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一九二五年十二月十四日,《语丝》周刊第五十七期发表了林语堂的文章《插论语丝的文体——稳健、骂人、及费厄泼赖》,提倡不打落水狗的“费厄泼赖”精神。这正是敌人求之不得的足以麻痹革命者的腐蚀剂。伟大的战士鲁迅,为了驳斥这种错误言论,肃清中国几千年来封建主义的中庸思想在人民群众中造成的恶劣影响,揭穿敌人的反动本性,及时于当年的十二月二十九日,写了《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这篇不朽的论文,发表在一九二六年一月十日出版的《莽原》半月刊第一期上。  相似文献   

2.
《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是鲁迅的一篇著名文章。它总结了鲁迅丰富的革命斗争验经,体现了鲁迅毫不妥协的彻底革命精神。因此,多年以来一直作为大学、中学的传统教材。但由于文章篇幅较长、內容丰富、涉及的问题又多,加上讽刺、含蓄手法的  相似文献   

3.
鲁迅的《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写于一九二五年十二月.当时中国正处于如火如荼的大革命时代.毛主席亲自领导的工人运动和农民运动,风起云涌,“其势如暴风骤雨,迅猛异常”.著名的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使全国各地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进一步走向高潮,大革命的浪潮猛烈地冲击着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相似文献   

4.
资产阶级野心家、阴谋家、两面派、叛徒、卖国贼林彪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孔老二的信徒,他口头背诵马列词句,实际奉行孔孟之道,什么“凡事勿做绝了”呀,、什么“中庸之道……合理”呀,都是反对和攻击马克思主义的斗争哲学的黑货,是早已被鲁迅批驳得臭不堪闻的破烂。重读鲁迅的《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见《坟》),这篇著名杂文,对于揭露和批判林彪贩卖“中庸之道”、攻击马克思主义斗争哲学的反革命罪行,是很有帮助的。  相似文献   

5.
《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写于一九二五年十二月二十九日,最初发表于一九二六年一月十日《莽原》半月刊第一期。后来,由作者编入杂文集《坟》出版。 一九二五年正是国共两党合作时期。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中国革命出现了新的局面。南方的工人运动蓬勃发展,以湖南为中心的农民运动正在掀起高潮。一九二五年“五卅”惨案在上海发生后,全国各地迅速掀起了反帝、反封建军阀的滚滚怒涛。一九二六年,  相似文献   

6.
鲁迅《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一文后的第二条注释给读者三点印象:一、林语堂是“费厄泼赖”的倡导者;二、鲁迅写作此文是专门批判林语堂的;三、二三十年代林语堂始终站在进步文学的对立面。事实并非如此。“费厄泼赖”的始作俑者是周作人,而不是林语堂。鲁迅对“费厄泼赖”的批评,表面上对着林语堂.其实瞄准的是周作人。准确地讲,是针对当时一些善良人们姑息养奸的错误倾向而言的。二十年代的林语堂作为语丝派叱咤风云的一员战将,伴随着鲁迅的步伐,在反抗封建势力和现代评论派的攻城劫寨中立下了汗马功劳。林语堂是代人受过的。这场围绕“费厄泼赖”问题的讨论,是语丝派内部人之间不同意见的磋商,长期以来人们把它定格在“两个阶级”、“两条路线”斗争的档次上是不科学的。  相似文献   

7.
“狗性总不大会改变的”,因此,凡是咬人之狗,“无论它在岸上或在水中”,不仅都在可打之列,而且一定要痛打。如果将狗的落水认作受洗,“以为必已忏悔,不再出而咬人,实在是大错而特错的事”。这是鲁迅在《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一文中,反复强调的基本观点。在当前的批林批孔运动中,我们重温鲁迅的这些基本观点,学习鲁迅“痛打落水狗”的彻底革命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从中仍然获得深刻的教益和启示。  相似文献   

8.
《学习与研究》(京)1987年第1期发表了陈元同志的文章:《“短缺”是社会主义经济运行中的一个本质特征》(以下简称《“短缺”论》)。我对《短缺论》中关于社会主义经济本质特征的概括和表述,提出一些不同的看法。关于社会主义经济的本质特征。陈元同志在《短缺论》中指出:“‘短缺’和‘需求膨胀’。是现实存在的社会主义经济的本质特征。”并把它作为全文的立论依据在正文中作了扼要的论述。在我看来,这—观点是难以站得住脚的。  相似文献   

9.
苏轼《贾谊论》是一篇有名的人物论,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以下简称“王书”)与张之强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以下简称“张书”)都在文选部分里收了这篇文章。《贾谊论》说:“古之人,有高世之才,必有遗俗之累。”王书对这句话仅注了一个“累”字,释为“忧虑”。张书则注得颇详细:“遗俗之累,指不同于世俗的毛病。‘遗俗’:与‘高世’句式相当,等于说‘遣世’,即‘离开世俗’,与世俗之人不一样。累:事相因致损。拖累、负担,这里指缺点、毛病。”张书既释“累”为“缺点、毛病”,则两书对“遗俗之累”的解释很显然是不同的。究竟应该怎样解释“遗俗之累”呢?考“遗俗之累”乃前人熟语,苏轼于此不过是  相似文献   

