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里耶秦简8——455号木方,属于官员个人抄录的有关秦统一之际有关文书用语的汇集。文书抄录是当时国家信息传播的重要方式之一,其中有官方行为,也有私人行为。正因为文书抄录过程中容易出现文字的讹误或脱漏,所以战国时期国家制定了政令法规文件的定期核对制度,以保证政令信息的准确和畅通。官方文书抄录制度对当时的社会文化传播产生了深远影响,许多官吏出于实用或爱好,纷纷抄录和保存了大量的政治经济法律方面的文书档案。这正是考古发掘在墓葬中得以发现大量简牍资料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
灶课是明王朝在食盐生产领域征收的一种重要赋役,其征收对象、手段的改变既与白银经济发展、开中法运作有关,更与明中叶盐场地区环境变迁、经济活动变化密切相关。明代淮南盐场处于剧烈的地理环境变动中,海岸线不断东迁,荡地淤积,造成盐灶不断向东搬迁。在此过程中,明初整齐的"聚团公煎"的生产模式,在商业资本进入盐场的冲击下被逐渐打破,团总中人身依附关系出现松动。而海岸线东迁后,远离海岸线的荡地被军、民、灶开垦成田,加剧了团煎制度的崩溃,造成明代中期灶丁逃亡、盐课缺额的局面。嘉靖初年盐政官员朱廷立为更好地征收灶课,改"计丁办课"为"照荡给引",到万历年间发展为"课从荡出",建立了灶课和草荡的对应征课关系,促使灶课的课税客体从人丁转移到土地,彻底改变了盐场灶课的征派方式。  相似文献   

3.
目前在全国高校古代汉语课中讲解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一章时,对异体字的讲授均是指狭义的异体字。这就是说:两个或几个音义完全相同,互相可以替换,其义不变的字,才视为异体字。反之,不是“全部”而是“部分”词义相同的字,即不是异体字。但是,每讲此章时,学生亦多会以《辞海》(修订稿)中的异体字为例来反驳教者给“异体字”下的定义。如《辞海》把“修、脩”、  相似文献   

4.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选举制度研究》是国内学者系统研究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选举运动和制度的第一部学术专著,填补了我国相关研究的空白。用历史文献和史实说话,是这部学术专著的一大特色。该书并不是一般地进行历史原貌的复原,而是从理论的高度,深刻挖掘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民主选举制度的普遍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当前的“身体热”与文学市场化、图像化、娱乐化、媒介化、欲望化等消费文化症候存在着一种明显的互文、互视、互介及互动关系,探索身体写作背后的社会政治原因和审美文化动向是一个严肃的、批判性的议题.身体隐藏着文学艺术太多的秘密.关于这一点,秦巴子的小说《身体课》和彼得·布鲁克斯的理论著作《身体活》就是生动的例证.两者都是探讨身体命题的精妙文本,但《身体课》采用的是不断重述身体故事的手法,使眼耳鼻等身体各部位之间的叙述文本互相阐释、互相生发,共同构成了一部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身体课”之“互文性词典”.《身体活》则以卢梭、巴尔扎克和马奈、高更等人的作品为研究对象,并以此对身体欲望激发的互文性和互视性叙述进行了心理分析式的解剖.  相似文献   

6.
"礼"作为儒家思想的核心观念,学术界对它的解读或基于文献学的考辨,或立足解经式的探究,都为寻求"礼"的"源"与"流"提供了一个基本途径."思想基因"借入儒学研究①,无疑是解释方式的新尝试,把"礼"看作是儒家的"制度基因",似乎给人一种附庸"现代"的意味,缺失了原初"古典"的意义,那么寻求"礼与制度"的可能性关联就成了立论的基点.本文立足对"制度"这一现代政治学概念的引借式分析,来探讨"儒"礼"在发展中所彰显的"制度性"演变,解决对"礼"进行"制度化"分析的质疑,为中西哲学(或思想)存在着"家族相似性"提供一份佐证.  相似文献   

