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吴建业 《社科纵横》2012,(5):119-120
政治认同是个体在政治生活中产生的一种情感和意识上的归属感,对于维系政治系统的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降低或节约统治成本、促进政治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应当看到,个体政治认同的实现还受到其他认同的影响,政治认同与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宗教认同有紧密关联,必须深入探讨政治认同与诸认同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在"流动的现代性"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发展面临全球化的外力推动及社会内在转型的双向互动。在这一双重时空坐标中,对国家认同的考察不能醉心于国家认同的变迁与再建构的宏观研究层面或停留在具体形态诸如公民认同、民族认同等微观研究层面,而要加强沟通宏观与微观的中观层次学术考察,深入探讨"国家认同何以可能"的问题。为此,消解个人层面的本体性焦虑,使其回归本体性安全及实现国家层面的国家向心力的生产和再生产,彰显国家认同的功能性力量。无论是基于理论逻辑阐述还是事实经验考察,国家认同都不能独立地发挥稳定且持久的作用,而是需要经济激励系统、政治价值系统与制度组织系统三方面的基础性结构支撑,这三个领域的功能匹配是国家认同得以可能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3.
文化认同与国家安全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化认同是指个体与外部世界、个体与个体以及个体与群体之间的一致性确认,它主要包括身份文化认同、民族文化认同、政治文化认同、国际文化认同等几个方面的内容。文化认同对于民族国家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是国家主权独立的基础、国家安全的重要内容、综合国力的组成部分。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进程中,我国的文化认同面临严峻挑战,需要不断进行文化创新、积极进行文化建设、注重对外文化交流,更为有效地维护和重建我国的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4.
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对国家认同产生了诸多的挑战。要应对这一挑战,需要我们从理论的层面加以科学阐释。考察国家认同的概念可以看到,国家认同实质上是包含制度、利益、文化、非国家共同体认同的“四位一体”,其基本特征包含生成机制的原生性和构建性、表现形式的意识性和行动性、内容体系的政治性和行动性、维持机制的情感性和利益性,以及发展状态的稳定性和发展性。全球化时代国家认同危机包含着政治、经济、文化三个层面,民族国家认同危机产生的根源是国家治理的失效。要在全球化背景下推动国家认同的构建,着力点在于:推动政治体制改革,探索治理民主模式,构建国家认同的制度性前提;促进经济发展,维护公平正义,构建国家认同的利益性保障;发展民族文化,加强价值整合,丰富国家认同的文化内涵;正视不同层次共同体的发展,促进国家认同的共同体整合。  相似文献   

5.
《社科纵横》2016,(10):174-178
大学生国家认同,是指大学生对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道德价值观、理想信念、国家主权等的认同。笔者利用甘肃Z高校998个大学生国家认同的调查数据,采用交叉分析的方法,对大学生国家认同的差异性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性别、年级、民族背景、政治面貌、干部经历和家庭经济状况等对大学生国家认同存在差异性,而生源地、所学专业对国家认同的差异不显著。为此应大力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增强大学生国家认同的物质基础;大力弘扬中华民族文化,增强大学生国家认同的文化基础;充分发挥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阵地作用,夯实大学生国家认同的思想基础;大力加强执政党的能力建设,提升大学生对执政党的认同。  相似文献   

6.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引领区域经济优化发展和助力"一国两制"行稳致远的重大战略。要实现大湾区的协同发展、共建"人文湾区",关键在于实现文化认同。尤其是对于香港、澳门来说,要加强中华文化凝聚力,坚定文化自信。粤港澳具有地域相近、文脉相亲的优势,因此,要以广州和香港为主体,共同形成一种以岭南文化为联结纽带的湾区文化合力,促进大湾区对于中华文化和岭南文化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认同,实现湾区文化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7.
张吉军 《南亚研究》2015,(2):96-114
国家认同是指现代民族国家的个体成员所具备的现代公民意识和对国家的忠诚,是民族国家政治体制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国家认同建构则是表示现代民族国家大力推动国家公共权威建立,使国家的个体成员成为现代意义上的国家公民的措施和过程的现代政治概念。经过近13年的"反恐战争",美国及其联军于2014年年底撤离阿富汗。阿富汗进入一个新的历史转型期,但一系列不稳定因素仍制约着"后阿富汗战争时代"的阿富汗国家治理活动:中央政府的政治合法性构建困难重重、安全力量保障国内社会稳定的前景堪忧、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更是遥遥无期。上述一系列因素相互联系并相互影响,成为制约阿富汗实现长治久安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国家认同的建构对维护阿富汗各民族和谐的民族关系,缓解国内对抗与冲突,营造有序稳定的国内环境,并为阿富汗国家利益的最终实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国家认同视角分析"后阿富汗战争时代"阿富汗的国家治理活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预判转型期阿富汗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8.
在政治发展理论框架下研究中国转型期政治认同问题,需要借鉴西方政治发展理论中的现代化视角,也需要关注马克思主义政治发展理论中关于发展阶段、经济基础与政治发展关系的论述。中国原有的政治认同在现代化与民族国家互动、经济体制变革、社会阶层分化的大背景下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中国转型期的政治认同重构必须围绕建立各阶层利益整合基础上的利益认同、兼顾价值取向与工具取向的制度认同、执政党意识形态与应然社会价值相协调的价值认同几方面而展开。  相似文献   

