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现代市场经济运行中的微观调节成本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市场经济的运行主体是企业。企业的经营效益构成宏观经济效益的基础,同时又是衡量体制效率最重要的尺度之一。从现实经济运行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影响企业效益的成本因素客观上包含生产成本与微观调节成本两大部分。长期以来,人们对生产成本一直极为重视,而对微观调节成本却鲜有系统深入的分析。这不能不说是经济学理性思维的一大缺憾。有鉴于此,本文拟对现代市场经济运行中的微观调节成本问题作一初步考察,以期有助于理论认识的深化,并对实际工作有所裨益。 所谓微观调节成本,是指社会经济系统的基本层次——企业在其运行过程中调节自身供给的行为引起的各种支出。我们可一般地将其定义为:企业将供给调整到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状态所需的费用。这里所谓“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状态”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指供给规模与市场需求规模相适应;另一方面是指供给结构与市场需求结构相适应。根据这一认识,微观调节成本的产生便可归结为两  相似文献   

2.
生产系统的柔性是指企业能否按照市场需要的变化,快速从一种产品变换成另一种产品或者迅速增加减少产量的能力,即要求生产系统具有较好的灵活性、可变性和可调节性。在市场需求日趋多变,技术进步日新月异,产品寿命周期……  相似文献   

3.
一、非均衡的产业结构与财政调节 由于在市场经济中,社会再生产分化为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其中分配和交换只是由生产通向消费的中间过程,生产和消费及其对应关系才是最终的和根本的。这样,供给和需求是国民经济的两大基本力量,产业结构要同时放在供给和需求中考察。合理的产业结构由供给和需求共同决定,是与市场需求结构相适应的市场供给结构;否则是非均衡的产业结构。  相似文献   

4.
发展高科技产业,提高其产品在出口贸易中的地位,不仅仅是当前调整产业政策实现治理整顿目标的需要,也是未来经济科技发展战略的需要。本文试从我国社会产品总供求和出口贸易结构的矛盾状况分析中,推演高科技产业在出口贸易和国际合作中的牵动作用,以及建立与这种逻辑规律相适应的高科技出口导向体系问题.出口与国内外市场供求的双向结构逆反现象所谓“双向结构逆反现象”,是指在出口贸易结构中,初级产品比重过大,技术密集型产品和高科技产品的比重过低;价格表现上,以高于  相似文献   

5.
一、阻碍有效需求增长的制约因素1.供给结构不合理制约了消费的扩大。进入90年代以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需求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但是市场供给却没有完全适应这一变化,使我国现阶段的买方市场具有明显的结构性特征。主要表现是供给未能适应具有不同收入水平和富裕程度的消费者的需要。消费需求结构的变化,要求供给结构及时作出调整,以适应变化了的市场需求。可是,由于多年来的低水平重复建设、重复投资,产业结构和地区经济结构的雷同化,加剧了市场供给的矛盾,使供给结构的转换严重滞后。一方面,档次低、附加…  相似文献   

6.
:以市场为导向调整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 ,是当前企业和政府宏观经济管理部门都很关心的问题 ,面对着竞争日益激烈、精彩纷呈、变化莫测的市场 ,如何准确预测市场需求变化趋势 ,抓住市场热点 ,调整产品结构 ,满足市场需求 ,促进企业发展壮大和社会经济发展?我认为 ,必须紧紧抓住市场结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这三个方面 ,从中找出相互间的联系 ,分析目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内它们的发展变化趋势 ,才能使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的调整真正做到以市场为导向 ,取得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7.
市场经济条件下,厂商将其供给量调整到合理水平所需的费用可称为微观调节成本。引进微观调节成本概念,将在宏观层面上界定一个“市场均衡就业区间”,社会就业一旦进入该区间,市场机制便不可能再对其作出调节。确认“市场均衡就业区间”的存在,将使我们在更深层次上认识和把握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市场的运行特点:劳动市场是“连续非出清市场”劳动市场的波动是供求总量波动的“减幅谐振”劳动市场存在两个层面的运行失衡劳动市场的调控需采取多种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8.
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工业的误区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误区一:跟着畅销产品的“感觉”走。落后地区的共性是地理位置偏僻、活动范围狭窄、信息闭塞,这种特征决定了企业很难了解到同类产品现实供给和潜在供给的能力,不能有一个近乎实际的判断,其所掌握的市场供求信息,也常常是被放大了的或被扭曲了的。同时,在这种隔绝、封闭的经营中,财政利益又使得县乡政府和企业不是根据产品市场需求与供给情况调节投资行为,而是以获得更高预期收益而加快推动投资,抢在其它同类企业前面,以占领紧俏的商品市场。这样一个企业投产一种产品,一旦盈利,很快便会扩散到本地其它企业,随后便带来整个地区…  相似文献   

