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李可染是通过山水写生来改造中国画的实践者,是古典山水画向现代山水画过渡的大师.他创立了一套现代山水写生方法并形成独特的山水画风格,在六十年代渐渐完善了自己的山水画艺术.李可染山水画,从写生到创作的发展过程中的成果和经验,是学习和研究中国画所必需的,也是二十世纪中国美术史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2.
“李可染艺术大展”展览将全面回顾画家的艺术成就和创作道路。李可染原名李永顺,曾用别号三企,江苏徐州人,中国现代美术家、教育家。13岁李可染从师钱食芝学习传统山水画,16岁入上海美专师范科学习。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画坛创作日趋多元化,中国画的女性形象也随之发展变化,呈现出丰富多彩的面貌。文章对当代写实中国画、写意中国画、现当代水墨以及国画工笔等一些类型特征鲜明的作品中的典型女性形象展开分析研究,从画史画论、绘画技法、艺术价值、美学价值等方面进行阐述,归纳类型,分析其特点及形成原因,并探讨其今后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中国画的审美功能,是通过对中国画欣赏来实现的,而中国画的欣赏,又是对中国画艺术价值判断和批评的一个必要前提,涉及的内容十分丰富.这篇小文,仅是笔者作为一个艺术教育工作者在多年的实践中,从一个侧面思考的结果──试图通过中国画欣赏过程的剖析,以中国画的独特审美属性为经线,来浅探一下中国画欣赏的特点和规律;并把这种欣赏与高等艺术教学的实践联系起来,即从二者的结合上,聊陈自己对当前中国画欣赏教学中某些问题的一孔之见.一、中国画欣赏的基本特征艺术欣赏是一种审美活动,它包括审美主、客体两方面的因素.所谓审美…  相似文献   

5.
邓圣来自江苏苏北汉文化发祥地,自幼酷爱艺术,他至今还清晰地记得他10岁那年父亲带着他去博物馆看李可染展览时的情景。弱冠之年的邓圣,站在李可染那郁黑浓重的画作面前竟然被震慑的浑身发抖。但这也使他对绘画艺术产生了敬畏和向往。这深刻的记忆一直成为他心中挥之不去的情结,他希望自己以后也能成为像李可染那样的大艺术家,用他的艺术去感染人、激励人。  相似文献   

6.
李可染是享誉世界的艺术大师,是中国画坛史上颇具影响力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作品已成为近现代美术史的经典。他自幼习画,深受林风眠、潘天寿影响,并师从齐白石、黄宾虹学画。他擅长山水、重视写生,将西画中光的明暗对比处理方法引入中国画。在对李可染个人和作品的研究中,本文试图从形式美的视角入手,探讨李可染山水画的形式关的具体表现。李可染山水画的形式美主要体现在题材鲜明的形式美,构图满密的形式美,线条金铁的形式美,笔墨雄厚的形式关和赋彩浓重的形式美五个方面。对李可染山水画形式探讨的意义,一是可以丰富有关李可染个人及作品的研究成果,二是对于中国山水画的创新与发展具有指导性的意义,三是发扬光大中国山水画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7.
作者长年从事中国画创作 ,在近三年学习油画艺术的过程中 ,对中西绘画的色彩观念进行了认真的比较研究 ,认为作为中西两种不同文化体系中的艺术样式 ,中国画与油画在绘画色彩观念上有许多不同之处 ,本文尝试从中西方的艺术史、色彩理论、艺术手段、用色原则等角度来论述中西绘画色彩观念的差异。  相似文献   

8.
作者在台刊《孔孟学报》第79期上发表文章指出,中国画在长期发展中,形成了“以小见大”的独特趣味和艺术思想,它是中国画不可忽视的特点。本文认为,理学是导致这一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之一。中国画有千岩万壑、重峦叠嶂式的构图,但更多的是追求在微小精微的景观中展现广阔幽远的境界,意象是精微的,韵味却是幽远的。为什么会形成这种独特的审美趣味和艺术思想?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理学的影响却是至为重要的。本文便是从理学角度探讨这种审美趣味产生的思想根源。从时间上看,中国画学热衷“小”的趣味,形成一种审美趣向,主要是在北…  相似文献   

9.
中国画基本上是运用线条与墨色相结合的手法,达到“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在清末,新彩的出现,全新地诠释了釉上彩装饰,它的表现形式结合了中国画的创作特点及创作题材,较其它陶瓷装饰色彩丰富多样,装饰效果强。中国画与新彩装饰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在新彩装饰成长与创作的过程中,既受到了中国画的传统思想影响,又以崭新的表现形式形成了陶瓷新彩这门别具特色的装饰艺术。  相似文献   

