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货币政策是货币当局以当时的社会经济问题为其确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采取的管制货币供应量和信用情势的行为,货币政策的有效执行在于金融体制的不断改进所创造出的良好的金融环境。本文对西方发达国家的货币政策运行的金融环境作一归纳,试图从中得到于我国金融体制改革有所裨益的启示。一、适宜的金融环境西方完整的一套货币政策体系生长的金融环境有如下几个特征: (一)发达的商品经济。货币政策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货币政策主要是通过货币政策的主体——即货币供应量的变化,逐步地对各个层次的政策客体  相似文献   

2.
金融创新背景下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融创新改变了货币需求的稳定性和货币供给的可控性,直接影响了货币供应量这一政策中介目标的效果。从短期来看,由于我国目前金融创新层次较低,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还可继续沿用货币供应量;从长远来看,金融创新的日益丰富势必影响该中介指标的可用性,因此必然要寻求其他更具适应性的中介指标,对货币政策予以调整。发展方向宜将中介目标和最终目标合而为一,转向通货膨胀定标。  相似文献   

3.
以货币政策的一般传导机制来分析我国货币政策的效果是有缺陷的,因为它忽略了我国特殊的金融管制政策以及通货紧缩现实的影响。该文通过构建一个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模型,指出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与加强金融监管的冲突导致商业银行的市场行为异化,而通货膨胀则导致企业市场行为异化,从而削弱了货币政策的效果,其解决途径在于提高货币金融制度安排的市场化程度。  相似文献   

4.
基于多元方向分位数向量自回归模型(MDQVAR)实证检验了宏观审慎政策工具不同强度的运用对我国货币政策调控"经济增长、物价稳定、金融稳定"三大目标有效性的影响,并据此针对不同的经济调控目标提出了最优的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组合形式.研究发现:在具体政策配合过程中,应尽量根据经济发展不同时期的主要目标选择政策组合形式,在经济下行期下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或放宽资本流入与增加货币供给的配合能够尽快恢复实体经济增长;在经济平稳期调节贷款价值比与增加货币供应量能够尽可能实现经济的平稳增长,而且避免了通货膨胀损失;在经济过热期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与利率可以快速降低通货膨胀率、稳定物价.  相似文献   

5.
金融创新的发展影响了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有效性。运用向量自回归(VAR)方法分析金融创新对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具体影响、金融创新影响下货币供应量是否还适合继续作为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等问题。研究发现,金融创新影响了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可测性、可控性以及货币供应量与最终目标之间的相关性,但是目前我国货币供应量中介目标可以继续使用,货币供应量M2作为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效果优于货币供应量M1。  相似文献   

6.
我国现行的以货币供应量为中介目标的货币政策框架在可控性、可测性和相关性等方面均出现了明显的问题,理论界有人撰文提倡我国应实行西方一些国家目前操作得较好的通货膨胀目标法的货币政策框架。而目前我国央行的信誉度和货币政策的透明度均不高,货币政策存在多目标约束问题,货币市场和间接宏观调控体系不发达,以及在通货膨胀预测方面存在技术难题等,使得通货膨胀目标法在我国目前不具备实施的可行性,但可以将通货膨胀率作为测控目标。  相似文献   

7.
基于金融加速器理论,在分析经济潜在增速下降、货币增长减速过程中所蕴含的“债务-通货紧缩式”衰退风险后发现:我国进入金融经济周期下行阶段,货币、信用面临内外因素共同驱动的收缩压力,上一轮经济周期累积的“过度负债”问题使经济、金融系统相对脆弱,一旦资产价格泡沫破裂,金融加速器效应将对经济产生加倍收缩。在大规模货币错配的背景下,开放经济中的金融加速器效应会放大资本流出、汇率贬值的冲击。因此,货币政策需建立灵活的资产价格应对规则,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应渐进与审慎,经济稳定、货币稳定、金融稳定三者需纳入统一的目标框架。货币政策应该通过预判信贷市场对于政策操作的反应,选择合理的政策工具、调节规模和时机,切实增强流动性管理的合理性和稳健性。  相似文献   

