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18世纪末,廓尔喀军队侵犯我国西藏,清军将领福康安率兵赴藏予以抗击.取得胜利后,针对西藏封建农奴制度日趋腐朽,某些寺庙僧侣、地方官吏无偿滥用乌拉差役,使农牧业生产萧条,民不聊生的实际,召集相关人员议定治理西藏章程.随着章程中的各条款的实施,尤其是整顿吏治与减免租税等条款的实施,使西藏地方的一些现行政策、法律得到较好的规范,进一步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与边疆的稳定,促进了西藏各方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旧西藏是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社会,其特点是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奴被束缚在土地上;农奴主阶级依靠封建专制及封建土地所有制,对农奴的人身进行控制,进而对西藏人民进行残酷剥削。人权首先是应有人身自由,但在西藏封建农奴制度下,农奴主随意剥削、奴役和支配农奴人身,甚至连同土地一起转让、赠  相似文献   

3.
西藏经济发展两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分析了当前西藏经济发展的两个重要问题:一、西藏经济发展的道路问题。首先对西藏经济发展的出路在于工业化的看法提出了质疑,认为西藏不存在发展工业化的条件,强调农牧业也可以创造与工业同样高的价值,同样可以实现现代化;其次对西藏经济发展的道路提出了三点建议:(一)加强对农业和牧业的投入,(二)大力发展旅游业,(三)加强商业、贸易的发展。二、人口发展与耕地和草场有限的问题。西藏由于人口、牲畜总量的急剧增长,使得人与土地的矛盾越来越大,成为制约西藏发展的重大问题。因此,笔者就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对农区和牧区分别提出了不同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世界屋脊的第四媒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藏网站悄然兴起 马丽华,西藏著名的女作家,西藏文联副主席,最近她牵头设立了国内规模最大的西藏文化网站──西藏网。她想利用这个“巨大资料库、超级阅览室”,将西藏文化借助网络这个第四媒体传播出去。 去年以来,西藏自治区旅游局、西藏电信部门以及西藏文学艺术联合会等单位纷纷上网,关于西藏的网站在全国乃至全世界层出不穷。“网络风”悄然刮向被视为落后、闭塞的“世界屋脊”,并有愈演愈烈之势。 西藏网站方面的专家、新华社《半月谈》(内部版)编辑张继新将国内众多的西藏网站分为以下几大类型: ──个人网站。主要由到过…  相似文献   

5.
1991年,西藏和平解放40周年期间,记者曾前往西藏采访。七年后,记者再一次踏上雪域高原这块神奇而富有活力的土地,深深为西藏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所震撼。记者为此专访了新近当选的西藏自治区主席列确。问: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已召开了四年,它对西藏具有里...  相似文献   

6.
说明:我们根据有限的资料,编制了部分西藏地名的藏文、汉文、英文对照,按地区排列,附以历史曾用名及经纬度。一、此《地名表》所根据的英文地图和资料有,以下几种:1,(TIBEANDADJACENTCOUNTRIES)(西藏及其周边国家图)(1938年);(北京图书馆藏)2,《PARTOFTIBET}  相似文献   

7.
’95干部新流向:到西藏去!中组部/人事部/统战部要为西藏选派干部今年2月,中央组织部和人事部召开了为西藏选派干部工作会议,17个省(市)和中央、国家部委47个干部管理部门以及承担支持干部任务的干部、人事部门负责领导参加了这次会议。首批承担选派干部任...  相似文献   

8.
自古以来,尼泊尔同西藏就有了贸易往来,尼泊尔向西藏出口木材、药材、酥油、大米等,西藏向尼泊尔出口绵羊、牦牛、麝香、金、银等,边境贵易十分活跃。近年来,特别是1991年底,尼中边境口岸全面开放后,两国贸易呈现了新的景象。目前,尼中边境贸易主要有三种形式:1.尼泊尔同西藏之间,在30公里长的边民集中地带和17个通商口岸进行无许可证的传统贸易;2.1991年9月,两国签署贸易协定后,双边贸易70%通过物资,30%通过外汇交易;3.尼泊尔同第三国之间的交易。1986──1987财政年度,尼泊尔同西藏之间的贸易总额为3.022亿卢比;19…  相似文献   

