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基于代理成本的企业隐性知识管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虹  黄瑞华 《中国管理科学》2004,12(Z1):122-125
企业知识管理中,最难的是对隐性知识的管理.本文首先分析了隐性知识管理存在代理成本的原因,其次探讨利润共享与知识主体的风险规避态度、努力程度及闲暇偏好等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指出代理成本与隐性知识主体的努力程度呈反向关系,与闲暇偏好程度成正向关系.从而设计有效的知识管理激励机制提供理论依据,以加强隐性知识管理.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供应链中提出基于时间价值的激励契约设计理论,研究了在信息对称和不对称情况下,供应链企业中制造商如何对供应商设计多期最优激励机制来达到防范道德风险的问题。在信息对称的情况下,帕累托最优水平可以达到,制造商支付给供应商固定工资,且制造商支付给供应商的固定工资与供应商的努力成本系数呈负相关,与供应商的能力、最大保留收入呈正相关;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帕累托最优合同无法实现,制造商必须付出代理成本。当制造商与供应商合作期限无限长时,制造商的期望收益现值总额与激励成本现值总额分别趋近于一个定值。  相似文献   

3.
将风险企业家的努力分为显性努力和隐性努力,基于不同努力类型建立了完全理性下的风险投资委托代理模型,在此基础上,将行为经济学的公平偏好植入到风险投资激励模型中,并针对不同情况进行建模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如果风险企业家具有显性努力时,公平偏好系数对激励系数、风险企业家的努力水平和风险投资家的努力水平都没有影响;如果风险企业家的努力是隐性努力,风险投资家需要给予风险企业家下项目收益分享(激励系数大于0),并且如果风险企业家具有公平偏好心理,那么风险投资家支付的项目收益分享比例要大于完全理性下的项目收益分享比例,风险企业家和风险投资家都会降低努力水平,但风险企业家获得的实际利润是最多的.同时,风险企业家的公平偏好嫉妒系数越大,获得的实际利润也越大,但风险投资家的实际利润与公平偏好嫉妒系数负相关.最后,利用仿真模拟对理论结果进一步分析和检验.  相似文献   

4.
在理性约束下供应链知识共享是一种囚徒困境。通过构建博弈支付模型,本文分析了成员企业在知识共享过程中的决策行为,提出可通过改变供应链成员企业的偏好、使用显性合同、利用隐性合同、进行重复博弈等方法改变原有博弈结构,创造新的激励机制,在满足成员个人理性前提下实现供应链整体的理性,使知识共享走出囚徒困境,实现供应链知识共享的帕累托最优均衡。  相似文献   

5.
代理人间具有竞争关系的薪酬激励机制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销售系统中存在着典型的信息不对称情况:委托人(公司)对代理人(销售人员)的努力程度具有不对称信息,委托人不能观测到代理人努力程度,因而常根据销售业绩来制定薪酬激励机制.本文研究销售系统中具有多个代理人且代理人之间存在竞争关系的委托代理问题.在假设市场最终需求对努力水平敏感,且某代理人努力水平提高时,他可以在开拓市场的同时,吸引对方顾客的条件下,建立了具有多代理人且代理人间存在竞争的委托代理模型.得到当努力成本、风险规避度、产出不确定性越大,代理人的风险分担越小,利润提成越低,越倾向于取得固定工资;竞争程度越高,代理人的努力程度也随之提高;利用代理人之间的竞争可以使委托人获利等结论.  相似文献   

6.
本文阐述了图书馆隐性知识的内涵、特点及开发利用的意义,分析了图书馆隐性知识的结构类型,提出了构建图书馆知识管理平台、建立合理的组织结构、知识共享机制、激励机制、创新激励机制、建立有利于隐性知识流动、转化的氛围等,以充分开发图书馆的隐性知识.  相似文献   

7.
在分析技术联盟知识转移特征基础上,运用委托代理理论构建技术联盟知识转移激励模型,并提出相关研究假设,以技术联盟中知识转移方企业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方法,探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知识转移方特质和外部不确定性对激励的影响以及知识转移方努力水平的影响因素,使用SPSS 16.0对问卷进行信度和效度分析,运用线性回归统计方法验证研究假设。研究结果表明,在知识转移方特质中,努力对产出的影响程度与激励呈正相关关系,知识转移方的风险规避度与激励呈负相关关系,外部不确定性对激励的影响不显著;知识转移方努力水平的影响因素中,知识价值与知识转移方的努力水平正相关,努力对产出的影响程度与知识转移方的努力水平显著正相关,显性激励与知识转移方努力水平的相关关系不显著。  相似文献   

