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钱茜  徐凯 《中国管理科学》2020,28(11):35-42
关联信用风险是指某些企业违约,导致与其存在关联关系的企业违约或违约可能性增大的这类信用风险。企业家的社交关系会影响企业之间关联信用风险的传染效应。本文利用双层网络刻画企业家和企业所形成的耦合网络,分析企业家的社交关系对关联信用风险传染的影响路径,构建双层网络中关联信用风险的传染模型,并考察企业家社交网络和双层网络的结构等因素对关联信用风险传染效应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企业家的社交关系是影响关联信用风险传染的重要因素;企业家社交-企业关联双层网络的拓扑结构也会影响关联信用风险的传染效应;提高双层网络的相似度,可以抑制关联信用风险在关联企业网络中的传染。本文的研究进一步拓展了信用风险的研究视角,为银行等金融机构对信用风险的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2.
企业集团成员企业间基于业务关联、技术关联和财务关联的相互联系,构成了企业信用风险传染的重要渠道。金融机构如果缺乏对企业集团成员企业间信用风险传染的管理和防控意识,其后果可能是金融机构信贷资产遭受巨大经济损失。本文基于尾部相依性的视角构建动态协变量Joe-Clayton copula模型,实证分析企业集团成员企业信用风险传染问题。研究发现,信用风险在企业集团成员企业间存在传染效应,且这种信用风险传染效应呈现一定的动态特征;宏观经济因素和微观公司经营能力、财务状况对企业集团内部不同组别子企业间信用风险传染效应的影响从重要性程度和作用方向两个维度上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3.
关联信用风险及其传染是现代信用风险管理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本文基于复杂网络的平均场理论,运用传染病模型刻画关联信用个体之间关联信用风险的传染机制;并考虑潜伏期和感染期均具传染性的双重传播路径,分析了网络中关联信用风险传染的稳定状态;进一步,在一般关联信用个体网络环境中,探讨了关联信用风险传染的影响因素对稳定状态的影响。研究表明:关联信用风险传染的临界值和网络结构有关,与潜伏期和感染期呈反向变化,与潜伏个体和感染个体的相互转化率呈同向变化,与潜伏期传染率和感染期传染率呈同向变化;稳定状态时潜伏个体密度与潜伏期和传染率呈同向变化,与感染期呈反向变化;稳定状态时感染个体密度与感染期和传染率呈同向变化,与潜伏期呈反向变化。本文的研究丰富了信用风险的研究范畴,为企业和银行等信用个体管控信用风险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4.
基于资产负债表关联的银行系统性风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61家银行2009年年报数据对基于资产负债表关联的银行间市场双边传染风险进行研究,从信用违约和流动性风险角度对传染路径和资本损失进行估测,并深入分析银行间市场的不同结构对传染效应的影响,此外,本文还应用负二项式计数模型对系统重要性银行和易被传染银行的微观特征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得出:(1)在“完全分散型”市场结构假设下,我国银行间市场传染性风险极小;当考虑交易主体集中度并假设“相对集中型结构”时,系统性风险和传染效应将上升;当考虑违约风险和流动性风险联合冲击时,资本损失和风险传染的范围显著扩大.(2)大型国有银行处于银行间资本流动的中心环节,尤其中国银行和工商银行是传染风险发生的重要诱导来源.(3)影响银行在拆借市场中系统重要性的因素有银行类型、资产规模和风险头寸;而影响银行易受传染性的因素有银行类型、资本充足状况和风险暴露程度.  相似文献   

5.
制造业由于其内部企业众多,与其他行业交易来往密切,形成了错综复杂的关联关系,导致信用风险在其中具有明显的传染性。本文基于现有的研究,以知识图谱作为研究工具,从新的角度探讨了制造业信用风险传染。首先,本文构建了所需的企业股权关系知识图谱;然后,基于构建的知识图谱进行信用风险传染路径分析,针对得到的直接、间接信用风险传染路径,建立不同的风险传染模型;最后,通过蒙特卡洛模拟实验,发现在直接持股情况下,信用风险传染强度不仅和持股比例有关,也随着正常企业资产负债率、(失信、正常)企业资产规模比以及企业资产价值相关系数的增加出现增长的趋势;而在间接持股情况下,目标企业信用风险传染强度随着中间企业资产规模、中间企业资产负债比、中间企业-失信企业持股比例、目标企业资产负债率的增加出现增长趋势;但是受失信企业资产规模、目标企业-中间企业持股比例、资产价值相关系数的影响较小,并没有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信用风险转移(Credit Risk Transfer,CRT)网络中信用风险传染已逐渐成为学术界和政策制定者关注的热点。本文基于熵空间交互理论,将CRT网络中银行和投资者之间空间距离与非线性耦合、银行的信用风险转移能力与投资者的风险偏好相结合,建立了CRT网络信用风险传染的熵空间模型。通过数值模拟和对参数的敏感性分析发现,模型可以很好地反映银行和投资者之间的空间距离与非线性耦合、银行的信用风险转移能力、信用风险在投资者节点上的集中程度、投资者的风险偏好和风险承受能力对CRT网络信用风险传染效应的影响机制。研究同时发现:CRT网络信用风险传染具有"本地效应"和"关联抑制效应"。  相似文献   