10.
一九七五年前后,一向高喊对古代文化遗产要“砸烂一切”、“彻底决裂”的“四人帮”,突然对古典诗词发生了“兴趣”,江青多次吟咏唐宋诗词,张春桥在暗室里写下《有感》;“四人帮”的御用工具“梁效”几乎同时在七五年二月抛出了三篇评论古典诗词的文章,即《论刘禹锡的政治诗》(载《红旗》1975年第二期,以下简称《论刘诗》),《论李商隐的无题诗》(载《历史研究》1975年第二期,以下简称《论李诗》),  相似文献   

11.
一九三六年八月,鲁迅继写了《论现在我们的文学运动》之后,又写了《荅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以下简称《荅》文),对“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和“国防文学”两个口号的论争发表了系统的结论性的意见。这篇重要文章是评价三十年代两个口号的重要依据。但是,二十年来,鲁迅这篇文章的思想却一直被人们曲解着,特别是十多年来,“四人邦”为推行“文艺黑线专政”论,采取断章取义,无限上纲的卑劣手段,更加肆无  相似文献   

12.
《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邓小平创新思想本源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版,以下简称“夏著”)是夏东民教授继出版《邓小平忧患意识论析》、《邓小平战略思想论析》、《邓小平发展观研究》等一系列邓学研究专著后推出的又一力作。邓小平是20世纪最伟大的人物之一,他对中  相似文献   

13.
歪曲和篡改马克思主义,为篡党夺权制造反革命舆论,是“四人帮”文章的一个基本特征。张春桥的《论对资产阶级的全面专政》(以下简称《论专政》)要算是一个代表作。这篇文章肆意歪曲毛主席关于理论问题的重要指示,全面篡改毛主席关于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学说,妄图颠覆无产阶级专政,复辟资本主义。本文仅就  相似文献   

14.
关于鲁迅与人道主义的关系问题,建国后曾有过两次较集中的讨论:一次是一九六○年,不少同志不同意巴人的如下看法:鲁迅“是从同情不幸人民的立场,站到无产阶级立场上来了,而这中间是一条红线似的贯穿着他那伟大而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三”(为方便计,以下简称“红线”论);另一次是在一九六三年,有的同志认为,鲁迅思想上,无论是前期或后期,都无有人道主义的成份(以下简称“无有”论)。近几年,有的同志为了纠正“无有”论的偏颇,又重新肯定了巴人的“红线”论,并为之  相似文献   

15.
冯天瑜有他自己的风格,他总是以深刻的思想、活泼跳宕的文笔将本来煞是枯燥的历史写得活灵活现,因之,他的文章谁都愿读。他的《明清文化史散论》一书问世前夕,著名思想史家邱汉生老先生说他是“穷日夜之力一口气读完”,读后,“如嚼冰梨,如沐清晨的爽气”(《明清文化史散论·邱序》,以下简称《散论》)。我读此书也确有与邱老一样的感觉,并为该书的以下几个特色叫绝。  相似文献   

16.
为纪念毛泽东一百周年诞辰,我校与其他14个兄弟单位联合于今年5月下旬在中共东莞市委党校举办“毛泽东思想与现代中国”学术研论会。我校刘嵘教授等13名师生出席了这次研讨会。我校提供了以下12篇论文:《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出发点——学习毛泽东同志关于从实际出发的光辉思想》(刘嵘马菊英)、《毛泽东对首次国共合作的贡献》(周兴樑)、《毛泽东对解放农民问题的重大贡献》(陈永阶)、《毛泽东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理论和策略》(吴淑珍)、《毛泽东论“五二  相似文献   

17.
在探讨和研究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如何起作用、有效果即如何入耳入脑的问题时,不少学校在实践中创造了许多新的形式和方法,不少同志在理论上提出了许多新见解。但是,笔者在学习中共中央《关于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的过程中,深切地感到《决定》中强调指出的“加强教职工队伍的思想建设,大力提倡教书育人、服务育人”是当前高校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一条重要途径,是应该下大决心、花大气力解决的一个大问题。  相似文献   

18.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正式公布了,它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教育的高度重视。《决定》完整地体现了邓小平同志关于“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基础在教育”的思想。《决定》为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为发展我国教育事业描绘了一幅绚丽的蓝图。  相似文献   

19.
<正> 刘文泰、郑先兴同志在《荀子天道观试析乡(以下简称《试析》)一文中对我的《荀子人定胜天思想的缺陷》(以下简称《缺陷》)提出了坦率的、能促人进一步思考的批评意见,认为该文的观点属于“不可知论”和“形而上学”,违反了“阶级分析”和“历史主义”原则。这不仅是对具体学术观点的商榷,同时也是对整个思想方法  相似文献   

20.
在批林批孔斗争高潮中,我们和兴安县冠山大队贫下中农一起学习了鲁迅杂文《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运用鲁迅在文章中阐明的狗性总是不大会改变的,狗是善于伪装的,不打落水狗是误人子弟等基本观点,紧密联系现实阶级斗争实际,狠批林彪、孔老二鼓吹的“中庸之道”,把文学课的教学和批林批孔斗争结合起来。工农兵学员反映说,这样的课,学得积极主动,生动活泼。 在三大革命斗争中组织教学,贫下中农是我们最好的老师。他们在参加我们的教学活动时,用活生生的阶级斗争事实,联系实际,狠批“中庸之道”,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讲清了“狗性总不大会改变的”这个基本观点。第一生产队政工员易明创和第二生产队民兵排长蒋志刚两同志,在学习批判会上列举了大量的阶级斗争事实,如第二生产队地主分子张祖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