7.
我国人民陪审员制度的直接目的与其说是体现司法民主,还不如说是提高司法的公信力和权威性。司法公信和权威的首要基础,是人民大众尤其是具体案件当事人对司法公正的认同和理解。在现行民事案件的陪审中,由于过分信奉法院的权力而忽视当事人的认同,往往出现“费力不讨好”的尴尬。赋予当事人在民事陪审中的程序选择权,将民事案件是否适用陪审的决定权交给当事人,将民事陪审案件中具体人民陪审员的选定权交给当事人,不失为现行人民陪审员制度再完善的好思路。  相似文献   

8.
我国的人大代表退出机制存在一些不合理之处,主要表现在:迁出或调离制度无法使迁出或调离原选区或原选举单位所在的行政区域的代表终止代表资格;辞职制度因代表责任缺位及代表身份的荣誉性质而形同虚设;罢免制度也因选举制度及其自身的缺陷难以对不称职的代表进行有效过滤.要从根本上畅通我国的代表退出路径,必须从建立专职代表制、直接选举制、竞选制度等方面完善选举制度;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建立迁出原选区退出机制、完善辞职制度和罢免制度来逐步理顺代表的退出路径.  相似文献   

9.
特留份制度是继承法中的一项重要制度,起源于罗马法上的遗嘱逆伦诉和日耳曼法上对遗产进行自由份与特留份的划分,具有对遗嘱自由原则进行合理限制的独特价值和功能。《法国民法典》在继承日耳曼法上对遗产进行自由份和特留份的划分基础上,构建了较为完善的特留份制度,主要表现在详细规定了特留份份额的确定、特留份继承人及其顺序和特留份扣减等方面。我国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以下简称《继承法》)没有特留份制度,仅规定了给缺乏劳动能力又没有生活来源的继承人保留必要遗产份额的必留份制度。基于必留份制度与特留份制度在价值基础和适用范围等方面的差异性,我国在将来修改继承法的过程中,应当在改进现有的必继份制度的同时构建特留份制度,而《法国民法典》上的特留份制度在坚持原则性同时兼顾灵活性和具有可操作性的特点对此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松柏汉1号墓47号木牍《南郡卒编更簿》,它的性质,像一种理论预算性编制。其数据是宏观性数据,是一个为实征徭役提供的理论预算性数据;此簿的基本属性是"编人",即对县卒人员的分组编制。秦汉月更徭役制度不论采取何种编制,对于一个更卒个体而言,其年内践服更役之总量是不得超过一个月。牍文所示"三更"等诸"更",其义极简明。今以"三更"为例言之,"三更"义即三个更次,亦即将全县更卒分组编制成为三部分,也可以说是三个队列。他皆仿此。  相似文献   

11.
"指导性案例制度"在制度与法理层面是冗余的。在制度的"指导性"分析上其无法回应作为实证主义的法律体系理论的挑战,在法理及案件裁判效果上亦无法摆脱作为"裁判可接受性"的理论硬伤。法条主义的延续与"解释学循环"则在制度的"方法一阐释学"意义上重创了作为立法/司法哲学的指导性案例理论的展开。另外,法治体系理论无法容忍案例指导制度实施后的规范繁杂、琐碎与"非融贯性"。在法理论意义上,指导性案例制度是冗余进而亏空的。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批判性地吸收了黑格尔的理性必然现实观和费尔巴哈的感性、对象性现实观,建立了自己的实践现实观。唯物主义、辩证法、认识论、社会历史观等都是马克思主义实践现实观的逻辑推演,共产主义理想则是实践现实观逻辑结论,是真正现实意义上的人是人的目的的实现。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下简称《原理》)课教学中,共产主义理想部分实际处于教学的合题地位,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严密逻辑推理的圆满句号。马克思主义是否科学就充分体现在这个合题上。符合现实是科学性的有力论证,也是《原理》课教学中最有说服力之处。  相似文献   