8.
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一般取决于一个国家所处的经济环境、面临的经济问题。我国目前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促进就业、控制失业率是重要的宏观调控目标,而我国的货币政策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并未考虑充分就业,这就严重影响了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因此需要对我国货币政策的目标进行重新定位。经济增长作为长期问题不应该成为短期需求管理政策——货币政策的目标之一。随着经济的发展,就业状况的恶化将会严重制约经济增长。不考虑充分就业的经济增长也不具备可持续性,充分就业与稳定币值之间并不冲突,因此,充分就业应该取代经济增长成为制定我国货币政策时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运用误差修正模型和协整检验对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和货币政策有效性问题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在二元政策目标框架下,货币供给具有较强的外生性,中央银行对通货膨胀的厌恶性正逐渐超过对经济增长的偏好性;相对于信贷渠道而言,货币渠道对货币政策传导的贡献度不高,货币政策主要通过信货渠道来影响总需求。  相似文献   

10.
运用误差修正模型和协整检验对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和货币政策有效性问题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在二元政策目标框架下,货币供给具有较强的外生性,中央银行对通货膨胀的厌恶性正逐渐超过对经济增长的偏好性;相对于信贷渠道而言,货币渠道对货币政策传导的贡献度不高,货币政策主要通过信贷渠道来影响总需求.  相似文献   

11.
追逐价格稳定目标的货币政策策略:通货膨胀目标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70年代出现的滞胀使西方国家不仅从理论上论证了货币政策首要、长期的目标是致力于长期的价格稳定,而且从制度建设上建立了能够保证长期价格稳定目标得以实现的货币政策策略——通货膨胀目标制。在通货膨胀目标制下,稳定价格的机制使货币政策的操作更具前瞻性和灵活性。鉴于当前货币政策调控出现的困境,我国应该改变长期以来偏重经济增长目标而忽视价格稳定目标的货币政策取向,避免通过牺牲国内平衡来追求外部平衡,明确货币政策首要、长期的目标是价格稳定,从而建立起灵活的通货膨胀目标制的货币政策框架。  相似文献   

12.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防范金融风险也成为近年来政策实施的重要目标。通过构建多目标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模型系统以及宏观调控政策模型,结合时变参数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和马尔科夫链蒙特卡洛方法估计价格型和数量型货币政策以及财政政策盯住经济周期、通货膨胀和金融风险周期三类目标的时变政策取向和政策效果,并基于反事实方法得到调控三类目标的最优宏观调控政策搭配。结果表明:(1)货币政策有逆周期调控经济稳定、物价稳定和金融稳定的政策偏好,而财政政策对三类目标调控的政策取向会随着三类目标在某一时刻的重要性不断进行调整;(2)从政策效果看,价格型货币政策对三类目标有明显的调控作用,而数量型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随着政策目标的转变,效果会有强弱差异;(3)从反事实结果看,总体上,只有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协调配合才能够使得调控经济周期、通货膨胀和金融风险周期目标的政策效果最大化。因此,应充分发挥不同货币政策规则的优势和财政政策在调控宏观经济运行上的主动性和灵活性,注重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协调搭配。  相似文献   

13.
经济危机后,全球经济进入了新常态。新常态下,货币政策也出现了新的调整和变化。例如新的政策目标和政策工具不断涌现,机构设计和政策协调也出现了新的变化。在这种新常态经济下,对于货币政策的这些变化和调整,学术界存在哪些争议与共识?通过文献分析,本文梳理和总结了新常态下货币政策的主要观点。研究表明:在传统货币政策目标外,金融稳定、外部稳定等目标越来越受到关注;非常规货币政策在应对经济危机时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在经济危机过后,是否需要保留非常规货币工具存在很多争议;为应对货币政策目标和工具的新变化,重新对机构进行设计和加强政策协调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4.
胡月晓 《南都学坛》2011,31(6):122-124
货币供给变化如何通过资产组合效应对金融资产价格发生影响,历来是金融经济学家关心的问题。货币数量发生变化后,股票价格如何变化,深刻影响着宏观经济的运行情况和实体经济中的实际经济行为。货币数量变动对股票价格的影响有两条途径:直接途径和通过实体经济部门发生作用的间接途径。货币变化对股票价格影响是应时、应地而变化的,并无定势,不同经济体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都有其自身的特殊表现。在货币变化没有引起通货膨胀变化或通货膨胀变动预期,其他资产在无通货膨胀变化和变动预期下是一种稳定的基准资产情况下,如果股票与货币之间关系是替代性的,货币与其他资产之间为互补关系,那么货币数量变化将引起股票价格的反向变化,增加货币供给的扩张性货币政策将引起股票价格的下跌;除此之外,货币数量变化引起的股票价格变动则是不定的,它取决于货币、股票和其他资产相互之间的替代性,以及原股票价格和投资者持有财富的情况。  相似文献   

