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狄德罗提出了重要的"美在关系"说。可以说"美在关系"是其审美本质理论、审美欣赏论和审美创作论的逻辑中介。但是基于种种,学界却一直对该学说存在着严重误读。因此狄德罗的"美在关系"说必须重新给予解释。 相似文献
2.
狄德罗是法国启蒙主义美学的最集中的代表者,他的美学思想是一个以“美在关系”为中心的,包括戏剧(诗学)美学的情境说和绘画美学的整体论及其相互融合的完整体系。他的美学思想体系不仅反映了资产阶级市民要登上世界历史舞台的强烈愿望,也具有了唯物辩证法的最初的表述形式,代表着18世纪西方美学的最高程度。 相似文献
3.
4.
海德格尔提出语言可以引导人进入前形而上学、前逻辑的境域,这是语言的本质所在。西方哲学对语言的研究始终是沿着对逻各斯与努斯理性的探索为路线开拓其哲学领地。此种探索旨在追求存在的本质。只要人对神之存在发生不能置于眼前,是否有理由认为海氏们的哲思在某种意义上也包含一种为许多人依然陌生而不解的创世说?存在作为一切存在物的他者始终高居宇宙的尽头。 相似文献
5.
本文论述当今美学界尚少涉及的一个重要审美观念--"淡".老子从对"道"的"恍兮惚兮"感觉首出"淡"的观念;庄子在<天道>、<刻意>篇中对"淡"的心理发生作了逻辑性描述.陶渊明以"返归自然"的田园诗,提供第一批具有"淡"美特征的典范性作品;司空图以"冲淡"为众美之本,以庄子"休则虚,虚则实,实则伦;虚则静,静则动,动则得"的逻辑推导为依据,形成<二十四诗品>的美学构架.苏轼将"淡"美由诗扩及书、画领域,并对淡美的"中"与"边"及在艺术创造实践中的把握,提出若干具有辩证意义的新见解,从而确定了"淡"在审美领域的至高地位. 相似文献
6.
一、“美在联系”不是马克思的观点。在当前美学讨论中,有同志提出了一种有代表性的论点“美在联系”,广泛流传,很有些影响,不能不引起我们的仔细研究。当我们在刊物上看到这样的标题:《用现代科学和方法揭开美的奥秘》(《当代文艺思潮》1985年第三期)是十分高兴的。运用现代科学和方法,是应该的;能用它揭开几千年未解决的美的难题,更是好事。这篇论文一开头就把这个“美的奥秘”揭开了,提供了一个明确的答案:“美在心物联系”。其实,这也不是新答案,历史上早就有人主张美在心,有人主张美在物,也早就有人主张美在心物之间的关系。老答案得到了新肯定,也可以,关键在于提供什么新的论据和论证。作者说:“‘美在心物联系’。确切地说,美在‘人和自然之间的现实的联系’,这是马克思、恩格斯给我们铸制出来的足以打开美的大门 相似文献
7.
勿庸讳言,美学,这里主要指哲学美学,在当代已经愈来愈深地陷入理论泥淖之中,由"美的本质"所涉及所派生出的一系列理论难题纠缠了人们上千年,几乎已经让人们失去了解决的信心(西方美学家便公开放弃对美的本质问题的探讨①).美学如何走出泥淖、摆脱困境,这是摆在每个具有献身精神的美学家面前的严峻课题.尽管新的探索者仍然可能陷入理论泥淖而难逃悲剧命运,但他毕竟留给后人以新的鉴戒、新的启迪.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在近年来国内美学热逐渐降温、哲学美学园地日见冷落的背景下,王宜山独辟蹊径、以 相似文献
8.
法国启蒙运动的伟大旗手狄德罗是一个“自由思想者”,而这个名称在18世纪与“自由放荡作家”是同义词。狄德罗的启蒙哲学的确与自由放荡文学粘在一起,《泄密的珠宝》《怀疑论者的漫步或条条小径》《达朗贝尔的梦》以及《拉摩的侄儿》等作品与《哲学随想录》《对自然的解释》等哲学作品相互发明。直到今天,要搞清这类新哲人或“自由思想者”的起源,仍然是西方思想史乃至世界政治史上的一道难题。要澄清这一问题,人们就得追溯到文艺复兴时期的马基雅维利,他的写作具有精致的“引诱”风格,这看起来承继的是古典风格,实际却开启了一种新的“反讽”模式,显示了一种“新的哲学观念”。如果说马基雅维利“更新了哲学”,那么,狄德罗则证明这种“更新”的代名词是哲人品质的沦落。 相似文献
9.
一九七八年《复旦学报》复刊号刊登了邱明正同志的《试论共同美》一文。这篇文章引起了艺术工作者和美学爱好者的兴趣。我在去年第一期《复旦学报》上发表了与邱明正同志商榷的文章,题为《“共同美”在哪里?》。接着,去年第四期《复旦学报》发表了胡惠林同志和姜浪萍同志的两篇文章,对我的观点提出了异议。同时,我还收到了几封读者来信,都是与我商榷的。关于“共同美”的讨论不仅 相似文献
10.
