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98 毫秒
1.
《社区》2012,(31):50-50
四川省成都市读者童某来信咨询:2011年4月,我入职于成都某公司工作,入职后公司—直未与我签订劳动合同。最近,公司才提出给我补、续签去年和今年的劳动合同,签约期限从2011年5月至2013年3月为期两年,工资照旧。我查询了《劳动合同法》,其中规定,公司超过一个月未与劳动者签订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  相似文献   

2.
劳动合同到期不续签,单位仍应支付经济补偿金北京一位读者咨询:我是一家日资公司的员工,从2002年4月起入职该公司,公司每年年底都与我签订书面劳动合同,期限为1年,约定我从事采购工作。2008年的劳动合同是在2008年1月4日签订的。2008年12月21日,公司通知我,劳动合同到期后将不再与我续签劳动合同,并向我支付两个月的工资作为补偿,可是我还想在公司继续工作。请问:公司向我  相似文献   

3.
《社区》2009,(4):54-54
北京一位读者咨询:我是一家日资公司的员工从2002年4月起入职该公司,公司每年年底都与我签订书面劳动合同,期限为1年,约定我从事采购工作。2008年的劳动合同是在2008年1月4日签订的。2008年12月21日,公司通知我,劳动合同到期后将不再与我续签劳动合同,并向我支付两个月的工资作为补偿,可是我还想在公司继续工作。请问:公司向我支付的劳动补偿金是否符合法律规定?  相似文献   

4.
劳动合同     
劳动合同是劳动者同企业(机关、单位)之间签订的协议。按照这种协议,劳动者应当根据一定的专业、技能和职责完成工作,并应遵守内部的劳动规则;而企业(机关、单位)应当支付给劳动者工资,并保证提供劳动法、集体合同及  相似文献   

5.
《社区》2008,(19):35-35
北京一位读者来信咨询:我在莱公司做市场工作已经5年,工资是8500元,该公司于2008年1月根据新的《劳动合同法》同我签订了4年的劳动合同。可是,2008年4月初,公司要求与我解除劳动合同,理由是我不适合公司的发展需要。我认为公司提出的理由完全没有依据,这可以以我这些年在公司的工作业绩为证。  相似文献   

6.
《社区》2009,(18):34-34
河南的单先生来电话咨询:现在工作很难找,所以我找工作时就放低了要求,在找到一家公司后,公司要求每周工作6天,每天工作8小时,当时为了生存我就设计较那么多,于是就与公司签了为期一年的劳动合同。我的劳动合同现在到期了,公司不准备与我续签。我听朋友说,我可以要求公司支付我在职期间的加班费(即周六上班的加班费),于是我向公司提出,要求公司支付我加班费。公司觉得我的要求很可笑,并说公司与我签订的劳动合同中明确约定周六需“值班”,且每月工资中已包含了周六值班的工资,所以不存在加班费的问题。请问:像我这种情况可以要求公司支付我这一年来的加班费吗?  相似文献   

7.
隋伟 《成才与就业》2009,(13):108-118
案例1:他能否获得应有的赔偿 小王从学校毕业后,于2006年1月进入一家公司工作。双方签订了为期3年动合同,在合同中双方对工资支付形了约定:小王年薪总额10万元。公司支付小王工资3000元,其余部分在每的劳式作每月年年终一次性结清。2006、2007年年底公司都未与小王结清年薪。2008年12月,双方劳动合同到期,小王表示不想续签合同了,  相似文献   

8.
邢江峰 《社区》2011,(1):44-45
吉林一位读者来电咨询:我是下岗职工,好不容易与一家公司签订了劳动合同,由于该公司成立不久,有关业务尚未开展,经济效益无从谈起,所以经常拖欠工资。最近,公司由于资金周转困难,已经几个月没有支付工资了,考虑到找工作不容易,我也无奈接受了。  相似文献   

9.
编辑同志:我在一家建筑公司连续工作已超过10年,3年前签订的一份劳动合同又到期了。有人建议我与公司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说这样就可以在该公司工作到退休。可是,当我向公司提出这一要求时,却遭到了  相似文献   

10.
法律问答     
《社区》2007,(3)
我是否可以在北京向单位索要我的工资?北京一位读者来信咨询:我于2005年1月就职于南京某外资公司(以下简称总公司)在北京的分公司(以下简称分公司)。2005年12月,总公司与我签订劳动合同,合同期1年(从2005年12月10日~2006年12月10日),工作地点在北京,职  相似文献   

11.
未签订劳动合同并非一定获赔双倍工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常民 《社区》2010,(30):38-38
自2008年1月1日新《劳动合同法》实施后,劳动者起诉用人单位索要双倍工资的案件大幅度增加。由于《劳动合同法》对劳动合同的签订要求得非常严格,那么,是不是不签订劳动合同就一定能拿到双倍工资呢?  相似文献   

