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9 毫秒
1.
策略消费者的行为越来越受到厂商的重视,本文在假设消费者为风险规避型,对商品评价异质,考虑策略消费者和非策略消费者并存的细分市场上,比较两阶段定价和单一定价的优劣,研究限量策略实施的条件,进一步扩展至厂商能同时决定库存和价格的情况。研究表明消费者为风险规避型时,两阶段定价策略优于单一定价策略;策略消费者所占比例越大,消费者风险规避程度越高,第二阶段价格折扣越大,厂商越青睐限量的两阶段定价策略。此外,制定适度的价格折扣才会使厂商增加利润,过度的折扣竞争对厂商和消费者都没有好处。  相似文献   

2.
考虑消费者版权意识差异的信息产品定价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消费者的版权意识差异将消费者细分为伦理消费者和普通消费者,研究了信息产品垄断厂商的最优定价策略及其对艺术创作者的影响。研究表明:垄断厂商的最优定价因消费者结构、市场敏感性等因素而存在较大差异,没有一个固定的定价策略。高价策略可以得到伦理消费者的支持,但当存在盗版威胁时,垄断厂商因普通消费者的价格敏感特性而面临利润损失,单位可变成本越低,利润损失越大。此外,艺术创作者的期望定价要低于垄断厂商的最优定价,提高版权费率并不能保证给艺术创作者带来收益增加,双方存在定价协调问题。  相似文献   

3.
在实际中,消费者购买耐用品时均同时获得厂商提供的质保服务,由于产品质保服务影响着消费者的产品使用效用,因此耐用品定价、质保期和产品质保服务投入是影响厂商利润的主要因素。考虑双寡头市场环境下,建立微分博弈模型讨论单位产品质保服务投入和产品质保期对双寡头厂商均衡价格的影响。结论表明双寡头厂商的单位产品质保服务投入越高、质保期越长,均衡价格越高;但单位产品保服务投入与质保服务对消费者效用影响系数的关系影响着竞争对手在均衡价格的变化趋势;劣势的低质量厂商可以通过增加单位产品质保服务投入策略或延长质保期的策略实现在均衡下与高质量厂商以同等价格销售耐用品,但劣势厂商增加单位产品质保服务投入策略要优于延长质保期策略。最后,利用数值分析进一步验证了所得结论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4.
李琳  范体军 《中国管理科学》2015,23(12):113-123
运用RFID技术来监控与管理产品,零售商可以依据记录、传递的产品实时价值信息制定更为灵活的定价和订货策略,提升自身以及供应链的利润。针对生鲜农产品在价值损耗及消费者需求等方面进行特征分析,分别在固定定价、动态定价以及带有降价时点考虑的定价三种不同模式下,构建了单周期零售商的决策模型,得到各自的最优定价与订货策略,通过分析最优策略与关键参数之间的关系,发现:价值衰减系数越大,库存成本参数越大,三种模式下的总体零售价格都越小,价格的下调幅度越大;而两个参数对降价折扣时间点的影响却截然相反。进一步,着力在最优销售价格、订货总量与利润值三个方面对三种定价策略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基于RFID技术的灵活定价模式有助于零售商获取更大的市场需求量及更大的收益。数值实验进一步验证了理论研究的结果,为生鲜农产品供应链中对RFID技术的应用以及相应定价模式的选择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在信息产品与服务竞争性市场中,信息产品及附加服务的定价策略日渐成为信息产品提供商关心的首要问题.而以往的研究多集中于单一信息产品的定价策略,没有统一考虑产品的后续服务,且假设消费者的网络外部性强度相同.分析了异质消费者和双寡头垄断市场,针对基础信息产品和附加服务的定价策略选择问题,建立了双寡头垄断市场中两个企业的捆绑销售和分别销售策略的博弈模型,使得双寡头企业通过4种局势下的策略选择实现收益最大化的定价策略.同时,将差异化网络外部性强度系数引入Hotelling模型,计算企业的需求函数和收益函数,并采用两阶段Bertrand博弈分析两个企业的定价策略和竞争行为.通过模型求解,得到4种局势下两家企业的最优定价解析解.通过数值模拟分析了潜在消费者的构成比例及市场规模对企业定价、市场占有率和最优收益产生的影响,以及不同成本和市场规模组合下企业的最优定价策略.  相似文献   