13.
农民工问题根植于我国特殊的社会发展变迁的历史过程之中,制度的粗疏甚至缺失是导致农民工权益保护困境的重要原因之一。通过制度变革以实现农民工权益的有效维护是解决农民工问题的有益思路,但在强调制度变革必要性的同时,应对制度变革所需要的其他法律制度的支撑、制度供给与制度需求之间的契合程度以及路径依赖和意识形态对于制度变迁的影响等问题保持清醒的认识,以避免走入单纯强调制度变革的误区。为此,农民工权益的维护理应选择一条制度与观念并进、立法与执法并重的路径,而在具体层面上则可以采取以政府为主导,多组织参与,同时对相关法律制度进行全面渐进变革的方法,以实现农民工问题的有效解决。  相似文献   

14.
点睛与画龙是文学作品创造艺术形象的两种方法,也是进行文学欣赏所要重点把握的所在。二者看似各自为体,实则相互为用,这就是刘思在《文心雕龙·隐秀》中着力阐述的文学审美原则.点睛之笔要以篇章内容为基础,做到挺拔卓绝,言奇意深;画龙笔法应以文学创作的基本规律为依据,于失中求得。隐篇与秀句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就能使作品的艺术形象既鲜明生动,又含蓄深远。  相似文献   

15.
读图时代的全面到来深刻改变了青年学生的认知方式,也带来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的深度变革。而人类赓续的图像基因、社会的图像化存在、技术赋能图像创作与传播以及图像内蕴的育人功能使高校思政课形象化教学成为可能。立足读图时代青年学生的新特征、新期待,要从厘清视觉图像的效度与限度、提升思政课教师的图像素养、加强视觉图像资源库建设、鉴别读图时代视觉图像真伪、构建图像育人质量评价体系等方面入手,切实将高校思政课形象化教学向纵深推进。  相似文献   

16.
本文章就杜甫在两川时期所作的酒诗加以分类、简析,将其放在历代爱酒、写酒的诗人和诗歌的大背景下关照和比较,说明其正常与合情合理;对郭沫若文革中出版的<李白与杜甫>,作者谈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对<录鬼簿续编>记载的罗贯中其人是否为<三国演义>作者开始有了质疑和论争,但迄今为止还没有新的有关于罗氏生平的有力证据.笔者以为,根据对<续编>内部的一些推导,不能否认此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作者为一人的同一可能性,同时对两部作品的大致比较也可看出些相通之处.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传统的重农思想中,除了有“经济重农主义”,还有“精神重农主义”,后者在《商君书》中有突出的表现。《商君书》中的“精神重农主义”不象“经济重农主义”那样关注农业的产业特征,而是关注农民的心理特征即“朴”。《商君书》认为“农朴”而易治,所以除了必要的官和兵以外,应该全民皆农,哪怕是“国富仓廪满”,也还是要求民“壹于农”而不得从事非农的职业,唯其如此,国家才能长治久安。无独有偶,这种重视“农心”的“精神重农主义”在中国佛教“农禅并重”的体制中也有明显的反映,尽管它和《商君书》所关注的“农心”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9.
课堂教学,是一种师生的“生命在场”。理想的课堂教学是师生生命体的相互交流、沟通、启发、补充的过程,在这过程中生命体彼此分享阅历、积累、心态、情感、观念、价值取向等,已在学生周围构成一种“场”,是“思维场”,也是“情感场”;是“道德场”,也是“生活场”,姑且统称它为“生命场”吧。  相似文献   

20.
人名、地名并非都是无意义的代号。如果不顾其表意功能 ,一概音译 ,就会淡化译文的情味 ,丧失原文那种诱人联想、令人回味的艺术效果。“寒山”是一个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名字 ,在《枫桥夜泊》中用意译比音译更能切近情境 ,表达题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