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译者是翻译的主体,也是翻译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参与者。在中西传统的翻译理论中,译者的主体性经常遭到忽视。20世纪70年代,翻译研究文化转向出现,译者主体性才越来越受到重视。文章拟从语义理解、翻译策略和译本翻译风格三方面比较毛姆《月亮与六便士》的两个具有代表性的中译本,探讨译者主体性在两译本中的具体体现,以期为译者主体性的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从目的论视角,以《The Absolutely True Diary of a Part——Time Indian》的卢秋莹汉译本《我就是要挑战这世界》为例,在阐释翻译目的与译者主体性之间逻辑联系的基础上,探讨翻译目的和目标读者对译者主体性的影响,重点研究译者如何应用归化策略以及转译、措辞、句式结构调整和虚词具体化等翻译方法,分析译者对源文本的解读和对译本的加工,指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充分考虑翻译目的和目标读者的需求,积极发挥主体性,翻译出优秀的译本,彰显译者的身份地位。  相似文献   

3.
译者主体性是客观存在的,传统的翻译理论研究往往忽视了译者的主体性。本文从乔治.斯坦纳阐释学翻译理论视角来关注和考察《浮生六记》翻译过程中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并在此基础上探索译者主体性是如何通过对于译本的选择来体现,并影响译者翻译的目的以及翻译策略的确定。  相似文献   

4.
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译者主体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对译者的研究不再停留在从语言层面来评价其译作的得失,而是从文学、文化层面来评析他们的文学、文化贡献。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不再被看成是对原作不负责任的改写,而是其个人经历、自身的双语文化能力、翻译动机、时代背景等因素对其产生影响的具体表现。寒山诗是我国唐代诗人寒山所创作的诗作,自从被译介到美国后出现了多个版本。而在众多的英译本中,加里·斯奈德的译本最为成功。在翻译寒山诗时,加里·斯奈德的译者主体性贯穿于整个翻译过程,从对译本的选择、译本的理解、译本的表达到译著序跋无处不体现了其译者主体性对翻译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文章对阿瑟·韦利《论语》译本和林语堂《孔子的智慧》汇编译本中的一个语段进行了对比分析,对典籍翻译中译者主体性问题作出思考,指出翻译即选择,其过程不可避免地受到译者主体性的影响,译者对原文的理解角度不同,所采取的表达方式不同,在具体核心单位的翻译处理方法上也会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6.
《飘》自从1940年被傅东华译介到中国以来,已有很多种不同的译本。通过对《飘》两种译本(傅译本和李译本)的对比分析,笔者认为虽然翻译文学在整个文学多元系统中的地位决定了不同时代的译者会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但译者的主体性也是影响译者翻译策略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译者主体作用是客观存在的,传统的翻译理论研究往往忽视了译者--这一翻译活动中积极的因素.从译者主体性的角度,分析大卫·霍克斯在<红楼梦>翻译过程中从译本的选择、译名及书中人物名的翻译策略等方面所体现出的译者主体性.  相似文献   

8.
从翻译的主体性走向主体间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译者和读者均为翻译主体,都在积极地参与翻译活动,译本实际上是他们共同创造的结晶。由于翻译过程中译者的主体性受到作者和读者主体性的制约,主体之间的冲突是无法避免的。为了确保翻译活动的顺利进行,应该从主体性研究走向主体间性研究,通过作者、译者和读者的平等对话,达到主体间的“视界融合”。  相似文献   

9.
随着翻译研究的深入,译者的地位受到了越来越多翻译研究者的重视,译者主体性成了翻译研究的新课题。以《老残游记》两译本为例,从传播学角度讨论译者处于"中介"的位置,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受到各个传播要素的影响,包括原作者的创作目的、译者的传播目的、译文的传播效果等。  相似文献   