9.
张云 《中国民族》2023,(11):12-13
<正>11月10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的实践及其历史性成就》白皮书,系统展现了党的十八大以来西藏以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为引领,在全国人民大力支持下,团结奋斗,各项事业取得的全方位进步、历史性成就以及积累的宝贵经验。西藏始终坚持增强“四个共同”思想,即各民族共同开拓辽阔的疆域、共同书写悠久的历史、共同创造灿烂的文化、共同培育伟大的精神,厚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西藏是各民族共同开发的,西藏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  相似文献   

10.
今日西藏人的衣食住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被称为地球“第三极”或“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山系众多,海拔高峻,20世纪初著名的探险家斯文·赫定将其描述为“在我们星球表面上能够见到的最大的地壳隆重起。” 也就是说,是“天”让“地球上高耸起这么一块大地,以它的高构成了与周围低地相区别的生活环境、产生了一个独特的文明”。一位过去的西藏学者如是总结西藏社会在接触现代文明之前的大体形态:“简单地说,西藏存在着四种主要的生活方式:河谷地带的农民;山区的游牧民;成年累月地奔波、向人们提供各种生活用品的商人;此外,就是喇嘛。”诚然,这里概括的是西藏历史上…  相似文献   

11.
一位哲人曾经说过:人不一定能够使自己伟大,但一定可以使自己崇高。那些“老西藏”们,正是如此。在庆祝西藏民主改革40周年的时候,长篇小说《雪域》出版了,这是作者蔡英同志奉献给西藏人民的一份最好的礼物。作品一开篇,就在读者面前展示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讲述了一个曲折动人、感人至深的故事。小说的故事情节不复杂。60年代末,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的汉族学生韩朝阳,自愿到西藏,在某县从事畜牧兽医工作,后来担任县政府牧业科副科长。正当这个年轻的大学生满怀热情,决心献身于建设社会主义新西藏的壮丽事业时,史无前例的“文化大…  相似文献   

12.
西藏:有了发展的新思路从雪域高原上传来的消息是令人鼓舞的,而《人民日报》的话更明确:在抓稳定的同时,西藏自治区在经济发展上有了自己的思路。党的十四大和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以来,西藏自治区在全国人民的支持下,依靠藏族人民和其他各族人民,坚持以经济建...  相似文献   

13.
从评论对象(或客体)的角度来分类,2001年度西藏文学评论大致有三类:1、单独文本赏析式评论;2、文学倾向、作家群——文学思潮综述式评论;3、作者——文本双向式评论。②评论涉及的范围较为广泛。从评论的文章数量上看,也极为可观。仅11月份之前发表在《西藏日报》上的就有28篇,《西藏文学》14篇,《西藏文艺》9篇,《西藏2001年西藏文学评论管窥大学学报》2篇,其他诸如《雪域文化》、《山南文艺》、《珠穆朗玛》、《羌塘》、《群众文艺》、《西藏法制报·副刊》等报刊杂志上亦时有刊登。但是,蜕去表面的喧嚣与…  相似文献   

14.
1965年西藏自治区成立,脱胎于封建农奴社会的西藏,如今正以高速增长的经济和崭新的社会面貌屹立在祖国的西南边疆,占西藏人口和经济总量80%的农牧区经济更以辉煌的发展成就迎来了世界人民对西藏的再认识。一、事实胜于雄辩──几组数据的提示曾经有人断言:世界上最贫穷落后的人类分布在喜玛拉雅山的南北侧。因此,在世人眼中,西藏就是贫穷落后的象征。应该承认,在封建农奴制的旧西藏,经济是相当原始和落后的,劳动人民的生活是极度贫困的。但是,1959年平叛改革废除了封建农奴制以后,这种历史就一去不复返了。尤其在1965年以后,西…  相似文献   