6.
供应链中基于货架空间分配的质量改进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考虑一个包含两个竞争的制造商和一个共同的零售商的供应链模型,制造商提供的产品是紧密可替代的,最终消费者对每个产品的需求与市场中产品的质量差异和该产品的货架空间相关.文中分析指出零售商的最优货架空间分配策略是使货架空间的比值等于产品在零售商总收益中的比值.文中研究供应链中的三种情况.在无质量改进的情况中,文中分析产品的货架空间和市场需求与产品的潜在需求、边际收益和货架空间弹性系数的关系.在单方质量改进的情况中,分析指出产品的最优质量改进水平和货架空间随着产品的潜在需求优势增大而提高.在同时质量改进的竞争均衡中,主要结论指出,当市场需求对质量差异的反应或者货架空间弹性系数越大,质量竞争的激烈程度提高,且制造商将采用更高质量水平;零售商和有质量改进成本优势的制造商将从质量竞争受益;质量成本劣势的制造商和整个供应链在质量竞争中受损;消费者将从质量竞争中获益.  相似文献   

7.
尽管制造商引入直播有助于提高销售,但直播也产生了相应的麻烦成本。为此,制造商是否引入直播,以及引入直播后采用何种定价策略,是迫切需要研究的问题。本文根据直播销售方式特性,捕获其对消费者需求的影响,考虑直播对消费者感知价值的提升和直播观看的麻烦成本,构建制造商直播引入博弈模型,探讨制造商的直播引入策略和定价策略。研究结果表明:(1)制造商的直播引入决策与产品平均感知价值以及感知价值变化幅度有关。(2)消费者观看直播的麻烦成本越高,直播销售的需求越低,制造商提抬高直销价格获取更高收益。制造商利润、直销需求随着消费者观看直播的麻烦成本的增加先降低后增加。(3)随着直播对于产品感知价值提升程度的增大,制造商提高直播销售价格、降低直销价格以扩大产品总需求。制造商利润随着直播对于产品感知价值提升程度的增加先降低后增加。  相似文献   

8.
考虑人的社会属性与绿色产品的象征性价值,针对绿色产品市场进入及两竞争性企业的定价策略问题,建立基于社会比较行为的消费者效用函数,通过构建传统制造商领导的Stackelberg博弈模型,分析消费者社会比较行为对市场均衡结果及环境产生的影响。研究表明:消费者社会比较程度越高,绿色产品市场进入的可能性越大,同时传统制造商越倾向于采取高定价策略,以最大限度攫取普通消费者的剩余价值;当考虑消费社会比较行为时,绿色产品市场进入对环境并不总是有利的,某些情形下,绿色产品市场进入反而会加剧环境的负担。  相似文献   

9.
水平差异产品的内生定价策略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一个存在定价策略选择下的三阶段Hotelling双头垄断模型,其中厂商可以选择采用单一定价策略或者歧视定价策略。模型的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表明厂商或者同时采用单一定价策略,或者同时采用歧视一价策略。当歧视定价的边际成本相对单一定价的边际成本不太高,或者消费乾注重产品特性差异时,厂商会同时选择歧视定价策略,尽管单一定价下厂商的利润要明显高于歧视定价下的利润;当歧视定价的边际成本相对较高或者消费者不太注重产品特性差异时,单一定价将成为厂商的最优选择。最后本文从社会最优的角度分析比较了两种这价策略下的社会净福利水平。  相似文献   

10.
基于消费者分享行为的拼团销售模式是电子商务与社交媒体有机融合下的有效营销手段之一。电子商务平台中,企业可策略性选择普通销售模式、单一拼团销售模式、混合销售模式进行产品销售。本文充分考虑消费者拼团行为的利他动机,分别构建企业采用这三种销售模式时的决策优化模型,并对模型进行求解,通过比较分析各决策模型的均衡状态,探讨企业对不同销售模式的最优选择及最优定价策略。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分析消费者构成特征对企业最优策略的影响。研究发现,消费者构成特征直接影响企业销售模式选择策略:整体而言,混合销售模式要优于另外两个销售模式,而当两类消费者对产品初始感知价值差异很高,且高价值消费者市场分布比例处于某种适中水平时,存在普通销售模式中高价策略优于混合销售策略的情形;无论采用何种销售模式,两类消费者初始感知价值差异越大或高价值消费者市场分布比例越高,均使得企业更加倾向于采用高价格策略。  相似文献   

