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女性婚外恋现象的社会学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社会学的整体视角研究婚外恋,不止步于单纯法学的范围,可以观察到婚外恋现象是社会关系发生矛盾和社会结构不平衡的表现。另外,从某种意义上讲,研究女性婚外恋也是对妇女权益的维护,是对社会良性运行的维护。本文就以此为信念,从社会需要的角度出发来分析女性婚外恋的成因,以期对大家有所启发.从而有助于婚姻问题的研究。一、女性婚外恋现象不容忽视大众传媒关注的婚外恋多是指男性行为,这无疑给人一种感觉,好像婚外恋多发生于男性,或者说男性婚外恋特别严重。事实上,女性婚外恋也非少数,尽管目前不及男性普遍。金赛在上世纪…  相似文献   

2.
中国公民家庭道德观现状调查报告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完颜华 《中州学刊》2006,(6):118-122
通过对《2005—2006全国公民道德状况调查问卷》中有关家庭道德方面的数据分析,可以看出,传统家庭道德中合理因素仍在发挥其作用,传统“孝慈”观念中的合理成分基本得到认同,邻里关系基本和睦;而对日益突出的新的家庭道德问题如婚外恋等现象的考察结果表明,性观念日益开放,婚姻稳定性在下降。  相似文献   

3.
焦会生 《殷都学刊》2004,(2):99-101
贾平凹的中篇小说《黑氏》充分肯定了黑氏的婚姻追求与选择 ,即肯定“爱的需要和满足”为婚姻的第一要义。无庸置疑 ,这个看法是合理的 ,也是具有普遍性的。然而 ,这种婚姻观却是通过对“婚外恋”的张扬表现出来的 ,这就不能不让我们在肯定它的积极意义的同时再审视它的负面效应。文学不应该违犯道德或践踏道德。  相似文献   

4.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问卷调查与个案访谈法,选取浙江两所高校2348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谈恋爱现象普遍,恋爱心理表现出从众性和非现实性,网恋受大学生青睐;大学生能正确看待爱情在生活中的位置,认为婚姻在人生中是重要的,渴望人与人之间真诚可靠的亲密关系;大学生选择恋爱对象更注重志趣相投、健康阳光、性格随和等方面.在男生最为看重的五个影响因素中,女生的能力排在第三位;大学生恋爱普遍持有重过程不重结果、当前恋爱与未来婚姻是两回事的的态度;大学生的性观念愈加开放,对婚前性行为的态度十分包容;男生性行为比例高于女生;大学生首次性行为负面情绪居多,男女间无差异。  相似文献   

5.
所谓内涵性婚姻与功利性婚姻是根据个人的情感和社会经济背景所缔结的两种不同类型的婚姻。内涵性婚姻以爱情为基础,认为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道德的;功利性婚姻以现实的需要或利益为选择,认为只有建立在实际需要上的婚姻才更具稳定性,也更具道德性。从理论上分析,二者各有所长亦各有所短,但舆论似乎更偏向内涵性婚姻,并对功利性婚姻持批判态度。但从伦理的角度重新审视婚姻问题,我们应当超越内涵性婚姻与功利性婚姻的对立,建构起一种新的以价值认同为基础的婚姻模式。  相似文献   

6.
在上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中,张申府正在北京大学里读书、任教,其参与了《新青年》、《每周评论》等先进刊物的编辑工作并在上面发表了大量重要文章,主张"破旧立新",推动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十月革命以后,张申府接触了马克思主义,并积极向国内宣传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为新文化运动进入新阶段做出了一定的贡献。综合而言,张申府对新文化运动的思想贡献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注重自由的价值,鼓励民众追求思想自由;二、提倡妇女解放和婚姻自由,反对封建婚姻伦理道德;三、推介西方文化作品,推进中国现代学术的发展;四、宣传马克思主义,促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五、提倡实事求是的客观态度,注重用理性精神来对待中西文明。  相似文献   

7.
本文探讨了新时期爱情小说中出现的婚外恋现象,揭示了婚外恋现象发生的社会原因、文化原因,并深刻分析了婚外恋现象的三种基本模式,即弥补型,偶然型和怀旧型。  相似文献   

8.
婚外恋就像一个美丽的陷井,它充满诱惑和刺激,但是却违反道德,违反理性,所以婚外恋便成了一种冒险游戏。婚外恋者在得到偷情快感的同时,身心却背负着道德、责任和良心等块块重石。对这些“负重泅渡”者来说,他们的彼岸在哪儿呢?  相似文献   

9.
李庆霞 《阴山学刊》2011,(5):59-62,81
妻妾关系是中国婚姻史上的重要问题,元明两代的戏曲作品对此都有所反映,呈现出来的风貌却不相同。元杂剧主要表现妻妾之间的相互对立,作家对"一夫多妻"制的婚姻持质疑态度;明传奇主要表现妻妾之间的和谐融洽,作家倾向于美化"一夫多妻"的婚姻制度。元明戏曲中婚姻观念的差异,根源于元明两代戏曲作家社会地位和创作观念的不同。  相似文献   

