权力入手,将所有可能被滥用的行政权力严格限定范围并辅之以公平化、规范化的措施,是防治腐败的必要手段。本文试以国家行政权为例,探讨规范权力、防止腐败的途径。 一、通过法律设定并且限制行政许可权的范围,是规范权力、防治腐败的治本之策 与世界上一些国家设置的行政权相比,我国的行政权力(特别是对公民和法人财产权影响的行政许可权)比较大。这种权力体制与我国历史上行政权强大、司法权相对弱小的传统有密切关系。行政许可权作为国家对社会活动进行管理的重要手段,在任何社会都是不可或缺的。但是,对这种许可权必须由法律设定并且严格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否则它容易变成权钱交易的工具。因此,对行政许可权的限制也就成为防治腐败、规范权力的一个重要的  相似文献   

6.
李芳云 《社科纵横》2004,19(5):22-23
在社会转型时期的中国政府行政领域 ,建构现代政府行政的公正精神必须要加强法律对政府权力的制约 ,调处政府权力与民众的关系 ,强化责任意识 ,彰显角色美德的建设。这样 ,把公正精神贯穿于政府行政中 ,适应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发展 ,必将对社会制度认同的产生、社会稳定的获得发挥良性效应。  相似文献   

7.
论我国行政改革中的政府权力重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以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完善为基础,从政府行政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入手,探讨了我国政府行政权力的重构问题。行政改革的实质是行政权力的重组与建构。在我国政府职能转变以后,行政权力必然发生变化和重组,以适应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行政权力的这种变化趋势表现为微观的弱化与宏观的强化;上下的分化与部分的转化以及行政权力的法制化。行政权力的宏观强化是以行政权力的上下分化为前提和基础的,没有行政权力上下的合理、科学的分配,就不会有政府宏观调控权力的加强;行政权力的微观弱化又是以行政权力的部分转化为前提的,否则就不可能完成政企分开的职能转变。行政权力的强化与弱化、分化与转化最后是以其法制化为前提和保障的,行政权力如果没有法制规范,它的重构就不可能真正地实现。因此,法制化是行政权力重构得以进行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8.
范畅 《学术交流》2013,(3):5-11
传统的权力运行模式以单通道线型结构为主要特征,每一级权力点对于下一级来说都具有绝对权力。线型权力结构是与较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只要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的临界值,就会成为它进一步发展的桎梏,社会的稳定性能迅速降低。因此,新形势下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切实改善权力运行机制,重心在于调整线型权力结构,建立多通道环型权力结构。这种改革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放权",不是以降低行政成本为原则的权力重新组合,而是对长期以来形成的陈旧权力运行模式的根本变革。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政治体制新格局,最大限度地实现社会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在宏观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市政管理体制如何改革才能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这是一个亟待解决而又毋庸回避的现实问题。计划经济体制的内在规定性,是行政权力支配社会;而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则在于必须限制行政权力介入具体的经济活动。因此,行政权力配置的结构形式、组织形式、运作方式,就成为市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然而,长期以来却未引起理论界与学术界的足够重视。人们习惯于按“权力高度集中”的  相似文献   

10.
当代政府行政权力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政府行政领域空前发展 ,政府行政功能全面统帅社会生活的今天 ,行政权力对整个社会发展的影响日益明显。因此 ,它一直成为近几年来学术界关注的热点。本文在分析论述政府行政权力的含义、表现、本质、特征及其作用的基础上 ,着重探讨了在当代社会中发挥我国政府行政权力作用应该创设的具体条件。  相似文献   

11.
放权于企是我国经济迈向市场化的基础工程,但传统的经济体制、传统的权力观念、传统的权力无界定状况、传统的改革模式等许多因素,尤其是行政权力与企业权利之间关系的模糊,使放权于企没有足够的理性准则。为此,必须要在法律上明确行政机关的权限,这是改变行政功能、制约政府行为、实现行政法治化,从而实现企业在法治条件下自主经营的基本要求。而明确行政权的先决条件是变更权力的结构,使国家权力与社会权利明确分流,也使行政权能得到其它国家权力的有效制约。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保障企业权利,使政府引导中国的经济进入市场化的崭新历程。  相似文献   

