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古代汉语语法教学中,“宾语前置”是作为一种特殊的词序现象而予以重视的。但什么是“宾语前置”,各类语法著作及古汉语教材却表述得含混不清,或者没有表述。这就为语法教学带来一些疑问和矛盾。 什么是“宾语前置”呢?要弄清这个问题,首先要弄清什么是“宾语”。据《现代汉语词典》解释,“宾语:动词的一种连带成分……。”(74页)还是没有说清楚。这种“连带成份”,究竟指的是一种句子成分,还是一种动词与名词的语义关系呢?请看  相似文献   

2.
“连”字是介词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连”字的词性,自从黎锦熙先生在《新著国语文法》中提出“特介提宾”这一说法以后,“连”字作介词的说法就广为流传,直至今天仍然很有影响。许多讲语法的书和文章都持这种看法。吕叔湘先生在《从主语宾语的分别谈到国语句子的分析》一文中说:“这个连字算什么词呢?除名词、代词、形容词它决不是之外,其余的都有点拉得上。”最后吕先生还是“仍然作为介词”处理的。(注)以后的语法著作大都陈陈相因,沿用此说。  相似文献   

3.
主谓词组,被王力,吕叔湘、曹伯韩先生称做叫“句子形式”或“句子”;黎锦熙叫做“子句”或“句子”;张志公先生和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语法小组叫做“主谓关系”或“主谓结构”。一般认为把前面是被陈述部分,后面是陈述部分的这种结构形式称为“主谓词组”比较容易理解。主谓词组作主语、谓语和宾语的现象在现代汉语里是大量存在的,现缕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王力先生和郭锡良先生各自主编的《古代汉语》是世所公认的权威性古汉语教材,影响甚大。但千虑犹有一失,二书也自然难免有疏漏失当之处;因而不时见有学人提出商榷意见。受时贤启发,我们不揣鄙陋,试续作质疑商榷之文五则,以就教于智者方家。 一、“是吾剑之所从坠”的“所”能“指代地方,作介词‘从’的前置宾语”吗? 郭锡良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北京出版社1982年1月版)(中册)652页在为《吕氏春秋  相似文献   

5.
非"宾语前置"把字句的句法、语义、语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汉语中存在着非“宾语前置”把字句。“把”后名性成分不能还原为句法宾语,其语义范畴要由动词来指认,且与不同类别的动词有一致关系。除施动句外,一些状态句也可以转化为非“宾语前置”把字句。是否选择把字句、选择何种把字句,要受句法、语义、语用的综合制约。  相似文献   

6.
<正> 关于汉语动词的分类问题,早在三十年代初期,黎锦熙先生在其著作《新著国语文法》中就有过有益的尝试。他把动词分为四大类,即外动词、内动词、同动词和助动词。而后,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筛选,语法学界形成了更为成熟的分类方式。目前我们一般在两种意义上给动词分类:一、按照能否带宾语及带什么样的宾语的标准,  相似文献   

7.
“前置宾语”之说,由来已久。早在一九二四年,我国第一部现代汉语语法著作《新著国语文法》出版,著者黎锦熙先生首先提出了这一说法,此后许多著名语法学家都表示赞同。一九五六年,《暂拟汉语语法教学系统》,也采用了这种主张,不过,缩小了所指的范围。为阐述“暂拟系统”而编写的《语法和语法教学》一书中有一篇《宾语的位置》,专就“前  相似文献   

8.
试论“使”字句和“把”字句(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用“把”字构成的结构,一般语法书都认为是一种偏正结构,说“把”字是一个介词,它的语法作用是把宾语提前,“把”和前置的宾语构成介词结构,充当后边的动词或动词词组的状语,这后边的动词必须是及物的,并且是能够管到这个前置的宾语的,这种说法是不是如实地全面地反映了客观语言实际,是需要我们根据语言事实来作出判断的。确实有不少“把”字句,“把”字后边的名词性词语是和它后边的动词之间有动宾关系的。例如: 1.雷虎一个踉跄,差点跌倒,幸亏来人一伸手把他扶住。 2.下午,护士把他带进了手术室。 3.回到家,奶奶已经把饺子煮熟了。  相似文献   

9.
甲骨文“唯宾动”式及其蜕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是运用变换方法来考察甲骨文句型的一次尝试。一、确认了甲骨文宾语前置的方式是“唯宾动”式;二、否定了“甲骨文的宾语可以自由前置”的流行看法;三、揭示了“唯宾动”式蜕变的途径:“唯宾动”+“宾是动”→“唯宾是动”。  相似文献   

10.
在先秦汉语中,己称代词“自”字比较常用。在一定的结构关系中,己称代词“自”主要表现为两种语法功能:一是在句子或词组中作主语;一是作宾语。当它作宾语时,往往置于动词前。一般的语法书对代词“白”的宾语前置现象很少论及,本文拟据先秦“自”字的有关材料,就这个问题作深入的分析。  相似文献   