10.
朱子的佛教态度是双重的,既排佛又容佛:一方面,朱子受佛教佛性理论的影响,逐渐走上注重心性本体、注重反观心源的道路;另一方面,朱子对佛教之违背儒家伦理纲常的思想持强烈的批判态度。宋明理学家对佛教的态度多与朱子相类。  相似文献   

11.
我们已经看到,当代人的行为引起了资源消耗、核废料、环境污染以及基因改变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都不可避免地影响了后代人的利益,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了威胁。一种超越时间纬度的未来世代权利因此出现,其核心是“当代人有责任使当代人和后代人的需要和利益受到充分的保护”。现在,对于作为一种新型权利的未来世代权利如何保护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法哲学问题。人类共同体理论能够为未来世代权利提供坚实的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12.
我国社会学自恢复学科建制以来,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但在研究方法上仍然存在缺乏统一规范、不够本土化等问题,这就阻碍了学科内的沟通,影响其解决实际问题的效力。通过对483篇有关社会学研究方法论文的统计和分析,可以发现十年来我国社会学研究整体层面的一些优势和不足。  相似文献   

13.
少数人作为道德王国的成员,其尊严也应得到尊重。伦理精神与少数人权利保护存在于统一的社会秩序之中,我们要在善恶因果律中把握少数人权利保护,在价值合理性中彰显少数人权利保护,在生态整合中体现少数人权利保护。在道德哲学层次,少数人的权利保护已不再仅仅是道德规范的实现,也涉及到伦理精神的实现。  相似文献   

14.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作者的生平事迹、著作等论述中存在着某些疏误乖违。本文依据地方志、别集序跋、小传等相关的文献资料,对《提要》所论及的作者,如陈轼、彭师度、姚菱、储掌文、汤斯祚等,从他们的科第、仕历,到作品的著录、版本、卷数、存佚等,均一一作了订正和考辨。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真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在从相对走向绝对的过程中发展 ,在同错误的斗争中发展 ,在对真理颗粒的整合中发展  相似文献   

16.
文化的哲学生存论解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化”是一个内涵丰富而又岐义纷呈的概念。文化研究的前提性、基础性工作是从哲学生存论上对文化进行解读。在生存论的视域中 ,人类文化是在特定的生存境遇中产生的 ,它直接源自于人在应对自然环境的活动中“显”生“隐”死的生命意识和生存取向 ;文化标志着人与自然和自身既“逆”又“顺”的双重关系 ,有着“显”与“隐”的结构和功能 ,具有本体和功用双重属性。所以人类文化也具有自我矛盾的性质。人经由文化的创造而提升于动物之上 ,形成具有内在张力的有意义的生存方式 ,但同时也导致人类内部高下 ,贵贱的区分。要卓有成效地研究并解答当代的人类文化问题 ,首先要做好这一哲学的解读工作。  相似文献   

17.
经营城市:提高城市竞争力的新理念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城市的发展不能长期依靠“负债经营” ,要逐步实现“以城养城”。经营城市是城市现代化发展理念的创新 ,我们不但要善于建设、管理城市 ,而且要善于经营城市。提高城市竞争力主要是指提高城市经济竞争力和城市资源的有效利用率。根本条件取决于城市的软、硬环境 ,更重要的是创造良好的软环境 ,降低交易成本 ,建设法治经济和信誉社会。  相似文献   

18.
“日常生活美学”批判与“超越性美学”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中国美学发生了日常生活美学与超越性美学的对立。日常生活美学肯定大众文化,主张审美回归日常生活,建立以感性快乐为本质的新的美学原则;而超越性美学则主张审美超越日常生活,应该对大众文化进行审美批判。现代性分裂为世俗现代性和反思现代性,世俗现代性沦为感性异化,而审美属于反思现代性,是对世俗现代性的批判。因此,要吸收后现代主义的合理因素,重建超越性美学。对大众文化,应持一种辩证的态度:一方面,肯定其合理性,承认日常生活审美化丰富、美化了人们生活;另一方面,警惕感性异化,坚持审美的超越性,开展对日常生活的审美批判,建设精英文化。  相似文献   

19.
福柯的美学主义涉及到人自身及其生活领域中的一切"美学态度"。此一美学无疑就是一种把人自身及其生活视作艺术品来看待并实践的"精神性"的、实践的美学。其植根于人自身的自由生存实践,或"自我技艺学"之实践之中,因而亦可称之为"自我技艺学化的美学",就是"‘自身的文化’的生存美学"。  相似文献   

20.
执政价值观是执政主体对执政活动的一般价值的政治伦理判断,其内容主要包括对执政活动的价值目标、价值标准和价值模式等的认识或评价。中国共产党的执政价值目标是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党的执政基础的合法性、执政活动的有效性和执政行为的规范性是评判党的执政价值的三个最为重要的量度。“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执政方式,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价值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