9.
增强民族地区农民政治认同必须具备坚实的民生物质基础,民生问题的满足程度决定民族地区农民政治认同程度。由于主观、客观因素制约,当前民族地区民生基础不够坚实,对民族地区农民政治认同产生影响不利。应当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大力发展民生事业,努力培养实干型"三农"干部,不断增强民族地区农民政治认同的民生基础。  相似文献   

10.
政治认同的层次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政治认同是研究政治心理、政治文化的重要概念.政治认同的层次分析就是根据政治认同者的身份和政治认同的对象所作的分析.政治认同的身份层次是基于认同者的不同身份背景而对政治认同问题所进行的分析,主要有阶级阶层身份、政治身份、民族身份、文化身份、性别身份、年龄身份等.政治认同的对象层次是从认同对象的角度所作的分析,主要有政治主体认同、政治规范认同、政治程序认同和政治意识形态认同.对政治认同进行层次分析的理论意义是可以深化政治认同理论,使之更加具有解释力、穿透力,而其现实意义是便于有针对性地解决现实政治认同危机.  相似文献   

11.
Identity is the “sameness” and belonging of identification. In a real sense, cultural identity is often related to ethno-cultural identity, while political identity and national identity are more often inseparable. Cultural identity lays particular stress on the group destiny of a people or ethnic group from which its members cannot withdraw. Political identity, on the other hand, highlights the subjective values and intentions chosen, judged and assessed by the members of society. Since modern times, politics, as the surface of the social structure, has demonstrated increasingly serious conflict and perplexity, and the decline of the political identity has gradually developed into a common social phenomenon. Considering the high complementarity and the mutual stimulation between cultural identity and political identity, we should take cultural identity as the pivot for our entry into the actual practice of community politics, with a view to promoting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s, making interest adjustments, and intensifying the community members’ sense of belonging. These are exceptionally meaningful for strengthening the political identity of a community.  相似文献   

12.
《The Senses and Society》2013,8(3):409-412
  相似文献   

13.
In this paper we suggest that there is a need to examine what is meant by “context” in Social Psychology and present an example of how to place identity in its social and institutional context. Taking the case of British naturalisation, the process whereby migrants become citizens, we show that the identity of naturalised citizens is defined by common‐sense ideas about Britishness and by immigration policies. An analysis of policy documents on “earned citizenship” and interviews with naturalised citizens shows that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elite” and “non‐elite” migrants is evident in both the “reified” sphere of policy and the “common sense” sphere of everyday identity construction. While social representations embedded in lay experience construct ethno‐cultural similarity and difference, immigration policies engage in an institutionalised positioning process by determining migrants' rights of mobility. These spheres of knowledge and practice are not disconnected as these two levels of “managing otherness” overlap—it is the poorer, less skilled migrants, originating outside the West who epitomise difference (within a consensual sphere) and have less freedom of mobility (within a reified sphere). We show that the context of identity should be understood as simultaneously psychological and political.  相似文献   

14.
15.
A Collective Identity Function (CIF) is a rule which aggregates personal opinions on whether an individual belongs to a certain identity into a social decision. A simple CIF is one which can be expressed in terms of winning coalitions. We characterize simple CIFs and explore various CIFs of the literature by exploiting their ability of being expressed in terms of winning coalitions. We also use our setting to introduce conditions that ensure the equal treatment of individuals as voters or as outcomes.  相似文献   

16.
17.
从公民身份的历史发展轨迹来看,公民身份在不同国家和不同历史时期存在着不同的实践形式。公民身份意味着人在一个国家中正式的和负责任的成员资格。公民身份认同意味着公民对自己生活的共同体表示接受、赞同和承认,并且以自己忠诚共同体的实际行动体现出来,积极地参与共同体的生活,履行共同体赋予公民的责任和义务。语言是存在的家,公民通过语言言说认识自己,辨认自己,进而产生归属感。  相似文献   

18.
19.
巴门尼德的箴言"思想与存在是同一的"是最古老的哲学命题之一.该箴言提出了思想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从巴门尼德到海德格尔,都对这个同一性问题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在黑格尔以前的哲学史上,就同一性问题而言,亚里士多德和康德是两个关键的节点.亚里士多德从经验出发论证同一性,但最终未能证明这种同一性的普遍必然性.康德把同一性奠基在先天统一性并最终奠基在先验想像力之上,为同一性的普遍必然性给出了先验的内在的根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