8.
非对称信息和风险态度成为影响供应链协调的重要因素,而契约机制设计是实现协调的一种方法。本文在双边成本信息不对称情形下研究供应链契约机制的设计问题。考虑了由一个风险中性的供应商和一个风险规避的销售商组成的二级供应链,供应商和销售商分别拥有私人的生产成本信息和销售成本信息。在分散决策下,供销双方为获得更好的私人利得从而有隐藏信息的动机。为实现信息的真实揭示,文中引入了利他委托人这一概念,从而供应链成为协调主体。借助AGV机制思想,设计了具有激励性质的转移支付,并且基于均值-方差方法建立了非对称信息下的供应链模型。我们发现销售商风规避度在一定范围时,所设计的激励机制能够实现供销双方信息的真实揭示,但并不能完全保证双方的事后非负收益。为解决这一问题,给出一种以期望信息租金比为基础的事后收益分配规则,设计了补偿参数。结合转移支付和补偿参数,提出了一个契约机制。我们发现当销售商风规避度不超过上界kr时,该机制能真实的揭示信息,并且能够保证供销双方的事后合理的收益分配。此外,当供销双方真实揭示信息时,风险规避度较大的销售商组成的供应链有更低商品交易量和供应链收益。最后,给出数值算例,验证信息揭示的激励有效性并对风险规避度进行敏感性分析。本文的研究将对双边不对称信息下的供应链管理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9.
基于职业观念的隐性激励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员工现在的努力水平和能力水平要影响现在的绩效水平,员工的绩效水平要影响市场对于其能力的判断,进而影响其将来的报酬,这就是典型的隐性激励机制,即职业观念。将员工的报酬建立在纯粹的产量水平之上的激励机制是显性激励机制。职业观念和显性激励机制对于员工的激励表现为替代关系,所以应当对员工的激励进行总体优化。年轻员工的职业观念较强,因此可以放松对年轻员工的显性激励,临近退休的员工,其职业观念已经大大弱化,应将其报酬更多地建立在当期的绩效水平之上。  相似文献   

10.
本文聚焦存货质押模式下银行与第三方物流(3PL)间的委托代理关系,将3PL公平偏好和能力信息不对称作为重要因素纳入委托监管契约机制设计中,探究二者对银行和3PL决策行为及效用的影响。结果表明:(1)相较于完全理性,3PL的公平偏好提高了物流企业承担的损失比例和付出的努力水平,且均随公平偏好程度的提高而不断增加;(2)相较于能力信息对称,3PL能力信息的不对称降低了物流企业承担的损失比例和付出的努力水平;(3)忽视3PL的公平偏好行为会损害银行的利益,特别是在3PL能力信息不对称情况下,银行提供的合同菜单将无法实现有效的信息甄别;(4)当银行考虑3PL公平偏好,则无论其是否存在公平偏好,能力信息对称时3PL只能获得保留效用;而当能力信息不对称时,3PL能够获得信息租金,且随3PL公平偏好程度和能力水平的提高而增加;(5)当3PL能力信息不对称且行业公平收益水平较低时,公平偏好的存在能够同时增加3PL和银行的期望效用,实现“双赢”。研究结果可为存货质押模式下3PL的激励机制设计问题提供理论依据和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1.
为了有效解决云制造创新生态系统知识共享不通畅的问题,分析不同情况下,关键因素对创新主体策略选择的影响及演化路径。基于有限理性和利益最大化原则,运用演化博弈理论,分析云制造服务集成商与供应商在知识共享激励过程中的策略选择,得出不同参数限制条件下的演化均衡策略,并对知识共享激励这一动态合作过程进行演化稳定性分析。研究表明:①云制造服务集成商的知识存量转化的收益、知识共享意愿、对供应商的信任程度、激励成本越大,云制造服务供应商的知识吸收能力越大,系统越倾向于向(不激励,参与)的路径演化;②云制造服务供应商的知识共享成本越大,系统越倾向于向(激励,不参与)的路径演化;③云制造服务供应商缴纳的罚金越大,系统越倾向于向(激励,参与)的路径演化。依据以上研究结论,提出了一些提升云制造创新生态系统知识共享绩效的对策建议,为云制造创新生态系统成员间的知识共享提供了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2.
客户企业在实施SaaS(软件即服务,Software as a Service)云外包时,面临因效率参数不可观测所引发的云服务提供商(Cloud Service Provider,CSP)道德风险问题。针对该问题,以激励机制设计方法为基础,以客户企业期望收益最大化为目标,在服务产出为公共信息,而效率参数信息为CSP私人信息下研究如何通过外包合约的设计诱使CSP显示出真实的信息,并付出最优的努力水平。研究表明,最优努力水平、服务报酬支付是效率参数的减函数;客户企业向CSP提供的最优合约可以用线性合约表示;在由固定服务报酬及收益共享构成的线性合约中,效率参数与固定服务报酬支付正相关,与收益共享系数负相关。  相似文献   

