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王漢其 《中华儿女(海外版)》2004,(4)
當"香格里拉"成為"美麗、明朗、安然、閑逸、悠遠、知足、寧静、和諧"等一切人類美好詞匯集結點的代表之時,迪慶,便成了世人齊心向往的勝地: 峡谷透露自然的神秘,森林展現天地的唯美;雪山訴說迪慶兒女心靈的聖潔,冰川映襯香格里拉人胸懷的博大;草甸,一如民族風情的醇厚,淡幽幽綠野無痕;湖泊,恰似遠古宗教的古樸,意沉沉明鏡萬里…… 相似文献
2.
3.
邢莉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1)
日月神话,属自然神话,是远古人们关于自然观念的一种幻想的艺术反映。但是,它并非只是梦幻性的存在,《文心雕龙》说:“日月叠壁,以垂丽天之象,山川焕绮,以辅理地之形,此盖道之文也。”这种把“文”和“辞”即口头的神话传说与宇宙万物相联系的思想,是人类早期文化传播的特点决定的。“言立而文明”,本文试图把少数民族的日月神话 相似文献
4.
梅州是有着深厚革命历史底蕴的革命老区,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在这里进行了长期的艰苦卓绝的斗争,许多重要的革命领导人早期都在这块土地上从事过革命活动,从而留下了许多重要的历史史迹和革命遗址。民主革命的英陵坐落在大埔三河镇凤翔山的中山纪 相似文献
5.
书籍,可以是生活中的太阳,也可以是生活中的月亮。这样一想,我们就很容易分清两类读书人。将书籍当做太阳的人。大都在白天读书。他们希望有了书的照耀,生存道路上的艰难可以像冰一样迅速融化,前进的障碍、陷阱可以一一跃过或者躲开。有了书的帮助,他们能看见自己想看的,得到自己想要的,明白自己还想看什么,还想要什么。他们歌颂太阳。只是因为太阳给他们光明;他们喜欢书籍,只是因为书籍帮他们走路。太阳不是闲来无事挂在天上玩的.白天读书的人也不大会读闲书或无用的书。他们只要阳光,只要书中有用的东西。不如此,就感到自己年华虚度。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相似文献
6.
上个世纪70年代初,天津知识青年长征队徒步一千多公里来到山西最南端的平陆县穷困山区毛家山插队落户,他们的事迹当时闻名全国。那时,我还在平陆县文化馆工作,应山西省出版社约稿,要求我画一套《战斗在毛家山的知识青年》组画。为此,1970年8月的一天,我来到毛家山采访,找素材,正遇上第二天全体知青要到几十里外的黄家庄原始森林去背树。翌日,我和毛家山的知青半夜三点起床,早饭后一起去黄家庄,赶到时已中午12点了。这里山高路远,沟壑纵横,山路崎岖,路途艰难。因为交通不便,当地人很少出门,据说许多人还没见过汽车,甚至连自行车都没见过。任何交通工具在这里 相似文献
7.
8.
9.
正金培德:现任苏州吴中区西山中心小学校长、书记。1979年2月参加工作,投身教育事业三十余载。先后获得了苏州市优秀教育工作者、苏州市教科研先进个人、吴中区学术带头人、苏州市全心全意依靠教职工办学的好领导、江苏省科技教育先进校长、苏州市关心支持工会工作好领导等荣誉称号。曾出版过《阅读西山》等6本散文集。中国散文学会会员。 相似文献
10.
屈永仙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23,(2):1-20
通过辨析傣语中的日月神及其相关词汇可发现傣族继承了中原日月神话的语言基因,其他壮侗语族民族的情况也是如此。通过分析日月起源、多日月、射日月、救日月、日月运行、日月蚀等日月神话叙事,发现傣族与其他民族一样共创、共享和共传着相同的母题。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造成日月神话高度相似的原因之一,从族缘关系看,傣族属于百越族裔,因此与其他壮侗语族民族有着许多同源词汇和高度相似的日月神话;从地缘关系看,傣族地处我国西南沿边,与周边诸多民族世代为邻,在多民族文化“三维交融”过程中共享共传着日月神话母题。神话叙事是传承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载体之一,从古老的日月神话中可以挖掘傣族先民所形成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11.
12.
从日月神话展开,对远古记忆痕迹、原型象征、信仰与神话遗存意义蕴含的关联及其对民族文化性格形成的影响作文献材料方面的梳理。分析认为:日月神话所蕴含的诗性思维情结即女性思维方式,是远古滋生生态观念的关键所在和生态伦理法则的原始依托。作为前理性和超验性神秘体验载体的神话遗存,其所蕴含的具有超前智慧性的生态生存理念,对于探寻解决当今生态存在危机之途,具有启示性意义。 相似文献
13.
关长龙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33(3):98-108
在中国的日月神话中,蕴涵了一个由象征原型建构起来的民族精神模式:一是太阳神话的象征原型,由日神帝俊转化而成的三足"踆乌",熔铸了父神创造万物的理性进取精神;二是月亮神话的象征原型,由月神常羲转化而成的母神嫦娥以及作为生殖神的蟾蜍、兔子,整合了母神通过生育而实现的种族不死的永恒精神,汉魏六朝之际形成的桂与吴刚神话,则把这种追求永恒的精神落实到了个体之上;三是日月和合的象征原型,它代表了刚刚摆脱无意识之"水"后所形成的对永恒之进取的文化新人的产生. 相似文献
14.
16.
17.
18.
王艳芬 《榆林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3)
杜甫留下的伟大诗篇,不仅是中国文学的宝贵遗产,更是诗人人格和心灵的写照,其光辉如日月长明,照耀着一代代的诗人,坚定着人们的生活意志,培养着人们的高尚情操,成为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本文旨在探讨杜诗中最能显示他精神世界辉煌的那些诗篇。穷年忧黎元─忧国忧民的诗篇出身于“奉德守官、立功立言”的官僚家庭的杜甫,希望循着科举的道路直取卿相之位,以便“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但他并没有被统治阶级所赏识。三十五岁那年,杜甫带着“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的希望和“读书破万卷,下笔b贿神”的自负,来到长安。然而等… 相似文献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