11.
在高新科技领域,制造商往往需要面对技术优势与需求优势的选择问题,技术策略(开放/封闭)逐渐成为选择的关键。在产品需求理论的框架内,研究了制造商的技术策略问题,通过构建制造商技术策略模型,分析产品的网络外部性、规模经济效应以及新制造商对于制造商不同技术策略下最优利润的影响,进而得出制造商的技术策略、新制造商的市场进入策略及相应的市场结果。最后,文章进行了拓展,分别研究了存在多个新制造商和市场进入成本两种情况下各方策略及市场结果的变化。研究发现:(1)制造商数量对于潜在市场总需求的影响系数越大,制造商越倾向于选择技术开放策略;(2)适中的网络外部性强度和规模经济效应强度有利于制造商选择技术开放策略;(3)当新制造商数量增加时,制造商技术策略的变化方向由其初始技术策略所决定;(4)市场进入成本不会影响制造商的技术策略,却会改变技术开放策略下新制造商的市场进入策略,进而使得市场结果发生分化;(5)专利授权费会激励制造商选择技术开放策略。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构建由地方政府、企业和消费者组成的绿色技术创新系统演化博弈模型,分析了不同现实情形下系统的均衡策略演化过程,并借助系统动力学实验方法进一步研究了相关因素对系统均衡的影响。研究发现:(1)在绿色技术创新演化博弈系统所有可能的均衡策略中,只存在三个稳定的均衡策略,即地方政府、企业和消费者的策略分别为(市场规制,不绿色技术创新,购买传统产品)、(市场规制,绿色技术创新,购买传统产品)、(市场规制,绿色技术创新,购买绿色产品)。(2)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品牌收益和消费者绿色产品消费的经济收益是影响博弈演化系统最终向不同稳定均衡策略演进的主要因素。(3)在第一种均衡状态下,产品的基础价值、绿色偏好收益、绿色消费意识和产品价格等是影响消费者购买绿色产品的主要因素;在第二种均衡状态下,政策收益、规制成本及产品市场需求量是影响政府采取市场规制策略的主要因素;在第三种均衡状态下,绿色技术创新补贴系数、市场规制强度和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品牌收益是影响企业采取绿色技术创新策略的主要因素,且各影响因素对博弈主体策略选择的方向和边际的影响均存在较大差异。上述结论将为进一步完善绿色发展理论提供参考,也为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基于消费者对互补品消费习性存在的异质性,对互补品消费市场进行细分,并在上游两个制造商分别提供具有互补特性的产品,下游一个销售商同时销售这两种产品的供应链环境下研究定价均衡。根据不同目标市场选择,识别出全市场覆盖以及聚焦细分市场两种销售策略,分别对两种营销策略下的供应链产品定价进行讨论,并通过模型求解分别得到两种策略下的均衡,讨论了两个均衡解存在的条件,讨论了均衡定价随产品互补程度以及互补品相对效用比的变化情况,以及销售商在不同情形下选择的定价策略。结果表明,当互补品相对效用差异不大,且互补程度不大的时候,渠道内形成第一个定价均衡;当产品间相对效用差异大,且互补程度足够大的时候,渠道内形成第二个定价均衡。  相似文献   

14.
在绿色经济时代,绿色技术创新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途径。本文基于消费者需求偏好,在不同的政府补贴情形下,构建了包含绿色产品与普通产品生产企业的双寡头竞争模型和斯塔克博格模型,分析了企业绿色技术创新驱动因素和行动时机。研究表明:消费者环保意识有助于提升绿色产品市场份额和企业利润,而绿色产品的单位成本增加会降低其市场份额和企业利润,且绿色产品的单位成本与普通产品企业的利润呈倒U型关系;政府对绿色产品的补贴,可以促进企业绿色技术创新。补贴消费者与补贴企业两种方式下产品的市场份额和社会总福利相同,考虑到补贴的执行成本,补贴消费者更优;绿色产品生产企业作为追随者时,绿色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最高,社会总福利也最高,因此,后发行动策略是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占优行动策略。  相似文献   

15.
针对事前不确定性导致的退货问题,从消费者行为出发,建立考虑定价差异和退货风险双重因素的市场需求函数,通过Stackelberg博弈模型研究四种不同市场需求情形在不同定价模式下双渠道供应链的最优决策。在数值仿真部分,对不同情形决策之间比较、供应链收益进行比较分析。研究表明:电子渠道销售价格与电子渠道的市场基本需求成正比,批发价和传统渠道销售价格与传统渠道的市场基本需求成正比,实体店体验服务水平和传统渠道的市场基本需求的关系(线性关系)则根据某些条件而定;退货风险对供应链决策的影响与定价模式、市场需求影响因素相关;制造商偏好于定价不相等模式,零售商偏好于定价相等模式;退货风险与定价差异对供应链成员收益的影响与定价模式相关,对整体供应链收益的影响与定价模式和退货率大小有关。  相似文献   