11.
眼见的①吹翻了这家,||②吹伤了那家,|③只吹的水尽鸦飞罢.1)包孕句.主语,“眼”;动词谓语“见的”.黎锦熙先生《新著国语文法》曾经提到“得”是“到”的音转,本句的两个“的”字就是“到”也就是“得”.宾语是  相似文献   

12.
自《马氏文通》问世以来,不少论著在谈到“如(若、奈)何”、“何如(若)”时,免不了陈陈相因,判“何”为宾语;当谈到另一种格式“如(若、奈)××何”和“如(若、奈)之何”时,“何”却又被判为补语,造成彼此矛盾的情况。究其根本原因,在于论著者忽略了“如何”结构的宾语可以前置的思考和研究,以致将前者之“何”判为宾语。 “如何”结构的基本类型是:“如(若、奈)××何”,其借代格式是“如(若、奈)之何”。这种类型,其宾语置于动词“如”、“若”、“奈”之后,“何”作补语,近已有人论及,迄无异议。 我们要重点讨论的是被众多论述一向忽略了的“宾语前置”这种变异类型。这种变异类型大体有两种情况:  相似文献   

13.
0.0 现代汉语中有一类动词,如“知道”、“承认”、“建议”、“说”等,能以主谓短语为宾语,如: ①郑,你知道中国现在有多少奴隶? (《巴金选集·上》第96页) ②人家搂钱,我挨骂,你说我冤枉不冤枉! (老舍:《龙须沟》) 本文主要探讨这类动词的语法特点。为方便起见,我们把这类动词记为pv,其宾语——主谓短语称为小句。  相似文献   

14.
目前在古汉语教学中,对“名(受事)——之——动”这种结构的认识和分析仍然有很大的分歧,还很有讨论的必要。上述结构究竟是前置宾语加“之”,还是主谓结构加“之”?是教学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本文试图从句法、语义和语用等方面探讨一下二者的区别。一、前置宾语和动词之间加“之”1.1 句法结构(1) 寡君其罪之恐,敢与知鲁国之难! (《左传·僖公三十年》)  相似文献   

15.
“述语+宾语+补语”是述语动词后同时出现宾语和补语,宾语的位置在补语之前的结构。这种结构在现代汉语里有如下几种情况:一是数量词组作补语,如“康大叔瞥了小栓一眼”;二是趋向动词作补语,如“拿一本书出来”(也可以说“拿出一本书来”);三是介词词组作补语,如“放它在地上”。现代汉语的这种结构是从近代汉语继承下来的,上述几种情况在近代汉语里都是较常见的,例: ①要妆了相来会你一次。(《李笠翁小说十五种》,248页。以下简称《李》) ②李典飞马直入贼陈,生擒黄劭过来。(《三国志通俗演义。》,118页。以下简称《三》。)  相似文献   

16.
由副词的意义发展而来,“相”具有了代词的特点,可代指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语法上相当于代词作宾语前置之状况,代词作前置宾语自有其因,同样,“相”作宾语亦有其由.而且“相”具有代词的其他属性.  相似文献   

17.
壹前言贰通论部分值得商榷的问题一、上古汉语有系词 (一) “是”字在光秦就有系词的用法 (二) “非”字在上古是系词二、上古汉语否定句的两种句式同时并存三、前置宾语后的“是”字、“之”字不是“复指提前宾语”的代词四、“其”字并非只能作定语,也不等于“他的”五、“之”字并非只能作宾语六、关于“之”和“焉”的区别问题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西安方言中宾语前置句中的“把”插入、零谓语“把”字句、“把NPV得”及“把NP一V”结构的成因分析,认为这些特殊的处置式“把”字结构与光杆动词的接受度、语义的凝固与脱落、社会环境因素、历史遗留等方面息息相关;同时,从语言内部来看,宽泛的“处置义”及谓语使西安方言对“把”字句包容性更强、使用面更广。  相似文献   

19.
当代汉语动词性述语二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汉语中,产生了许多以前没有或很少有的语法现象,其中有不少与述宾短语有关,而述宾短语的新变化,往往又是与带宾语的动词性述语直接相关的。本文即以此为题,择要讨论以下两个问题。一、动词的“系”及其变化动词的“系”是李临定先生在《现代汉语动词》一书中提到的一个概念。所谓“系”,就是动词联系宾语的数量情况。李先生根据语义关系把宾语分  相似文献   

20.
<正> 古汉语在一般情况下,宾语放在动词的后面;但是,为了强调宾语,有时把它提到外动词的前面,并在宾语后面用指示代词“之”“是”“斯”“实”等字重指倒宾,以间后动,仍代实体。先师黎锦熙先生以为此等代词介乎倒宾与后动之间,用间倒文,从实入虚,定名“间宾介词”,作为特别介词(简称“特介”)的一个小类。①同为这种句式是宾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