12.
赵常民 《社区》2014,(21):33-33
劳动者在单位连续工作几年以上,就将面临是否应当签订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此时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就因此产生分歧,劳动争议纠纷也因此而发生。  相似文献   

13.
2005年6月1,威尔斯(原告)受聘担任法国A集团设立于中国的外商独资某汽车制造公司(被告)的总经理职务,与该公司签订《劳动合同》一份。双方在合同中约定了威尔斯的工作内容、工作制度、工资、奖金、补贴以及违约责任、合同解除等内容。对于法律适用,合同第6条约定:“双方在履行本合同中发生的争议,由美国怀俄明州法院管辖并适用美国怀俄明州的法律处理”。合同签订后,因威尔斯不尽职守,严重违反工作制度,该公司于2005年10月10日通知威尔斯离开公司,又于10月30日发出了终止劳动合同的书面通知。2006年1月10日,原告向某区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劳动仲裁,因超过仲裁申请期限,仲裁委员会于2006年2月2日作出《不予受理案件通知书》。2月10日,原告起诉至人民法院,要求被告赔偿其工资、奖金、保险等损失56万美元(折合人民币463万元)。  相似文献   

14.
孙艺  季明 《成才与就业》2014,(13):27-28
案例: 刚毕业的小史同学经过几轮笔试和面试,最终被一家外企录用。入职时,公司与小史签订了一份书面劳动合同。合同约定:劳动期限两年,试用期半年,月工资4000元。试用期满后,月工资调整为公司市场销售岗位的起薪,  相似文献   

15.
《社区》2002,(4):5-5
新施行的《北京市劳动合同规定》明确劳动合同签订的双方都有知情权,用人单位应当如实向劳动者说明岗位用人要求、工作内容、工作时间、劳动报酬、劳动条件、社会保险等情况,劳动者有权了解用人单位的有关情况,并应当如实向用人单位提供本人的身份证和学历、就业状况、工作经历,职业技能等证明。用人单位有权了解劳动者有关情况,却无权扣押劳动者相关证件,更不能收取劳动者抵押金。  相似文献   

16.
案例员工小王于2018年5月入职A公司,双方签订为期三年的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合同约定公司聘用员工小王担任公司市场一部副经理一职,工作地点为上海市静安区。2018年12月,A公司经研究讨论,决定进一步开展设在上海市浦东新区的市场二部的工作,同时提拔业务能力强的小王担任市场二部经理一职。  相似文献   

17.
孙艺  季明 《成才与就业》2014,(Z3):27-28
正案例:刚毕业的小史同学经过几轮笔试和面试,最终被一家外企录用。入职时,公司与小史签订了一份书面劳动合同,合同约定:劳动期限两年,试用期半年,月工资4000元。试用期满后,月工资调整为公司市场销售岗位的起薪,  相似文献   

18.
1/仅两种情况下辞职要交违约金根据《劳动合同法》,劳动者从单位辞职提前30天书面告知即可。劳动者要求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两种情况要交违约金。一是用人单位为劳动者提供专项培训费用,对其进行专业技术培训的。劳动者违反服务期约定,应当按照约定向用人单位支付违约金。违约金的数额不得超过用人单位提供的培训费用。用人单位要求劳动者支付的违约金不得超过服务期尚未履行部分所应分摊的培训费用。二是对负有保密义务的劳动者,用人单位可以在劳动合同或者保密协议中与劳动者约定竞业限制条款,并约定在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后,在竞业限制期限内按月给予劳动者经济补偿。劳动者违反竞业限制约定的,应当按照约定向用人单位支付违约金。  相似文献   

19.
劳动者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以下简称《劳动合同法》)第38条“用人单位未为劳动者购买社会保险”为理由,提起仲裁或诉讼,要求用人单位向其支付经济补偿,往往因为没有证据证明自己是以《劳动合同法》第38条为由解除劳动关系,而被驳回起诉.法院擅自要求劳动者承担该证明责任的规定,违反了法律的基本原理,也导致了法律的不公开化.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以下简称《合同法》)中解除合同的权利构成要件与《劳动合同法》中解除劳动合同的权利构成要件,进行分析与比较,认为法院要求由劳动者来承担由于用人单位未为其购买社会保险而解除劳动合同的证明责任既不合法,也不合理.法律应当平等地保护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的利益,甚至应当倾斜于劳动者.  相似文献   

20.
林靖 《百姓生活》2014,(1):29-29
我在一家公司工作数月,公司一直没有与我签订劳动合同。现在公司要求员工签订劳动合同,但只提供空白劳动合同,要求员工只是签名,其他内容都空着。我不同意,公司就发出《解除劳动关系通知书》。请问,我该如何维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