10.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伴随现代经济的发展,中国画从思维方式到审美趋向,从形式结构到内容表现都在悄然地发生着一系列变化,经典与流行的碰撞。中西文化的融合,现代对传统的传承与活化等命题不可避免地存在于中国画的创作与研究之中,如何从艺术观念、表现风格、视觉形式以及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上去把握。寻找探索中国画的现代灵魂和现代结构,从而确立中国画在当代绘画艺术中的地位,就成为我们必须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11.
李叔同先生作为中国近代艺术教育的先驱,其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艺苑拓荒,以美淑世,美育促进德育;人格感化,身体力行,身教重于言教;多才多艺,学行兼顾,教师须渊博而专精等三个方面。深入探讨李叔同先生的艺术教育思想,对加强和完善当代素质教育不无借鉴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论李大钊的宪政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大钊因曾接受过长期而正规的法政教育,故其对于民国宪政的思考,时至今日也有值得我们借鉴、思考之处。为此,笔者从政府权力的制约与人民权利的保障两个角度整理分析了李大钊的宪政思想,希有助于学界对李大钊思想的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林风眠与李金发早期艺术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有两个方面的因素起到了重要作用,一是他们都受到了蔡元培的美育思想的影响,一是他们留学时有着相同的性格和经历.他们早期的艺术思想既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之点.  相似文献   

14.
从包豪斯的建筑设计论中国景观建筑的艺术设计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景观建筑在与自然环境相谐合的处理中,依据的是"堪舆"、"风水学"的理论。"风水"的理论在功能上有符合"经济地理"科学因素的部分,这种科学因素的表达,不是通过莱布尼茨强调的"理智的沉思",而是以"艺术"的方式使人产生艺术的"形象"联想"。建筑设计则在此基础上,更为细化地使建筑、壁画、雕塑诸艺术相辅相成,融为一体。对于景观建筑而言,其理念核心仍不出儒家血统宗法思想框架下的"修身齐家"意义之外。  相似文献   

15.
全面抗战爆发后的1937年8月,陕北公学在延安成立,李维汉是陕北公学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他在陕北公学工作期间,始终坚持统一战线、抗战建国以及党性办校的管理理念,同时贯彻民主教育、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以及学员间应同步学习等教育思想。李维汉管理理念和教育思想在陕北公学的贯彻,培养了一大批抗战干部,丰富了干部教育的内涵,不仅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且奠定了中共干部教育的基调。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艺术学升格为独立门类之际,有必要深入探讨中国艺术学学科的研究生教育问题。其中,作为艺术学研究生教育主体的导师之素养规格是必须探究的,这对促进中国艺术学学科的整体发展、促进艺术学研究生教育的发展都是具有学理与现实意义的。本文以艺术学家张道一先生的教学为研究案例,揭示出做研究生导师必须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导师必须具有"四义观念";艺术学研究生导师需要有自己的教学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7.
作为第三代领导集体的核心,江泽民在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条件下,从文学艺术的精品意识,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再到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等有关文艺论述,深化和拓展了文艺理论的新思想新创见新局面.是对马克思主义文艺观毛泽东文艺思想和邓小平文艺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成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具有与时俱进开拓未来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实践本体论是刘纲纪在哲学上最突出、最独特的学术贡献,这一思想一以贯之成为了他在美学原理、中国美学史、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美术理论等领域的指导思想。他发展出了实践批判的存在论美学;他认为关是自由的感性显现;他概括出了中国美学的六大流派与六大特征。刘纲纪的哲学与芙学思想在当代中国具有重要的学术史价值。  相似文献   

19.
吴晓邦在长期的舞蹈表演和教育生涯中努力探索有中国特色的新舞蹈艺术,并逐渐形成自己独特、全面、丰富的舞蹈教育思想。回顾了吴晓邦的舞蹈教育生涯,进一步挖掘吴晓邦舞蹈教育思想的舞蹈教育实践和理论,以期探讨新时期吴晓邦舞蹈教育思想对中国舞蹈教学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国内学者对于当代西方环境美学开始了理论研究与著作译介,表明环境美学的影响正在日渐扩大,并有望形成新的美学范式,这组学术笔谈旨在回应这一新的学术领域.程相占的《中国环境美学思想史研究的当代意义》从"重写中国美学史"、"与西方环境美学展开理论对话"、"丰富当代生态智慧"3个方面讨论了中国环境美学思想研究的当代意义,并提出"探索生态智慧"应该成为这一新的研究领域的思想主题.马明的《中国古代城市美学"象天法地"原则初探》借鉴美国城市设计大师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理论,提出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象天法地"原则是中国古代城市意象创造的根本原则.李静的《始宁别墅与谢灵运的环境美学思想》以谢灵运的始宁别墅为研究对象,提出其选址与建筑设计体现了参与式的环境审美思想,使人在自然环境中仰观俯察而返归自然之性,从而更好地体验与自然宇宙一致的"生命的节奏".王萌的《宋代山水画论"气韵生动"命题的环境美学内涵》集中讨论了宋代山水画论继承了"气韵生动"命题,指出该命题在宋代成为一种环境感知与环境体验模式,它集中反映了中国古代美学对于艺术与环境关系的理解,有着浓厚的环境美学内涵.张乾坤的《从"取景在借"看李渔的环境美学思想》从审美模式、审美观照方式、审美体验等方面讨论了李渔的环境美学思想.5位作者分别从总论与不同历史时期的重要环境美学思想切入,试图粗略地勾勒出中国环境美学思想史的研究对象和历史轮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