9.
一、国内外产业结构调整及一些国家地区的经验在市场经济大潮中,产业结构调整已呈全球性趋势。各国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经济进步,一方面是国民生产总值等总量的不断增长;另一方面是与之相伴的产业结构不断演进,而且总量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结构状态。只有当产业结构处于同市场需求相适应、又能吸收新技术时,才意味着产业间和产业内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方能形成最优的产业结构。在世界性的结构调整、产业转移之际,谁能抓住机遇、加快调整,谁就能壮大自己。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80年代市场需求过热的拉动,导致市场取向…  相似文献   

10.
市场经济条件下,厂商将其供给量调整到合理水平所需的费用可称为微观调节成本.由于存在微观调节成本这种特殊的经济运行费用,因而传统分析中宏观层面上的就业均衡中心点两侧便分别存在着"低位临界点"与"高位临界点",这两点界定了一个"市场均衡就业区间",社会就业一旦进入该区间,市场机制便不可能再对其作出调节.确认"市场均衡就业区间"的存在,将使我们在更深层次上认识和把握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市场的运行特点劳动市场是"连续非出清市场";劳动市场的波动是供求总量波动的"减幅谐振";劳动市场存在两个层面的运行失衡;劳动市场的调控需采取多种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11.
把一些县属企业资产进行出售或拍卖,是产权制度改革的一种有效方法,县级综合改革试点应加以实验。 一、县属国有企业资产出售或拍卖对发展县级经济的作用和意义 1、出售或拍卖能推动和促进企业存量资产合理流动,实现存量资产的优化组合。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产权的转让,实际上就是企业存量资产的流动。企业作为一个生产要素的集合体,随着市场需求结构的不断变化,以及根据效率、结构和经济改革的需要,客观上也要求生产要素进行相应的流动、组合和调整,特别是在市场需求已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如果资产存量现有结构不变,势必造成大量的无效供给与市场需求不能满足的并存局面。而目前县属国有企业相当一部分企业之所以效益不高,有的亏损严重,其原因之一就在于传统体制下封闭型的产权关系,造成资产存量长期静止、隔离、封死的状态得不到调整,从而产品结构不能适应市场需求。这种体制不但阻滞了市场经济中的资产运动,久而久之,资产自身价值也将会丧失。通过出售或拍卖,盘活存量资产,促使企业资产流通,在流通中实现有效重组,从而切实提高现有企业资产存量的利用效益,增加社会商品的有效供给。  相似文献   

12.
所谓机制,就是指机体内部各个系统之间所形成的具有一定功能的联合形式。经营机制是指企业内部有关经营的各个系统之间所形成的一种能使企业与外部环境相适应,不断求得自身生存和发展的联系形式。通过经营机制的功能,达到调节企业的经营活动,使之与企业外界环境相适应;达  相似文献   

13.
关于规模经济的涵义及估计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规模经济最核心的涵义是指在投入增加的同时,产出增加的比例超过投入增加的比例,单位产品的平均成本随产量的增加而降低。按照生产要素在企业的集中程度和投入产出量的大小,可以把规模经济分为三个层次,即:单一产品的规模经济,工厂水平上的规模经济,多工厂水平(多种产品工厂)上的规模经济。产出规模的扩张是不能简单地与规模经济划等号的。对产品最低经济规模进行估计,应以市场上在位厂商的实际规模为基础,同时对成本加以科学定义。30年代以来,产业经济学家提出了多种估计最低经济规模的方法,其中包括工程法、成本法、生存法等  相似文献   

