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如今,"建设幸福中国"被列入了国家"十二五规划"。幸福,已经成为当下最令人憧憬的词汇。幸福是什么?幸福是一种感觉。幸福感是人们对自己生活的主观体验和做出的一种总体的主观评价,它是衡量个体生活质量重要的综合性心理指标。一个人对整体生活的满意度愈高,体验到的积极情感愈多、消极情感愈少,个体的幸福感体验也就愈强。对于幸福的理解,每个人会有不同的感受,就像"有一百个读者,就有一  相似文献   

2.
吴晓斐 《兰州学刊》2013,(3):210-212
文章从理解什么是幸福这个概念前提出发,区分了理解幸福的两种维度。对幸福的不同理解直接关系到对幸福的不同态度和评价。从获得幸福的外在条件出发,从幸福和社会的关系去理解幸福时,我们是从社会存在层面反思当今社会人们的幸福感下降的原因;当我们从个体的主观方面去理解幸福感时,关注的是如何构建幸福感,树立起合理的幸福观。  相似文献   

3.
本文基于居民幸福感、幸福取向是和谐社会的主体动力、终极目标与深层战略的判断,运用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理论及方法,建构了城市居民幸福感测评指标模型,在大样本的"南京居民幸福状况调查问卷"调查分析基础上,对当代城市居民幸福感水平、特征及其多元影响因子进行了实证研究,进而提出了提升城市居民幸福感的主导型战略与可行性路径.  相似文献   

4.
从幸福感到幸福指数——发展中的幸福感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幸福指数是衡量社会和谐的重要指标,是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幸福的哲学源自快乐论和实现论,在心理学则表现为主观幸福感、心理幸福感、社会幸福感三种形态,在40年发展中经历了调查比较、理论解释、测量发展、社会应用4个发展阶段.现代走向显示出:相关因素从经济转移到非经济因素,心理机制从特质论转移到建构论,测量模式从各自为阵走向系统化理论化,幸福干预从实验开始走向实践.进入新世纪后,幸福指数成为关注的中心,表现出宏观国家幸福指数、中观社会学幸福指数和微观心理学幸福感模式,现代幸福学相关研究将创造一个幸福的世界.  相似文献   

5.
幸福社会建设就是给人们提供有利于提高个体自我主观感受的大环境,而不仅仅是财富的最大化,它是以提升人们的幸福感为最终目标。通过对幸福的内涵的探究,构建幸福社会的指标体系,并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对铜陵市幸福社会建设状况进行调查。从调查结果看,幸福铜陵建设成效显著,多数指标达到或超过目标值,幸福指数稳步提升。但建设幸福铜陵,进一步全面提高居民幸福感,政府在文化体育设施建设、食品安全监管、弱势群体扶持、居民身心健康等方面还大有作为。  相似文献   

6.
学界对大学生幸福观的研究,提出了科学幸福观的概念,但关于大学生幸福感的研究多关注主观幸福感、客观幸福感、社会幸福感等,尚未形成科学幸福感的概念范式。究其原因,是认为幸福观是理性范畴,有科学幸福观,而幸福感是感性范畴,不能用理性化的科学性加以界定,这种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截然对立起来的逻辑和思维,导致科学幸福感研究的缺失,也导致科学幸福感在现实中的缺失。如此,探讨大学生科学幸福感的培养问题,对摆脱大学生校园幸福困境,既有理论意义也有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7.
幸福指数及其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界定幸福指数的内涵是构建幸福指数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对个人主观体验的幸福感测量得到狭义幸福指数,利用相关性分析和模糊层次分析方法,狭义幸福指数指标体系可由幸福感和满意度两维度所组成。作为发展目标或考评标准的广义幸福指数评价的指标体系构建,可在各地落实科学发展观考评的指标结构中导入狭义幸福指数,这样做不仅体现概念内涵,满足预设的各项要求,而且技术流程规范,操作方便,并且具有广泛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8.
文章以幸福经济学、公共财政学和计量经济学为基础,通过运用"2013年吉林大学公众主观幸福感调研"数据,探究了亲贫性支出中的各项指标与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并着重分析了财政收入对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程度。通过有序概率模型回归分析发现:在全国截面数据上,出现了国民经济增长与居民主观幸福感相背离的现象,"幸福悖论"在中国省际层面上成立;政府的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对增进居民主观幸福感有显著作用;而教育、医疗的财政支出对公众主观幸福感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 教师的幸福意味着学生的幸福.了解教师的主观幸福感对师资管理等具有重大意义.方法 本研究通过问卷发放的方法对包头师范学院青年教师进行《主观幸福感问卷》调查.结论 结果表明:包头市高校青年教师主观幸福感中等偏上;职称、教龄等因素是影响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变量.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及培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追求幸福是人类永恒不变的主题之一,随着人们对自身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幸福成为人们日益关心的话题。在心理学界伴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与发展,主观幸福感逐渐成为心理学家关注的课题,研究主观幸福感有助于改善与增进人类的生活质量。文章旨在通过大学生主观幸福的归因及影响大学生幸福感的因素探讨,为今后进一步深入研究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培养提供必要的参考。  相似文献   