7.
吴革山 《经营管理者》2009,(22):131-131
供应链金融是将供应链上的相关企业作为一个整体,根据交易中构成的链条关系和行业特点构建融资方案,将资金注入弱势中小企业,并为大型企业提供资金理财服务,从而解决供应链中资金分配不平衡问题,提升整个供应链的企业群体竞争力的一种金融创新产品。本文针对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的影响因素及成因,提出了基于信用利差期权的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管理方法。  相似文献   

8.
供应链融资可以提高中小企业的信用水平和贷款能力。考虑单一核心企业和单一零售商构成的二级供应链,产品市场需求为典型的报童模型,给出了供应链信用和信用乘数的概念,建立了考虑供应链信用水平的银行质押率决策模型,得到供应链存货质押融资情况下银行的最优质的押率,研究了信用乘数、存货质押量、回购价、回购率、银行的损失规避程度等诸多要素对银行质押率的影响。研究表明:供应链融资情况下的最优质押率高于零售商单独融资情况下的最优质押率;一定条件下,银行质押率与核心企业信用乘数、回购参数正相关;质押率和存货质押量、银行风险厌恶程度负相关;举例并进行了灵敏度分析。  相似文献   

9.
信用违约互换(Credit Default Swap,CDS)作为银行信用风险缓释的重要工具,也是信用风险传染的重要渠道。因此,考虑到CDS抑制效应与传染效应的双重作用,本文构建了一个含有CDS网络交互作用的银行间信用风险传染模型,并运用计算实验与仿真模拟分析了在不同网络结构下银行网络信用风险传染与CDS网络抑制率,以及CDS网络信用风险抑制效应与银行网络传染率之间的关系,以及信用风险传染下银行网络和CDS网络的演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银行网络的信用风险传染阈值与CDS网络抑制率呈单调递增的正相关系。而且,与同质网络结构相比,异质网络结构下的银行网络信用风险传染阈值相对较小。(2)CDS网络的信用风险抑制阈值与银行网络传染率呈单调递增正相关关系。而且,与同质网络结构相比,异质网络结构下CDS网络的信用风险抑制阈值明显较大。(3)银行网络最终破产规模与CDS抑制率呈单调递减的负相关关系。而且,异质网络结构下的银行破产规模要大于同质网络结构下的银行破产规模。(4)CDS网络破产规模与银行传染率呈单调递增的正相关关系。而且,同质网络结构下的CDS网络破产规模大于异质网络结构下的CDS网络破产规模。  相似文献   

10.
本文针对零售商的资金约束问题,研究了风险规避的供应商如何通过设计信用契约影响零售商的融资结构。构建了包含供应商、零售商以及银行在内的供应链融资模型,给出了供应商的最优信用契约决策、零售商的最优库存决策以及银行的最优利率决策。进一步分析了供应商的风险规避程度对最优信用契约决策的影响。研究表明:当供应商的风险规避程度低于某个临界值时,供应商偏好提供全额信用,从而零售商的融资结构为单一的交易信用融资;而当供应商的风险规避程度高于该临界值时,供应商偏好提供部分信用,从而零售商的融资结构为组合融资。最后,通过数值算例验证了本文的结论。本研究一定程度上丰富了现有供应链金融的理论研究,为供应链核心企业与银行的决策提供了依据与参考。  相似文献   