13.
李志宏  赖文娣  白雪 《管理学报》2012,9(10):1495-1504
在继承前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高校科研团队隐性知识共享的综合理论分析框架,构建了高校科研团队隐性知识共享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并进行了仿真.仿真结果表明,模型较好地反映了高校科研团队隐性知识共享的现实情况,根据仿真结果所做出的应用分析对促进科研团队中成员参与隐性知识共享,提升科研团队的知识积聚效应和创新能力具有较好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Drawing upon a knowledge-based view of the supply chain, this study analyses the antecedents and consequences of tacit and explicit knowledge transfer, from the supplier's standpoint. The proposed conceptual model is tested using survey data from a sample of 218 Canadian manufacturers. Results show that the exchange of tacit and explicit knowledge in the context of a relationship between a supplier and a customer has a positive impact on the supplier's operational performance. As expected, tacit knowledge exchange appears to have a stronger impact on performance than explicit knowledge exchange. Results also confirm the importance of the level of integration and inter-firm trust for the exchange of both types of knowledge. Although many studies of knowledge transfer in the supply chain have been published to date, no empirical study has specifically examined the simultaneous effect of both types of knowledge.  相似文献   

15.
李治  孙锐  王伟  袁圆 《中国管理科学》2020,28(9):106-114
目前,一些与激励机制有关的研究开始在供应链内部知识转移中展开,但通常仅考虑对知识供给方的激励而忽略了对知识供给方的监督,致使激励效果受到限制。为解决此问题,采用数学建模与计算机仿真分析方法,通过引入监督信号,在供应链内部成员间知识转移基本激励模型的基础上,分别建立供应链上下级和同级成员间知识转移激励模型。研究发现,采用监督信号后,无论是上下级还是同级成员之间,供应链内部知识转移的收益水平和转移效率均得到了提升,但相比同级成员,供应链上下级成员间知识转移的收益水平和转移效率更高,收益更大。研究成果能为供应链企业有效开展知识转移活动和提升供应链竞争能力提供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16.
我国知识型员工知识转移的动机实证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本文在对上海、北京、广州等地区10余家知名高科技企业的428名知识型员工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分别用SPSS11.0、LISREL8.2统计软件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证明我国企业知识型员工知识转移的动机包括:个人利益、兴趣动机、个人成就感和组织情感四维度结构,最后,通过相关回归,将以上四维动机对知识转移行为的影响力进行了分析,对我国企业内部知识转移激励机制的设计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组织学习与知识转化的关系及IT对二者影响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丹  郭迟 《管理学报》2009,6(5):678-683
基于组织学习与知识管理理论,将组织学习过程的4I模型与知识创新的SECI模型进行整合与扩展,探讨了组织学习的个体、团队及组织3个层次与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2类知识形式的对应关系,以及组织学习过程与隐性-显性知识相互转化过程的动态匹配关系.与以往研究中将知识转移、共享与扩散作为一个知识的单向传递过程所不同的是,认为知识转化是一个螺旋上升的循环过程,是包含知识创新的持续学习过程,而IT将促进组织学习与知识转化的结合.最后,通过一个案例分析以展示IT对企业组织学习与知识转化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8.
王梅  王文平 《管理学报》2012,(4):570-577
依据创新能力对集群升级内涵进行了诠释。根据知识和社会关系水平将集群升级转化为由社会网络、显性知识网络和隐性知识网络互动的超网络。运用变分不等式理论和最优化问题的关系,求得网络的洽合流和超网络的均衡状态。探究了集群规模、数量等变动所导致的网络中流和超网络均衡状态的变化,直至最终实现集群升级。最后结合案例分析网络互动的现实意义及今后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9.
隐性知识及其传播是形成现代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基础。本文首先构建了包含学习者、传播者和免疫者三类传播主体,且考虑遗忘机制的企业隐性知识传播SIR复杂网络模型;其次,对模型进行稳态分析,从而计算出隐性知识在企业传播开来的传播率阈值λc,当隐性知识传播率λ>λc时,考察的隐性知识能够在企业内部传播开来,否则考察的隐性知识将在企业内部逐渐消失;最后,应用Matlab对模型参数进行仿真研究。研究发现:企业内部隐性知识传播受到遗忘因素和网络结构的影响,在网络结构确定的情况下,遗忘率越大,企业内部隐性知识的传播越缓慢,甚至逐渐消失。为了提高隐性知识传播效果,企业应该定期进行干预培训,降低遗忘机制对隐性知识传播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邓春平  毛基业 《管理评论》2012,(2):131-139,176
离岸IT服务外包是一个知识密集过程,从海外客户到国内供应商的有效知识转移是成功的关键。然而,针对客户的不同控制模式和供应商的吸收能力对显性和隐性知识转移的不同影响,以及这两种知识转移对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还极其有限。本文基于一项问卷调查,发现客户的正式控制对显性知识转移的影响比非正式控制的作用更强。隐性知识转移比显性知识转移更依赖于供应商的吸收能力,显性知识转移对隐性知识转移有积极促进作用。研究还显示,正式控制对离岸IT服务外包绩效有直接影响,但知识转移对外包绩效的影响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