15.
苦与乐:在西藏班做“褓姆”杨亮我是沙市六中的一名普通班主任,在教育园地里,已耕耘了十七个春秋。在这十七年中,有近十年是任西藏班的班主任。西藏学生十一、二岁就来到内地读书,这个年龄,沙市小孩还正在父母膝头撒娇哩!可他们已远离父母和亲人,一来就是四年不回...  相似文献   

16.
梁杰皓 《西藏研究》2023,(4):1-9+155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西藏工作作出了科学部署和深远谋划,为西藏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总书记关于西藏工作重要论述中蕴含三个层面的科学思维:从宏观布局上看,体现了高瞻远瞩的战略思维、立足全局的系统思维;从原则要求上审视,体现了明确中心的党建思维、防患未然的底线思维、以人民为中心的民本思维和蹄疾步稳的辩证思维;从贯彻落实上考察,体现了突破常规的创新思维、依法而治的法治思维、实事求是的精准思维。深刻把握和灵活运用这些科学思维方法,对于促进西藏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涵和实践意蕴。  相似文献   

17.
国内外目前尚无一部中国测绘史问世,西藏测绘史更属空白。与测绘接近的有制图学,地形学,绘图等词。西藏的测绘事业始于何时?《当代中国的西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下册对于解放前西藏的测绘事业只有以下一段定论:“解放前,西藏基本上没有测绘事业。只在康熙年间,清政府在西藏进行过一些粗略的地图草绘;五世达赖时期,西藏地方政府派人去英国学习测绘,回藏后在雅鲁藏布江一带测绘地形图。英国侵略西藏时,曾在雅鲁藏布江以南测绘过十分粗糙的地形图。”当代中国丛书中的《当代中国的测绘事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  相似文献   

18.
再探西藏的双语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刊曾于1987年第四期上发表了作者题为“关于西藏两语教学问题的探讨”的论文。作者根据最近十年来所获得的新材料和西藏双语教学的新情况,补充编写了此文。包含如下四个内容:(1)我之“双语教学”观;(2)西藏藏汉双语教学的历史状况;(3)西藏藏汉双语教学的现状;(4)我对西藏双语教学的看法。  相似文献   

19.
拉萨回民教育琐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回民大辞典》一书载:“据传公元十一世纪左右即有穆斯林入藏。随着各民族交往,居住在陕、甘、青、川等地和克什米尔以经商传教为主的穆斯作,跨越山川河流到雪域高原,遂与当地藏族通婚,形成西藏回族,故西藏有近80%的回族具有藏族血统。”西藏自治区文物管理委员会编写的《拉萨文物志》又载:“拉萨大清真寺建于康熙五十五年(1716),最初规模不大,建筑面积只有200多平方米。到乾隆五十八年(1793)平定了廊尔略以后,大清真寺进行了维修和扩建。”从这些记载看,拉萨回民在藏约有900年的历史,清真大寺有近300年的历史。西藏…  相似文献   

20.
长期以来,对于西藏有无冶金业,人们争议颇多。许多人认为西藏本地不产金属,没有冶金业。比如:中央民院研究部1955年编的《西藏社会概况》载:“……铁器业也极不发达,一方面由于西藏本地以前不产铁,生熟铁都由外面输入,价钱很贵;另一方面是从事这种工艺的人很少。”(该书25页)《卫藏通志》也载:“藏地素不产铜,向来成造佛像,仅用巴勒布商人贩来铜器销毁铸造,……若有不敷,再赴塘西南二十里路程,云南所属之吉当着地,收买熟铜。……藏地山上并无林水,偶有些小柴枝,炭质脆薄,不能烧烧生铜。”(该书325页)那么,诸如其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