10.
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使人们越来越重视翻译活动的译者主体性研究。该研究对清末民初一直到当代《一千零一夜》众多译本中有代表性的译本做了历时性描述,围绕周桂笙、周作人、奚若、纳训、郅溥浩译者们的译本序言做了一一介绍与讨论,借由译序比较可靠的文字材料考察了译者的主体性在对原作的选取、对原作的评价、译者的译入语文化意识,读者意识和文化身份等方面的表现,不仅弥补了国内翻译研究领域对《一千零一夜》译者序言的缺失,而且对丰富和发展《一千零一夜》文学经典具有开创性意义。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文本翻译中的女性主义相关理论,并从女性主义的视角讨论了翻译中女性主义译者的主体性。认为女性主义对于译者主体性的张扬主要表现为在翻译实践中对文本翻译的操纵,女性主义翻译成功地解构了原作对于译文的霸权地位,让翻译界从一个新的角度和思想维度去审视译者的主体性。最后通过具体实例探讨了女性主义翻译中的常见策略。  相似文献   

12.
关于翻译本质的思考,自从有翻译实践以来,一直都没有停止过。目的论认为,翻译不仅仅是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准确而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而且是译者主观能动性的一种体现,是一种有明确目的和意图的人类跨文化交际活动。  相似文献   

13.
译者主体性是指翻译过程中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前提下所表现出来的主观能动性,从哲学角度对译者主体性进行探讨,这对译学研究具有一定建构意义。“理解的历史性”让我们看到了翻译活动的创造性特质,“期待视野”使译者对翻译策略有多元选择,凸现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体性介入;但同时我们也应认识到,译者的主体性不是孤立的“占有性”独白,它应体现在与原作者及的语读者共存的平等对话中。  相似文献   

14.
作为翻译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近年来译者主体性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重视,本文在吸收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辩证思维的角度出发,进一步探讨了译者主体性的内涵特征及其表现形式,提出了译者主体性本质上是能动性和受动性的辩证统一,翻译过程中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其实就是能动性和受动性相互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改写理论视角下,翻译是一种改写,译者受到意识形态、诗学和赞助人的制约。通过分析葛浩文翻译的《沉重的翅膀》在以上三种因素制约下对原文的改写,总结出葛浩文发挥译者主体性的特点,进而发掘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在改写理论视角下可操作的维度。  相似文献   

16.
翻译过程是译者不断做出决定与选择取舍的过程,是译者主体性能动作用的一种体现。影响译者选择的因素有多种,本文从意识形态、译者的文化取向、译者的审美标准和审美情趣、译者的翻译动机和翻译观念以及译者的个性五个方面进行研究和分析,并以实例说明这五个方面是如何影响译者选择的。  相似文献   

17.
对翻译应忠实于谁这一问题,以往的研究总是试图从译者主体外部为翻译寻找参照对象。文章在充分考虑译者主体及其主体性的前提下,提出一个新的翻译忠实对象,即译者本人。文章分析了对译者的忠实在翻译目的、译者理解和译者表达三个不同层面的具体体现,最后就这一新的忠实对象与以往研究中的忠实对象之间的关系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8.
翻译界探讨翻译的主体性和主体间性的比较多,而很少从译者牵头来统一整合翻译过程中所涉及的各方因素的角度,将译者视为决策者身份,采取认知的方式来探讨翻译过程。本文鉴于解构主义对译者身份遭到长期束缚而爆发的极端张扬个性的不足,同时审视此期间反思中又存在的毫无重点突出的情况,从而提出译者主体效应决策模式,从把握整体兼顾个体的辩证观视角,突出译者的决策地位对翻译过程进行认知化研究的观点,尝试用“模式化”的方式来客观描述翻译过程。  相似文献   

19.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总会体现出主体性,但是其主体性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权力话语就是译者主体性的重要制约因素,意识形态、社会历史、伦理观念等权力话语的方方面面都会影响和操控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因此译者主体性是权力话语操控下的能动性。  相似文献   

20.
在简要介绍阐释学理论的基础上,以阐释学的代表人物斯坦纳的翻译四步骤理论为指导,以许渊冲的唐诗英译为研究对象,将译者主体性这一抽象概念分解到斯坦纳的“信任”、“侵入”、“输入”和“补偿”四个具体翻译步骤中,以期证实在唐诗的英译过程中,翻译家许渊冲的主体性作用在这四个具体步骤中的充分体现,为进一步确立译者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