汉语中的“美”字虽由“羊”和“大”组合而成,但其本义并不在于羊的肥大美味。在上古时代,“羊”是一个与牺牲有关并属于法道德范畴的文化符号,而“大”刚可做为表征无比极至和完备的形容词。故“美”是古人对于法制、正义、道德的崇敬和颂扬,其伦理意义重于感官意义。 相似文献
11.
王国维“境界”说与“兴趣”“神韵”说之关系试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国维“境界”说与“兴趣”“神韵”说之关系试解·周祖谦一王国维《人间词话》第9则曰:严沧浪《诗话》谓:“盛唐诸公(《诗话》‘公’作‘人’),唯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影(‘影’作‘月’)、... 相似文献
12.
13.
在我国美学研究者的论著中,对劳动与美的关系有过不少的论述,其中有许多独到的见解,但也有一些论点很难令人赞同。施昌东同志在所著《“美”的探索》一书中,一再地论证说:“美起源于劳动”(第73页);“美首先是由人类的劳动创造出来的”(第63页);“‘美’是劳动的产物”(第75页);并且认为,“这是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一个基本观点”(第63页)。然而,细推所论,感到无论是在论据还是论证上,都颇值得商榷。特略举数例,向美学界和施昌东同志求 相似文献
14.
近代后期,特别是本世纪前20年,我国文艺思潮变革的一个重要进程,就是在传统文艺审美观念的转化中融入西方哲学、美学、文艺学思想,对审美本体理解及文艺功能价值的认识有了理论上的新建树。 这样两个方面较为突出:首先,对文艺本体问题开始理性思考。主要是对文学创作跟一般文章写作活动的区别认识,融通借鉴了西方文艺“情感”论。不仅强调文学艺术样式衍变及外在表达形式上的特征,而且更强调其内在的审美主体之自然、真实情感要素。将两者作为文艺创作重要共性,衡量其美学品位。王国维、鲁迅、蔡元培、周作人及晚年的梁启超,他… 相似文献
15.
从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在评价李卓吾对《水浒》的评点时,都有文章说,李卓吾曾经称赞李逵屡屡声称的“杀去东京,夺了鸟位”是“天上的言语”。果真如此,那当然是李贽热情支持农民起义的老大见证了。查容与堂本,李卓吾的这句话出在第四十一回,是一段眉批。批的是宋江讲起江州蔡九知府听信黄文炳解“童谣”一事后李逵的那段话。李逵说: 相似文献
16.
刘志一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84,(3)
在中外美学史上,狄德罗的“美是关系”说,很为美学界重视,在我国至今仍有不少赞同者。 狄德罗的“美是关系”一说,是美学史上从主观观念和客观实体两方面单独进行探讨美丑本质不同之后的产物。它可能根源于笛卡儿的“所谓美和愉快不过是判断和对象之间的一种关系”说,但又有所不同。笛卡儿说的是主观“审美主体的判断)与客观(审美对象)之间的关系,而狄德罗说的则是审美对象本身内部存在的关系。“美是关系”说初步打破了旧有的直观经验论的机械唯物主义美学和主观唯心主义美学的局限,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从历史发展上来说,是一个大的进步,不可等闲视之。 相似文献
17.
由片面强调文学的现实功利转向对文学审美价值的重视,这是中国当代文艺学的重大进步。但文学价值,毕竟是多元价值的复合,过分强调文学的社会功利,固然会危及文学,而过分推重其审美价值,将其视为文学艺术的根本价值、首要价值,或最高属性,也是值得怀疑的,有可能降低文学的尊严,匡拘文学的视野,影响文学的发展。事实上,不论由阅读经验、创作动机,还是社会需求,或是由文学作品审美价值的生成规律来看,文学艺术的根本价值,与其谓"审美",不如说"感人"。这感,可以是美感,也可以是丑感、痛感、悲感、怒感、惧感等等,而不论什么"感",只要能同时给人以人生的启迪,社会文明精神的滋育,就具有值得肯定的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19.
<正> 恩格斯在一八八八年致英国女作家哈克奈斯的信,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经典性文献。在这封信里,恩格斯从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文艺特殊规律出发,通过对《城市姑娘》一书的评析,深刻而精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现实主义的基本原理。但是,到目前为止,在对恩格斯信中所涉及一些问题的理解上,仍存在着明显的分歧。比如,究竟什么是恩格斯在信中所说的“充分的现实主义”,便是分歧的焦点之一。 相似文献
20.
“有教无类”是孔丘办教育的一个口号。批林批孔运动中,“四人帮”为了扭转批林批孔的方向,抓住这个口号,指使其御用班子大搞影射史学。他们按照张春桥“讲历史都是讲现实”的模式,从反动的政治目的出发,实用主义地解释“有教无类”,予以一笔抹杀。今天,在揭批“四人帮”的斗争中,对这个问题有必要重新加以探讨,揭露“四人帮”的反动实质。“有教无类”的含义是什么? “有教无类”出于《论语·卫灵公》,是有确定含义的。但“四人帮”的“学术”顾问,长期以来,披着“学者”、“权威”的外衣,随着政治气候的变化不断地变幻着“尊孔”、假批孔的面孔,对“有教无类”的解释,作了实用主义的歪曲。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