12.
所谓权力观,就是人们对权力的总体看法和对待权力的根本态度,是人们对权力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基本认识。人们总是直接依据权力观决定如何对待和使用权力的问题,而如何对待和使用权力是执政党面临的最基本问题之一。在我们国家里,中国共产党是唯一领导国家政权的执政党,因此权力观的问题就成为党的建设中必须解决的最迫切、最现实的重要课题。共产党人应当树立的权力观,就是马克思主义的权力观,它是共产党人执政意识的核心内容所在。古往今来,权力曾经是使人感到最神秘、最困惑的问题之一,人们看不见也摸不着它的实际形象,但无处不感受到它的存在。于是,有的人处心积虑、不择手段地追逐它,有的人则谈权色变,想方设法躲避它……然而,究竟什么是权力,它有哪些基本属性和特点,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和使用它。对此,处于执政地位的共产党人必须作出正确的回答。  相似文献   

13.
权力泛化论     
就广义而言,权力指一种支配和控制别人的能力,它不仅包括我们通常理解的地位权力,而且也包括一种职业权力。即利用其职业之便所控制的那部分资源去调动和支配别人的能力两者的有机结合构成了我们社会现实的金字塔式权力结构。权力泛化指的就是职业权力的泛化,这种社会现象出现于30年代未——70年代初。它代表了一种觉醒的民权意识。因而它的实质是对于特权现象的一种反动,但这毕竟是一种被扭曲的社会发展之必然它形成的深层原因在于我国生产资料名义上的公有,而实际上是个人无偿占用,以及我国社会长期以来对权力缺乏制约的机制。社会关系网之所以“剪不断,理还乱”。就是由于它是以这种泛化了的职业权力位置为网结,以人情为媒介的要解决好权力泛化及社会关系网问题。必须有正确的方法,而正确的方法必须来源于我们对这两种社会功能的清醒认识和批判精神。权力是一种客观实在,虽然我们无法用眼睛辨别出它的形状,但却时时感觉到它的存在、我们常看到这种现象:操纵权力者志得意满,受制于权力者忍气吞声,权力之淫威可谓大矣。正因为如此,人们往往在敬畏、甚至诅咒它的同时,又渴望自己能更多地获得它和操纵它。于是,这种奇特的社会心理以及由这种心理导致的社会行为在我们这个国度的现实土壤上,就形成一种权力泛化的趋向,并滋生出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纵横交错的金字塔式的权力结构来。这是一个很值得注意的现实问题,它与我们屡禁不止、反而愈反愈盛行的“关系学”和“不正之风”有着根本的联系,很需要我们理论界的同志从理论上加以概括和说明  相似文献   

14.
行政程序法作为对公共行政权力进行规制的法律制度,是在公共参与等要求之下出现的.在全球化、信息化、民主化和科技化等社会发展背景之下,当公众参与的兴起业已成为一个不可阻挡的世界性潮流时,传统行政程序面临其自身难以解决的困境.中国行政程序法在制定过程中必须对公众参与这一潮流作出适当的回应.  相似文献   

15.
大学去行政化需要内外并举,即不仅要从大学与行政管理部门之间的关系定位入手,还必须对大学的内部行政权力过度膨胀、学术权力实施不畅的问题进行治理。大学内部行政化问题成因很复杂、危害颇多,已经影响到了大学的健康发展,亟待改革创新。但在去行政化的进程中,出现了一些认识误区和操作失当,其中最突出的是片面追求对行政权力的去除。这种状况已经偏离了构建行政和学术两种权力适当博弈关系的大学改革目标,而选择了追求一种权力的真空。所以,大学去行政化进程必然离不开内部学术权力成长,这包括:学术组织的健全、学术体制的建立,以及行政权力的抑制和退出。  相似文献   