11.
吴建利 《理论界》2014,(4):166-168
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的幸福状况不仅直接影响其自身人生目标和生活意义的确定,并且会对整个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对当代大学生幸福状况进行分析研究是非常必要的。在对大学生幸福水平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研究认为社会因素、家庭影响、学校教育、个人心理是影响大学生偏离幸福感的最主要原因,并提出了解决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偏低的具体教育对策。  相似文献   

12.
侯桂华 《理论界》2012,(10):93-94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人们却很少能感受到幸福。社会调查的结果显示:居民的幸福指数很低。这促使人们思考:为什么时代发展、社会进步、经济的繁荣,却让越来越多的人感受不到幸福?如何提高居民的幸福指数?用什么样的生活理念能够唤起人们心中久违了的幸福感?本文通过介绍苏格拉底的幸福观,告诉人们什么是幸福?如何理解幸福、创造幸福?以此为生活在繁荣社会中却感觉不到幸福的人们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改善,民众幸福感问题成为大家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影响民众幸福感的指数及其因素相对较多。三江源地区自然条件较差,经济发展欠缺,这个地区的广大民众如何和全国人民一起致富奔小康、获得幸福、感受幸福,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基于国家战略和维护民族整体利益,研究三江源地区民众幸福感问题,了解他们的生活质量与生存现状,评估他们的心理状态与预期,从而为加强青海地区社会管理创新、提升社会管理水平、满足民众情感需求、促进青海社会和谐稳定建言献策。  相似文献   

14.
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主观幸福感包括人们的情感反应和生活满意度.近四十年来,对主观幸福感的测量由单项问题测量发展为多项目测量.在一个非常综合的层面,主观幸福感的多数理论可按其性质归为"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研究发现,主观幸福感与个人性格因素、环境与人口统计因素和文化因素等相关.系统化和综合性的国民幸福指数,能够进一步提升主观幸福感测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魏洪秀 《理论界》2008,(7):21-22
幸福指数是评价和谐社会发展状况的重要指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充分重视国民幸福指数。影响幸福指数的因素有很多,除了经济因素外,健康、自由、安全、充实等,都极大地影响着人们的幸福感。正确看待幸福指数,使其为政策调整提供依据,必将有力地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以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免费师范生为研究对象,采用苗元江编制的《综合幸福量表》,研究地方师范院校免费师范生总体主观幸福感水平、主观幸福感各维度的差异并探讨提升免费师范生主观幸福感的策略。调查结果表明:(1)主观幸福感总体状况良好;(2)幸福感各维度得分从高到低依次是友好关系、健康关注、自我价值、利他行为、人格成长、生命活力、正性情感、生活满意、负性情感;(3)幸福感部分维度在人口学统计指标上面存在显著差异(p<0.05)。建议从引导免费师范生及早进行人生规划、重视和谐班集体的构建、引导学生关注积极生活事件提高愉快体验等方面去提升免费师范生幸福感各维度水平,更好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地方师范院校免费师范生的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7.
近几十年来,国内外的心理学界对幸福感的关注越来越多。西方学者已将幸福研究的起源追溯到古希腊时代。同样,中国古代先哲也有大量对幸福或类似概念的见解阐述。分析儒家"乐"思想和当代幸福感两者之间的差异性和相关性,可以展望当今的幸福感研究对个体、社会及国家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幸福是人类行为的终极目的,经济社会发展是实现国民幸福的重大基础手段。在相当程度上,主观幸福感是人们对特定经济社会发展引致的客观福祉条件改善的主观反映,两者具有内生一致性。根据国民幸福与客观经济社会发展的内生性关系,文章在深入剖析影响国民幸福6大一级影响因子与结构原理的基础上,阐明了经济社会发展与国民幸福的内生响应关系,并基于此构建了基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涵盖幸福主客观主要影响要素的幸福指标体系。这一研究为国际学术界正在共同努力实现"以幸福测度经济社会进步"的探索提供了一个基于主客观内生一致性的幸福生成理论机理体系,基于此建立的幸福指标体系框架在包容主客观幸福指标方面具有一定的对应性和实践的可操作性,并为该领域的进一步研究预留了空间。  相似文献   

19.
方超  叶林祥 《江淮论坛》2022,(6):181-188
教育与幸福的关系是攸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热点议题。根据中国家庭收入调查最新一轮研究数据,基于公共教育扩张政策提供的自然实验,对教育与城乡居民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作实证检验。结果发现:(1)城乡居民主观幸福的自我评价存在显著差异,城镇居民自评幸福的比例为72.73%,高于农村居民的72.54%;(2)利用普通最小二乘法发现城乡居民接受学历教育年限提高1年,主观幸福感将提高0.006个单位值,证伪了“教育与幸福悖论”的存在;(3)利用两阶段工具变量估计发现教育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随学历教育层级变化具有异质性的特征,义务教育对幸福感的影响不具有统计显著性,但接受大学教育能将城乡居民主观幸福感提高0.265个单位值。最后提出深化教育事业改革、提高人民幸福感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积极心理学的幸福能力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忠仁 《理论界》2006,(5):140-141
人类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幸福的追求史。获取幸福需要智慧和能力。人的认知特性制约着主观幸福感的水平。积极心理学关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为人类追求幸福提供了科学的方法和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