15.
在价格粘性下,包含金融资产交易的货币数量模型和货币政策的利率传导渠道均揭示了股票价格先于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而动的形成机理.基于我国月度统计数据的协整检验表明,在1999年至2010年期间,我国的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股票价格、货币政策之间存在着长期协整关系;基于SVAR模型的方差分解表明,股票价格的冲击和广义货币(m2)的冲击是我国通货膨胀波动的主要动因,通货膨胀的冲击对实际经济增长波动的贡献率在20%左右,而货币供给的冲击对股价波动的贡献率明显高于通货膨胀的冲击和实际经济增长的冲击.为提高货币政策的前瞻性和有效性,实现物价稳定和经济的平稳增长,货币政策应该高度关注股票价格波动,并及时对其波动作出适度反应.  相似文献   

16.
货币政策规则的理论发展与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货币政策规则(尤其是"泰勒规则")自被提出以来,就深受关注,并在与"相机抉择"的政策决策原则的交锋中不断得到发展。现在的货币政策规则不再局限于货币当局设定固定的货币工具变量的狭隘涵义,而是指货币政策行为的一种指令性的向导,具体包括工具规则与目标规则。经济学家相信,与相机决策相比,规则性的政策能有效减少货币政策的动态不一致性。但是,现阶段在中国建立货币政策规则,尤其是实行通货膨胀目标规则的货币政策的条件并不成熟,而加快金融、财政和计划体制的改革,提高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增强政策的透明度,努力提高央行货币政策的一致性的信誉,则是我国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7.
美、英等西方发达国家由于其经济、金融制度以及央行介入市场程度的不同,各国货币市场在结构、模式及相对完善性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尽管各国货币市场不尽相同,但都已趋完善。货币市场作为一国金融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其发展受一国金融政策的影响,货币市场应该主要是央行货币政策实施的窗口和传导机制。我国人民银行也可通过政策性措施促进我国货币市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随着互联网金融等金融创新发展,采用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已经很难适应作为货币政策制定者的中央银行进行合理度量和有效调控的手段。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及其实施效果来看,我国现阶段采用的货币供应量调控模式对社会经济造成很大的波动,调控效果难以持续。因此,从我国现实国情出发,应尽早采用合适的利率规则,以减小经济的波动幅度,实现货币政策调控效果的持续性。  相似文献   

19.
我国货币政策的目标是稳定货币币值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 ,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是提高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有效性。近年来我国货币政策与金融调控是积极有效的 ,但目前货币政策时滞延长 ,传导机制并不顺畅 ,效力受阻。尤其是在通货紧缩的形势下 ,必须进一步发挥货币政策的作用 ,提高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有效性 ,促进国民经济的增长  相似文献   

20.
货币经济学中关于物价水平决定的理论包括货币观点和财政观点。货币当局(中央银行)、财政当局(政府)、民间部门之间的行为博弈共同决定了均衡物价水平路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组合协调搭配关系可以归结为:积极型货币政策+积极型财政政策;积极型货币政策+被动型财政政策;被动型货币政策+积极型财政政策;被动型货币政策+被动型财政政策。1990年之后中国货币政策属于被动型货币政策规则,财政政策类型属于李嘉图类型。中国均衡物价水平主要是由货币政策决定的;通货膨胀更多地表现为一种货币现象;财政当局在利用增税方式来平衡债务方面具有较好的控制力。未来中国可以从渐进导入以利率为主要操作工具的通货膨胀目标框架和财政政策债务目标框架、设立财政政策委员会等方面构建保证物价稳定的基本政策操作框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