11.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关联信用风险在关联企业之间普遍存在,寻找有效的风险管控策略成为关联信用风险管理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本文结合传染病模型和复杂网络理论,探讨了管控策略对关联信用风险传染及关联企业网络稳定的影响。研究表明:关联信用风险的传染导致关联企业网络最终趋于不同的稳定状态,当关联企业网络处于有风险稳定时,通过管控策略可以使其达到无风险稳定;当关联企业网络处于无风险稳定时,通过管控策略可以缩短网络达到无风险稳定的时间,且能降低关联信用风险传染过程中感染企业出现的峰值;在一定条件下,救治策略相较于免疫策略对关联信用风险的管控有更高的效率。  相似文献   

12.
郭捷 《中国管理科学》2020,28(6):137-145
基于包括供应商、平台和消费市场的三层供应链网络结构,利用变分不等式刻画均衡态时在线旅游供应链网络各成员的最优经济行为,以及平台交易安全风险控制投入对供应链平台企业、供应链整体的风险水平和期望收益的影响。研究发现,在平台企业风险控制投入相同情况下,平台和消费市场的产品交易数量和价格大致相同,验证了模型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其次,随着交易安全风险控制投入的增加,平台自身交易安全风险下降,供应链网络整体的交易安全水平和交易数量上升,但平台自身的期望收益下降。最后,随着更多的平台加入,平台的期望收益下降,市场需求价格下降,消费者获利。但部分平台企业的搭便车行为,会导致供应链整体的交易安全风险水平上升。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一种供应链融资模式,保兑仓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重要方案,其借助核心企业的信用,提升了中小企业的信用状况,使得中小企业更容易获得银行的资金支持。然而,随着市场状况的恶化,很多中小企业倒闭,核心企业承担大额银行贷款的连带赔偿责任。本文研究由单一的零售商(中小企业)和制造商(核心企业)组成的供应链中,考虑零售商的破产概率,由银行控制货权,供应商对剩余产品进行一定比例的回购,零售商以银行提供的承兑汇票作为结算工具进行融资的情况下,分析了零售商的最优订货量、供应商的最优回购率和银行的最优贷款利率的决策。并通过算例得出回购率的提高能鼓励零售商订货,提高供应链的利润。但是,回购率对银行利润的变动很大程度上受零售商破产概率影响。较高的回购率刺激信用良好的零售商提高订货量会增加银行的利润,对信用较差的零售商来说,订货量的提高会使银行遭受损失的可能性提高,期望利润反而降低。所以,银行在提供保兑仓融资时,不仅要关注中小企业和核心企业的信贷偿还能力,还要加强贷款资金的监管,关注保兑仓融资的风险。  相似文献   

14.
委托监管模式、物流银行模式和统一授信融资模式是存货质押融资的几种主要模式,本文采用EOQ模型研究了这三种融资模式下供应链成员的决策和收益情况,并分析了这三种融资模式中制造商与物流企业参与融资的条件。通过对融资模式进行比较分析,论文指出了融资模式对供应链成员收益的影响。主要研究结论指出,在质押率和融资利率的特定区域内,物流企业和制造商同时愿意参与质押融资。由于在统一授信模式中,银行的日常的运营成本比委托监管模式低,银行获得比委托监管模式更多的利润。在选择融资模式时,银行更偏好于统一授信模式。对于物流企业来说,若统一授信模式中物流企业的沉淀资金收益率大于银行的利率,它的利润要比委托监管模式更多,否则要少于委托监管模式。本文的研究结论为存货质押融资业务的模式选择提供了一些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5.
针对由单一公司和受资金约束单一农户组成的农产品供应链中融资难问题,考虑政府补偿公司预付货款损失及农产品产出随机性,分别构建了贸易信用下农户有、无破产风险的供应链博弈模型,并对比分析农户最优决策,最后探讨了政府补偿对社会福利及供应链的价值创造。研究表明,灾害年投入产出率越小,农户有破产风险的供应链决策模式对农户越有利;政府补偿策略不仅可化解公司预付货款损失风险和创造更多社会福利,还能激励农户制定更合理生产投入量,并提升供应链效率,且在一定条件下还可达到集中决策下最优期望利润水平,为供应链创造更多价值。  相似文献   

16.
为考察商业信用融资能否缓解企业风险,以中国A股上市制造业企业为研究样本,从规模与周期双重角度实证检验商业信用融资对企业风险的作用机制。研究表明:商业信用融资规模通过影响企业融资约束和库存持有,对企业风险产生非线性影响;立足市场交易角度,商业信用融资周期与企业风险呈现负相关关系;并且企业所有制不同会使商业信用融资规模和周期对企业风险的影响产生异质性。进一步研究发现,企业供应商集中度越高,商业信用融资规模对企业风险的影响越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