16.
公正与效率作为行政立法价值目标最为重要的两个方面,对二者关系的不同理解决定着行政立法的发展方向.传统观念往往将二者绝对对立,其实质是将权力与权利相对立.实现行政立法的价值取向的核心应当是更有效率地保护行政相对方的合法权益,这就要求对行政立法进行科学引导:既对其进行严格的限制以保持其公正性,又在此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提高其在处理公共事务方面的效率.我国当前的行政立法仍呈现出"重权力、轻权利、低效率"的特征.应当在并重公正与效率的基础上,形成一套完备的制度规范体系,创制旨在提高行政立法公开度以及透明度的程序法,同时对其内容展开严格的合法性审查,提高其在调整社会公共事务方面应有的效率,切实有效地实现与保护行政相对方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7.
政府的自利性与行政权力畸变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崔光胜 《探求》2000,(4):48-50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以“强市场、强政府”为典型的现代市场经济,在这种经济模式中,政府作为社会的一个利益集团,其固有的自利属性极易膨胀。如果对政府的自利性行为不能有效地加以控制,一方面它将导致政府腐败,使行政权力在一些官僚手中发生畸变;另一方面又会极大地破坏市场经济秩序,严重时会导致政府丧失控制社会的能力。因而,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必须重视对政府的自利性的关注,让政府的自利性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使公共权力更好地为社会利益服务。 一、政府的自利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和政府并不是从来就有的。…  相似文献   

18.
李滔 《创新》2018,(2):110-118
现代社会要求行政机关对公民信息实施公共管理,需要对行政主体的信息行政权予以规制.与信息有关的行政权力与责任没有配置到行政组织的确定岗位,会导致行政组织这一权力载体的法律规制缺位,进而使行政机关行为失范,法律关系紊乱,监督机制无法发挥功能,这是造成目前户籍管理改革难以推进的制度上的重要原因.行政组织应当适应和充分运用信息化社会的条件,按照分权理念,大胆向社会放权,向组织下层移转事权,同时加强行政监管与法治监督.  相似文献   

19.
行政的“疆域”与行政法的功能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姜明安 《求是学刊》2002,29(2):66-73
行政的范围 ,既取决于不同时代 ,不同社会经济条件下 ,人们对“公共物品”的需求 ,同时也取决于人们对政府权力的成本—效益的认识。在传统社会 ,人们对“公共物品”的需求量较小 ,政府管的事自然不多 ;在现代社会 ,人们对“公共物品”的需求量大增 ,政府的职能和行政的范围是不是就应该和必然无限地扩张呢 ?行政国家、全能政府在为人们部分解决了现代社会发生的许多复杂问题 (如“市场失灵”问题 )以后 ,又导致了大量的更为复杂的问题 (如政府腐败、社会腐败问题 )。于是 ,“有限政府” ,政府权力向社会 (“第三部门”)转化的方案提出来了。政府权力转化为社会公权力后 ,行使社会公权力的行为还属不属“行政”的范畴 ,应否受行政法的规范和控制 ?行政法的功能是什么 ?管理论、控权论、平衡论对之有不同的看法。现代行政法在纠正传统行政法片面强调管理或片面强调控权的偏向后 ,正逐步形成以规范和控制行政权为手段 ,以服务行政相对人和保护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为目的的法律规范体系  相似文献   

20.
谭一笑 《探求》2000,(1):43-44,,55,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央提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为配合这一改革,必须同时坚定不移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这是我国一项较为迫切而又长远的任务。而机构改革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加速改革的进程,很有必要了解我国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机构改革的探索情况。 一、对我国机构改革探索的回顾 长期以来,在高度集权的经济体制下,我国物质生产的绝大部分都被置于自上而下的行政指令性计划之下,社会对物质产品的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的管理,主要是通过行政机关运用行政权力,借助行政手段来进行的。适应这种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