16.
在市场需求信息不对称下,没有需求预测能力的制造商总是需要权衡实施“躺平”策略还是“进取”策略来获取下游零售商拥有的需求信息。本文考虑一个制造商和一个零售商组成的供应链,通过构建信息对称、信息推测和信息甄别三种情形下的博弈模型,分析了制造商的最优信息获取策略、不同策略和信息禀赋优势对制造商、零售商决策的影响。研究发现,无论零售商信息禀赋优势高或低,对于制造商来说,“躺平”策略为其最优信息获取策略,且在该策略下制造商更倾向于根据零售商的零售价对需求信息进行推测。而对于零售商来说,制造商选择“进取”策略时对其最有利。若制造商选择“躺平”策略,零售商则更倾向于主动披露信息,在该情形下零售商的信息禀赋优势越低对零售商越有利,越高则对制造商越有利。  相似文献   

17.
构建由政府、企业和消费者组成的绿色技术创新系统演化博弈模型,分析了不同情形下参与主体策略选择对系统均衡策略影响的演化过程,并借助系统动力学实验方法进行了实验模拟论证。研究发现:(1)在绿色技术创新演化博弈系统所有可能的均衡策略中,只存在三个稳定的均衡策略,其中,绿色产品消费的经济收益和绿色技术创新品牌收益是驱动博弈系统向不同稳定均衡策略演进的重要动力。(2)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品牌收益和消费者绿色产品消费的经济收益是影响博弈演化系统最终向不同稳定均衡策略演进的主要因素。(3)在均衡状态(1,1,1)和均衡状态(1,0,0)下,通过促进消费者采取购买绿色产品策略对绿色技术创新系统的影响更为显著;在均衡状态(1,1,0)下,促进消费者采取购买绿色产品策略对绿色技术创新系统的影响更为显著,而提高市场规制强度和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意愿的影响效果较为微弱。  相似文献   

18.
技术进步推动新产品以更快的速度进入市场,企业为了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往往会选择推出老产品的改进型新产品,以完成产品的更新换代.针对企业不断推出改进型新产品的情况,考虑双寡头环境下新老两代产品共存时的需求变动,研究改进型新产品的最优上市时间和新产品上市后老产品的最优调整价格问题,并分析改进型新产品的最优上市时间、老产品的最优调整价格与技术水平、产品价格等因素的关系.研究表明:老产品的市场潜力越大、技术水平越高,改进型新产品的最优上市时间越晚;改进型新产品的技术水平越高,其最优上市时间越早;竞争企业产品的价格和技术水平对改进型新产品最优上市时间起反向作用;改进型新产品的价格和技术水平对老产品的最优调整价格起反向作用;竞争企业产品的价格和技术水平对老产品的最优调整价格起反向作用.  相似文献   

19.
We study the product rollover strategy decision, where a firm decides whether to phase out an old generation of a product to be replaced by a new with either a dual or single roll. Our model considers a final build of the old product and preannouncement of the new, and incorporates dynamic pricing and inventory decisions. We find that the optimal price path closely follows changes in reservation price curves for the two products over time. We also identify the drivers of the rollover strategy decision, finding that lower market risk (faster diffusion, higher market responsiveness to preannouncements) and higher performance improvement for the new generation are associated with the single roll strategy.  相似文献   

20.
互联网知识付费中,知识产品价值对供需双方皆具有“隐匿性”。而网络社群作为产品体验信息的重要来源,在知识价值“显现化”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基于此,本文将社群交互因素纳入知识付费两期动态定价博弈模型,深入探讨社群学习机制对最优定价策略的影响。模型分析发现:①最优社群价格存在上限阈值,以确保营造良好社群学习氛围。②最优市场价格依赖于知识成本、消费者参与收益和知识价值后验信念,与知识价值之间呈现“非线性”关系。③知识产品一般应采取渗透式定价方式,而消费者耐心程度、社群活跃度与社群交互效率对均衡价格具有重要影响。进一步福利分析表明,互联网社群学习情境将提升提供者收益。本文揭示了互联网知识交易定价的深层逻辑:社群学习引致的“策略效应”和“信息效应”重塑了消费者行为模式,进而倒逼提供者采取适应性动态定价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