14.
辽宁国有工业布局现状、未来调整方向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速国有资产战略重组 ,实现国有资本有进有退的流动和合理布局 ,是辽宁未来国企改革的一个主攻方向。国有经济应致力于提高控制水平 ,在适合并必须由国有企业发展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发展。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同调整所有制结构紧密相联 ,应主要由市场来决定各种经济成分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和比重 ,以培育出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相适应的微观基础。要根据不同规模、不同行业的国有企业的具体特点 ,对国有企业产权结构进行市场化改造。要采取相应政策措施 ,致力于消除国有经济布局调整中的主要制约因素 ,使国有企业尽快从非关键领域抽身而出 ,集中精力发展具有战略地位的国有大中型支柱企业。  相似文献   

15.
关于反垄断若干理论问题的法律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反垄断法意义上的垄断是指少数取得市场支配地位的竞争主体为了谋取超额利润,依据其雄厚的经济实力,对市场上产品供给、价格及其生产要素实行控制或操纵,并从实质上限制了一定市场领域内竞争的行为。垄断既指一种市场形态,也指一种市场行为,法律上的反垄断应包括这二者。对企业的市场垄断地位需作出法定推断,一般可从其行为后果来认定。反垄断法与反不正当竞争法二者的根本目的是共同的,即维护公平竞争,维护市场竞争秩序的稳定,二者的不同在于:反垄断法主要是反对限制竞争,反不正当竞争法主要是反对不正当竞争,各自的调整对象、调整范围、调整手段不同  相似文献   

16.
一、逆向战略的含义实施逆向战略,即逆向综合配套滚动开发的产业化战略,是贵州和西部地区产业开发和产业结构调整最现实的选择.所谓逆向开发,主要指在产业开发和产业结构(包括规模结构、技术结构等)的调整过程中,从适销对路的终端龙头产品抓起,前向带动高精尖产品、后向带动中初级产品和原材料、横向带动各产业和行业及其产品的开发.即发挥资源优势,在一定区域内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依托,以骨干企业为载体、以适销对路的终端产品为龙头,以中初级产品为纽带,以原材料开发为基础,培育和依靠主导产业、骨干企业、龙头产品带动“千家万户”(这里指家庭和企业)和一、二、三产业全方位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7.
在“城乡分割”状态下公共物品供给是非均衡的,公共物品非均衡供给一方面与城乡二元社会相适应,另一方面违背了效率原则。在“城乡统筹发展”目标模式下,公共物品供给应坚持对城乡居民实行均等化的策略。公共物品均等化服务有两种选择:一是初始条件下的均等化服务,二是增量调整下的渐进性均等化服务,而后者是符合中国国情的现实选择。在实践中,统筹城乡发展的财政措施产生了积极效应。  相似文献   

18.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中国漫长的农业社会时期,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一直沿袭着与乡绅治理制度相适应的供给制度。在人民公社时期,中国政府组织和动员农民,用劳动力最大限度替代资金的方式,实现了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水平的提高。改革后,农村大多数公共产品仍沿袭制度外供给体制,主要由收入远低于市场的农民筹资来提供。所以,农民负担问题实质上是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转移定价是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公司内部组织形式和结构的变化而产生的一种管理手段。借用这种机制可以构建一个双企业(生态企业和非生态企业)及其对应的两种产品(生态产品和非生态产品)之间的转移定价模型,即对非生态产品或企业进行征税,而给予生态产品或企业以补贴,使二者在价格上保持一致。正外部效应的作用使生态产品在等价格的条件下处于竞争的优势地位,促使其生产规模扩大。在生产扩大的规模经济效应下,生态企业的平均成本不断降低,亏损额减少,政府补贴也就逐步减少;而非生态企业的运行则恰好相反。这个过程的不断推进,必然使污染产品的供给数量越来越少,生态产品的供给越来越多,政府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引导也逐步让位给市场的自主竞争。这既符合政府生态经济开发的战略导向,又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目标要求。  相似文献   

20.
一、国内外产业结构调整及一些国家地区的经验 在市场经济大潮中,产业结构调整已呈全球性趋势.各国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经济进步,一方面是国民生产总值等总量的不断增长;另一方面是与之相伴的产业结构不断演进,而且总量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结构状态.只有当产业结构处于同市场需求相适应、又能吸收新技术时,才意味着产业问和产业内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方能形成最优的产业结构.在世界性的结构调整、产业转移之际,谁能抓住机遇、加快调整,谁就能壮大自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